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中的蓝藻与藻类污染控制

污水处理中的蓝藻与藻类污染控制

污水处理中的蓝藻与藻类污染控制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蓝藻和其他藻类的生长可能导致污染物的再释放和进一步的环境问题。

因此,蓝藻和藻类的污染控制成为了污水处理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讨论污水处理中蓝藻和藻类污染的控制方法和技术。

一、蓝藻和藻类的污染特征蓝藻和其他藻类是一种微生物,它们可以生长在水体中,特别是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污水中。

蓝藻和藻类的大量繁殖会引起水体浑浊,形成藻华。

藻华一旦发生,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还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控制蓝藻和藻类的生长成为了污水处理中的关键环节。

二、物理治理方法物理治理方法通过物理手段去除蓝藻和藻类,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污水处理中藻类污染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理方法是机械过滤。

机械过滤利用过滤器将污水中的藻类和蓝藻过滤掉,从而实现藻类污染的净化。

此外,还可以利用紫外线辐射技术来杀灭蓝藻和藻类。

三、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控制蓝藻和藻类的生长。

其中一种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添加铜硫杀藻剂。

铜硫杀藻剂可以抑制蓝藻和藻类的繁殖,并最终导致它们的死亡。

此外,还可以使用草酸铵、高锰酸钾等化学物质来达到控制蓝藻和藻类生长的目的。

四、生物防控方法生物防控方法通过利用其他生物来抑制蓝藻和藻类的生长,从而控制藻类污染。

其中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控方法是利用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可以利用蓝藻和藻类作为营养来源,从而减少蓝藻和藻类的生长。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细菌来降解蓝藻和藻类产生的有毒物质。

五、综合治理方法综合治理方法是将多种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蓝藻和藻类污染控制效果。

综合治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蓝藻和藻类的生长。

此外,综合治理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蓝藻和藻类的综合控制。

六、结语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控制蓝藻和藻类的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蓝藻对水质污染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研究

蓝藻对水质污染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研究

蓝藻对水质污染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研究1. 概述水是生命之源,但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人类活动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污染。

其中,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水质污染物之一,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蓝藻对水质的影响以及现有的治理措施。

2. 蓝藻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水质的污染影响蓝藻是一种富含蓝藻素的微生物藻类生物,其大量繁殖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当水体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时,蓝藻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面积的蓝藻水华。

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还会对水质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蓝藻水华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危及水中生物的生存。

其次,蓝藻会分泌大量的有毒物质,如微囊藻毒素、硝基胺等,这些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蓝藻水华还会对水体的浑浊度造成明显影响,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质的观赏和使用价值。

3. 蓝藻污染治理措施针对蓝藻对水质产生的污染影响,人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3.1 农业源污染治理农业是水体富营养化及蓝藻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养分和农药残留流入水体,促进蓝藻的生长。

因此,通过加强农田管理和农药使用的科学化,有助于减少农业源污染,同时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3.2 水体修复与生态恢复水体修复与生态恢复是解决蓝藻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植被,如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养分,减少对蓝藻的生长提供的条件。

同时,加强湖泊和河流的生态环境管理,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减少蓝藻污染。

3.3 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改善是治理蓝藻污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城市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减少污水中的养分流入水体,可以有效地遏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此外,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如生物膜反应器(MBR)和人工湿地等,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减少蓝藻的繁殖。

3.4 科学应对蓝藻水华当蓝藻水华已经形成时,科学应对是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紧急措施。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范文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范文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范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蓝藻的生长和繁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蓝藻是一种常见的藻类,它们在水体中繁殖迅速,容易引发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蓝藻防治工作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蓝藻防治工作方案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蓝藻的危害和影响。

蓝藻是一种原生的蓝藻细菌,它们通常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和水库中。

蓝藻在水体中繁殖迅速,当水体富含营养物质时,蓝藻就会大量生长,形成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不仅会造成水质污染,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对水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蓝藻水华还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现象,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蓝藻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1. 加强水质管理。

要想有效防治蓝藻水华,首先需要加强水质管理工作。

对于那些容易富集营养物质的水体,应该限制排放废水和化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修复、植物滤池等方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降低蓝藻的生长条件。

2. 生物控制。

生物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蓝藻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天敌生物,如藻类食物链的上层掠食者、蓝藻的天敌等,来控制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来降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蓝藻的生长条件。

3. 物理控制。

物理控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蓝藻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机械挖掘、水体深度调节、水流调节等方式,来破坏蓝藻的生长环境,阻断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如超声波、紫外线辐射等,来杀灭蓝藻和蓝藻孢子,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三、蓝藻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

1.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目标。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目标是有效防治蓝藻水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健康。

