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 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 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 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音乐美
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2.韵脚相协,韵律感强。.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名亦多, 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 改名一多。湖北蕲水县 (今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 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 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 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 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 15 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 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 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 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 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 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 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 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 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 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 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闻一多《死水》的鉴赏《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以下是闻一多《死水》的鉴赏,欢迎阅读。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1死水闻一多【原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死水》赏析【鉴赏】《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作品将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忘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七子之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四分五裂的时期。
19世纪末,中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国土不保。
1883年和1894年,中国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七子之歌》写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先生旅居美国。
他时时关注着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涌上心头。
特别是当他读到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将魔爪伸向中国领土——将中国的七块“肥肉”(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和旅顺、大连)掠夺而去时,心中更是义愤填膺。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子之歌》这首痛彻心肺的诗篇。
七子之歌的文学价值《七子之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在于诗人把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与现代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的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技巧结合起来,构成了优美而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画卷,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其次,《七子之歌》在结构上非常独特。
全诗用一个大的序曲和七个各不相同的独唱曲构成,用“母亲”和“乳儿”来称呼这七处“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地方,意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大家把被掠夺的七处“失地”从帝国主义列强铁蹄下解放出来。
其中,《澳门》一章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澳门比作一个弃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的粗暴行径。
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的诗有:《死水》《发现》《古典新义》《唐诗杂论》。
1、《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2、《发现》是现代诗人闻一多所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
该诗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诗人从美国回来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与愤懑,以及在这种深广的忧愤中升腾的对祖国执著和忠贞的爱。
3、《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
4、《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
闻一多诗集

闻一多诗集闻一多的诗集有《静夜》,《也许》,《孤雁》,《红烛》,《奇迹》。
1、《静夜》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1928年之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诗人通过静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其描述的两极,作者以静夜里书斋的安宁同远处的战争苦难相对比,发出了对只关心个人安乐的那种庸俗之人的强烈谴责。
2、《也许》是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6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出自诗集《死水》。
全诗主要讲述了女儿的突然夭折,让闻一多始终不能相信这是个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
表达了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3、《孤雁》是现代诗人闻一多于192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就诗人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象征性地描写了一只飞离了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那“绝塞”的“水国”。
表明诗人心中丝毫没有出国的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满怀沮丧、怨艾之情。
全诗虽行文较长,但层次分明,感情丰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
4、《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5、《奇迹》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31年创作发表的一首现代诗。
它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也可以说是闻一多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的一次深刻的真诚的总结。
在这首长诗中,闻一多通过对内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写了“奇迹”的产生。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简介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简介
闻一多(1906年-1947年),字梦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闻一多以深情的诗歌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受人们赞扬,他的爱国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闻一多年轻时就热衷于文学创作和研究,尤其是诗歌。
他的诗作大多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故土和人民的歌颂,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
他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透射出他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最著名的一件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他在南京大学任教,而南京刚刚沦陷,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区。
闻一多深感国家危难,毅然决定留在南京,与学生们一起坚持抵抗。
他组织了一支抗日小分队,秘密进行抗日活动,为当地人民提供情报和帮助。
他还积极参与地下抗日组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在当时广为传颂,激励了许多年轻人投身抗战,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的爱国精神也深受后人的敬仰和学习。
尽管闻一多在1947年因抗日斗争殉国,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依然感染
着人们。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牺牲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它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闻一多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爱国的伟大,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需要有人以身作则,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 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爱国 民主战士,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其诗沉郁奇丽, 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 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绘画美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 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 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著名学者闻一多
1928年后,闻一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 代文化,成为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 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 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 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 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分不开的。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 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 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闻一多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主要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这类作品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主要有《忆菊》、《太阳吟》、《孤雁》等,也包括回国后写的《洗移歌》;二是回国后创作的,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而产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这类作品多收入他的第二部(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死水》,主要有《发现》、《一句话》、《静夜》、《荒村》、《死水》等。
