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谚语的特点
歇后语俗语谚语

古诗名句
• • • • •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近乡情更法,不敢问来人。
• • • • • • • • • • •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 • • • • • • •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竹篮打水-一场空 兔子尾巴-长不了
• • • • • •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2、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3、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谚语
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6、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歇 后 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言简 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它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 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 映深刻的道理,内容富有教 育意义。
• • • • • • • •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1、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2、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5、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6、习语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谚语的意思_谚语大全

谚语的意思概念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读起来很好听。
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分类综述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1 / 5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
如,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农业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如:枣芽发,种棉花。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春雷响,万物长。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江南)霜降腌白菜。
立冬不使牛(北方)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2 / 5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
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

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谚语与俗语则是语文中的精髓。
谚语与俗语是民间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传承着历史文化的传统,给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带来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谚语的意义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凝练了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它们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形式,将复杂的生活哲理传达给我们。
谚语通过提炼经验智慧,对人生、道德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化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谚语有时候也可以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它们具有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品质。
二、俗语的意义俗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俗语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俗语既能传递一种普遍认同的共识,也能给人们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借鉴。
俗语通过简单且易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人们积累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会。
三、谚语与俗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 启迪思考:谚语与俗语所传达的生活智慧常常使人深思。
当遇到困惑时,可以借助谚语与俗语来帮助自己理清思绪,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2. 指导行为:谚语与俗语是人们长期实践与总结的经验,它们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事准则。
通过遵循一些经典的谚语与俗语,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和走弯路,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3. 激励士气:谚语与俗语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常常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通过引用经典的谚语与俗语,可以给予自己更多动力和勇气。
4. 提高表达能力:谚语与俗语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掌握了一些经典的谚语与俗语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用适当的谚语与俗语来点缀我们的言谈举止,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魅力,也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5. 传承文化:谚语与俗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价值取向。
俚语、谚语、歇后语、俗语

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 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 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 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 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
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的特点:
• 易懂,通常不正式,用词口语化,夹杂方 言。同时反应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生活哲理。
•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含义 单纯,是俗语的主要特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者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 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 《鸿门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 宰割的地位。 《鸿门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 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鸿门宴》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鸿门宴》
什么是俚语?
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 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 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 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 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 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 新的说法。
• 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 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 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 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 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 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 白动——别动 • 天树杆——甘蔗 • 墩儿——板凳 • 阿(a音或e音)渣——龌龊 • 摆置——收拾 • 乌拉——形容说话不清楚 • 毒气——狠的意思 幺火, • 协活——喊 • 短——说谁谁短,应该是不仗义的意思 • 水货——东西不是正版的,人也不地道 • 清倒切——早晨 • 老渣皮——不时髦 • 马几妞——知了
什么是谚语和俗语

什么是谚语和俗语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这拳头还未打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地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一推,使阿Q跃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地走了。
阿Q眼看就要大吃苦头,“好汉不吃眼前亏”,便设法避免遭皮肉之苦,竟然说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句话当做挡箭牌,这句话从阿Q的嘴说出来也显得很滑稽。
“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句谚语,这是句就连阿Q都可以张口就来的谚语。
汉语里面有很多的谚语,并且是自古就有的。
《史记》里面就有很多古谚,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
能够说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发出来的,是在它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凝练,而且广泛地流行开来,能够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句。
它们具体来源于何时何地,是什么人创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们之间互相口耳相传,历久不衰,它们是相对稳定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一个谚语常常有好几个说法。
谚语常常又叫俗语,像《红楼梦》中的两段:紫鹃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说,还得自己开解着些。
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是‘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况这里自老太太、太太起,那个不疼姑娘?”(82回)那刘姥姥先听很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第6回)所说的“俗话说的”实际上也就是谚语。
有很多人认为谚语和俗语有异,应有一些区别。
即使有些区别,那其实也是大同小异。
拿具体的一句话而说,还很难定个界限,说哪个就是谚语,哪个就一定是俗语,像“这山望着那山高”、“人怕出名猪怕壮”、“淹死都是会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等等。
中国民间熟语概述:俗语、谚语、歇后语

