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现象

蓝藻水华现象
蓝藻水华是由蓝藻短时间的爆发性增殖产生的一种现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由于难以消化所以很多鱼类不吃。
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恶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水华的危害主要有:
(1)藻类爆发式的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生群落中鱼、虾、贝类等其他物种死亡,物种趋向单一,水体功能发生退化,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衡。
(2)藻类大量生长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并且藻类死亡后会散发有毒物质及腥臭味,不但影响水体景观还会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
(3)形成水华的藻类可产生大量藻毒素造成水源污染,藻毒素主要包括肝毒素、神经毒素和内毒素,可通过消化道途径进入人体,引起腹泻、神经麻痹和肝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
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摘要:蓝藻水华在淡水河流中较为常见,一旦大面积形成,必然会对河流造成直接影响,打破水生态平衡,还可能威胁到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河流蓝藻水华现象逐渐变成有关部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为了在环境治理工作中予以帮助,本文以河流蓝藻水华现象为核心,先行介绍河流蓝藻水华的概念与危害,继而分析河流蓝藻水华现象的诱发原因,并指明合理治理蓝藻水华现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发原因;治理措施近年来,中国的部分河流开始频繁出现蓝藻水华现象, 尤其是水库,更容易出现蓝藻的生长,只要在气象、物理以及水质等适宜条件下,蓝藻便会处于爆发式生长。
蓝藻水华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蓝藻产生的溶解微囊藻毒素可直接侵害水生动物和人类,导致水体进一步污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了解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一、河流蓝藻水华现象的综合概述1.概念蓝藻是一种蓝色或者黄绿色的浮游藻类,属于一种单细胞大型淡水浮游植物, 也是大自然在36亿年前就开始孕育,地球最初形成的植物之一。
由于蓝藻也属于一种自养类型的生物,所以其具备较高的适应性能,能承受各种各样的温度、冷冻、缺氧、干燥,和不同级别的盐度、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即便在极寒或酷热之地,蓝藻依然能够自由生长,如:高维度海岸线、荒无人烟的山峰、温泉、冰泉、沙漠以及深海等等,这些地点的最高温度可达85℃,最低可达零下62℃,由此可知,蓝藻属于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物,所以当河流之中出现大面积蓝藻后,必然会引发水华现象[1]。
2.危害(1)在一些属于钙质高和营养丰富的大型鱼类养殖水体中,有些层状绿色淡水蓝藻常于夏季大量成群聚集洄游繁殖, 在这些蓝藻的顶部沉积一层薄薄的浅蓝或浅绿色、恶臭的分层绿色淡水泡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绿色淡水蓝藻常常成群聚集爆发,被人们称之为"绿潮"。
绿潮期脱水会直接引起鱼类水域内的水质异常或者恶化, 在严重的情况下,脱水可能是由于水中大量的天然氧气耗尽,导致各种大型鱼类的幼鱼大量死亡。
蓝藻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蓝藻水华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蓝藻水华发生的特点,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4)科学决策,依法处置。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组织机构成立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蓝藻水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职责分工(1)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2)监测预警组:负责蓝藻水华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3)应急处置组:负责蓝藻水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打捞、清除、处置等;(4)宣传报道组:负责蓝藻水华事件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5)后勤保障组:负责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物资保障、人员调配和后勤服务。
三、应急处置流程3.1 监测预警(1)监测预警组负责对蓝藻水华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2)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蓝藻水华事件的严重程度;(3)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蓝藻水华事件情况。
3.2 启动应急预案(1)根据蓝藻水华事件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2)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3 应急处置(1)打捞:对蓝藻水华区域进行打捞,清除水面蓝藻;(2)清除:对蓝藻水华区域周边环境进行清除,防止蓝藻蔓延;(3)处置:对打捞和清除的蓝藻进行妥善处置,避免二次污染。
3.4 应急恢复(1)对受蓝藻水华事件影响的水域进行治理,恢复水质;(2)对受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平衡。
四、应急保障措施4.1 物资保障(1)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采购、调配和保障;(2)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确保物资供应。
