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反思报告

二语习得反思报告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lections第二章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学习完第二章,对整本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初步的了解。

首先讲了关于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为什么能够得以研究,主要是因为它拥有现实基础和认识基础。

什么是现实基础,就是现在的世界上,multilingual 的人远远多于monolingual 的人;而认识基础就是指单语者与双语者在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等方面存在不同。

所以才会有了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这一门研究。

其次,课本也分析了一语习得于二语习得的差异。

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点。

因为在很多时候,一语习得是一种innate capacity(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因此儿童在母语的学习中会体现出这个特点,而在儿童的二语习得里面,我们就看不到在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中的优势。

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在initial state 以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也会有所变化,这时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interlanguage(中介语)来学习他们的second language。

当然这种interlanguage 在从母语迁移到第二语言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效果,分为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通常是只母语的干扰),因此在学习二语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中介语的功能。

我想借用一下我教我表哥的孩子语言的经历来解释一下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不同。

这个小女孩她在很小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对母语的一种天赋,无论是在发音还是理解能力上,都能很好的跟着我们的思路。

我教她叫我“姑姑”,当我说的时候也用手指着我,表明我就是她的姑姑。

接着她经过大概十几次的练习就会了,而且下次当她见到我的时候,她会主动叫我姑姑,说明她在学习这个称呼的时候也理解了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身份,一种关系,至少知道姑姑就是我这个人。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关键词:习得行为主义理论词汇块功能性的练习工具性动机结果性动[摘要]文章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对于‚模仿、背诵‛在语音系统层面,句式语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层面,情景中记忆单词和‚词汇块理论‛实现层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表述了‚模仿、背诵‛可实现‚频率假说‛到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可触发‚工具性动机‛或‚结果性动机‛的习得实现途径。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这种方法仍然被大量而广泛地使用。

在外语教学领域,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也广泛地使用这种传统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背诵‛这一识记方法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实施以及意义做以深层次的分析,力求说明对于第二语言背诵的必要前提以及有前提的背诵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外语段落背诵要有前提,有语言环境的汉语背诵要区别于没有语言环境的英语背诵。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许多中国教师的语言(汉语或英语)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外教也可背诵出大段的沙翁戏剧或诗歌等, 但他们常用‚ I’ve read it many times, so I can say it from my memory. ‛而不是‚ I’ve recited ⋯‛来形容他们的识记过程。

儿童习得母语或移民习得第二语言是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无意识吸收过程,它是通过自然地、自发地对第二语言的应用所产生的。

‚模仿、重复、记忆‛时时在无意识中发生。

而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它是对于语言规则等知识的了解的结果(如课堂教学) 。

‚模仿、重复‛必须时时有意识地进行,从而达到对语音、词汇、语法的重复性接触,以达到识记并运用的目的。

有前提的‚背诵‛与外教所讲的背诵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 1)反复听刚刚精讲过的由native speaker所录制的要求背诵的语段; (2)模仿和重复该语段; (3)读熟以至可以背诵下来。

谈语言学习中的背诵

谈语言学习中的背诵

谈语言学习中的背诵在语言学习中,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不能运用正确的背诵方法进行学习,都是通过机械地重复以达到记忆目的,把背诵变成死记硬背,其结果是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就是不了解背诵的作用及意义和背诵时要注意的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运用背诵这一方法来进行语言学习,本文从背诵的作用及意义和背诵时要注意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诵的作用及意义背诵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主要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外语教学中。

背诵历来也占有一席之地。

英语界的前辈们常常能流利地背诵不少精彩的诗歌、文章或其片段。

令人惊叹不已。

有学者认为,“背书”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背诵能使学习者记住优美的语言,以及创造性的运用文章中的词汇。

背诵和朗读能够强化语言输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理解,提高词汇,句型和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

然而近年来,在提倡激发学生兴趣以及进行生动活泼和自主学习的同时,背诵却被一些人错误的当作死记硬背,束缚学生思想和创造精神的枷锁,并被不少人所抛弃。

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通过机械地重复以达到记忆目的,而背诵则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对所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语言材料的灵活运用。

如果人们把背诵语言材料(词语,句子和文章)看成是“死”的,那么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模仿,逐步认识和掌握语言的内在结构,从而转化成既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又能为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来,那就是活了。

