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拓开采

合集下载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生产技术标准规程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生产技术标准规程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第一章总则1.0.1 矿山生产规模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地质资源,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1.0.2 矿床开采应用先进工艺和设备,并加速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1.0.3 矿体产状按其倾角和厚度分别为:1、按矿体倾角划分:缓倾斜矿体小于30°倾斜矿体30°~55°急倾斜矿体大于55°2、按矿体厚度划分:极薄矿体小于0.8米薄矿体 0.8~5米中厚矿体 5~15米厚矿体 15~20米极厚矿体大于50米1.0.4 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按允许暴露面积划分为:极不稳固顶板不允许暴露,不得无支护作业;不稳固顶板允许暴露在10米2之内,长时间暴露则需支护;不够稳固顶板允许暴露面积在200米2之内;中等稳固顶板允许暴露面积在200~600米2之间;稳固顶板允许暴露面积在600~1000米2之间;极稳固顶板允许暴露面积在1000米2以上。

第二章建筑物保护和开采移动范围2.0.1 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按其重要性、用途和引起变形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见表24—1。

表24—1地表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等级保护等级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Ⅰ国务院命令保护的文物和纪念性建筑物;一级火车站,发电厂主厂房,在同一跨度内有两台重型桥式吊车并三班生产的大型厂房、水泥厂回转窑、选矿厂和冶炼厂主厂房等特别重要和特别敏感的、采动后可能导致发生重大生产、伤亡事故的建筑物、构筑物;铸铁瓦斯管道干线,竖(斜)井、主平硐,提升机房,主扇风机房,空气压缩机房。

Ⅱ 22万伏以上超高压输电铁塔,矿区总变电所,立交桥,高频通讯干线电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业厂房,设有桥式吊车的工业厂房,铁路矿仓、总机修厂等较重要的大型工业建筑物;办公楼、医院、剧院、学校、百货大楼、二级火车站,三层以上住宅楼;输水管干线和铸铁瓦斯管道干线;架空索道,电视台及其转播塔等。

煤矿开采基本知识

煤矿开采基本知识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推)断层
压性断层 根据受力性质分张 剪性 性断 (扭层性)断层
复合型断层
3、裂隙
裂隙又称为节理,指沿断裂面两侧没有发生 明显位移的断裂。
原生裂隙
根据成因次生裂隙构造裂隙张剪裂裂隙隙

非构造裂隙
三、陷落柱
岩溶陷落柱是煤系地层下部可溶性岩石在地 下水和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塌陷现象。
一、木棚子
二、金属支架
三、锚杆支护
锚杆的种类较多:

金属锚杆

木锚杆

竹锚杆

树脂锚杆

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
第五节 巷道掘进的辅助工序
一、通风工作 二、排水 三、辅轨 四、测量工作
局部通风机通风
第五章 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主要分为: 露天开采 井工开采 水力采煤 其它(煤炭汽化、液化等)
大型矿井:生产能力为 120万T/a、150万T/a、 180万T/a、240万T/a、300万T/a、400万T/a、 500万T/a及以上的矿井,300万T/a及其以上的矿 井又称特大型矿井。
中型矿井:生产能力为45万T/a、60万T/a、90万 T/a
小型矿井:生产能力为9万T/a、15万T/a、21万 T/a、30万T/a。
我国国有煤矿多为大、中型矿井;地方煤矿多为中 小型矿井;乡镇煤矿多是小煤窑,年产量在多小于 3万T/a。
第三节 矿井生产系统
(一)开拓巷道
1、井筒和平峒 2、井底车场 3、回风井 4、石门 5、运输大巷 6、回风大巷
(二)准备巷道
1、采区车场 2、采区煤仓 3、采区上山 4、采区下山

