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共24页文档
(完整版)我心中的马克思

我心中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谈及马克思,我们总能想起这样的一大串头衔,可是事实上我们对马克思其人又有多少的了解?我想起我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应该是在小学课本上那篇关于他和恩格斯之间伟大友谊的文章。
那时候的自己还很稚嫩,还很懵懂,对于马克思,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只知道中国能够解放,中国人民可以得到自由与他密切相关。
慢慢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对马克思的人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这代人是看着马克思的头像长大的,都难以忘怀他的那把大胡子,可真正去了解马克思却是从大学才开始的,却是等到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才对马克思其人和他所马克思主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心中的马克思。
首先说说马克思的生平。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俄文。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综合型人才,从小他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大学时期的他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有了可以钻研的条件。
在那个时期,工人阶级备受压迫,马克思对此时刻关注着。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
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
受到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排挤,还有政府的威胁与压迫,但是他没有倒下,这些经历反而为他今后著作的诞生提供了原材料。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 第一次在课本上接触马克思,应 该是在小学那篇关于他和恩格斯 之间伟大友谊的文章。慢慢的, 随着知识的积累,对马克思的人 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知道了他写 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 长期以来, 我们“神化” 了那个长着 大胡子的马 克思,他与 恩格斯的头 像被高高悬 挂,诸多的 工人阶级领 导人也以把 自己的画像 与他们并列 为荣。
• 再次,来谈谈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科学 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 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科学社会 主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使它成为行动 中的马克思主义,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全部活动,包括组织和壮大无 产阶级革命队伍,揭示阶级敌人的反动 本质和活动规律,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 最后,来谈谈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认识。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新的理论成果。但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仍然漫长而艰 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
• 首先来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 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 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 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 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 其次,来看看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 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 中,《资本论》是作为一本经济学领 域划时代的作品而诞生,而非哲学, 它更多地象征了马克思在构造通往 “共产主义”之路中对于一个重要和 基础方面的研究。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左伟灿(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2010级2班 2010073035)我的父母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搞科学研究。
我的父亲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从我上高中时,他就一直在我的耳边提到马克思主义,他曾无数次感叹: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人能够将所有事情想得这么久远,实在是伟大!因为我学的是理科,以前很少接触过马克思主义,所以也不太理解,同时我感到非常困惑: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怎么会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难道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是万能的吗?后来,我上了大学,学了建筑学专业,由我的父亲所著的《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得到启发,经过大量的阅读之后得出了“和谐建筑”的概念。
但是这个概念很抽象,总感到只是我心里面清楚,而没有办法量化表达出来。
这时候,我的父亲开始逐渐将我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教我如何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从那时候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芒逐渐被我感知,虽然我现在所了解的必然只是个皮毛,但是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大致的了解。
正如书上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
其涉及的范围之广,不仅是横向,在纵向上也是令所有人不能及的。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论述,我觉得虽然很准确,但是叙述的过于笼统,感觉马克思主义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遥远。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亲戚朋友和家人对他的支持。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
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然而,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
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
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
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
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
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
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
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
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酌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追寻还没有上马基课的时候就怀着一种对马基哲学的崇拜,然而,以前所听到的种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也不过是片面的,零散的,直到了进入学习马基课的尾声,才真真正正的感觉到像是喝了甘露一样心情舒畅、收获满满。
虽不是已然能够信心满满地去生活,却也能够较好的领悟和释怀很多事情了。
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的确确教给了我受用一生的处世之道:与人友好相处与追求自由并不相矛盾。
我生来便是一个骨子里渴望自由的人,或者说内心不安定,绝对不能做到马道长所说的一生做好一件事的那种人。
然而,追求了那么多年的自由,却不知道自由的真正含义。
我自小生活在一个农村家庭,我的父亲虽然聪明,却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完成学业,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要让我读书,出人头地。
在我的眼里,他的严厉便是他早有的预谋。
小时候,我一直渴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去外面玩一场,但那都只是我的奢望,好几次挣扎无果后,我只能把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埋在心里,暂且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乖孩子,拼命地学习,为的只是有一天能够释放我内心疯长的自由。
我曾经以为,自由便是脱离大人的管束,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摆脱生活的条条框框,曾以为自由便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因此也不懂得与人交往,即便是在自己家中,我与父亲的交往也是少之又少的。
久而久之,父亲在我的心里,就只剩严厉、冷漠。
而这样的结果又与我对自由的追求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以为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来独往便是自由。
曾经在宿舍里因不与人交往而难以获得友情,从而越来越孤独,压抑,变成一个彻彻底底内向的孤僻的人。
直到一次摔伤,一个同学把我背到楼下去医院,我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通过独特的方式,即实践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去维持自己的生存。
如果我一直都是封闭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他人交流交往,不与外界联系,一定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办法正常的生存、生活。
我的心灵便是禁锢的,又谈何自由呢?那时才真正的体会到人不是孤独的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目录前言 (3)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践行 (7)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建议 (8)尾声 (10)前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从此以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它的指导下,同资本主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其中不乏惨烈的巴黎公社运动,无疾而终的前苏联,但是,翻越千山万水,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几十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唱衰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活力。
马克思究竟为何方神圣,他所创造的的理论为何能在并不符合假设条件的中国生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有何进一步的影响?这些问题组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尝试着去寻找答案,探寻我们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1818 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份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 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自从初中开始学政治课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这些名词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了回响。
从事政界或对政治有了解的人,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
在政坛上,没有哪个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的时间之长。
在伟人的细数上,没有那个伟人能像马克思那样,给人赞许的和给人批判的人数之多。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着广大劳动人民,影响着世界,影响着时代。
尽管我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我心目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既有批判的也有赞许的。
无可否认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那些由马克思主义带领而成功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意义更为深刻。
说一句实话,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马克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直以来我所学的书,给我们介绍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观。
根本不对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只是讲些总结性的话语。
也许是马克思的内容太难懂,太庞杂,更本不适合放在我们的教材上面。
以我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我很赞许这二方面。
一、马克思的奉献精神。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他,本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他却选择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病疼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贫困消磨不了他的意志,饥寒冷却不了他的热血,政府打击不了他的勇敢,一生只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奋斗,试问谁能做得到,特别是当时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决心,这种毅力,这种奉献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性质。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能长盛不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有了这些成果,中国逐渐繁荣富强。
我心中的马克思(简)

这篇差不多3000字,不想再看那篇长的就直接抄这个吧。
我心中的马克思一、生平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毕业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通过这件事他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
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莱茵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马克思因此失业。
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斯的活动与生活费,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喜结连理。
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
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最终导致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1847年6月,二人改组正义者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9年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