2.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原则。

蓝藻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原则是科学合理、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保障安全。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

&" 北京水产
!""#$%
!+ 肠炎病
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患病初期臀鳍基部或 鳍条充血, 解剖可见肠内粘液增多, 肠壁局部充血, 患 病后期, 体色变黑离群独游, 全部肠管发炎变红, 肠内 无食, 出现大量黄色粘液, 肛门发炎红肿, 此病主要危 害大鱼种和成鱼, 一般在水温 &/# 以上开始出现, .%7 月常见。 坚持在饵料中 防治方 法 : !不 喂 霉 烂 变 质 饵 料 , 平时注意定 添加 ’+&-的鲜大蒜汁或适量大蒜素预防, 期泼洒生石灰预防消毒。 " 治疗可采取水体 ’+$,,) 强 氯 精 消 毒 的 同 时 ,按 照 每 &’’5* 饲 料 拌 入 土 霉 素 连续投喂一周。 "’%&’’* , $+ 赤皮病 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 血发炎呈红 色 ,严 重 时 鱼 的 上 下 颌 及 鳃 盖 也 充 血 发 炎, 各种规格鱼种均易患此病, 特 别 是 7、 6 月份受机
一、传染性疾病 究竟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 目前尚无定论。与在 常规品种中流行的暴发性出血病相似, 鱼体内外不同 部位出现不同程度充血, 特别是头部、 眼眶、 鳍条基 部、 肌肉、 肠道充血明显, 肛门红肿, 鳃丝颜色变淡, 甚 至腐烂, 有的病鱼肝、 肾、 脾等脏器也呈点状充血。水 水质恶化, 规 格 在 $%&’() 的 苗 种 易 患 温 !"# 以 上 , 此病。 有条件者注入地下水, 降 防治方法: ! 加注新水, 低水温。 "患病鱼按照每公斤体重 !’%$’)* 新肥素拌 结合拌饵投喂鱼 饵投喂。#’+$,,) 强氯精全池泼洒, 血散或鱼血康, 剂量为日投饵量的 &+!- 左右, 连用一 周。 $ 用含 ’+&,,) 有效碘的碘伏全池泼洒或适量加 大剂量浸泡处理。 &+ 烂鳃病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滇池、太湖、巢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发生。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

通过调查发现,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是一种能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的藻类,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

通过对广州番禺养殖池塘、湖北东部多个水库,江苏滩涂等地多个养殖池塘发生的蓝藻水华进行分离、检验,发现主要是由微囊藻繁殖发生的水华。

一.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适宜的水温(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利于蓝藻水华在水面的形成。

二.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蓝藻是养鱼池塘中常见的藻类之一,数量多时易形成水华。

1.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但在水华盛期鲢、鳙、鲤和草鱼的肠道里混有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2.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3.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4.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5.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6.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7.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PPT课件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PPT课件
第9页/共22页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 3.2 对生态多样性的危害:侵占其他藻类物种的生存空间,致使 物种多样性骤减。
第10页/共22页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 3.3 对人文景观的危害:水华蓝藻覆盖水体表面,厚厚一层还发 出臭味,严重影响水域景观。
第11页/共22页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 3.4 对人及牲畜动物的危害:蓝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藻毒素,被人或牲畜动物接触、饮用而致使中毒, 如皮肤过敏、肝中毒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录
• 前言简介 • 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 •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 • 控制方法 • 讨论与展望
第1页/共22页
1.前言简介
• 1.1 引言
•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引起无锡市200多 万居民饮水危机,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此,蓝藻水 华事件开始被人们所熟知。
• 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 5.2 展望
① 重点研究如何改进单个独立处理工艺,发挥每一种工艺的优势,减少其处理工 艺的局限性,为后续处理带来方便。
② 不管是蓝藻控制还是藻毒素去除,这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将多种工艺进行组 合,争取效益最大化,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③ 藻毒素去除技术中,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是比较高效、清洁的,但TiO2的负载一 直是一个难题,希望今后重点研究TiO2负载技术,以方便对TiO2粉体的回收。同时如 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稳定性差,对 群体性蓝藻去 除效果不佳
机理及中间产 物研究不透彻, 耗时长
第15页/共22页
4.1 蓝藻的控制方法
第16页/共22页
4.2 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藻类,又称为蓝藻菌。

在一些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中,蓝藻会大量滋生,甚至形成蓝藻水华,对水质产生影响,影响周边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蓝藻应急治理方案,帮助居民了解如何应对蓝藻水华的出现。

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对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味蓝藻水华消耗水中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机物质,会产生难闻的臭味,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

水质在蓝藻水华的生长过程中,蓝藻会吸收水中的大量养分,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中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缺氧和酸化,危及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

