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开拓开采

合集下载

金属矿地下开采-陈国山-第三章矿床开拓概要

金属矿地下开采-陈国山-第三章矿床开拓概要

3.2 竖井开拓法
3.2.1 适用条件:矿体位于地平面以下—— 倾角>45°或<15° 提升方式: 箕斗井、罐笼井、混合井
3.2.2 下盘竖井开拓法 优点:1. 井筒保护条件好 2. 不用留保安矿柱 3. 石门总长度最短 缺点:深度石门较长
示意图
1-竖井, 2-石门, 3-平巷 4-矿体, 5-上盘 ,6-下盘
胶带 < 18° 提升设备 串车 < 25°- 30°
箕斗 > 30°- 40° 优点: 不用留保安矿柱、井筒好维护 缺点: 需要掘进石门
示意图
1-主斜井 2-矿体侧翼辅助斜井 3-岩石移动界线
特别说明:下盘伪倾斜斜井开拓
示意图
三者关系式为: tg sin tg
(a)垂直走向投影图 (b)沿走向投影图
斜井与盲斜井联合开拓
2.斜井与竖井的联合开拓 矿体倾角变大,不宜用斜井深部 发现盲矿体,改用竖井开拓提高深部提升能力。
示意图
斜井(竖井)与盲竖井的开拓
3.6.4 竖井与盲斜井或盲竖井开拓
1.深部矿体倾角发生变化 2.深部矿体形状发生较大变化 3.盲矿体
示意图
竖井与盲斜井开拓
示意图 竖井与盲竖井开拓
1-主平硐 2-盲竖井 3 4 5-溜井
2. 脉外布置
示意图
脉外平硐开拓法(平硐在下盘)
3.4.3 垂直走向平硐溜井开拓法 平硐的方向与矿体走向方向垂直(相交) 平硐位置:上盘 下盘
示意图
下盘平硐开拓法:1-主平硐 2-溜井 3-竖井 4-进风井 5-矿脉
示意图 上盘平硐开拓法: 1-阶段运输 2-溜井 3-主平硐 4-盲竖井
辅助开拓井巷:不运送矿石的井巷,如:上下人员,运送 废石,通风井,充填井等。

第三章解析PPT课件

第三章解析PPT课件

法。
斜 一、斜井开拓法的分类
井 开
1 下盘斜井开拓法;如图所示 。


2020年9月28日
下盘斜井开拓法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9
2 脉内斜井开拓法:如图所示。 3 侧翼斜井开拓法:如图所示。




脉内斜井开拓法

侧翼斜井开拓法
2020年9月28日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10
二、斜井开拓法的特点
择及其布置;
◆5、了解矿床开拓方法选择的基本要求及其影响因素;
◆ 6、矿床开拓方法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2020年9月28日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2
重点
用示意图表示各种开拓方法方案及特点、适用条件; 地表移动带的圈定方法及有关概念;主溜井和井底车场 的用途、形式、参数的选择及其布置;
难点
地表移动带的圈定方法;主溜井和井底车场的参数的 选择及其布置;
2020年9月28日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3
一、开拓巷道
开拓巷道是为开拓矿床而掘进井巷。
开拓巷道可分为:主要开拓巷道和辅助开拓巷道二类。
地 下
开拓系统:指不同种类、数量的开拓巷道在空间配合布置 的整体。
矿 ※井田的开拓系统至少有两个独立的通地表的安全出口。
床 ※如果以井筒作为安全出口,则必须在井筒中设置梯子间。 开 拓 二、开拓方法及其分类
1、当斜井的倾角大于25°~30°时,采用箕斗或台车提 升矿石;当斜井的倾角≤30°时,一般使用矿车串车提 升;当斜井倾角小于18°时,可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矿。
斜 2 人员、设备、材料由斜井下放到各个阶段;
井 开 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化标准煤矿建设管理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化标准煤矿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现代化煤矿建设步伐,提升煤矿科技装备和管理水平,保障安全生产,促进自治区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化标准煤矿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现代化标准煤矿是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治理达标的煤矿。