人们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

外语学习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它也脱离不了语言学习的共性。

要处理好“死”与“活”的辨证关系,没有之前的“死”,也就没有之后的“活”,那么之前的“死”便成了毫无价值的死记硬背了。

无可否认,在外语学习中,背诵,特别是文章(课文)的背诵,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朗读模仿背诵和二语习得

朗读模仿背诵和二语习得

朗读\模仿\背诵和二语习得作者:曾琪胡靓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6期摘要: 朗读、模仿和背诵对于二语习得来说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本文认为朗读、模仿、背诵能够和二语习得中的输入输出理论相结合,通过朗读模仿和背诵来增加输入和输出,学生既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强化理解力,提高写作水平,是我国现有条件下习得第二语言的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 二语习得模仿背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

提高语言技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毋庸置疑,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现有的英语习得环境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英语朗读、模仿和背诵,不但有助于熟记语言材料,将其变成一种可理解性输入,而且可以通过加工获得相应的语言知识。

一、二语习得中引进模仿和背诵的理论依据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语言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的两个必经过程。

行为主义学生认为语言习得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输入是一个反复的“刺激—反馈”(Stimuli-feedback)的过程。

他们强调,给予合适的刺激和得到充分的反馈,再通过对反馈的结果进行强调和纠正再刺激,如此反复来习得语言;心灵主义者也强调输入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的部分,在他们看来,输入就像一个“触发器”(trigger),使人本来存在的语言系统马上开始进入学习过程;心理语言学家也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的内部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二语习得理论。

其中的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被认为是这套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然后通过“输出—纠正”,学习者就能获得必要的语言知识。

二语习得模型的整个过程是动态和选择性的,尤其是区别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纳入的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实践中对二语习得的反思

英语教学实践中对二语习得的反思

原来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着跟我们有 同样情感的人 。如此一来 ,他们 就在潜意识 中接受了这种文化 。当孩子们认同了外 民族的文化 , 他们 就乐于学 习这种文化 。所以,文化认同是二语习得的最佳起点。
2 = 语 习得 要 着 重注 意 句 法 结构 和 语 音
班学生 一起 说 : “ogt buh. ”这时 老师 转向第一 位学生 再一次问道 : “ ow e i h u ? 这 位 学 生 回 答 道 : “ e o g tt n S hr d eby i ” e d t H uh ii b Lno. 这个纠错过程是很费时的 ,但这一策略 正应了这句话 。磨 odn ” 刀不误砍柴功。学生们再次依靠 自己改正了错误。当他们仔细寻找 出
照 一 墼 蕉 趔 抑 期 冬
英 语 教 学 实践 中对 二 语 习得 的反 思
李 晓 婷 田 大 为
( 安 建 筑科 技 大学 文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西
摘 要 文化认 同是第二语 言习得 的最佳起点。如果我们的学习起步好 ,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就相对容 易的 多:语 言是 由规则驾驭 的系统 .在这些规则 中最重要的两项是 句法结构和语音 : 二语 刁得 中另外一个重要 的因素是习语 。二话 习得 的最终 日标应谊是说得如 同本族人一样好。 自 、 自 发 动的二语流露才能被称作成功。考虑到我 国的二语 习得的氛围和语境 ,这一 目 标并不容易达到。 关 键 词 认 同 句法 结构 语 音 习语
可能会受母语发音的影响 , 的是最接近的肌 肉群 ,而不是对的肌肉 用 群来发音。这些话在本族 语使用者听起来会很怪异 ,这些肌 肉群使 用 方面的错误不可低估。当我们在说母语时,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说话时 所调用 的肌 肉群 。 但是如果我们说第二语言时仍然意识不到发音肌 肉 群的话 ,我们是决无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一样说一口纯正的口语 。不 能使用正确的肌 肉群发音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大障碍 。相反 , 能意识 到并调用精准的肌 肉群来发音会 帮助我们尽快 掌握第二语言。如果母 语 的发音习惯阻碍 了我们掌握 第二语言 ,第二 语言长期停滞在较低水 平上 ,这是石化现象的重要表征 。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克 服这一问题 ,

课文背诵与模仿

课文背诵与模仿

课文背诵与模仿——成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经验丁言仁南京大学提要:对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研究发现,对语言形式的更多关注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功。

本文报告了对三名在全国性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中获奖的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

这些学生认为课文的背诵和模仿是他们最成功的英语学习方法,但他们都经历了一个从不情愿到自觉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

