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程度、规模分级标准

合集下载

认识蓝藻,预防“水华”爆发.doc

认识蓝藻,预防“水华”爆发.doc

认识蓝藻,预防“水华”爆发作者:闫成皋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08期2007年4月,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部分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影响。

一段时间内,用来食用的自来水水质也变得极坏,发出恶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甚至一度出现了抢购瓶装纯净水的风潮。

2007年5月份,巢湖继太湖之后,也出现了蓝藻爆发的迹象,威胁着巢湖市的饮水安全。

那么,究竟什么是蓝藻呢?蓝藻到底有哪些危害呢?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存在了35~33亿年。

已知的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它们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是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的蓝藻与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太湖中的蓝藻是一种水生生物,在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含量超标呈重富营养化状态下,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左右)等条件,蓝藻就可能疯狂生长。

蓝藻其实呈绿颜色,大量的漂浮蓝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

水华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有臭味。

长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为死湖。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蓝藻”在岸边大量死亡并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由于太湖附近的自来水的水源几乎全部取自太湖,因此,也导致居民家中的自来水发生了污染。

一、蓝藻的生物学特征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

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属蓝藻门,门下分为两个纲,即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

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其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

太湖蓝藻水华种类及其演替规律研究

太湖蓝藻水华种类及其演替规律研究

太湖蓝藻水华种类及其演替规律研究朱冰川黄君宋挺吴蔚张军毅(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无锡214121)摘要通过2013 年1-12 月对太湖蓝藻水华的调查和研究,蓝藻水华种类主要有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和鱼腥藻属Anabaena,共计2 属13 种。

太湖的东部和南部,春季个别水域水体中藻类颗粒主要为鱼腥藻属,但是总体来看,太湖蓝藻水华仍为微囊藻水华。

微囊藻属的演替规律为春(水华微囊藻M.flos-aquae、鱼害微囊藻M. ichthyoblabe)→夏(鱼害微囊藻M. ichthyoblabe、惠氏微囊藻M. wesenbergii)→秋(惠氏微囊藻M. wesenbergii、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冬季(水华微囊藻M. flos-aquae、片状微囊藻M. panniformis)。

此外,夏秋季蓝藻水华的种类多样性最好。

关键词太湖微囊藻属鱼腥藻属蓝藻水华季节演替一、研究背景2007 年无锡―供水危机‖之后,国家、省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太湖综合整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7 年以来,太湖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的分别下降了37.4%、22.2%、17.5%和76.3%。

太湖水质虽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但近年来好转的趋势向缓,外来污染及太湖生态环境的关系仍不明晰,蓝藻的生长机理与暴发仍是世界性难题,尤以近年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暴发和最大聚集面积有冬季后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蓝藻水华监测及其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由于蓝藻水华各种类存在一些生理差异(如是否产毒、光合效率的高低、生长的快慢等),尤其是藻毒素释放的类型和LD50 有较大差异[1-2],对水体环境的危害程度不同。

例如,铜绿微囊藻和绿色微囊藻是被国际上公认释放藻毒素的种类,尽管其毒素受地域,季节和生理状态等因素影响,但惠氏微囊藻作为太湖水华的主要优势种之一,是否释放毒性一直备受争议。

徐瑶(2008)通过对太湖惠氏微囊藻进行了mcy A 的PCR 检测、ELISA 和HPLC 的化学分析[3]。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蓝藻水华污染问题。

蓝藻水华的大面积爆发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还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太湖蓝藻水华的有效监测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遥感技术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湖蓝藻水华问题的严重性和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背景,阐述了遥感监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遥感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包括遥感数据源的选择、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蓝藻水华信息的提取与识别等关键步骤。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深入探讨了遥感监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总结了遥感技术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效果评估,展望了遥感技术在未来蓝藻水华监测与管理中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太湖蓝藻水华的遥感监测提供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方法论,为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二、太湖蓝藻水华概述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其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对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蓝藻水华是一种由蓝藻(一种原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其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同时还会产生有害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构成威胁。