第三条《办法》适用于生产建设规模60万吨/年及以上井工煤矿和300万吨/年及以上露天煤矿。

其他煤矿参照执行。

第二章煤矿地质保障第四条煤矿应有可靠的资源储量,煤矿生产建设规模与资源储量相匹配。

第五条煤矿应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

煤矿应对地质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厚度和岩性、矿井瓦斯(水、气)富集区、地应力集中带等进行精细探测。

建立煤层、煤质、储量、构造、瓦斯地质、水文地质、顶底板、工程地质等完善的地质、测量资料数据库和矿山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各类图件的数字化处理系统,实施地质、测量、水文与其它相关专业图件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煤矿地质信息有机集成和资源共享,开展煤矿地质条件量化超前预测与综合评价。

第六条矿井每个采区开采前应查清地质构造、瓦斯等级、涌水量、煤层自然发火期、煤尘爆炸危险性、顶底板岩性、火烧区、老空区分布等开采技术条件,编制采区地质报告,作为采区设计和开采的依据。

第三章煤矿开拓与开采第七条矿井原则上只设置一套煤炭提升主系统。

特大型矿井立井开拓时可设置两套提升主系统。

第八条井工煤矿按照“一矿一井一面”模式建设。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可建设“一井两面”:1.千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矿井;2.薄、厚煤层配采或高、低硫(灰)煤层配采的;3.薄煤层开采的;4.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保护层开采的;5.急倾斜煤层开采的。

千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矿井,若采用薄、厚煤层配采时,井下采煤工作面最多不超过三个。

第九条井工煤矿至少设置主井、副井和风井三条井筒。

第三章井田开拓方式介绍PPT课件

第三章井田开拓方式介绍PPT课件

Coal Mining Science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3
3.2 斜井开拓
斜井箕斗 Coal Mining Science
3.2.2 斜井开拓方式井筒装备
➢ 1)井筒装备 以斜井(主斜井、副斜井、回风井)进行开拓时,一般装备两个 井筒,
主井一般用胶带或箕斗提煤,副井一般用矿车辅运、行人、进风 等,风井回风。
主井井筒装备 一对3~6 t箕斗 一对3~6 t箕斗 一对9~12 t箕斗 一对9~12 t箕斗 一对12~16 t箕斗
一对12~20 t箕斗
副井井筒装备 一对单层单车(1 t)罐笼 一对双层单车(1t )罐笼或单层双车(1 t)罐笼 一对双层单车门(1.5 t)罐笼 一对双层单车(3 t)罐笼 一对双层单车(3 t)罐笼
3.1 立井开拓
(4)生产系统
两条大巷布置方式 运煤系统 通风系统:箕斗井回风,
封闭措施 排水系统 动力、压风、水供应
Coal Mining Science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3
3.1 立井开拓
三条大巷布置方式
运煤系统 通风系统:箕斗井回风,
封闭措施 排水系统 动力、压风、水供应系统
28
3.3 平硐开拓
Coal Mining Science
➢ 在地形为山岭的矿区,利用水平巷道作为主要井硐的一类开拓方式称 为平硐开拓(adit development) 。
➢ 平硐开拓可有走向平硐、垂直走向平硐和阶梯平硐等方式。
3.3.1 平硐开拓方式示例
➢ 1)煤层条件 煤层 8 ,山区、地形复杂
Coal Mining Science
3
3.1 立井开拓
Coal Mining Science

采矿通论 第三章 井田开拓概述

采矿通论 第三章 井田开拓概述

3)下山:没有出口直接通往地面,位于本水平 以下,沿煤层或岩层开掘的倾斜巷
道。其相应的名称与上山相同。
4)溜煤眼:专门用作溜煤的倾斜巷道。
二、巷道分类
上述各类井巷,根据用途和服务范围不同, 又可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
开拓巷道: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或阶段服务的巷 道。(井筒、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和回风 平巷、阶段石门等) 准备巷道:为采区分段服务的运输、通风巷道。(采 区上山、采区硐室、区段集中平巷、区段 石门等)
步对阶段进行划分,以便布臵有关巷道。
阶段内的布臵方式可有采区式、分段式及 带区式划分三种方式。 1)采区式划分 采区――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
干个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段,每一块段称为
采区。
采区特点:
(1)采区的倾斜长度与阶段斜长相等,一般为600~
1000m,
(2)采区的走向长度为阶段或井田走向长度一部分,
或近水平煤层。
第四节
矿井储量、生产能力
和服务年限
一、矿井储量 当井田境界划定以后,根据煤层的层数和厚度 计算出矿井的煤炭数量,它是确定矿井生产能力的 基础。 1.矿井储量的概念 矿井储量是指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数量。它不 仅包含着煤炭在地下埋藏的数量,而且还表明了煤 炭的质量、地质情况、储量的可靠性,以及被开采 利用的价值。
井田――划分给一个在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称为井田
煤田划分井田的方法有四种:
1.垂直划分法:相邻井田以某一垂直面为界线划分 井田边界 2.水平划分法:通常以某一标高的水平面为界来划
分井田边界
3.按煤组划分:根据煤层的层间距的大小,将层间
距小的煤层划分为一个煤组,归一个
矿井开采,层间距大的煤组,划归另