背诵和模仿的练习使他们关注词块、搭配和音调的学习和运用,养成了在语言使用中关注语言细节的学习习惯,因此,这样的练习有助于促进“注意”和“操练”,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背诵;模仿;学习方法;词块;搭配1. 前言1.1 对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研究:关注目标语使用形式对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研究(good language learner studies),即研究第二语言学习成功者的学习方式,是西方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类研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寻找外语学习成功者所使用的好方法、好策略,以期推而广之,从整体上提高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的水平。

有的人质疑这种让学习者自己报告学习行为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也有的人指出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分辨学习者好成绩和好方法孰为因果,但是正像Ellis (1994: 550)指出的那样,无论如何,对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提供了与语言学习成功相关联的学习方法,因而是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提供的与语言学习成功相关联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关注目标语的形式”(Ellis 1994: 548-49)。

研究多次发现,“关注语言形式”、“关注言语”是重要的学习策略(如Reiss 1985;Rubin 1975)。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Stevick(1989)对七位二语学习成功者的访谈和他对访谈记录的分析,Stevick 一方面认为不同的学习成功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模式”(overall pattern)还是可能的。

七人中的大多数都关注目标语的使用方式。

对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反思

对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反思
2l OO年第 12瓤 、
对 学生朗读 和背诵的反 思
王俊峰
( 安徽 省 涡 阳第四 中学

230 ) 36 0
要: 基础英语学 习阶段 , 学生背诵课 文不失是 一种好的 学习方法。但 是 背诵过程 中和 背诵后 又往往
出现一些影响 学生学习效 率的问题 。这 些问题 需要教 师帮助指导解决 , 而巩 固背诵的成果 。分析 问题的症 从 结并指导学生解 决背诵后 的问题 对探 讨提 高教 学效果的方法具有现 实意 义。 关键词 : 背诵 问题 指导
烈, 教师心满意足。冷静下来观 察和思考 , 会发 现在 学生背诵 的过程 中和背诵 后都存在 一些 问题 。问题 主要表现在背诵 效率 低下 、 遗忘 、 离实 践 、 脱 不能 灵
活运 用 。

需要时不能提取语 料 , 者 完全 遗忘 。因此及 时复 或
习以达到增 强记忆 、 固记 忆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巩
就是这个问题 的佐 证实 例。 因此 , 要想 有效巩 固所
义、 作者思想等 方面对 朗读 的材料进行 多方 面感 悟 ,
朗读后对所读材料基本没有 印象。这是很多 中学生 易 出现的现象。所 以常 听到 有学 生诉 说 : 天都在 每 背诵但总是记不住。
无意识的朗读必 然造 成无 意 义识 记 , 响英 语 影 学习的效率 。艾 宾浩 斯 ( b igas 对无 意义 识记 E b hu ) n 的研究表 明 : 首先 , 无意义识 记需要 大量的次数重 复
( )高声 朗读是初学 者背诵英语的好途径 1
作 者 简 介 : 俊 峰 (9 5 1~ 王 16 .O

) 男
安徽省涡阳第四中学
高 级教 师

模因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

模因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

模因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张佩(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模因论(the theory of meme)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3]。

随着国内外模因概念的广泛传播及研究,模因概念已深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

同时,模因论也深入到了二语习得领域,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本文从语言模因基本理论出发,并用语言模因理论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及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从而得出该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二语习得;语言迁移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任何一种语言学理论的兴起,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模因论也不例外。

以往的二语习得研究大多与普遍语法联系在一起。

但是普遍语法是针对儿童语言习得提出来的,在解释母语习得中有很大的优势,但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不大,第二语言习得者与普遍语法的联系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被切断。

以模因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把此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的确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二语习得过程就是第二语言模因传递和复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已有知识(包括母语知识)相互竞争的过程。

本文基于模因理论,尝试从语言模因的视角对二语习得做出一种新的解释。

二、语言模因的基本理论模因论(the theory of meme)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Richard Dawkins 1976年在The Selfish Gene 里首次提到模因(meme)一词,他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Blackmore 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

语言是模因复制、传播与发展的载体。

一方面,模因有利于语言发展;另一方面,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由此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关键词:习得行为主义理论词汇块功能性的练习工具性动机结果性动[摘要]文章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对于‚模仿、背诵‛在语音系统层面,句式语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层面,情景中记忆单词和‚词汇块理论‛实现层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表述了‚模仿、背诵‛可实现‚频率假说‛到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可触发‚工具性动机‛或‚结果性动机‛的习得实现途径。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这种方法仍然被大量而广泛地使用。