蓝藻处理

2. 1 铜制剂 蓝藻比其它藻类对铜离子更敏感,因此铜制剂常用作抑藻、杀藻剂。传统使用的铜制剂是晶体CuSO4 。Cu2SO4 的药效持续时间短,受水质的碱度及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腐殖质及藻类自身释放的多肽的影响,使用时需要连续施加。高浓度的铜离子会造成游游植物的大量死亡引起水体严重缺氧,过多过量的使用还会引起鱼类的蓄积性中毒,造成肝、肾组织的损害影响鱼体的生长。故CuSO4 不能经常使用,且浓度应严格控制。为了减轻铜离子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将铜离子变为铜基化合物,铜与三乙醇胺形成毒性更小的化合物。铜离子从铜基化合物中缓慢释放到水体中并维持一定浓度连续作用,抑制蓝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如市场上销售的络合铜。
微囊藻有较高的磷吸收的最大摄取速率、比其它藻类具有更强的储存磷的能力, 它们可以在细胞中储存足够的磷(够细胞分裂2-4 次) 、对磷和氮等营养盐的结合力比其它藻类高等, 这些特点使得它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磷, 尤其在氮、磷限制的条件下, 具有比其它藻类更高的竞争力。因此, 在许多氮、磷浓度较低的水体中, 也时常可以见到蓝藻的水华。
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使水体的理化指标常常超出水生动物的耐受程度,从而引起养殖对象死亡。
微囊藻水华死亡后,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NH2OH)、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鱼类。当1升水中含有50万个微囊藻群体,就会使几种主要养殖鱼类死亡;当1升水中含有100万个以上时,草、青、鲢、鳙鱼等就会大量死亡,甚至全池鱼都死掉。另外,颤藻的“水华”可引起枝角类的死亡。而且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细菌对于鱼类来说是致病菌,易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一、蓝藻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枯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大约距今35一33亿年前,蓝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现在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8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一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产生蓝藻的机理

产生蓝藻的机理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枯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水华是由蓝藻短时间的爆发性增殖产生的一种现象。
水体中蓝藻水华一般是多个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和过程科学界尚未弄清楚,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测蓝藻水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但水华作为蓝藻种群数量超常规积累的现象,其发展发生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水华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华发生的外因是影响蓝藻种群数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内因则是蓝藻的生物学特性。
蓝藻水华发生的内因:内因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
蓝藻是原核生物,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放氧生物,形成于35亿年前,也是大气臭氧层形成的主要贡献者,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蓝藻特殊的生理生态特征,适合在高温环境和强光环境下生长,代谢水平极低;主要捕光天线为藻胆蛋白,能更有效的利用光能。
形成水华的蓝藻多数具有伪空泡,这有助于其在水体中的垂直移动,特别是分层水体。
这种伪空泡是有许多内空的蛋白膜小体构成,形成了气体载体从而具有悬浮能力,通过光合作用调节蛋白膜小体中的蛋白含量,从而调节其悬浮能力。
蓝藻水华发生的外因:外因与水体的性质有关,可以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生物对营养盐浓度升高的响应,而水华则是富营养化过程最为明显的表征。
因此,蓝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浓度是蓝藻水华发生的最重要的化学因素。
当水体中总磷(TP)浓度超过100微克/升,发生水华可能难以避免;总磷浓度低于50微克/升时,水华发生的概率大为降低;总磷浓度低于30微克/升时,发生蓝藻水华的概率就很小。
氮磷是淡水藻类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当水体中磷质量浓度较高时,氮的质量浓度就相对较低,这时由于多数丝状蓝藻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容易形成丝状蓝藻水华。
蓝藻具有的伪空泡有助于藻类上浮,占据光照条件较好的空间位置,对其他藻类形成竞争光的优势。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关系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关系分析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体污染也日益严重。
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现象就是水体富营养化,这种现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引发蓝藻水华等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对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海水、湖泊等自然水体中的影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健康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简而言之就是指在水中含有过多的养分,如氮、磷等有机和无机物质,从而导致水质的恶化。