任务3 矿井开拓、准备与回采的概念

任务3 矿井开拓、准备与回采的概念

●神东大柳塔矿综采面长400米,采高6米, 推进长度6000米,工作面年产1024万吨。
运料系统
运煤系统
通风系统
Zs
三 井田开拓的基本知识
1、井田开拓方式及分类 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巷道进入煤 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称为 井田开拓。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 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 (1)井筒(硐)形式 按井筒(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 合开拓和多井筒分区域开拓。 (2)开采水平数目 按开采水平数目可分为:单水平开拓;多水平开拓。 (3)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 按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可分为:分煤层大巷开拓,即每个煤层设 置大巷;集中大巷开拓,即煤层群集中设置大巷,通过采区石门与各 煤层联系;分组集中大巷开拓,即将煤层群分组,分组中设置集中大 28 巷。
运料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三井田开拓的基本知识1井田开拓方式及分类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称为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称为井田开拓
巷道:服务于地下开采,在岩体或矿层中 开凿的不直通地面的水平或倾斜通道。
按用途和装备分
运 输 机 下 山
轨 道 下 山
通 风 下 山
行 人 下 山
联络巷:贯通大巷和顺槽或贯通两个顺槽 的巷道。
溜煤眼:
溜煤小井
溜煤眼
采区煤仓
3、回采巷道 回采巷道是为一个采煤工作面服务的巷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回风巷道:一般指供采煤工作面回风 和运煤用的巷道。 (2)进风巷道:一般指供采煤工作面进风 和运料用的巷道。 (3)切眼:为布置采面设备,形成生产系 统而掘出的贯通回风与进风的巷道。

3三章 矿井开拓与开采g

3三章 矿井开拓与开采g

第三章矿井开拓与开采3.1 矿井开拓系统3.1.1井筒矿井达产时共有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3个井筒,除回风斜井井口在风井场地外,其余井口均位于矿井工业场地内。

另外,为解决矿井建设期间临时通风问题,在回风斜井附近开凿1个通风措施立井。

主斜井装备带式输送机,担负原煤提升任务兼作进风井筒及安全出口;副斜井担负辅助运输任务,兼作进风井筒及安全出口;回风斜井担负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通风措施立井担负矿井建设期间临时回风任务。

矿井工业场地位于井田的东部,为黄土梁峁沟谷地貌,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标高+1200m左右;风井场地位于矿井工业场地西约2km的平缓地带处,西高东低,自然标高一般1265.00m。

矿井所在区内地表径流主要有窟野河,经本矿井田边界以东由北向南流淌,为常年性河流。

流经本矿井工业场地东侧约5km处向南经神木县城至贺家川乡沙峁头注入黄河。

根据实测地形图窟野河该段河床标高+960.00m,而矿井工业场地一般标高为+1200.00m左右,高出河床240m,没有洪水威胁。

由于主、副斜井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东部5-2煤露头自燃边界之外,主、副斜井井筒落底前大部分亦处于东部5-2煤露头自燃边界之外,因此无需留设工广煤柱及主、副斜井井筒保护煤柱。

风井场地及回风斜井井筒保护煤柱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留设。

风井场地按I级保护级别维护,场地周围围护带宽度取15m,下伏各煤层按表土层移动角φ=45°,基岩层移动角δ=β=γ=75°计算保护煤柱范围。

3.1.2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根据大巷的位置、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采煤方法、井下运输方式等因素,井下共划分5个盘区,即南一盘区、南二盘区、北一盘区、北二盘区和西一盘区。

