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 蓝藻
如何预防水华发生

如何预防水华发生1. 什么是水华水华,也称为藻华,是指水体中大量浮游植物(如藻类)繁殖迅速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华不仅使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也会消耗水中的氧气,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时还会影响水体的使用。
2. 水华的危害•影响水质:水华导致水质恶化,使水中氧气含量降低,给水生物带来危害。
•破坏生态系统:水华繁殖过程中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使水中营养物质过剩,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危害人体健康:水华过程中的藻类会释放有害物质,例如蓝藻会产生肝毒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预防水华的方法3.1 控制营养物质输入水华的发生与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剩有关,因此控制营养物质的输入是预防水华的重要措施之一。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中的磷、氮等成分是水华的主要营养来源。
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可有效降低营养物质输入,预防水华的发生。
•合理施肥: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肥可以减少养分流失,避免过度施肥导致营养物质过多进入水体。
•控制农业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合理处理农业和养殖废弃物,避免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
3.2 加强水体管理加强对水体的管理,可以帮助预防水华的发生。
•加强水体监测: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发现水华早期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加强水体流动性:保持水体的流动性,通过增加水流速度,可以有效减少水华的发生。
例如,可通过增加人工水流或增加氧气供应来提高水体流动性。
•清除水体污染物: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防止它们沉积并释放有害物质,从而减少水华发生的机会。
3.3 生态修复和调节通过生态修复和调节来改善水体环境,有助于预防水华的发生。
•植物修复法:植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可以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减少水华的发生。
•生物调控法:引入天敌或适宜的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藻类数量,帮助调节水体生态平衡,预防水华的发生。
•生态工程治理:通过修建湿地、截污沟等工程手段,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营养物质的积累。
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摘要:蓝藻水华在淡水河流中较为常见,一旦大面积形成,必然会对河流造成直接影响,打破水生态平衡,还可能威胁到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河流蓝藻水华现象逐渐变成有关部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为了在环境治理工作中予以帮助,本文以河流蓝藻水华现象为核心,先行介绍河流蓝藻水华的概念与危害,继而分析河流蓝藻水华现象的诱发原因,并指明合理治理蓝藻水华现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发原因;治理措施近年来,中国的部分河流开始频繁出现蓝藻水华现象, 尤其是水库,更容易出现蓝藻的生长,只要在气象、物理以及水质等适宜条件下,蓝藻便会处于爆发式生长。
蓝藻水华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蓝藻产生的溶解微囊藻毒素可直接侵害水生动物和人类,导致水体进一步污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了解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一、河流蓝藻水华现象的综合概述1.概念蓝藻是一种蓝色或者黄绿色的浮游藻类,属于一种单细胞大型淡水浮游植物, 也是大自然在36亿年前就开始孕育,地球最初形成的植物之一。
由于蓝藻也属于一种自养类型的生物,所以其具备较高的适应性能,能承受各种各样的温度、冷冻、缺氧、干燥,和不同级别的盐度、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即便在极寒或酷热之地,蓝藻依然能够自由生长,如:高维度海岸线、荒无人烟的山峰、温泉、冰泉、沙漠以及深海等等,这些地点的最高温度可达85℃,最低可达零下62℃,由此可知,蓝藻属于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物,所以当河流之中出现大面积蓝藻后,必然会引发水华现象[1]。
2.危害(1)在一些属于钙质高和营养丰富的大型鱼类养殖水体中,有些层状绿色淡水蓝藻常于夏季大量成群聚集洄游繁殖, 在这些蓝藻的顶部沉积一层薄薄的浅蓝或浅绿色、恶臭的分层绿色淡水泡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绿色淡水蓝藻常常成群聚集爆发,被人们称之为"绿潮"。
绿潮期脱水会直接引起鱼类水域内的水质异常或者恶化, 在严重的情况下,脱水可能是由于水中大量的天然氧气耗尽,导致各种大型鱼类的幼鱼大量死亡。
蓝藻速灭 原料

蓝藻速灭原料蓝藻速灭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蓝藻水华治理产品,它由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制成,独特的配方能迅速有效地消除水体中的蓝藻,修复生态平衡,改善水质。
本文将从蓝藻的形成原因、对水体的影响、蓝藻速灭的成分与作用机制等方面全面探讨,为治理蓝藻水华问题提供指导意义。
蓝藻是一种光合作用微生物,通常在水体富含高浓度氮磷等养分时才会大量繁殖。
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水排放、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等都是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主要原因。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的蓝藻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蓝藻速灭采用天然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经过精细提炼和合理配比,具有强大的除藻效果。
它能迅速降解蓝藻的营养物质,并通过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抗生物质传播能力等途径,阻断蓝藻的生长繁殖,达到彻底去除水体中蓝藻的目的。
蓝藻速灭在治理蓝藻水华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不含有毒有害物质,能够有效减少对水生生物的伤害。