矿山开采技术PPT课件

矿山开采技术PPT课件

(一)元素
组成地壳的元素达百余种,但占主要地位的 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 而以氧(46.6%)和硅(27.7%)为最多。
(二)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 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具有比较固定的化学 成分和一定的物理性质与形态。
自然界中已发现的矿物有两千多种,绝大多 数呈固态,也有的呈液态(如水、石油和汞 等)和气态(如沼气)。但组成岩石的常见 矿物并不多,主要的仅20余种。
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
水分和灰分: 挥发分: 固定碳: 胶质层厚度: 发热量: 硫、磷: 含矸率:
第三节 煤系地层和矿井地质构造
一、煤系地层与煤层赋存状态 (一)煤系 煤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
的大致连续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
(二)煤层的赋存状况
煤层是由植物体大量堆积,经成煤作 用形成的层状固体可燃矿产。 煤层的形态是指煤层赋存的几何形 态。
煤的成分: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 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主要元素组成:C、H、O、N、S、 Si、Al、 Ca、 Mg、 Fe
皖煤之歌
一、煤的成因分类: 可分为:①腐植煤,由高等植物 所形成的煤,其中以稳定组分为主的称残植煤;②腐 泥煤,主要由藻类和浮游生物等形成的煤,如藻煤、 胶泥煤等;③腐植腐泥煤,成煤原始物质,既有高等 植物,又有低等植物,如烛煤和煤精。 二、煤的产品品种分类: 按用途、加工方法和质量规 格共分精煤、粒级煤、洗选煤、原煤、低质煤等5大类, 28个品种。 三、煤的工业分类: 中国现行分类指标有两个:①煤 的可燃基挥发分,大体上反映煤化程度;②胶质层最 大厚度,反映煤的粘结性。根据这两个指标,将煤划 分成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 无烟煤以及不粘煤、弱粘煤等10大类和相应的24个小 类。

露天开采概述

露天开采概述
露天开采的缺点:
露天采场和排土场占地面积大,破坏自然景观和
植被。
露天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释放的废气污染大
气;排弃物中的有害成分流入水系和农田,影响 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
露天开采易受气候条件,如严寒,酷暑,冰雪和
暴风雨的影响和干扰。
卫星观测露天油砂矿
露天开采常用术语
❖ 露天矿 open-pit mine ❖ 露天采场 opencast pit ❖ 开采境界 pit limits ❖ 排土场 spoil pile ❖ 边帮 pit slope ❖ 台阶 bench ❖ 采区 mining area ❖ 开段沟 drop cut
露天矿基建和生产的一般步骤
❖1. 露天矿运营的步骤 (1) 地面准备 (2) 矿区隔水和疏干 (3) 矿山基建工程 (4) 正常生产 (5) 扩建或改建
露天矿基建和生产的一般步骤
2. 露天矿山工程
采矿与剥离 掘沟与扩帮
露天矿基建和生产的一般步骤
3. 露天矿生产工艺 矿岩松碎 采掘及装载 矿岩运输 排土与卸矿
固体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surface mining) 地下开采 (underground mining) 水力开采 (ground sluicing) 溶浸开采 (percolation leaching) 其他开采法 (Others) 据统计,全世界固体矿物资源年开采总 量约为2.561010 t,其中三分之二采用露天开 采。
3)胶带运输开拓:利用胶带运输机短 距离运送矿岩。
4)联合运输开拓:在同一露天矿场内 多种开拓方式配合使用。
露天矿开采方法
露天矿穿孔工作
钻凿装放炸药的方法包括:


项目建议书

第3章 煤矿开采基本知识

第3章  煤矿开采基本知识

第二节 矿井开采基本知识
2.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
普采工艺的主要特点是用采煤机落煤。采煤机 主要有刨煤机和滚筒采煤机2类。滚筒采煤机主要 有单滚筒和双滚筒2种。 (1) 落煤、装煤。普采工作面的落煤与装煤 由采煤机完成。
第二节 矿井开采基本知识
(2) 运煤。普采工作面运煤采用可弯曲刮板 输送机。推移输送机时,利用液压千斤顶将输送机 移到目的地,并使输送机平、直,符合要求。
第一节 矿井地质基本知识
(2) 陷落柱,是指煤系 地层下部可溶性岩石在地下 水溶蚀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 坍塌现象。由于坍塌呈圆形 或不甚规则的椭圆形柱状体, 所以称为“陷落柱”,如图。
岩溶陷落柱
第一节 矿井地质基本知识
陷落柱内有大小不等 的煤块、岩块和其他杂质 胶结在一起,不坚硬,有 的有积水、瓦斯等。在水 文地质复杂的矿井中,陷 落柱常是地下水的良好通 道。陷落柱顶板难于管理。
4.综合开拓
综合开拓是指借助于2种或2种以上井筒形式从 地面进入地下,并通过一系列巷道通达矿体(煤层) 的开拓方式。
第二节 矿井开采基本知识
二、 采煤工艺
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及 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采煤工艺与回采巷道布置 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总称为采煤方法。 我国常见的采煤工艺有爆破采煤(简称炮采)、普 通机械化采煤(简称普采)、综合机械化采煤(简 称综采)、综采放顶煤等。
逆断层
平推断层
(3)平推断层,是指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 向相对位移的断层,如图(平推断层)。
第一节 矿井地质基本知识
3.冲蚀、陷落柱和岩浆侵入
(1) 冲蚀,是指成煤后水流侵蚀了煤层、 顶板甚至底板,而过后又被砂石充填的现象,又 称冲刷带。有的还在煤层内形成包裹体,如图 (冲蚀和冲刷包裹体)。

第三章露天矿山开采安全

第三章露天矿山开采安全

第三章露天矿⼭开采安全第三章露天矿⼭开采安全第⼀节露天矿⼭基本知识⼀、露天矿⼭开采的基本概念露天开采就是从地表直接采出有⽤矿物的开采⽅法。

由露天开采形成的各种矿⼭坑道的总体称为露天矿场。

根据矿床埋藏条件和地形条件,露天矿⼭分为⼭坡露天矿和凹陷露天矿。

开采⽔平位于露天开采境界封闭圈以上的称为⼭坡露天矿,位于露天开采境界封闭圈以下的称为凹陷露天矿,如图3-1所⽰。

图3-1 ⼭坡露天矿与凹陷露天矿⽰意图根据开采⽅式的不同,露天开采有⼈⼯开采、机械开采、⽔⼒开采和挖掘船开采。

(⼀)⼈⼯开采主要靠⼈⼒来打眼、装矿和推车。

(⼆)⽔⼒开采是⽤⽔枪射出⾼压⽔流冲采矿⽯并⽤⽔⼒冲运。

此法多⽤于开采松软的砂矿床。

(三)机械开采是⽤⼀定的采掘运设备,在敞露的空间⾥从事采矿作业,并通过露天沟道或地下巷道把矿⽯和岩⽯运出。

(四)挖掘船开采是利⽤挖掘船开采河道中的砂矿床。

⽬前,世界上露天开采的矿物占整个矿物产量的70%,我国铁矿⽯产量的85%由露天开采,建材矿⼭⼏乎全部采⽤露天开采。

⼆、露天采矿场构成要素露天开采形成的采坑、台阶和露天沟道的总和称为采矿场。

(⼀)台阶露天开采时,通常是把矿岩划分成若⼲⽔平分层,⾃上⽽下逐层开采。

在开采中各分层保持⼀定的超前关系,在空间上形成阶梯状,每个阶梯是⼀个台阶,或称阶段。

台阶是露天采矿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是进⾏独⽴采剥作业的单元。

台阶的构成要素如图3-2所⽰。

图3-2 台阶构成要素1-台阶的上部平盘;2-台阶的下部平盘;3-台阶坡⾯;4-台阶坡顶线;5-台阶坡底线;α-台阶坡⾯⾓;h-台阶⾼度台阶的上部⽔平⾯称为台阶的上部平盘,台阶的下部⽔平⾯称为台阶的下部平盘,上下两平盘之间的倾斜⾯称为台阶坡⾯,台阶的上部平盘与坡⾯的交线称为台阶坡顶线,下部平盘与坡⾯的交线称为台阶坡底线,台阶上部平盘与下部平盘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台阶⾼度,台阶坡⾯与下部平盘的夹⾓称为台阶坡⾯⾓。

