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 老房子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老房子导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老房子导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点,体会其中思维缜密、思辨色彩浓郁的特点。
2、鉴赏文章语言清晰、准确、分析细致、透彻的特点。
3、把握作品中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事物表现出的由衷的无奈与感叹。
【资料链接】老房子在这里是特指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墙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
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遗产上的空白,标志着徽派建筑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本文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所作,王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及明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他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尤其专长于“徽州学”的研究,同时又擅长于学术散文随笔的写作,这篇《老房子》就选自他的学术散文集《斜晖脉脉水悠悠》。
【状物类散文导读】散文从表达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叙事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等,其中最难理解的是写景状物类散文。
而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怎样解读状物类散文呢?1 、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 状物” 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2 、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五专题 第15课 老 房 子

2019年4月第15课老_房_子一、字音辨读1.尘嚣.(xi āo ) 2.窗棂.(l ín ɡ) 3.歙.县(sh è) 4.棹楔.(xi ē) 5.鸱.吻(ch ī) 6.白垩.(è) 7.唱棹转毂.(ɡǔ) 8.僭.越(ji àn ) 9.囊橐.(tu ó) 10.糜.财(m í) 11.铎.(du ó) 12.兵燹.(xi ǎn ) 13.闳.大(h ón ɡ) 14.休憩.(q ì) 15.缙绅..(j ìnsh ēn ) 16.杂俎.(z ǔ) 17.胼.手胝.足(pi án )(zh ī) 18.坍圮.(p ǐ) 二、字形辨识1.⎩⎪⎨⎪⎧ 获益甚hu ǒ(夥)y ī(黟)县足ɡòu (够)2.⎩⎪⎨⎪⎧ 坍p ǐ(圮)q ǐ(杞)人忧天贵fēi (妃)3.⎩⎪⎨⎪⎧ m í(糜)财披m ǐ(靡)m ó(摩)登4.⎩⎪⎨⎪⎧ hu ái (槐)树气p ò(魄)惭ku ì(愧)5.⎩⎪⎨⎪⎧ q ǐ(绮)丽y ǐ(倚)门j ī(畸)形 6.⎩⎪⎨⎪⎧ 唱zh ào (棹)丢di ào (掉)d ào (悼)念 三、词语辨析1.平心而论·平心静气辨析⎩⎪⎨⎪⎧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例句⎩⎪⎪⎨⎪⎪⎧ ①平心而论,真正应当选十大恶心食品的是美国人发明的肯德基和麦当劳——高热高油高脂,是各国肥胖症患者的最爱,俗称垃圾食品。
②设计是一项工作,但不应该是一个太功利性的工作,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和审慎的态度,以及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工作方式。
2.本意·本义辨析⎩⎪⎨⎪⎧本意:指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例句⎩⎪⎨⎪⎧ ①他表示,采访记者的断章取义歪曲了他的本意,他并没有说谁不好。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人与物的对话5老房子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老 房 子有个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于是,秀才第二天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
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起,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主觉得奇怪,询问之下,秀才告知原委,店老板一听乐了:“我也会解梦啊,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了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一、字音识记窗棂.(l ín ɡ) 歙.县(Sh è) 鸱.吻(ch ī) 白垩.(è) 棹楔.(xi ē) 杂俎.(z ǔ) 僭.越(ji àn) 囊橐.(tu ó) 铎.(du ó) 缙.绅(j ìn) 兵燹.(xi ǎn) 胼.手胝.足(pi án)(zh ī) 二、字形辨认⎩⎪⎨⎪⎧ 获益甚hu ǒ(夥)Y ī(黟)县足ɡòu (够)⎩⎪⎨⎪⎧坍p ǐ(圮)q ǐ(杞)人忧天贵f ēi (妃) ⎩⎪⎨⎪⎧m í(糜)财披m ǐ(靡)m ó(摩)登⎩⎪⎨⎪⎧hu ái (槐)树气p ò(魄)惭ku ì(愧)⎩⎪⎨⎪⎧q ǐ(绮)丽y ǐ(倚)门j ī(畸)形⎩⎪⎨⎪⎧ 唱zh ào (棹)丢di ào (掉)d ào (悼)念三、词语辨析1.交集·汇集 交集:(不同的感情、事物等)同时出现。
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老房子》

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老房子》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观察、寻访本地老房子,对老房子的建筑风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写生的线描描绘老房子。
(3)情感目标:通过家乡的老房子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
教学重点: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老房子历经沧桑的陈旧感,及别具风格的古朴美的体现。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记号笔,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猜猜看,这是哪里?(大西桥)每天上班经过大西桥,我都能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是什么呢?(老房子123)(揭题:老房子)二.新授:2.看,这些老房子给你什么印象(脏、破、旧)。
3.同学们,你住过老房子吗?住在里面有什么感受呢?生说。
4.是啊,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住惯了新房大楼,看这些高楼大厦,多么崭新,高大。