中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摘要]:中国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它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熟语”是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借词,原指语言中所有固定词组的总和。
后来,随着学者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国民间熟语”的定义,最终达成一致的共识,即认为“中国民间熟语”当指“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
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有时甚至还可广而言之,泛指“常用的话语○1。
”因此,虽然中国民间熟语在形式上像短语或句子,但又与一般临时自由组合而成的短语或句子不同,它的结构基本定型,人们一般不能够随意改动它的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的作用体现在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激发斗志和激发潜能等。
所以,中国民间熟语是中国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语言。
俗语是源起最早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
在历史上,“俗语”常取广义,别称甚多,诸如俗话、俗言、鄙语、野语等。
它没有严格的概念限定,范围广泛,包容了各种民间通俗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俗语,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词性短语,如“半斤八两”、“打光棍”、“二百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名不正言不顺”等。
这个概念,不包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不同特点的谚语和歇后语,也不包括非短语形式的方言词。
宏观地说,俗语的特点,在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只能在表达上起形容作用,不像谚语、歇后语那样能够传达出某种独立完整的意思;在结构上,它是不成句的定型短语,它是词的固定组合,在使用上常做句子的某一部分,一般不独立构成句子,而谚语、歇后语是完备的句子形式。
这一点也将俗语和方言词区别开来,因为方言词是单词形态,不是短语;在风格上,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它来自群众口语,像“断篇残简”、“浮生若梦”等这样来自书面语系统的成语,是不会出现在群众口头的;在表现手法上,它常会用到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则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在意义上,俗语的“俗”,体现“习俗”的内涵,有的涉及民俗心理,如“打肿脸充胖子”、“面不改色心不跳”,有的涉及民俗惯制,如“换汤不换药”、“功夫不负有心人”,俗语的“俗”字当头,还含有“通俗”之意,它直接或间接反映着民俗,它的数量浩如烟海,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农历八月农谚俗语

农历八月农谚俗语
1.七月不刈割,八月不耕种。
农历七月和八月这个时候,不适宜进行割草和耕种的工作,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土壤湿度高,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2.八月秋高气爽。
这句谚语表达了八月的天气特点,秋高气爽意味着天气凉爽,空气清新,是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3.八月寒露,秋雨连连。
寒露是农历八月的第十五天,此时气温逐渐下降,秋雨频繁出现。
4.八月有雨,好年景。
八月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适量的降雨可以保持土壤湿度,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5.七月排葱,八月排蒜。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谚语的特点
导读:1、心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2、吃啥喝啥汤,强似开药方。
3、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4、邻居好,赛金宝。
5、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6、正月十五雪打灯,当年多是好收成。
7、儿多娘受累,母壮子健康。
8、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9、七里传到八里,鞋子穿到袜里。
10、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11、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12、只可逼力,不可逼吃。
13、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4、一日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15、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6、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7、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害怕瞎铺张。
18、练武不练功,老来一场空。
19、二郎山戴帽,长工睡觉。
20、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
21、眼睛花,羊做猪。
22、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3、一家囡百家求,一家成功九十九家休。
24、种田人,靠天公。
25、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26、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27、有田不种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28、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29、冬走十里不黑,夏走十里不明。
30、乌龟教鳖,越教越瘪。
31、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
32、节约好比针挑土,浪费如同水推沙。
33、好人不留种,坏人白白动。
34、夏季少除一窝草,秋季半天锄不了。
35、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呼噜下白雨。
36、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7、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38、宁伸扶人手,不张陷人口。
39、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40、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41、旱田改水田,一年顶三年。
42、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43、冬季积堆草,春来就是宝。
44、家有三百柳,烧柴不用愁。
4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46、若要猪牛不生病,做到窝干食草净。
47、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4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9、饱备粮,晴备伞,丰收还要备歉年。
50、过了惊蛰节,犁地不用歇。
51、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就到。
52、种子壮,苗儿胖。
53、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54、春挖一个蛹,夏少万头蝇。
55、麦黄看芒,豆黄看荚。
56、立秋不见耙,误了来年夏。
57、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呼雷大白雨。
58、春雨虽小湿衣裳,酒杯虽小败家当。
59、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60、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61、九月响雷,倒旱一百八。
62、七阴八下九不晴,初十晒得脑子疼。
63、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64、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6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66、瓮根石头潮,雨水不久到。
67、一堵防风墙,十年丰收粮。
68、猫洗脸,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69、冬耕深一寸,春天省堆粪。
70、物离乡则贵,人离乡则贱。
7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72、剃头洗脚,强似吃药。
73、月儿背弓,必定刮风;月儿背圈,水到河滩。
74、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75、活着孝顺吃一口,胜过死后献一斗。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