台阶的上部平盘和下部平盘是相对的,⼀个台阶的上部平盘同时⼜是上⼀个台阶的下部平盘。

3-3 露天开采设计 开拓

3-3 露天开采设计 开拓

放坡定线
经济效益 结构面
第3章 开拓
3.1 单一开拓
5)开拓沟道定线设计 (3)定线方法
限制坡度条件:自由导线、紧坡导线; 自由导线:平均地面坡度小于限制坡度的地段称为自由 导线地段; 没有高程障碍,绕避平面障碍; 紧坡导线:平均地面坡度大于限制坡度的地段称为紧迫 导线; 显著高程障碍,延展线路升高;
第3章 开拓
3.1 单一开拓
4)坑线系统的形成
(2)凹陷露天开拓坑线的形成 B.移动坑线的形成——特点:
加快露天矿的建设速度;
开采境界不明朗时,可以使用; 移动坑线 所有的生产环节技术指标明显 降低,生产组织管理工作复杂 化;
临时出入沟
第3章 开拓
3.1 单一开拓
5)开拓沟道定线设计
开拓沟道定线即确定沟道的空间位臵; 以公路开拓为例说明;
C.螺旋式 运距短,利于发挥列车效率; 工作线长度经常发生变化,组织生产复杂化; 适用边帮定性好、采场宽度大、近似圆形的深露天矿;
第3章 开拓
3.1 单一开拓
3)开拓沟道 (3)坑线布臵形式 D.公路斜坡道
利用地下斜坡道建 立深凹露天矿的公 路开拓系统;
螺旋式斜坡道; 回返式斜坡道;
第3章 开拓
5)开拓沟道定线设计
(2)公路的断面要素
第3章 开拓
3.1 单一开拓
5)开拓沟道定线设计
(2)公路的断面要素 A.最大允许纵坡
纵坡: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 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过大:上坡,熄火停车;下坡,刹车失效; 过小:线路增长,扩帮量增加; 长度超过1km,平均坡度不宜大于5.5%
B.折返式/回返式 迂回展现,锐角变换方 向,设臵折返平台; 铁路折返式 公路回返式

石材工艺学石材的开采工艺与设备

石材工艺学石材的开采工艺与设备
开采花岗岩时,每立方米矿岩总量旳岩石,一般需要钻凿1 米旳孔,按30%旳荒料率计算,开采每立方米成品荒料,需 钻凿30-40米旳孔
浅钻孔人工劈裂
人工劈裂法 解体大块花 岗石石料
人工劈裂法整形花 岗石荒料
深孔人工劈裂开采解体分离体
三.液压劈裂机劈裂法 原理与人工劈裂相同,一般指采用液压劈裂器、深孔 劈裂方式进行开采。与人工打楔法相比,确保排孔劈 裂旳一致性,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升了效率。
2.措施:打楔劈裂、锯切
按整形措施将荒料 a.锯面荒料(SS):六个面都是用锯切措施整形旳荒料。 b.劈面荒料(CS):有一面或数面是用劈凿措施整形旳 荒料 3.整形设备:大直径圆盘锯 链臂型整形机 金刚石带锯整形 机 串珠锯整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吊装运送
1.桅杆式起重机(桅杆吊) 起重能力大、服务范围广、适应能力强、操作以便设备
1-工作平台 2-安全平台 3-打扫平台 4-运送沟道 α、β-最终帮坡角;
GF-露天采场旳下部最终畀线 H-露天采场最终开采深度 AB-露天采场旳上部最终境界线 ABGHF-露天采场旳最终境界
1.台阶:
露天开采石材时,一般把被开旳矿体划提成一 定厚度旳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当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旳水平分层同步开采时,上、下分层之 间需保持一定旳超前距离。在开采过程中和开采终 了时在空间形成台阶状。这些台阶状旳工作面称为 台阶。台阶是石材露天采场旳基本构成要素,也是 进行独立开采荒料作业旳单元体。
山坡露天开采:基本上按照自上而下开采顺序旳原则
山坡露天矿山
凹陷露天开采:基本上按照自上而下开采顺序旳原则
凹陷露天矿山
井式开采:实际上是凹陷露天开采旳一种特例。
伴随石材矿山开采作业旳不断进一步,有许多石 材矿山由山坡露天类型,逐渐演变成凹陷露天型类 型,最终变成井式开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井田开拓第一节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一、项目设计、施工概况1、本项目前期设计概况贵州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五轮山煤矿为在建矿井,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