一般情况下,这些养分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
常见的一些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有:水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的升高;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等。
二、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关系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导致水体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它会引发许多问题,如臭氧层疏松、海洋死亡区、蓝藻水华等。
而蓝藻水华则是一种过度生长的蓝藻,它是一种存在于自然水体中的、由于某种过程导致的异常大量的蓝藻生长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蓝藻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正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物。
同时,蓝藻生长本身也会导致水体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三、蓝藻水华的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蓝藻水华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受制。
其次,蓝藻还会释放大量的腐殖酸等物质,导致水体的酸化,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此外,蓝藻在死亡后会释放大量的有机物,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恶性循环,使得水体生态失调进一步加剧。
四、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的措施针对水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避免污染源的排放;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开展水环境监测,及时监控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情况;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水产养殖等;采用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从根本上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深度剖析蓝藻爆发原因与解决办法

关于蓝藻水华(1)爆发蓝藻是池塘养殖的噩梦,每年因蓝藻爆发导致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可以说,藻类控制的第一关键是如何避免蓝藻爆发。
其实,一般养殖人员所说的蓝藻爆发在学术上应称为“蓝藻水华”,其关键问题是“水华”。
水华(Algae Bloom),是指淡水水体中藻类短期内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积累于水面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池塘水华的出现表明藻类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崩溃。
蓝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据考证,大约在34亿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蓝藻能进行光合自养。
近代研究发现蓝藻没有细胞核、色素体、线粒体及内质网,且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也是粘缩肽,这些都与细菌相似,被归入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
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老化形成水华。
蓝藻形成水华时,蓝藻已经处于濒死状态,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
长时间出现缺氧或亚缺氧状态,会使水体持续恶化,进一步破坏水质,水生生物窒息而亡,造成生态失衡。
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某些有毒蓝藻死亡释放大量的藻毒素,使养殖动物暴发病害或中毒死亡!养殖户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蓝藻水华的出现是水质恶化的结果,不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当然,蓝藻的暴发也加速了池塘生态系统的恶化,尤其是老化、死亡的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所有养殖动物都有剧毒。
因此,应该从源头上防止蓝藻水华的出现(不要让水质恶化),而不是纠缠于蓝藻水华用什么药物能处理(没有一种药物能处理恶化的水质)。
一旦出现蓝藻水华,不是杀了蓝藻就完事,而是必须重建池塘生态系统。
虽然目前蓝藻水华大多归咎于水体的氮、磷和有机污染,但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的出现也不尽是富营养化所造成的。
有些水质属性本身就更容易生长蓝藻,但只要蓝藻不老化,不形成水华,不产生藻毒素,池塘中蓝藻数量的多少并没有任何问题。
想控制好蓝藻,避免老化和形成水华,必须了解蓝藻的特性。
水产养殖之了解蓝藻

了解蓝藻一、爆发条件:蓝藻是一种水生生物,在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含量超标呈重富营养化状态下,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等条件,蓝藻就可能爆发疯长.蓝藻其实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水华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有臭味.长期如此,提高了养殖风险。
