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和医者意也 何解

合集下载

大医精诚知识点总结

大医精诚知识点总结

大医精诚知识点总结一、医者精诚的内涵1.精医者要精研医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医术水平,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者要精于治病救人,精于病情诊断,能够准确把握治疗方向,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2.诚医者要诚实守信,对患者要坦诚相待,不欺瞒患者的病情,不夸大自己的医术水平,保持医德医风。

医者要诚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3.精诚医者要以精为诚,以诚为精,将精湛的医术与真诚的待人态度相结合,做到医者精诚,让患者感受到医者的诚心诚意,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二、医者精诚的重要性1.增强医患沟通医者精诚可以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使患者更加信任医生,愿意配合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2.提高医疗质量医者精诚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态度,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患者,提高疗效,减少医疗事故。

3.树立医生良好形象医者精诚可以树立医生的良好形象,增强医生的社会声誉,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让医生成为社会公众的尊敬对象。

三、实践中医者精诚的具体体现1.对患者的精心照顾医者要对患者给予精心照顾,包括病情的及时了解,病情的详细记录,治疗方案的周详考虑,手术过程的精心操作等。

2.良好的医患沟通医者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与患者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3.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医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4.医患纠纷的处理在医患纠纷处理中,医者要冷静对待,诚实守信,对待患者要坦诚相待,积极协助医院处理医患纠纷。

四、医者精诚的弊端及解决方法1.医者精诚可能造成过度治疗有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可能会偏向于过度治疗,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解决方法:医生要坚持以医学为根据,不做不必要的治疗,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给出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2.可能造成医患矛盾有时医生的精诚可能会被患者误解,造成医患矛盾,影响医患关系。

大医精诚原文解

大医精诚原文解

大医精诚原文大医精诚原文唐·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思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思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思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

它的意思是指医生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具备高超的医术和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真诚的关怀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强调医生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不论社会地位、贫富贵贱,都要给予他们平等的关注和尊重。

医生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病痛。

医生应该始终保持同情心和善良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重获健康和幸福。

大医精诚则强调医生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和专业知识。

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医生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采取有效的医疗手段进行治疗。

医生还应该关注医学科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它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

只有拥有仁心和医术精湛的医生,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缓解病痛,恢复健康。

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对医生的期待和赞美,同时也是医生自身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大医精诚什么意思

大医精诚什么意思

大医精诚什么意思
大医精诚是具体的意思,是说优秀的行医者要做到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即要求行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一词是唐代名义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一篇文章题目,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院训大医精诚释义

院训大医精诚释义

院训大医精诚释义院训“大医精诚”的释义是:“大医”是指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生;“精”指精于医术,即医术精湛;“诚”指诚于人品,即品德高尚。

“大医精诚”的含义是:作为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二者缺一不可。

同时,“大医精诚”也是医者的毕生追求,体现了医者对患者真挚、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具体来说,“大医精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精于医术:作为医者,医术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精湛的医术是医生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重要保障。

同时,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精于医术”也包括了对人文、社会等领域的精通和了解。

2. 诚于人品: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品德。

医生要时刻牢记患者的利益至上,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同时,医生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不谋私利,时刻保持高尚的医德和道德情操。

3. 德才兼备:作为“大医”,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真正成为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4. 德艺双馨: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艺水平是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资本。

医生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进步、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同时也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好医生。

总之,“大医精诚”作为院训,旨在引导医务工作者在医学实践中追求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大医精诚》古代原文内容+白话译文

《大医精诚》古代原文内容+白话译文

《大医精诚》古代原文内容+白话译文《大医精诚》内容《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原文如下: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对照

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对照

大d à医y ī精诚j īngcheng 原文yu ánw én 及j í译文y ìw én 对照du ìzh ào 唐t áng ·孙思邈s ūns īmi ǎo张zh āng 湛zh àn 曰yu ē:夫f u 经方j īngf āng 之zh ī难n án 精j īng ,由来y óu l ái 尚sh àng 已y ǐ。

今j īn 病b ìng 有y ǒu 内n èi 同tong 而外ér w ài 异y ì,亦y ì有y ǒu 内n èi 异y ì而外ér w ài 同tong,故g ù五脏六腑w ǔz ān g l i ùf ǔ之zh ī盈y íng 虚x ū,血脉xu èm ài 荣r óng 卫w èi 之zh ī通t ōng 塞s āi ,固g ù非f ēi 耳目ěr m ù之zh ī所su ǒ察ch á,必b ì先xi ān 诊zh ěn 候h òu 以y ǐ审sh ěn 之zh ī。

而ér 寸口c ùnk ǒu 关gu ān 尺ch ǐ,有y ǒu 浮沉f úch én 弦xi án 紧j ǐn 之zh ī乱lu àn ;俞sh ù穴xu é流注l i úz h ù,有y ǒu 高下g āoxi à浅qi ǎn 深sh ēn 之zh ī差ch à;肌肤j īf ū筋骨j īn g ǔ,有y ǒu 厚薄h òu b ó刚柔g āngr óu 之zh ī异y ì。

中医典籍《大医精诚》原文和译文

中医典籍《大医精诚》原文和译文

中医典籍《大医精诚》原文和译文作者介绍孙思邈(58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

他钻研诸子百家,善谈老庄,兼通佛典,精于医药。

隋文帝徵其为国子博士,唐太宗召其至京师,欲授以官职,皆固辞不受。

长期行医于民间,根据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前人的医学成就,撰著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另有《千金髓方》二十卷已佚。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