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条件、水体营养状况、湖泊地形等。

其中,气候因素如温度、光照、风速等直接影响蓝藻的生长和繁殖;水体营养状况,如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为蓝藻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太湖独特的湖泊地形和水文条件,也为蓝藻的聚集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有效监测和防控太湖蓝藻水华,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中。

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能够实现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快速、准确监测。

江门市33宗大中型水库营养状态评价及蓝藻水华风险评估

江门市33宗大中型水库营养状态评价及蓝藻水华风险评估
摘 要 :根据 江门市 2 0 1 0 -2 0 1 2年开展 的 3 3宗大 中型水库水 生态监测和调查 ,分析评价各 水库 营养状 态,并进行 蓝藻
水华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 :全 市大 中型水库 3年期 间处于中营养、轻度 富营养或 中度 富营养状 态,其 中,蓝藻水华 高风 险水库有 1 0宗 ,占3 0 . 3 % ;中风险水库有 4宗,占 1 2 . 1 % ;低 风险水库有 l 9宗 ,占5 7 . 6 % 。共有 7宗水库发 生过蓝藻
于 广东 省 中南 部 的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地 处 热 带 地 区 的
本 文调 查 监 测 指 标 包 括 理 化 指 标 ( 水 温 、p H值 、
溶 解 氧 、高锰 酸 盐 指 数 、透 明度 、总 磷 、总 氮 ) 、生
北 缘 ,水 温气 温适 宜 ,水 体 中 营养 盐 较 高 ,一 些 水 体
水华 ,水华优势种 为拟 柱胞藻、伪鱼腥 藻、鱼腥 藻、微 囊藻和平裂藻。 关键词 :江 门市 ;大 中型水库 ;营养状 态评价 ;蓝藻水华风险评估
中 图 分 类 号 :X 5 2 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0 1 1 2 ( 2 0 1 3 ) 0 7—0 0 5 1— 0 4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广 东 水 利 水 电
GUANGD0NG W ATER RES 0URCES AND HYDR0POW ER
No . 7
J u 1 .2 0 1 3
江门市 3 3宗 大中型水库营 养状 态评价 及 蓝 藻 水 华 风 险 评 估
陈奥 密
( 广 东省 水 文局 江 门水文分 局 ,广 东 江 来自 5 2 9 0 3 0 )

蓝藻知识问答

蓝藻知识问答

蓝藻知识问答一、什么是蓝藻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秋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二、爆发的成因蓝藻爆发成因为富营养化。

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1. 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

2. 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

3. 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

4. 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

三、蓝藻形成条件1.蓝藻的必要条件是水体富营养化。

2.充分条件之一是温度,目前高温提前,是导致蓝藻较早爆发的直接原因。

3.充分条件之二是蓝藻爆发主要是水体静止,流体环境下蓝藻不容易聚集。

四、水华的形成条件1、蓝藻的覆盖面积大于5%;2、藻类密度大于200万个每升;满足这二个条件的,可形成零星水华。

五、水华的危害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

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

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六、减少蓝藻爆发的方法蓝藻等藻类是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

七、蓝藻的处理方式蓝藻极难处理,1998年12月,国务院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

但9年多过去了,投资过百亿元,太湖水质并未明显改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太湖水质污染甚至有加重趋势。

蓝藻处理方式有多种,有化学处理法、用硫酸铜等重金属盐类进行杀灭等,但无一例外都对处理后的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经专家门多方讨论,到目前为止最适合的方式是打捞的方式,这种原始的方法不会对原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要等蓝藻爆发才能打捞,投入人力物力较大。