(图片)5、但也有人喜欢居住在老房子里面,看图片:屋子里有一对老人在吃饭很温馨,我走进去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住在老房子里?你猜他们会怎么说?”生:6.在我们无锡还保存着许多老房子,看,这是最具无锡特色的清明桥,距今已经有两、三千的历史了。
看,清明桥两边的老房子经过岁月的冲洗,风吹雨打,早已破旧不堪。
但我们的政府部门对此进行了重点维修。
看,这是现在的清明桥,漂亮吧,想想看我们的政府为什么要对老房子进行重建?而不改造成高楼大厦呢?7生:(1)老房子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2)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
8.当今参观古镇——看老房子也成了旅游的一大亮点,瞧,这么多的游客在参观欣赏老房子,拍照留影呢!9.注意观察,这些老房子都有哪些共同特征?(1)南阐寺街景(2)乌镇(3)江南水乡民居10,学生答:(①水边——为什么造在水边?——江南地理环境特点:水多,河流多。
②白墙黑瓦——古朴典押,独具江南特色。
③小桥流水人家——临水而居,便于生活和洗刷,船只运输货物,便于交通。
11.“河在门前过,桥从家中走”我们的前人是多么聪明,富有智慧,设计出了这么美观而实用的房子,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老房子,向古人学习,来研究画老房子。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现代散文选修》之意挂上了树梢课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936年,她因萧军的 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 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 的生活》,长篇组诗《砂 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 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 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 香港病故,时年31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资料一
1931年10月,萧红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 下,违心地与王恩甲(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 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 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 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1932年,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 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在即将被 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得到救助并结识萧 军。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 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 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 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 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 生……
比
大 街
瞎人拉手风琴乞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院内:
汪林吸烟、换衣服,为情书忙乎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晚 中央大街充满音乐 上 (流浪人的,日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
的 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
中 各色各样的人跑了满街 央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乐
对
大 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
比
街 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 孩子,母亲们
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 一支烟卷”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惬 意,生活的无忧无虑。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之绝地之音》课件.ppt

评论家杨光祖说: “马步升散文中,那种 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 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 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 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 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 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 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 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 的。”
生字
踟躇 恹恹 打碾 濡湿 訇然 箭镞 骨髓 天堑
岌岌 夯土层 攫住 碌碡 引吭高歌 怨懑 响彻人寰
小结:1、文章条理清晰。 魂牵 邂逅 探询 捕获
2、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用绝地之音表现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 音就是生命顽强的最好证据。
绝地与绝调,相依相存。绝调是孤独的生命对苍天 的示威,是在恶劣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亘古不息的生命 存在。
它让“我”透视到人类的生存伟力。
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中写道:“因生之可贵,求 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 分珍重生命。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
听到的绝地的天籁,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 撼,引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关注时间词语)
一、(1)_追_忆_绝地之音 倒叙 设置悬念
二、(2–5)_邂_逅_绝地之音(不期而遇, 非预计中)
三、(6–8)_探_寻_绝地之音 四、(9–10)_捕_获_绝地之音
悬念式的开头,营造震撼人心的氛围,不仅激 发起阅读兴趣,更为下文的回忆作好铺垫。
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写如何发现“绝地”的?这是个
什么样的地方?
2、绝地之音(绝唱)特点是什么?
3、 “我”怎么看待这绝地之音(感受)?