作者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自序》),故以做《“千金”命书。

该书成于永徽三年《(652年),计二三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记述了妇、儿、内、外各科病证以及本草、制药、食治、养性、平脉、导引、针灸孔穴主治等多方面的内容。

保存了唐代以前许多医学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诸国。

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於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医精诚和医者意也何解?
在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无论中医西医),以及拥有同样丰富的临床经历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医生,才可以被称为“精诚的大医”呢?
不是任何具备了上面两个条件的医生都有资格说自己是“大医”或“大医生”;
也不是具备了上面两个条件就能理解和在实践中真的能体会到“医者意也”。

笔者认为:一定是能够做到让自己的心意识或者说是精神,在诊疗过程中高度集中(精神集中的能力高低不仅依赖是修养,还有医生本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基础。

),可以敏锐的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给出“最佳和最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医生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大医精诚、医者意也”应该指的是一种医生表现出的高水平诊疗的动态境界,更主要指向医生本人诊病时的身心状况,是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状态和境界。

常年在此境界之中的,才称得上是为“大医”、“上医”。

我的这一观点,最初来自于参考和刨析这句常被中医和养生家引用话;“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出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如下: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从上下文及整篇异法方宜论的主要内容看到,全篇讲的内容,都是医生如何看病,如何看好病,看好病的关键是什么。

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里的”神“至少不是主要指患者自己的精气神的“神”,整句话更不是传统解释的病患自己精气神的神没了,人就死了。

而是明显指向医者自己的“神”,或者医者自身“神”的强大还是弱小对准确有效的治疗起决定的意义。

尤其是当时古文中的“亡”有极高的可能是:“不完整、缺失”的意思,不太可能是“死亡”,更非常是有力的佐证。

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真意应是医者如果能在诊疗中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屏蔽外缘(即原文中的闭户塞牖,这个不是关闭门窗,讲应是指关闭自己耳目和干扰信息的联系,中医经典中有眼为神之牖(窗)的说法,做到不分心,让自己的精神集中到当前看病的活动中来。

),做到了,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患者信息的准确把握相结合,才能准确判断和处置,得到最好的结果——“昌”;反之,做不到聚精会神,诊断和处置就会有缺失,甚至误诊,严重的话,亡就真成了患者生命的“亡”。

和许多医生交流过,即使是现代的西医,很多敬业负责的医生,同样能达到“大医精诚、医者意也”的状态,如北京那位一模患者皮下甲状腺形状大小就可以准确诊断病情的老主任。

只不过身处讲究“严谨”、实证和数据量化的西医体系中,无法分享和推广这一可能是重要的关系临床诊疗质量的“关键”。

同样,作为和“大医精诚、医者意也”关系密切的中医师们,如果看病之时,哪怕有一丝分心,不真正做到全神贯注于患者,再有名气,也和精诚无缘,也非真正的大医之选,更体会不到”医者意也“。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这写这一篇之前,我阅读了廖育群教授的《医者意也》,并浏览了一些网络上以医者意也为主题的文章,对于廖教授想到将“医者意也”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非常钦佩,廖教授提出的一些值得更深入思考研究的一些现象也非常有趣。

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廖教授治学严,论证广征博引,但并没有给出定论,给我们后学留下了思考和挖掘的空间,在此特别要表示我深深的致敬。

最后,对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医古籍和文字,我以为大多并非是过时的东东,也不能
简单的说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落不到实处,就不是好的“文化”。

“医者意也”也是如此。

在认真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呈现的文字的“体”,也许是模糊的,但其“用”,只要认真去刨析和思考,很多时候反而是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重点更加明确清晰,是提升工作质量,甚至境界的真法宝。

就如“大医精诚”,同样不是对良医的描述,而是对大医的要求,甚至是人对做事,做事业的要求,所以有精诚所致,精石为开这样的句子流传百世,因为它适用于所有的职业和事业,包含了任何领域当事人最大限度的专注、恭敬(敬业)和融会贯通的状态与能力。

此文虽然是我的读书笔记,但依然想充满敬意的献给古今那些“神乎其技”,“妙手回春”的医生们,并和我的医疗行业内外的朋友们共勉,同时做为我个人公众号改版的“创刊号”,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有希望更仔细研究这一方向的同学,欢迎多交流探讨,对于这一主题,我还会持续的关注和探究。

附:“医者意也”最早見於《後漢書·郭玉傳》。

其記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 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

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

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

召玉詰問其狀。

對曰:“醫之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

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攝以承之。

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
在郭玉之後較早言及“醫者意也”的是南朝名士陶弘景(456~536):“醫者意也。

古之所謂良醫,蓋以其意量而得其節,是知療病者皆意出當時,不可以舊方醫療。

”陶氏於醫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將舊傳《神農本草經》加以擴充、注釋而成《本草經集注》。

故上述之語顯然是就方藥而言。

隋唐間人許胤宗,“每療,無不愈。

”故人問曰:“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答道:“醫者,意也,在人思慮。

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序中李治亦有類似之語:“夫醫者意也;方者法也,神明其意於法之中,則存乎其人也。

……彼《靈》、《素》諸書具在,而心領神會,則又存乎其人也雲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