毒性蓝藻水华中还含有一些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如腐酸等,这些有毒物质会对水生生物和周边居民产生危害。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针对蓝藻水华的出现,需要采取积极的应急治理措施,以尽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应急治理方案:机械清除法机械清除法是指在蓝藻水华发生后,通过人工清除蓝藻的方式,来控制水华的扩散。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人工割草、引水、吸水等手段来实现,可以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但机械清除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且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

生态修复法生态修复法是指通过调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来达到控制蓝藻水华的目的。

这种方法需要先找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如农作物灌溉等,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生态修复法需要时间比较长,但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比较小。

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品的方式,来控制蓝藻水华的扩散。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添加氧化铜、硫酸铜、氢氧化铜等化学药品来杀灭蓝藻,但需要注意控制药品的用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结语蓝藻水华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现象,对周边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

针对蓝藻水华的出现,需要通过机械清除法、生态修复法、化学处理法等方式来进行应急治理。

但无论采取哪种应急治理措施,都需要注意不要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以达到尽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一、背景介绍以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太湖蓝藻问题日益突出。

二、蓝藻的危害蓝藻是一种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三、治理措施1.减少污染源以太湖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是蓝藻滋生的重要源头。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是减少污染源的关键。

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恢复以太湖水质的重要手段。

引入湿地植物、浮岛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适当调整湖泊水位,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3.科学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是蓝藻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污染的关键。

科学制定农业施肥方案,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渗漏,是预防蓝藻滋生的有效手段。

4.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以太湖水质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做出及时响应和治理措施,避免蓝藻水华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治理以太湖蓝藻的合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成效与展望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水质状况得到改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有所减少。

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保持长期持续的治理效果。

总结:以太湖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蓝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减少污染源、生态修复、科学施肥、加强监测与预警以及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仍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工作,保护好以太湖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末端治理,分为蓝藻控制方法及藻毒素的 去除,其大体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生物 法。
4.1 蓝藻的控制方法
方法 人工和 机械打 捞 物 理 控 制 方 法 微滤法 原理 优点 缺点 费时费力,容易 复发
根据风向、水流方向,分河 短期内快速有 段使用围栏进行截留、堆积, 效 然后通过人工、机械打捞 使用滤网直接滤去水体中大 于或等于其孔径大小的藻类
活性炭 吸附法 物 理 法 膜滤法
去除藻毒素效 果好
生 物 法
微生物 降解
简单、安全、 成本低、环境 影响小
微生物生长环 境苛刻,耗时 长
4.2 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方法 原理 优点 缺点 易产生中间副 产物,造成二 次污染
要包括氯化氧化法、高锰酸钾 化学药剂 氧化法、臭氧氧化法以及 氧化法 Fenton试剂氧化法 紫外线照射时,TiO2会表面生 光降解与 成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活性基 光催化氧 团,能够破坏蓝藻肝毒素Adda 化法 基团的共轭双键,使藻毒素的毒 性降低或消失 发生电子反应,生产自由基再 电化学降 破坏藻毒素中Adda基团的共轭 解 双键来降低毒性的间接降解

1.前言简介

1.2 蓝藻水华
大量的氮、磷污染物,这就导致了水中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使得 一些营养型物质生长旺盛,特别是蓝藻、红藻的数量爆发性生长,其 他藻类则逐渐减少,藻类及一些浮游生物死亡后,被水体中的耗氧微 生物不断分解,大量消耗了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类生水生生物因缺 少氧气而不断出现死亡,其残体在腐烂过程,不但污染水质,同时又 将其自身的氮、磷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供新一代的藻类生长所需, 就这样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致使蓝藻爆发。
图1.蓝藻水华爆发机理图
2.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

2.1 工业、生活污废水的大量排放。
2.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

2.2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氮磷化肥等随雨水 冲刷进入水体。
2.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
2.3 环境因素

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 6-9 月,温度、光照、 PH 、营养 条件等各方面适宜,是蓝藻等藻类爆发性生长的黄金时期。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
专业:环境科学
目录