贵州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由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50%的股权)、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开发有限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30%的股权)、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20%的股权)三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本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2004年1月—4月完成并通过审查;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2004年12月—2005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以上设计首采面均布置在6-3煤层中,《安全专篇》审查会中领导及专家提出首采6-3煤层不利于安全生产,因此,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专家意见,通过与业主协商对安全专篇煤层开采顺序进行调整,即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顺序,先开采3煤,然后依次为5-2、5-3、6-3、8煤层……,于2005年7月通过贵州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科技咨询服务公司评审,修改后的专篇于同年10月提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待审。

2006年3月26日,矿井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在揭穿5-1煤层施工过程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导致安全条件发生改变,2006年底—2007年4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报告重新编制了《初步设计(修改)》和《安全专篇(修改)》,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查。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文件《关于贵州省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五轮山矿井一期工程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煤安监函【2007】45号)批复了本矿井安全设施设计。

2008年5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审查通过的安全设施设计对初步设计(修改)再次做了调整,并通过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评审,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下发了《关于五轮山矿井一期(240万吨/年)初步设计(修改)的批复》(黔发改能源[2008]2368)文件。

五轮山矿井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5年编制完成,并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复。

2006年3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核准了该项目。

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颁发了本矿井采矿许可证2006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核准了本项目。

2、矿井施工建设现状五轮山煤矿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矿井采用斜井开拓,至2011年12月底,地面土建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包括瓦斯抽采泵房及管道安装、风机、绞车等)已基本完成。

原设计22374.5m井巷工程量,现已施工巷道8152.9m。

其中: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在+1330m水平已落平且与回风斜井贯通,原11301材料斜巷、11301运输斜巷已形成,水仓、泵房、中央变电所、机车充电硐室等已施工完成,瓦斯抽采进、回风巷已施工900m左右,1801运输、回风斜巷(原瓦斯抽采试验巷道)已分别施工400m、180m。

+1330m水平运输大巷、轨道大巷和北回风大巷已分别施工450m、225m和250m。

井下设备已安装部分。

二、矿井开拓方式、井口位置及工业场地本项目从2003年底开工建设至今,矿建、土建、设备订货及安装基本按设计施工。

但本项目由于设计、施工跨越时间较长,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从而导致原初步设计与现场情况部分不太吻合,本次设计变更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修改,主要为首采煤层的变更和补充、完善井下“六大系统”相关内容。

且已完成的矿、土、安工程能够满足本次设计变更安全要求,本设计不对矿井开拓方案和井口位置进行比选,均利用现有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利用已施工的开拓巷道、地面设施、设备等,设计对已施工的工程、设备进行校核、验算,对不满足安全要求的提出处理方案。

矿井开拓方案: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位于坐拱村北侧,以斜井开拓全井田。

利用已建成的主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倾角13°,方位角225°)作主井,利用已建成的副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倾角14°,方位角225°)作副井。

为减少工程量、缩短建井工期并利于场地布置和建井施工,回风斜井(已施工完成)井口与主、副井井口分开布置,一分区回风斜井位于主斜井以北约800m,首采分区选择在靠近井田走向中部的F23与F43之间,三条井筒在+1330 +1330m标高贯通。

在副斜井井底+1330m标高布置有井底车场、水仓、泵房及中央变电所。

全井田划为两个水平、四个分区开采,一水平标高+1330m,二水平标高暂定为+1120m。

矿井开拓方案平、剖面详见图3—1—1、3—1—2。

第二节开拓部署一、井筒数目本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每个分区均设置有专用回风井。

根据矿井前期的开拓部署,井筒施工和通风要求,设计认为矿井初期采用3个井筒可满足生产需要。

其中:主斜井主要任务为运输煤炭、进风、人员下井及管线的铺设;副斜井的主要任务为提升、下放材料、设备、矸石及矿井部分进风及管线的铺设。

回风斜井斜井已施工,为专用回风井。

因此矿井移交生产时共布置3条井筒,其中主斜井、副斜井在一个场地内,回风斜井位于主、副井工业场地以北约0.7km风井场地。

后期考虑到通风要求,需在各分区布置进风井和回风井。

二、水平划分及标高确定1、煤层分组五轮山煤矿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11层,上煤组为3号煤层至9号煤层,中煤组为14上至20号煤层,下煤组为32、33号煤层。