2、《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有何特点、潘先生的形象?《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的特点是:从创作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作者的特长,《潘先生在难中》写的就是小学的一位校长;从反映人生的角度上看,作者擅长写灰色人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写得就是一个人卑微的灰蒙蒙的人生的,;从创作风格上看,《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作者批判旧事物时的特点,即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从创作方法上看,作者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人物言行表现其思想。
这些特点是《潘先生在难中》这篇作品的特点,也是叶绍钧小说的一般特点。
形象:潘先生是小学校长,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个人利益和一个小家庭占据了他全部的心灵,平时苟且偷安,战乱中又能随遇而安,整个生命是灰蒙蒙的。
3、鲁迅的散文创作?在30年代的散文中,杂文的成绩最为显著,其中,鲁迅是杂文写作的佼佼者,1927年后,被他赞为“匕首”、“投枪”(因为它迅速、及时、锋利的特点)的杂文,成了他创作的主项。
主要的作品集有:《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前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些杂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就,第一,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史,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涉及了许多具体的事实,是认识旧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二,与他的小说一样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而且比小说的批判更尖锐,更直接;第三,在杂文中直接表示出对现实和历史的见解,包含着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他留给后人的极宝贵的精神财富;第四,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极鲜明的议论主人公形象,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性格。
鲁迅杂文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二、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三、六朝笔记的简约精练;四、韩愈政论的谨严明晰;五、柳宗元寓言的精当比喻;六、唐末小品的愤激;七、明末小品的讽刺攻击。
4、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及其划分的理由?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从1917年到1920年为新文学的发生期,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B.从1921年到1927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一期,1921年,新文学初期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现代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为现代文学进入了发展期;C.从1928年到1937年7月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二期,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五四”时期开创的自由局面宣告结束,而1928年到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开始;D.从1937年7月到1949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三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艺界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抗日文艺运动。
5、《沉沦》主人公形象和作品意义《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作品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反封建意义,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对个性解放要求的表现;二是爱国主义的意义,表现了五四青年感时忧国的情绪,也表现了青年留学生受民族歧视而得不到爱情的抗议。
6、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及《子夜》的主要情节和吴荪甫形象发展变化:在1927年至1928间,茅盾创作了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并曾引起论争。
受这场论争的影响,茅盾的小说创作面貌有了较明显的改变。
1929年,他写了长篇《虹》(未完成),努力表现梅女士对于革命的追求。
作家主观上想给自己的人物指明出路,并借此改变《蚀》的暗淡色彩。
但轻视了人物的性格逻辑,人物思想的转变、发展都有明显的突变痕迹。
接着,茅盾又写了《路》和《三人行》,这两个中篇从篇目到内容,从主题到形式,都是典型的具有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初期左翼作品。
在不断的失败中,茅盾终于得到了教训,在1932年前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产生了长篇《子夜》和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等优秀的作品。
《子夜》的主要情节:描写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失败,揭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吴荪甫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的民族资本家,他希望通过实业来振兴民族工业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他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最终失败。
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失败就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
吴荪甫形象:吴荪甫在思想和性格上都具有两重性:吴荪甫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
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希望振兴民族工业,也曾希望结束军阀内战,并敢于同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进行较量,(为了打败赵伯韬,在民族工业发展受挫的情况下,他也把资金投入了金融的买卖,结果遭到惨败);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仇视工农革命、仇视共产党,把损失转嫁给工人,拉拢工贼(在工人中间制造矛盾)、利用黄色工会来破坏工人运动,甚至竟动用军警进行镇压(请兵镇压家乡双桥镇的农民暴动)等。
吴荪甫在性格上也表现为两重性:一方面是由魄力和学识所养成的冷静.一方面是由残忍和虚弱所产生的暴躁。
比如。
他既有发展的宏大计划、又有进行实施的具体方案;对泄漏机密的屠维岳,可以因其才干而破格重用。
又如,当他失败后竟干出强奸老妈子的下流勾当;陷入困境时,竟迷信汽车抛锚也不是好兆头。
7、《家》中觉慧、觉新的形象觉慧形象:觉慧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少爷,但是封建家庭中腐朽糜烂的生活、绝灭人性的礼教,激发了他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和对民主主义的向往,成为高氏家庭中第一个敢于违抗高老太爷旨意的人,也是最坚决的反叛者。
然而,他的反抗虽然很激烈,却由于他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彻底的精神,所以,在性格中也包含着出身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新人的弱点,在反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觉新形象: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
8、《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祥子是老舍精心创作的人物形象,从头至尾都浸透了作家的一片热忱。
他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愿望,不只是流入城市破产农民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
这样的愿望并不宏伟,甚至可以说是很卑微的。
然而,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愿望,旧北平文化城却总是不允许他实现。
这就从事实上告诉人们,当年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合理;祥子身上的种种遭遇和不幸,也就引起了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祥子身上的天然的庄稼汉的弱点,固然是他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原因,也造成了他的不幸;但从本质上看,他的朴实、勤俭、吃苦耐劳、富有同情心等等,总比许多油滑市民的恶习要好很多。
当他的人生愿望破灭后,他就自甘屈辱和败坏,成了最可怕的一个“市民”。
9、《雷雨》中的周朴园、繁漪的形象周朴园形象: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
作为剧中的主人公,他在作品中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由他身上引出了作品的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
而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这样,虽然剧中人物的活动舞台仅限于周、鲁两家,但仍然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衬托,而又主要从家庭道德堕落的角度,表现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
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和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
他与繁漪的关系,主要表现了他的专横、冷酷的性格和封建家长的面目。
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在贯彻自己的意志,让妻子在子女面前作出一个服从的榜样。
而他与侍萍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了他的伪善和残忍。
因为侍萍曾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在误认为她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才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
而一旦发现站在他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感到他的名誉、利益受到威胁,便立刻撕下了念经吃素的假面具,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
作品以周萍作为周朴园形象的补充,进一步表现了周家在道德上的沦丧。
繁漪形象:繁漪是作家满怀着激情塑造的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
她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在周家十八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日子,她受不了周家的烦闷窒息的生活,又无法冲破家庭的桎梏,只能与周萍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情人的关系。
为子维护这一可怜的关系,对周萍的始乱终弃,她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
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性就在于此。
这就是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