在外语教学领域,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也广泛地使用这种传统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背诵‛这一识记方法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实施以及意义做以深层次的分析,力求说明对于第二语言背诵的必要前提以及有前提的背诵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外语段落背诵要有前提,有语言环境的汉语背诵要区别于没有语言环境的英语背诵。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许多中国教师的语言(汉语或英语)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外教也可背诵出大段的沙翁戏剧或诗歌等, 但他们常用‚ I’ve read it many times, so I can say it from my memory. ‛而不是‚ I’ve recited ⋯‛来形容他们的识记过程。

儿童习得母语或移民习得第二语言是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无意识吸收过程,它是通过自然地、自发地对第二语言的应用所产生的。

‚模仿、重复、记忆‛时时在无意识中发生。

而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它是对于语言规则等知识的了解的结果(如课堂教学) 。

‚模仿、重复‛必须时时有意识地进行,从而达到对语音、词汇、语法的重复性接触,以达到识记并运用的目的。

有前提的‚背诵‛与外教所讲的背诵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 1)反复听刚刚精讲过的由native speaker所录制的要求背诵的语段; (2)模仿和重复该语段; (3)读熟以至可以背诵下来。

实际上,要求学生背诵只是促进他们多听、多模仿、多重复的一种手段,在习得这一层面它可以等同于语言学习策略。

并且,我们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或学习背景进行策略性的更改,使得此种背诵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

这就导致不同的学习环境对此种背诵的依赖程度不同,越是缺乏语境、场景的学习环境越是需要经常地、持久地‚模仿、背诵‛来强化对语音、词汇以及语法、语用的掌握,逐渐达到对于该语言的习得而达到具有语言能力的目的。

①二、‚模仿、背诵‛的理论依据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基本建立在L2 =L1的习得理论基础上。

无论持有何种习得理论观点都承认儿童是‚好的模仿者‛。

‚模仿‛是儿童在语言习得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策略。

它等同于行为主义语言学家认定的、被称作表层的模仿。

学习者重复表层的排列,注意的是语音体系的代号,而非语意层次的代号。

儿童语言习得的初期阶段大多是这种表层的模仿,因为儿童不可能具备必要的语意范畴知识来把语意附加在所发出的话语上。

但当他们逐渐意识到语言的语意层面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开始逐步地进行另一种模仿,即语意层面的、深层的语言结构的模仿,这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或习得者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实施这种模仿。

他们也重复着对其没有意义的音符或音节,语意的信息不能被吸收,也不能被注意到。

如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学习者机械地重复着声音, 实现着声音的模仿识记,背诵着句型之间的联系,而没有完成意义的领会。

这在初学者中是必然经历的过程。

这种模仿与外教所理解的‚死记硬背‛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

正如大多数国人都有过的体验:儿时背诵过的唐诗、宋词在最初的背诵阶段大都不懂得其含义,但随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开始逐渐理解其语义并将其应用于语言实践。

三、‚模仿、背诵‛的作用1.‚听、模仿和重复‛在语音系统层面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言研究领域,模仿、背诵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历来是有争议的。

行为主义理论被天赋论,尤其是互动主义观点挑战之后,很多学者对于imitation 和memorization 嗤之以鼻。

L ight2 bown和Spada 这样说道:‚对于语言教学,以audio2lingual language app roaches (听说法)为特性的缺乏创造性的模仿和机械的背诵把许多学习者引进到死胡同。

‛‚一些二语学习者可能发现他们得益于模仿新的典型的语言,模仿对于促进语音和语调的精通和发展起着很明显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些想要改善语音的高程度的学习者,在语言实验课上仔细地听和模仿是非常有价值的。

‛[ 1 ] Larsen Freeman ( 1983 ) 也强调说:‚学习者可以在不明白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吸收第二语言的有用的信息(如与第二语言语音体系有关的信息) 。

‛Brown也表示:‚‘模仿’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尤其突出的学习策略,也是早期语音体系习得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 2 ] 对于受教育环境中的二语学习者来说,模仿可使口腔的肌肉逐渐活动起来,从而改变多年来形成的肌肉的习惯运动模式(汉语发音的运动模式) 。