二、危害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天然蓝藻等藻类是花、鲢鱼的食物(大头、叉尾),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三、防治方法经过几个月经验,我认为控制蓝藻的重点还应放在预防上,方法如下:1、严格控制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数量,防止其吃掉小型有益藻类。
2、用微生物制剂抑制蓝藻的繁殖:一些复合菌(em菌)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蓝藻。
原理如下:①通过生物竞争,平衡氮磷比例,从根本上防止蓝藻的发生;②微生物通过大量繁殖,和蓝藻争夺氧气,抑制其光合作用,减缓蓝藻繁殖速度,同时稳定水体PH值;③通过分泌胞外活性产物来抑制蓝藻的繁殖。
3、加大肥水力度:无论在防治还是治疗蓝藻上,在施用微生物制剂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大肥水力度,平衡水体营养元素,从而加快有益藻的繁殖,使其尽快成为优势种(一定要选用正规厂家产品)。
4、加大检测力度:在蓝藻暴发期间,当需要进水的时候,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所进水源进行仔细检查,防止带有蓝藻的水进入池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蓝藻水华暴发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春130024【摘要】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频率比较高,主要集中在太湖西部和北部。
影响太湖中蓝藻水华暴发的因素很多,但发现气候因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比如温度、风、光照、降水等等。
这篇文章就主要从气候因素中的温度、光照时间和风这三个因素的变化,根据太湖情况建立一个模拟湖泊生态系统模型,利用散点图、线性回归分析、数值逼近建立拟合方程等数学知识,对太湖中影响蓝藻水华暴发的这三个因素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蓝藻水华暴发气候因素建模求解问题分析在当今世界,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仍然是在水体污染方面人们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在太湖和内陆的其他湖泊,现在是蓝藻水华的发生不仅仅是只在夏、秋两季了,而且也在逐步的向春、冬两季过度,个人认为这正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即全球变暖趋势。
蓝藻水华的暴发不仅会对湖泊中的水生动植物带来危害,致使其死亡,破坏湖泊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特别是在夏季,湖泊中蓝藻水华漂浮在水面上,在风的推波助澜之下,都被吹到岸边,并且夏天温度高,经阳光的暴晒,蓝藻会自动分解、产生恶臭的气味,造成局部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生活,还有的就是如果蓝藻水华在人们饮用水源头大量聚集、腐烂变异,造成水质恶化、变味,这样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饮水,带来疾病,给人你们造成极大的麻烦。
所以问题就产生了:怎样才能预防和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呢?这就需要研究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了!蓝藻【1】(或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能将CO2还原成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
蓝藻的主要生存环境为淡水和海洋,它们能在咸水、咸淡水、淡水、冰冷或沸腾的泉水,以及其他微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繁衍,譬如蓝藻常常是岩石的裸露面和土壤中建立种群的先锋物种,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如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外鞘色素)增加其在相对暴露的陆地环境中是适应性,蓝藻具有在贫瘠的基质上生存的卓越能力。
蓝藻能与其他动植物(如真菌、苔藓、羊齿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形成共生关系,而内共生被认为是真核生物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起源。
蓝藻还是唯一可以进行生物固氮的藻类。
而大量的藻类在水中高度的聚集就会水华,具体的是:水华【2】是当水体中出现富营养状况并具备适宜的温度、光照、气候及合适的水文条件等有利于藻类生长或聚集的环境条件时,水体藻类大量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的现象,是湖泊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形成水华的蓝藻【1】一般都是有伪空泡的种类,包括许多属,在形态上从小的丝状群体到肉眼可见的大型球状群体,有些种类可以固氮,有些则不固氮。
而我国蓝藻水华主要是微囊藻水华,此外还有鱼腥藻水华、束丝藻水华、拟柱胞藻水华等。
微囊藻水华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多数产毒危害性大。
我国湖泊中微囊藻早常见的为铜绿微囊藻,是太湖和滇池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优势种群之一。
而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与代谢又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因素温度、光照时间及风的影响。
因此我们就可以针对太湖中的铜绿微囊藻建立一个模型来单独的研究气候因素对其生长代谢的影响,作为样本来反映太湖中气候变化对蓝藻水华的影响。
模型假设(1)我们研究所用的小型生态系统与太湖的生态系统相似,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能力。
(2)风浪对太湖的扰动在研究中表现为悬臂搅拌器带动玻璃棒对小型生态系统的搅拌。
(3)对某个因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代谢的影响进行研究时,其他的因素是一样的,且在研究所持续的这段时间内,不会有外界的任何因素对样本进行干扰。