盘区接替原则:从井筒附近由浅而深、由近而远依次开采,即先采南一盘区。

北一盘区、南二、北二、西一盘区依次为接续盘区。

盘区内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回采。

煤层开采顺序为先采上部煤层,后采下部煤层。

煤矿开采学一至四章总结

煤矿开采学一至四章总结
• 二、调车方法与其程序(绘图说明调车方法和程序) • 顶推车调车:拉—停—摘—错—顶; • 三角入场法:拉—停—摘—顶。 • 三、立井环形式三种车场的线路组成形式、调车方法:
立式、斜式、卧式; • 四、主、副井车场线路组成; • 五、其主要的硐室类型与分布。 • 六、注意事项:水仓入口位置、一些硐室的特殊要求、
3、何谓“采掘平衡”,它在煤矿生产中具有什么意义?生产矿 井如何协调采掘关系?
答:采掘平衡是指一个矿井对回采工作面的准备速度与回采工作 面的整体推进速度达到一致,使回采与掘进各自均能按计划正 常进行;
实现“采掘平衡”对矿井生产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⑴能实现稳产高产。矿井产煤重点是回采工作面出煤,如果没有 或减少回采工作面个数,靠掘进出煤是无法达到矿井生产能 力或生产计划的;
⑷实现管理的正规化。管理要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建立
一个好组织,才能产生高效益。在煤矿影响管理正规化的最
大障碍就是采几个方面着手: ⑴制订科学完善的采掘计划。制订中、长期的采掘工作面的接
替计划,细致周密的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 应对措施与计划,这是实现“采掘平衡”的基础; ⑵合理配备采掘力量。A、合理的采掘工作面比;B、合理的 采掘工作人员比;C、采掘工艺设备的协调平衡进步。 ⑶及时掌握与调整。湖南煤矿由于煤层赋存相当复杂,因地质 原因影响计划是非常普遍的,这就要求: A、计划应具有弹性。在制订采掘工作面的接替计划时不要太 理想化,提早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留有余地; B、搞好预测预报。提早制订措施与对策; C、及时发现与调节。一旦发现实际与计划脱节,应尽早制订 措施与办法弥补,防止其差距扩大。
阶段内采区式划分示意图
2、绘图说明斜井、立井单水平采区式开拓方式的巷道布置示意图,标明 主要巷道与硐室名称,用文字或符号说明它们的煤炭与材料运输系统, 回采与掘进通风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井田开拓第一节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一、项目设计、施工概况1、本项目前期设计概况贵州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五轮山煤矿为在建矿井,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

贵州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由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50%的股权)、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开发有限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30%的股权)、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20%的股权)三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本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2004年1月—4月完成并通过审查;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2004年12月—2005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以上设计首采面均布置在6-3煤层中,《安全专篇》审查会中领导及专家提出首采6-3煤层不利于安全生产,因此,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专家意见,通过与业主协商对安全专篇煤层开采顺序进行调整,即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顺序,先开采3煤,然后依次为5-2、5-3、6-3、8煤层……,于2005年7月通过贵州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科技咨询服务公司评审,修改后的专篇于同年10月提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待审。

2006年3月26日,矿井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在揭穿5-1煤层施工过程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导致安全条件发生改变,2006年底—2007年4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报告重新编制了《初步设计(修改)》和《安全专篇(修改)》,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查。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文件《关于贵州省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五轮山矿井一期工程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煤安监函【2007】45号)批复了本矿井安全设施设计。

2008年5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审查通过的安全设施设计对初步设计(修改)再次做了调整,并通过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评审,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下发了《关于五轮山矿井一期(240万吨/年)初步设计(修改)的批复》(黔发改能源[2008]2368)文件。

五轮山矿井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5年编制完成,并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复。

2006年3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核准了该项目。

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颁发了本矿井采矿许可证2006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核准了本项目。

2、矿井施工建设现状五轮山煤矿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矿井采用斜井开拓,至2011年12月底,地面土建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包括瓦斯抽采泵房及管道安装、风机、绞车等)已基本完成。