它是使发音器官与大脑的配合性逐渐协调起来,并逐渐建立起新的口腔肌肉的运动模式(英语发音的运动模式)的有效途径。

2.‚听、模仿和重复‛与句式语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关系 David Nunan通过例证展示了语音和听力的互补关系。

[ 3 ]在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发现,改变学生多年养成的不良语音习惯不是上几节语音课就能解决问题的。

而且大多语音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纠正学生的错误音素上,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中英语言句式特点的不同,而且这些习惯不是在和native speakers的交流之中形成的,所以,在句式中的重读、节奏和语调上出现的问题更大。

Penninton和Richards 在1986年所发表的调查中论证:‚在交流中,语音的许多方面取决于它们在长长的话语中的位臵,而在孤立的语音和词的教学中就无法进行这一语言实践。

‛其他评论家也指出,错误的重读、节奏和语调模式给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比单个音素的不标准所造成的困难更大。

那么,多听、多模仿和多重复语段不但可以完善单个音素的发音,建立起新的重读、节奏和语调模式,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句式语音的理解,从而使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模仿、背诵‛语段是情景中记忆单词和‚词汇块理论‛实现的直接手段关于语意的发展,Mentalist对于第一语言习得的描述是这样的:‚最初,表达是由一个词构成的,然后是两个词,再然后是三个词和四个词的表达。

其次,才是语法系统知识的一步步建立。

‛Paul Davies和Eric Pearse 说:‚在交流中,词汇常常比语法更重要。

对于中等程度的学习者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很多交流中所需要的词。

‛[ 4 ]对于在教室里的外语学习者来说,保持上百个、直至上千个单词的活跃并可以随时使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当习得母语的儿童和习得二语的移民遇见新词,他们就随时随地在情境中学会使用它们,并使它们在生活的应用中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加强。

但是,在教室里的学习者们则必须做出特殊的努力来记住这些在日常交流中不使用的英语词。

另外,孤立的记忆单词很难实现使学习者进入无意识的应用阶段。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后,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依然没有相应的提高,输出的句子还是不够地道,这一问题直接促使语言学家们对传统的语言习得本质产生了质疑。

1993年,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 提出了‚The Lexical Ap2 p roach‛(词汇块理论)并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他提出, 除词汇和语法以外, 在native speakers 的词汇库中,还有另外四种可支配的词汇块:Word & Polywords; Collocations; Institu2 tional utterances; Sentence frames or heads。

它强调掌握交流中频繁出现的固定词组、搭配和句型的能力,把词汇、语法的习得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模仿、背诵‛语段不仅可避免孤立的记忆单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更符合 Michael Lewis的‚The LexicalApp roach‛观点。

四、‚模仿、背诵‛的实现途径1.‚模仿、背诵‛可实现‚频率假说‛到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

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Bialystok, 1978 ) 。

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

当学习者能不假思索而流利清晰地运用这些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显性语言知识便已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

所以,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者要想获得语言能力,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学得的显性语言知识变成隐性语言知识以达到对于该语言的习得。

对于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教学,‚除TPR (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教学手段外,比较方法的研究结果证明不出哪种教学手段更有效‛。

Asher的TPR方法‚只在初学者身上做了调查并证明该方法有效,对于高层次的学习者来说,我们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有相同的效果‛。

[ 5 ]本人认为对于高层次的认知内容是很难实行TPR的教学手段的。

Light2 bown (1990)也指出,任何一种形式的语言教学相对来说都得到很小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指的是通过某些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的语言能力的大小。

这里所指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者正常的语言交流和随笔写出文字的能力,而不是指针对某一语法项目所做的正规的练习题的能力。

Green和Hecht( 1992)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于语言的习得主要是依靠无意识的语言知识, 准确清晰的规则只能促进话语的正确性‛。

这与Krashen的Monitor Theory (监控理论)强调的观点一致。

‚清晰的规则很明显仅仅构成一个子集———是可利用的无意识知识中相当小的一部分。

‛根据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模式的观点来分析,隐性语言知识来自于对该语言在交流中的应用和功能性的练习。

对于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语言知识多半是显性语言知识。

显性语言知识产生于学习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代码上,并由正式的练习来使其得到巩固、加强(如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练习) 。

它既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有意识学习,也包括对学得的知识能否自动化使用的尝试。

根据Krashen 的‚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 ,语言习得(即前文所指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

在语言输入中,他还强调‚可理解的输入‛, 即‚i + l‛的输入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