其次,蓝藻速灭具有快速、持久的除藻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除蓝藻,且效果持久,有效维持水体清澈透明。
此外,蓝藻速灭的使用简便,只需将其均匀喷洒在水体表面即可,无需大量耗水,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类水体。
除了治理蓝藻水华问题,蓝藻速灭还具有改善水质的多种功能。
它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减少赤潮等水生生物灾害的发生;它能够增加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同时,蓝藻速灭还能够增加水体中的抗生物质传播能力,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保护水生生物的健康。
综上所述,蓝藻速灭是一种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产品。
它能够有效治理蓝藻水华问题,改善水体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及时了解水体的富营养状态,合理使用蓝藻速灭,与其他水质治理产品相结合,共同推动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鱼池如何防治蓝藻

鱼池如何防治蓝藻王秀青;周日东【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1页(P81)【作者】王秀青;周日东【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钓鱼镇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站,江苏,兴化,225761;江苏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江苏,兴化,225700【正文语种】中文蓝藻俗称“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绿潮”。
蓝藻能释放生物毒素类次级代谢物,含一定浓度藻毒素的水体可使鱼卵变异及生长异常,水华暴发也常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目前池塘里发现的蓝藻水华,这种藻类死亡以后能够分泌出一些毒素,使鱼类的神经麻痹,反应则变迟钝。
池塘里还会出现浮头的现象,最严重的时候会导致鱼类死亡。
要清除这些蓝藻,捞也捞不净,换水也不行。
因为池子里面有鱼,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把水全抽出去,只能换50%左右。
过一周以后,因为藻类还在,又繁殖起来了。
换了新水则给它增加了生存的空间,反而繁殖得更快了。
换水不成,就试试去除蓝藻的老法子,往水里泼点硫酸铜,结果还是不行。
泼少了效果不明显,多泼点又会引起铜离子的污染,还会破坏池塘的生态平衡。
硫酸铜等灭藻剂在杀灭藻类的过程中,不会有选择性,因为我们池塘藻类的构成不单是一些有害藻类,实际上也包括主动培养的有益藻类,那么把有益藻类也大幅度地杀灭,会导致瞬间池塘的供氧者缺乏,极易造成鱼、虾、蟹浮头和缺氧。
换水、用药都不成,解决的办法还是要往根上找。
蓝藻在6-9月容易大量繁殖。
它们喜高温和强光,温度高,繁殖得就快。
不过,这种高温天气谁都避免不了,想从温度变化上想法子是不可能的。
要从根本上控制蓝藻,就必须控制氮和磷,即蓝藻所需要的营养。
1.对付蓝藻的第一招就是抢食。
蓝藻喜欢氮、磷比较高的水体,它是以池塘中的氮和磷为营养的。
养殖户可选择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这些有益微生物,它们和蓝藻一样,都是靠吸收氮磷生存的。
这样说来,向池塘中泼洒这些微生物制剂,就可以依靠它们去抢夺蓝藻的营养源。
因为这些有益的微生物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再说合成能力又非常强,利用氮磷的能力又非常强,所以说在它优先利用了氮磷以后,蓝藻的数量就要下降。
深度剖析蓝藻爆发原因与解决办法

关于蓝藻水华(1)爆发蓝藻是池塘养殖的噩梦,每年因蓝藻爆发导致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可以说,藻类控制的第一关键是如何避免蓝藻爆发。
其实,一般养殖人员所说的蓝藻爆发在学术上应称为“蓝藻水华”,其关键问题是“水华”。
水华(Algae Bloom),是指淡水水体中藻类短期内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积累于水面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池塘水华的出现表明藻类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崩溃。
蓝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据考证,大约在34亿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蓝藻能进行光合自养。
近代研究发现蓝藻没有细胞核、色素体、线粒体及内质网,且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也是粘缩肽,这些都与细菌相似,被归入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
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老化形成水华。
蓝藻形成水华时,蓝藻已经处于濒死状态,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
长时间出现缺氧或亚缺氧状态,会使水体持续恶化,进一步破坏水质,水生生物窒息而亡,造成生态失衡。
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某些有毒蓝藻死亡释放大量的藻毒素,使养殖动物暴发病害或中毒死亡!养殖户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蓝藻水华的出现是水质恶化的结果,不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当然,蓝藻的暴发也加速了池塘生态系统的恶化,尤其是老化、死亡的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所有养殖动物都有剧毒。
因此,应该从源头上防止蓝藻水华的出现(不要让水质恶化),而不是纠缠于蓝藻水华用什么药物能处理(没有一种药物能处理恶化的水质)。
一旦出现蓝藻水华,不是杀了蓝藻就完事,而是必须重建池塘生态系统。
虽然目前蓝藻水华大多归咎于水体的氮、磷和有机污染,但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的出现也不尽是富营养化所造成的。
有些水质属性本身就更容易生长蓝藻,但只要蓝藻不老化,不形成水华,不产生藻毒素,池塘中蓝藻数量的多少并没有任何问题。
想控制好蓝藻,避免老化和形成水华,必须了解蓝藻的特性。
池塘蓝藻的发生、危害及控制方法

一
些 浮游动 物的大 量死亡 。而 蓝藻 的大
鱼种放 养不合 理 。精养 水体高 密 度
生 动物 的大量排 泄物 和动 物 、植 物死 亡 尸 体 的积累 ,造 成水 中 营养盐类 含量 丰 富 ,促进 蓝藻 大量 繁殖 ,若 此 时能 摄食
量 发 生 ,蓝 藻 颗 粒 又 很 难 被 鱼 类 消 化 , 养殖。长期大量投饵产生残饵 ,鱼类及水
时 ,会 产生 蓝 藻毒素 ,造 成鱼 虾等 养殖 剂解毒 ,不然容易造成鱼虾大量死亡 。
对 象大 量死 亡 :并 且 死亡 藻类 不断 沉到 面 以下 的水 体处 于厌 氧状 态 ,加速 了水 高 ,形成 了恶性循环 。
物 ,以利 用水 中氮 、磷及有 机污染 物. 从
选 择性施 肥 ,调整 氮磷 比例 。蓝 藻 而形成 微生物 一浮游 生物 一水 生动物 的 般鱼 塘里都 是缺 少无 机磷 ,通 过泼洒 好 的天 然饵料 ,鲢鱼 能直 接利 用这些 有