原设计22374.5m井巷工程量,现已施工巷道8152.9m。

其中: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在+1330m水平已落平且与回风斜井贯通,原11301材料斜巷、11301运输斜巷已形成,水仓、泵房、中央变电所、机车充电硐室等已施工完成,瓦斯抽采进、回风巷已施工900m左右,1801运输、回风斜巷(原瓦斯抽采试验巷道)已分别施工400m、180m。

+1330m水平运输大巷、轨道大巷和北回风大巷已分别施工450m、225m和250m。

井下设备已安装部分。

二、矿井开拓方式、井口位置及工业场地本项目从2003年底开工建设至今,矿建、土建、设备订货及安装基本按设计施工。

但本项目由于设计、施工跨越时间较长,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从而导致原初步设计与现场情况部分不太吻合,本次设计变更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修改,主要为首采煤层的变更和补充、完善井下“六大系统”相关内容。

且已完成的矿、土、安工程能够满足本次设计变更安全要求,本设计不对矿井开拓方案和井口位置进行比选,均利用现有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利用已施工的开拓巷道、地面设施、设备等,设计对已施工的工程、设备进行校核、验算,对不满足安全要求的提出处理方案。

矿井开拓方案: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位于坐拱村北侧,以斜井开拓全井田。

利用已建成的主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倾角13°,方位角225°)作主井,利用已建成的副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倾角14°,方位角225°)作副井。

为减少工程量、缩短建井工期并利于场地布置和建井施工,回风斜井(已施工完成)井口与主、副井井口分开布置,一分区回风斜井位于主斜井以北约800m,首采分区选择在靠近井田走向中部的F23与F43之间,三条井筒在+1330 +1330m标高贯通。

在副斜井井底+1330m标高布置有井底车场、水仓、泵房及中央变电所。

全井田划为两个水平、四个分区开采,一水平标高+1330m,二水平标高暂定为+1120m。

矿井开拓方案平、剖面详见图3—1—1、3—1—2。

第二节开拓部署一、井筒数目本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每个分区均设置有专用回风井。

根据矿井前期的开拓部署,井筒施工和通风要求,设计认为矿井初期采用3个井筒可满足生产需要。

其中:主斜井主要任务为运输煤炭、进风、人员下井及管线的铺设;副斜井的主要任务为提升、下放材料、设备、矸石及矿井部分进风及管线的铺设。

回风斜井斜井已施工,为专用回风井。

因此矿井移交生产时共布置3条井筒,其中主斜井、副斜井在一个场地内,回风斜井位于主、副井工业场地以北约0.7km风井场地。

后期考虑到通风要求,需在各分区布置进风井和回风井。

二、水平划分及标高确定1、煤层分组五轮山煤矿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11层,上煤组为3号煤层至9号煤层,中煤组为14上至20号煤层,下煤组为32、33号煤层。

因中煤组14上、20煤硫分大于3%,而16煤本身为局部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仅0.97m,硫分含量为2.5%,储量不大、开采困难、利用价值不大。

且由于9煤至16煤平均间距达86.16m左右,16煤至32煤平均间距达101.89m,下煤组开采后对中煤组无影响。

根据国家环保政策,本次设计中煤组暂不开采。

由于上、下煤组间距约190m左右为有利于采区巷道布置、支护和瓦斯抽放,根据煤层层间距及其岩性,将煤层分为2组进行开采,即9号煤层以上为上煤组,32、33号煤层为下煤组。

2、水平划分及标高确定井田内煤层露头标高在+1600~+1800m之间,上组煤主要赋存在+1250m 标高~1800m标高之间,下组煤主要赋存在+1100m标高~1600m标高之间。

浅部200~300m深度之间煤层为大角度赋存;深部煤层倾角平缓,面积大。

根据以上分析,上下煤组间距大,宜采用分组联合开拓方式。

煤层浅部在深部煤层开采完毕后再回采(采用高档普采),。

井田上煤组以一个水平上下山分区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330m。

水平上山垂高(浅部大倾角段除外)25~200m,下山垂高230m。

下组煤以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120m。

上山垂高230m,下山垂高220m。

水平延伸采用暗斜井延伸方式。

三、大巷布置煤层走向在一分区中南部为西南—东北,至北部变为西北—东南。

根据这一特点,同时尽可能减少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次数和保证采掘面实行独立进、回风,一分区布置四条大巷,大巷与主斜井、副斜井方位角一致,分别为轨道大巷、运输大巷和南、北回风大巷,同时作为一分区的准备巷道。