前言简介 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 控制方法
讨论与展望
1.前言简介

1.1 引言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引起 无锡市200多万居民饮水危机,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 巨大影响。自此,蓝藻水华事件开始被人们所熟 知。 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操作工艺简单, 对浊度、色度、 运行维护成本 有机物等去除效 低 果不佳 藻类残渣难以处 理,气味较大 能耗大;易导致溶 解性藻毒素的释 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气浮法
向水中通入大量高度分散的 微细气泡,使其与藻细胞发生 除藻效率高, 粘附作用而结合上浮至水面 可达94% 后除去 利用超声波使藻类细胞壁破 清洁、高效、 裂,破坏其胞内结构,使其死 速度快、对环 亡 境危害小
在去除藻毒素 的同时,还能 够达到去除异 味及消毒效果
高效、快速、 清洁、最终产 物低毒或无毒 性, 高效、快速, 去除率最高可 达98%,具有 非常好的应用 前景
化 学 法
技术要求高,成 本高,无紫外线 照射时则失效
能耗高,
5.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综上对蓝藻及藻毒素的各去除方法比较发现,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着许多的局限性。 就控藻方法中,人工或机械打捞在蓝藻爆发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蓝藻蔓延,但是对于一些大的水域,这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费 时费力; 微滤、气浮这两种方法还只适合处理小河段水域,大规模使用还不大 现实; 超声波除藻、化学控藻都是非常快捷、有效的,可以在蓝藻水华爆发 初期及时杀死藻细胞,抑制其爆发性生长,但是藻细胞的破裂,大量藻 毒素分散于水体,易造成二次毒素污染; 综上比较,其生物控藻法就比较清洁,操作简单,除藻效果也比较好, 但见效周期长,系统不稳定也是其局限性。 对藻毒素去除方法中,光催化氧化法、微生物降解法都是比较好的方 法,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5.讨论与展望

5.2 展望
① 重点研究如何改进单个独立处理工艺,发挥每一种工艺的优势, 减少其处理工艺的局限性,为后续处理带来方便。 ② 不管是蓝藻控制还是藻毒素去除,这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将 多种工艺进行组合,争取效益最大化,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③ 藻毒素去除技术中,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是比较高效、清洁的,但 TiO2的负载一直是一个难题,希望今后重点研究TiO2负载技术,以方 便对TiO2粉体的回收。同时如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也是我们未来研 究的重点方向。 ④ 以上这些处理技术如膜滤法、生物膜法、电化学降解法等,还都属 于实验阶段,如何运用到实际应用中,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⑤ 最后,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法律壁垒,健全工业、 农业、生活污废水的净化处理设施,面对蓝藻水华爆发、藻毒素中毒 等突发事件,能够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超声波 除藻
4.1 蓝藻的控制方法
方法 化学药 剂法 原理 利用除藻剂、杀藻剂以及金属 盐等,通过其氧化作用直接破 坏藻类细胞,使其死亡 外部加压,使蓝藻气囊破裂, 蓝藻颗粒快速下沉,再进行混 凝沉淀以达到除藻效果 优点 除藻方法简单、 省时省力、除藻 效率高 除藻效率高,可 达99.5% 缺点 易对水域环境 造成二次污染, 影响水质及水 生生物的生存 易造成藻细胞 的破裂,使溶 解性藻毒素释 放 稳定性差,对 群体性蓝藻去 除效果不佳 机理及中间产 物研究不透彻, 耗时长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3.4 对人及牲畜动物的危害:蓝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 放藻毒素,被人或牲畜动物接触、饮用而致使中毒,如皮 肤过敏、肝中毒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4.控制方法
蓝藻水华的控制方法分为两部分: 一是源头治理,主要有: 取缔化学重工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污水排放标准,限制工业污废水的排放;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废水达标排放; 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化 学 法 压力强 化混凝 控藻
鱼类控 生 藻法 物 法 微生物 控藻
蓝藻是鲢鱼、花白鲢等滤食性 鱼类很好的天然饵料
某些微生物能够释放对藻类有 害的物质或者促进食藻生物的 繁殖,从而杀灭水体中的藻类
对环境影响小, 除藻效果好
清洁、对环境影 响小
4.1 蓝藻的控制方法
4.2 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方法 原理 活性炭纤维经中90%以上为微孔, 使它在吸附微囊藻毒素的同时也 吸附水体中的微生物,被吸附的 微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解藻 毒素而使其被去除 有微滤和超滤(0.01-1μm)、反 渗透和纳滤(1-10nm)这四种技 术 微生物能够破坏蓝藻肝毒素结构 中 Adda 基团的共轭双键,使环状 结构转化成线性结构,进一步降解 成短肽,从而使藻毒素毒性降低或 消失 优点 吸附容量大、 吸附解吸速度 快,去除率可 达99% 缺点 生产过程较复 杂,价格较高, 不适合大规模 使用 造价昂贵,技 术要求高,系 统运行不稳定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3.1 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蓝藻爆发性生长,覆盖 水体表面,影响水体正常的溶解氧交换,致使鱼 虾类大量死亡。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3.2 对生态多样性的危害:侵占其他藻类物种的生 存空间,致使物种多样性骤减。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3.3 对人文景观的危害:水华蓝藻覆盖水体表面, 厚厚一层还发出臭味,严重影响水域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