模型建立在上述假设成立的情况下:研究对一太湖的模拟生态系统中温度、光照时间和风这三因素的变化对系统中铜绿微囊藻密度的影响时,取9个平行样本分成3组,每个因素3个样本,样本中铜绿微囊藻的密度在1×106cell/ml 左右。
第一组模拟生态系统分别放在5℃、15℃、25℃的恒温条件进行静止培养,光强2200 lx 。
第二组放在不同的光照时间下进行静止培养,光暗比分别为8:16、12:12和16:8,光强2200 lx 。
第三组分别进行扰动速度为0r/min 、9r/min和30r/min 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光强2200 lx 。
试验进行10天,每天测得的铜绿微囊藻的密度如下:铜绿微囊藻密度表【2】:cell/ml试分析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情况与温度、光照时间和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情况?模型求解解:由以上图表中的数据,描绘出了如下的九幅关于微囊藻密度和气候因子气温、光照时间、扰动程度的关系的散点折线图:根据以上两幅图曲线走势可知,当温度在5℃和15℃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开始的一天处于增长阶段,后期微囊藻处于负增长阶段,最后微囊藻的密度都接近零。
说明在这些个温度下微囊藻不会暴涨,导致蓝藻爆发。
当温度为25℃时,微囊藻存在明显增长的趋势,可能存在使蓝藻爆发的迹象。
我们可根据折线图大致判断出适合此曲线的拟合方程为:y = a e bt 。
y :铜绿微囊藻的密度。
t :时间(天数)。
两端取对数有:㏑y =㏑a + bt 。
令:Y=㏑y ,A=bt ,有Y=A+bt ,为一次函数,ψ={1,x}。
下面我们用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求此曲线的拟合方程:根据最小二乘法,取ψ0(x )=1, ψ1(x )=x ,权函数ω(x )=1,得(ψ0,ψ0)= 11 (ψ0,ψ1)=(ψ1,ψ0)=∑i=010x i =55(ψ1,ψ1)=∑i=010x 2i =385(ψ0,Y )=∑i=010 Y i =166.95 (ψ1,Y )=∑i=010x i Y i =858.73故由法方程可得:11A + 55b = 166.9555A + 385b =858.73故得:Y=1.31×106 e t/4.59(下面的几幅图计算拟合方程同理)这时的散点曲线图像的拟合方程满足的表达式是:Y=1.31×106 e t/4.59。
由表达式求导可以得出在25℃时微囊藻的生长速率。
此时的生长速率为:u cell=Y’=2.85×105 e t/4.59。
在1-7天内微囊藻处于对数生长时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在光照8h气候条件下,由数据画得的曲线图像可知微囊藻在1-8天内处于对数生长时期,可能会导致蓝藻爆发,此时曲线满足的拟合方程表达式是:Y=8.60×105 e t/5.03 。
对该表达式进行求导,可以得出其生长速率为:u cell=Y’=1.71×105 e t/5.03。
在光照12h的气候条件下,该曲线满足的拟合方程表达式为:Y=1.1×106 e t/6.21 。
微囊藻的生长速率为:u cell=Y’=1.78×105 e t/6.21。
且在1-7天内是对数生长时期。
在光照16h的气候条件下,满足该曲线的拟合方程表达式为:Y=1.65×106 e t/6.71 。
微囊藻的生长速率为:u cell=Y’=2.46×105 e t/6.71。
同时微囊藻在1-6天内是属于对数生长阶段。
在扰动程度为0r/min即没有风的情况下,该曲线的拟合方程表达式为:Y=1.09×106e t/4.54 对应的微囊藻的生长速率是:u cell=Y’=2.398×105 e t/4.54。
从图像可以得出微囊藻在1-7天内属于对数生长时期。
在9r/min的扰动程度下,该曲线的拟合方程的表达式是:Y=1.31×106 e t/5.81。
所以可以得出此时微囊藻的生长速率为:u cell=Y’=2.25×105 e t/5.81。
同样的我们可以知道微囊藻在1-8天内处于对数生长时期。
在30r/min扰动程度下,该曲线的拟合方程的表达式为:Y=1.87×106 e t/4.24 。
相应的微囊藻生长速率为:u cell=Y’=4.41×105 e t/4.24。
同样的通过曲线可以看出微囊藻在1-8天内是属于对数生长时期。
将上述可能导致蓝藻爆发的影响因子得到的数据画出的曲线图形的拟合方程,生长速率,比增殖速率,及对数生长时期,综合作出如下表格:气候因子拟合方程生长速率对数生长( Y ) (u cell=Y’)时期t/d--------------------------------------------------------------------------------------------------------------------------------- 光照时间8/16 Y=8.60×105 e t/5.03 u cell=1.71×105 e t/5.03 1~8(h,light/night)12/12 Y=1.1×106 e t/6.21 u cell=1.78×105 e t/6.21 1~716/8 Y=1.65×106 e t/6.71 u cell=2.46×105 e t/6.71 1~6----------------------------------------------------------------------------------------------------------------- 搅拌速度0 Y=1.09×106 e t/4.54 u cell=2.398×105 e t/4.54 1~7/rpm9 Y=1.31×106 e t/5.81 u cell=2.25×105 e t/5.81 1~830 Y=1.87×106 e t/4.24 u cell=4.41×105 e t/4.24 1~8-------------------------------------------------------------------------------------------------------------------------------------------------------------------------- 温度25 Y=1.31×106 e t/4.59 u cell=2.85×105 e t/4.59 1~7/℃综合上述影响微囊藻增长繁殖情况的,气温、光照时间、风三个因素。
它们的拟合方程大概都满足方程:F=ae bt 这种爆炸形式的增长,但是在温度为5℃和10℃时却不适应。
这说明温度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最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致使铜绿微囊藻对磷的吸收速率加快,从而使其生长速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