产 生快 速致 死 因子等 毒素 。蓝 藻 中 附作用 ,土矿 物高 岭石 和蒙 脱石对 水 溶 可 以初 步达 到控制 蓝藻 的 目的。蓝 藻是
的项 圈 藻形成 水 华时 ,可产 生 快速致 死 液 中的蓝藻毒素的去除率 也达 8 %。 0 因子 ,破坏 鱼 、虾 等养殖对象 的鳃组织 ,
3 )生物 方 法
蓝 藻爆 发主要 原 因就是 水体 富 营养 控制 固氮蓝藻的爆 发。
化学 和物理措施能 够彻底 去除水 中的氮 、
改变传 统肥 水方 式 .采用 生物 复合
磷 营养物 质. 以只有多 方面综 合控制 蓝 肥肥 水 。传 统肥 水方 式是 苗种 放养 前采 蓝 藻 有 拮 抗 作 用 的 优 良藻 类 抑 制 蓝 藻 生 所 藻技 术才 能有 效地 控制 蓝藻 的生 长和 繁 用过 磷酸钙 和尿 素等 无机肥 或无 机肥 和 长 。调 整水体 的氮 磷 比也 可 以改善 藻类
滇池水华暴发的原因

滇池水华暴发的原因一、什么是水华所谓水华(water blooms),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另外,海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为赤潮。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
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常在下风头水面漂浮着一层蓝绿色或红黄色的水花或薄膜——湖靛,草、青、鲢、鳙吃了不能消化,影响鱼的生长。
虽然藻类生长很快,但因水中的营养盐被用尽,它们也很快的死亡。
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并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质物,使水体严重恶臭。
而造成水华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
导致水华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综述了目前对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和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论述了蓝藻,尤其是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认为对水华的形成需要全面认识,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仅是蓝藻水华形成、且人们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探索水华成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阈值以及在复苏后,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并需要对蓝藻越冬的生存对策、蓝藻群体的形成的条件、蓝藻在春季复苏的触发条件及其生态阈值、以及蓝藻在与其它藻类种群竞争中取胜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够的认识.蓝藻水华的"暴发"是表观现象,其前提还是藻类一定的生物量,且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对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提出了蓝藻水华成因的四阶段理论假设.即在四季分明、扰动剧烈的长江中下游大型浅水湖泊中,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节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则决定了水华蓝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经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水华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必须寻找导致水华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阶段的触发因子或特异性因子,针对不同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并对其发生的每一进程进行预测,寻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除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之外,水温,洋流,水体的PH值,光照强度等均会对藻类等水华生物的大爆发产生影响,在个别时候甚至是诱发因素。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发生于2007年5、6月间,我国江苏省的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市全城自来水污染。
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太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其流域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太湖风景秀美,引人入胜,是江苏省著名旅游景区。
然而近来几乎年年夏季爆发的蓝藻时间却为太湖蒙上了一层阴影。
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即为我们常说的水体富营养化,俗称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或明确的藻华(Algal bloom),学术名词为“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二次污染。
通常水的颜色呈现出绿色或蓝色。
而一般“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涉及到的藻类有蓝藻(即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自然形成的水华现象会很快消失,并不会带来环境影响。
但是我国中国的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等地频频爆发的水华现象却离不开人为的因素,人类向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磷素(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会导致“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而发生在江苏太湖的蓝藻大范围爆发事件,一些专家人为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称是持续高热造成的,而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民间却普遍认为是大量兴建排污严重的化工厂,以及政府对太湖污染治理不力造成了今天的恶性事件。
我却认为这件事的确存在自然和人为两部分原因,而人为才是主因:一、人为因素1、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正近年来太湖周围兴建高污染化工企业,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等,未经适当处理便直接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太湖周围一些地区更是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因为微生物以无与 伦比的生长速度和多种代谢途径而成为治理蓝藻水 华污染的先锋,尤其是由多种微生物菌种组成的有 效微生物菌群(EM菌),相对于其他单一菌种来 说在污染物的矿化和生物净化循环方面更具优势, 通过营养竞争等途径在控制蓝藻暴发和构建健康平 衡的水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控制对象