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为+1330m水平轨道大巷沿6-3煤层顶或底板穿层布置,水平标高+1330m,出井底车场后已施工225m;+1330m水平运输大巷沿6-3煤层顶板或底板穿层布置,水平标高+1335m,已施工450m;一分区南、北回风大巷沿轨道、运输大巷两侧分别布置,原设计标高为+1350m。

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北回风大巷已布置在K4标志层中,已施工250m,标高为+1290~+1350m 之间;南回风大巷未施工,为便于排水和煤层间联系,南回风大巷标高为+1345m。

后期沿西北—东南方位布置北翼大巷开拓二分区;沿初期大巷方位布置下山作为三、四分区开拓的集中开拓巷道。

并在+1250m标高设辅助水平大巷开拓三、四分区。

对于一分区浅部小采区开拓,可从井底车场附近布置南翼大巷或直接布置上山开拓。

大巷断面见图3-2-1、2、3。

四、煤层开采顺序井田内可采煤层分为上组煤和下煤组,上、下煤组间距约190m左右。

因此开采顺序为:煤组之间,先开采上组煤,后开采下组煤。

煤层的开采顺序:①上煤组因本矿为突出矿井,各煤层瓦斯含量高,设计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技术上可行性分析,一分区上煤组煤层的开采顺序为先采8号煤层,在其被保护区域依次开采6-3、3、5-2、5-3等煤层。

其余二、三、四分区上煤组若没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鉴定结果,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原则,即先采3号煤层,在其被保护区域依次开采5-2、5-3、6-3、8号等煤层。

若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鉴定结果,在不影响上部煤层开采的前提下,可以先开采无突出危险煤层或突出危险性较小的煤层。

②下煤组下煤组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顺序,同一条带内先开采32号煤层,再开采33号煤层。

五、分区划分与接替井田分区划分主要以较大的断层以及开拓大巷为边界,划分为四个大的分区,各分区内上下煤组各为一个采区。

煤层露头附近再单独划分辅助采区,其中一分区浅部划分四个辅助小采区。

分区划分详见开拓方式平面图,图3—1—1。

开采顺序安排为:煤组之间,先开采上组煤,后开采下组煤。

分区接替,本着先近后远、先简单后复杂原则进行安排;分区内的回采单元由近及远前进式接替。

露头附近大倾角块段由于开采条件较差、受小窑等影响,安排在后期开采。

分区内各煤层工作面的区段之间,从防突角度考虑均采用“U”型通风方式,连续前进回采,不考虑跳采。

工作面为倾斜长壁后退式回采。

分区特征参表见3-2-1。

表3-2-1 分区特征表分区接续:分区开采顺序本着由近到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并考虑接替工程量少,运输、通风费用省,薄、厚煤层搭配,采掘工作面数量及矿井产量长期稳定等因素,分区接替见表3—2—2。

表3—2—2 分区接替计划表第三节井筒一、井筒的用途、布置及装备五轮山煤矿已施工3条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和一分区回风斜井。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240万t/a,经分析计算一分区利用已施工的主斜井、副斜井、一分区回风斜井可以满足矿井原煤、人员、矸石、材料及设备的运输和通风的需要。

二、三、四分区考虑到通风要求,需在各分区布置进风井和分区回风井。

主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半圆拱,井筒净宽4600mm,墙高1500mm,净断面15.2m2,掘进断面16.2 m2,明槽开挖段采用钢筋砼碹支护,岩性正常段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内铺设架空人车和宽1200mm、DTⅡ(A)型钢绳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煤炭的运输、人员进出及进风、管线(瓦斯抽放管、洒水灭尘管)铺设任务。

副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半圆拱,井筒净宽4800mm,墙高1800mm,净断面17.6m2,掘进断面18.8 m2,明槽开挖段采用钢筋砼碹支护,岩性正常性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内铺设双轨,钢轨型号30kg/m,轨距900mm,采用双钩提升1.5t的固定式矿车担负矿井材料、设备、掘进矸石的运输和矿井部分进风及管线(排水管、压风管及消防洒水管)铺设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