是有一种颠覆常规审美标准的冲击力。绝调是农 耕者在劳动中的自然的情感宣泄,是绝对原生态 的“声乐”(客体);“我”在繁丽的现代社会 中,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质朴醇厚的乐音(主 体)。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之《女歌手》导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1. 感受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2. 掌握抓住生活片断、选择典型情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 作者介绍: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奥夫相卡村一个农民家庭。
母亲早逝。
先由祖母抚养,后来进了孤儿院。
参加过卫国战争。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
中篇《山口》、《老橡树》(1959)为作家带来声誉。
《流星》(1960)写卫国战争期间一对男女青年在军医院相识并且相爱,然而出于对生活的责任感未成眷属的故事。
《偷窃》(1966)以孤儿院里两次互为因果的偷窃为线索,描写一群性格迥异的孤儿和在他们身上萌生的“俄罗斯的怜悯心”。
《牧童和牧女》(1971)被作者称为“现代牧歌”,主人公负伤后,在对恋人的苦苦思念中死去,表现超乎战争的残酷之上的人性的力量。
由23个短篇和一部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最后的致敬》(1957—1977)贯串着作家对生活中稳定的道德价值的关注。
作品在展示主人公维佳成长的同时,刻画了一系列普通的俄罗斯人形象,其中祖母象征着“人的不朽,人民的生命力和人民永恒的记忆”。
作家的几次故乡之行产生了《鱼王》(1972—1975,获1978年苏联国家奖)。
《悲伤的侦探》(1986)揭示苏联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犯罪行为。
此外著有《士兵和母亲》、《老马》、《枞树枝》、《一片落叶》等短篇。
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插有抒情性的议论,创造出一种熔小说和抒情散文于一炉的独特风格。
他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从原始森林直至战争前沿),善于描写农家孩子的童年,善于描写自然,并以自己的想象赋予它灵性。
但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实在是一位人性的诗人。
二、相关背景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内容丰富,瑰丽多姿。
无论是宁静清新的田园情趣,还是泥泞坎坷的人生之旅,在他那充满爱心的笔下往往都具有一种牧歌般的情调和韵律,令人陶醉,耐人咀嚼。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 铃兰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铃兰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学习目标:⒈诵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
⒉诵读文本,理解课文主旨。
二、作者介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
原名洛弗罗·库哈尔,生于科鲁什卡。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多年。
后秘密回国。
1941年为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的发起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禁在纳粹集中营战后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和斯洛文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他在农村务农时即开始创作活动,1935年出版小说《与水搏斗》,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小说纵火者 (1939)描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
小说《妙龄》 (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
小说《小坑》(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活。
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1946)、《我们的界石》(1946)等。
四、文本赏析:⒈以“铃兰花”为题,有什么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⒉本文开头写“地狱”景象,概括其特点,谈谈其作用。
四、问题探讨⒈本来以“铃兰花”为题,仅仅安排第三部分,故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了。
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写到地狱去放牧?为什么还要如此详细地写“地狱”以及对“地狱”的强烈恐惧?五、学习小结:学习本文以后,我的收获有:六、作业:⑴本文开头写“地狱”景象,概括其特点,谈谈其作用。
⑵本文写作有什么特点?从叙述和描写方面去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老房子导学案苏教版选修
《现代散文选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点,体会其中思维缜密、思辨色彩浓郁的特点。
2、鉴赏文章语言清晰、准确、分析细致、透彻的特点。
3、把握作品中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事物表现出的由衷的无奈与感叹。
【资料链接】
老房子在这里是特指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墙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
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遗产上的空白,标志着徽派建筑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本文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所作,王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及明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他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尤其专长于“徽州学”的研究,同时又擅长于学术散文随笔的写作,这篇《老房子》就选自他的学术散文集《斜晖脉脉水悠悠》。
【状物类散文导读】
散文从表达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叙事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等,其中最难理解的是写景状物类散文。
而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怎样解读状物类散文呢?
1 、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 状物” 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2 、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
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
4、抓住客体特征,剖析作者情感所谓客体。
就是作者在文中所写之景或所状之物,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体。
自然界的山水日月、云雨风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名胜古迹都是作者青睐的对象。
但作者无论是从何物、何景入笔,所表现的都是诗人主观的感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
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5、品析关键语句,提炼主题思想。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
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
这样的句子,学生要边阅读边划出来,语段阅读完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学习过程】
㈠自主预习。
1、加点字注音。
歙.县()棹楔
..()()鸱.吻()白垩.()易圮.()
唱棹转毂.()服贾.()四方夥.()杂俎.()僭.越()柱磉.()囊橐.()满盈栉.比()兵燹()闳.大()胼.()手胝.()足
2.简单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徽州的老房子作了说明,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初步感受到什么?
㈢文本研习。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潜口民庄”对作者而言,“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
七、文本赏析
本文行文思维缜密、思辨色彩浓郁。
作者由“潜口民庄”为由头写起,详细介绍徽州老房子的实用功能、审美价值、乡土文化等特点,进而写到徽式建筑的的不足之处,再深入探寻老房子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追寻老房子日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从第二部分来看也体现了思维缜密、思辨色彩浓郁的特点。
此部分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徽州老房子的实用功能、审美价值和乡土文化等特点。
作者行文思维体现了由外至内,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7、8、9小节对老房子“粉墙”原因的探究是“思维缜密、思辨色彩浓郁”的较好例证,作者由发现徽州老房子都是“表面涂抹白灰”到金声“畏雨浸而易圮,涂白垩以御雨,非能费财而饰也”,然后引述张瀚的《商贾记》中语句证实“非能费财而饰也”“与事实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然后指出“高墙白屋”是服贾四方的徽商“广侈华丽以明得志”。
思维的缜密、思辨色彩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