国内蓝藻水华的成因和防治策略

国内蓝藻水华的成因和防治策略

蓝藻水华防 治应该遵循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的理念。
参考文献
孔繁翔, 高光.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 考[J]. 生态学报, 2005, 25(3):589-595. 马健荣, 邓建明, 秦伯强,等. 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33(10):3020-3030. 孔繁翔, 马荣华, 高俊峰,等. 太湖蓝藻水华的预防、预测和预警 的理论与实践[J]. 湖泊科学, 2009, 21(3):314-328. 裴毅, 黄维, 陈飞勇,等.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J]. 农 业工程学报, 2009, 25(4):130-134.
3微量元素 实验证明蓝藻比真核微藻需要更多的微量元素。
当铁的浓度在0.1—1.0mg/L时,藻类开始从绿藻向蓝藻演替;铁是 固氮酶的组成要素之一,因此是固氮蓝藻的基本元素。
成因——环境因子(外因)
4水温
Robats和Zohary认为蓝藻水华的发生主要是由水温升高引发的。
5水文条件 6气象条件
随着温度的升高,藻类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蓝藻在19.5℃ 以后占优势。
感谢观看
by 阳敏 2015级海洋资源与环境
污染。 (外因)控制营养盐 ✓ 首先必须控源减排,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流域进行综
合调控,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物理方法除藻 ✓ 传统打捞方法 ✓ 一种新型除藻机械——利用压力破坏蓝藻细胞内伪空泡
资源化利用蓝藻 ✓ 使蓝藻成为经济藻类,如利用蓝藻的高生物量生产生物柴

综合运用多种监测预警技术
总氮和总磷分别超过0.5 mg/L和0.02 mg/L,就可能暴发水华。
2总氮总磷比 水体中总氮总磷比N:P也会显著影响着浮游植物的种群组成。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藻类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藻类

水产养殖中的几种藻类淡水常见藻类大致分为: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黄藻门等。

蓝藻、微囊藻(死亡后产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类生长);螺旋藻(不易消化)、颤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项圈藻、鱼腥藻、微囊藻(易产生水华)。

其中有的是有益藻,有的是有害藻。

一、蓝藻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

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

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大量被鱼类吞食(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1)蓝藻的习性1、PH值:藻类喜欢偏碱性的水体,高PH(PH8.0—PH9.5)会促进蓝藻的发生,故应避免单一使用泼洒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质。

2、氮磷比:蓝藻既可利用水体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较高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发生。

适当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蓝藻的生长。

3、生态关系:蓝藻与其它藻类一起构成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

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外,还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4、蓝藻水华的成因:不同阶段的关键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将蓝藻水华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

上浮后形成蓝藻水华,然后开始出现转水。

5、蓝藻的危害: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情况下,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

蓝藻的大量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

(2)蓝藻大量发生的危害蓝藻颗粒很难被鱼类消化,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成为优势种群。

这种通过种空间竞争形成的过度繁殖,必然也会带来种内斗争,这种内斗的结果又将导致大量的蓝藻死亡。

蓝藻的大量死亡使得水体的生产者锐减,造成水体中的溶氧供应严重不足。

蓝藻水华污水处理的挑战与应对

蓝藻水华污水处理的挑战与应对

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
03
核心竞争力。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蓝藻水华污水危害的认识,增强
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企 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源
头上预防蓝藻水华的发生。
建立环保公益组织,推动社会各 界参与蓝藻水华防治工作,形成
02
蓝藻水华污水处理面临的挑 战
污水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01
02
03
技术更新滞后
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难以满 足日益复杂的蓝藻水华处 理需求,技术更新速度滞 后。
处理效率低下
现有技术对蓝藻水华的去 除效率较低,无法有效解 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技术适用性不足
不同地区、不同水质条件 下的蓝藻水华需要不同的 处理技术,现有技术适用 性有限。
设施分布不均
设施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设施过于集中, 而其他地区则缺乏设施的现象。
设施维护不善
部分地区设施老化、维护不善,无法满足蓝藻水 华处理的需求。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生态影响
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如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影响水质等。
异味污染
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异味,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
美国的“清洁水法案”
美国政府通过实施“清洁水法案”,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投入 ,同时强化排放标准的执行和监管, 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际经验的借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同时加
强蓝藻水华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推进技术进步
02
鼓励研发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和蓝藻水华防治技术,提高处理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