亚硝酸氮浓度 硝酸氮浓度
PO3 -4 -P浓度
无论是是与我们最接近的“水华”还是 赤潮,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再一次向人们 发出警告。再不治理水污染,中国人民将连 水都没有喝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对工农业废 水排放的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处 理能力,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 体的富营养化,并力求逆向演替(即从富营 养转为中营养和贫营养)。
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传统处理方法
❖ 物理方法
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
❖ 化学方法
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
❖ 生物方法
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
先探进索技技术术
❖ 小球藻USTB-01 ❖ 罗非鱼 ❖ 有机微生物菌群
采用一种具备光照自养和无光照异养双重生长能力的小球藻USTB- 01, 在异 养培养阶段获得可高效吸收磷的超高细胞浓度小球藻USTB-01, 然后按不同比例 投加于围隔水体中, 控制蓝藻水华和去除水体氮磷的效果。结果表明, 投加小球 藻USTB- 01后能够明显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 与非小球藻相比, 按照水体 体积千分之一投加小球藻液后, 不仅可以持续降低蓝藻颗粒质量分数达47% 左右, 而且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的磷浓度。因此, 对于一水体按照水体体积千分之一投 加小球藻U STB- 01后, 在5天以后水体清澈, 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 王万福
什么是水华?
所谓水华(water blooms),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 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 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 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 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 —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 载。另外,海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为赤潮。
所有这些治理措施的实现,其核心是科 学管理和法制管理。要制定一系列的法规, 使地方保护主义无处藏身,绝不允许再出现 像“长江江心排污”的所谓“先进技术”, 已经实施江心排污的也应取缔。人的生存权 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破坏他人的 生存权利,凡侵犯他人的生存权利者部应当 绳之以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考文献
1 肖迪,赵梦石等.《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10期 2 尹春华,宣劲松等.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3 陈建,丛君等.《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4 许倩倩,吕乐等.《现代化工》2010年第S2期 5 鲁杰,王丽燕.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水
生物”。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 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 二有腥臭味的
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 “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 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 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 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
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 生物操纵, 因为滤食性鱼类能滤食浮游动物和 浮游植物。国内东湖、滇池、巢湖、千岛湖 和太湖等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都应用了 投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的措施并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控制有良好效 果。
控制对象
氨氮浓度 藻颗粒浓度 总氮浓度 PO3 -4 -P浓度 亚硝酸氮浓度
a. 对照; b. 投加罗非鱼5 d后。 图1 投加罗非鱼控制蓝藻效果
图2 投放罗非鱼后藻细胞浓度变化
图2 投放罗非鱼后藻细胞浓度变化
图3 投放罗非鱼降低水体中总氮的效果
图4 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氨氮的变化
图5 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亚硝酸氮的变化
图6 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硝酸氮的变化
图7 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磷酸根的变化
利,2008,22:18-21.
控制对象
藻颗粒浓度 总氮浓度 PO3 -4 -P浓度
1) 对照; 2) 投加万分之一小球藻液; 3) 投加千分之一小球藻液 图1 水体中蓝藻颗粒浓度的变化曲线
1) 对照; 2) 投加万分之一小球藻液; 3) 投加千分之一小球藻液 图2 水体中总氮浓度的变化曲线
1) 对照; 2) 投加万分之一小球藻液; 3) 投加千分之一小球藻液 图3 水体中PO3 -4 -P浓度的变化曲线
简介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 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 细胞 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 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 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 (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 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