因中煤组14上、20煤硫分大于3%,而16煤本身为局部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仅0.97m,硫分含量为2.5%,储量不大、开采困难、利用价值不大。

且由于9煤至16煤平均间距达86.16m左右,16煤至32煤平均间距达101.89m,下煤组开采后对中煤组无影响。

根据国家环保政策,本次设计中煤组暂不开采。

由于上、下煤组间距约190m左右为有利于采区巷道布置、支护和瓦斯抽放,根据煤层层间距及其岩性,将煤层分为2组进行开采,即9号煤层以上为上煤组,32、33号煤层为下煤组。

2、水平划分及标高确定井田内煤层露头标高在+1600~+1800m之间,上组煤主要赋存在+1250m 标高~1800m标高之间,下组煤主要赋存在+1100m标高~1600m标高之间。

浅部200~300m深度之间煤层为大角度赋存;深部煤层倾角平缓,面积大。

根据以上分析,上下煤组间距大,宜采用分组联合开拓方式。

煤层浅部在深部煤层开采完毕后再回采(采用高档普采),。

井田上煤组以一个水平上下山分区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330m。

水平上山垂高(浅部大倾角段除外)25~200m,下山垂高230m。

下组煤以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120m。

上山垂高230m,下山垂高220m。

水平延伸采用暗斜井延伸方式。

三、大巷布置煤层走向在一分区中南部为西南—东北,至北部变为西北—东南。

根据这一特点,同时尽可能减少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次数和保证采掘面实行独立进、回风,一分区布置四条大巷,大巷与主斜井、副斜井方位角一致,分别为轨道大巷、运输大巷和南、北回风大巷,同时作为一分区的准备巷道。

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为+1330m水平轨道大巷沿6-3煤层顶或底板穿层布置,水平标高+1330m,出井底车场后已施工225m;+1330m水平运输大巷沿6-3煤层顶板或底板穿层布置,水平标高+1335m,已施工450m;一分区南、北回风大巷沿轨道、运输大巷两侧分别布置,原设计标高为+1350m。

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北回风大巷已布置在K4标志层中,已施工250m,标高为+1290~+1350m 之间;南回风大巷未施工,为便于排水和煤层间联系,南回风大巷标高为+1345m。

后期沿西北—东南方位布置北翼大巷开拓二分区;沿初期大巷方位布置下山作为三、四分区开拓的集中开拓巷道。

并在+1250m标高设辅助水平大巷开拓三、四分区。

对于一分区浅部小采区开拓,可从井底车场附近布置南翼大巷或直接布置上山开拓。

大巷断面见图3-2-1、2、3。

四、煤层开采顺序井田内可采煤层分为上组煤和下煤组,上、下煤组间距约190m左右。

因此开采顺序为:煤组之间,先开采上组煤,后开采下组煤。

煤层的开采顺序:①上煤组因本矿为突出矿井,各煤层瓦斯含量高,设计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技术上可行性分析,一分区上煤组煤层的开采顺序为先采8号煤层,在其被保护区域依次开采6-3、3、5-2、5-3等煤层。

其余二、三、四分区上煤组若没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鉴定结果,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原则,即先采3号煤层,在其被保护区域依次开采5-2、5-3、6-3、8号等煤层。

若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鉴定结果,在不影响上部煤层开采的前提下,可以先开采无突出危险煤层或突出危险性较小的煤层。

②下煤组下煤组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顺序,同一条带内先开采32号煤层,再开采33号煤层。

五、分区划分与接替井田分区划分主要以较大的断层以及开拓大巷为边界,划分为四个大的分区,各分区内上下煤组各为一个采区。

煤层露头附近再单独划分辅助采区,其中一分区浅部划分四个辅助小采区。

分区划分详见开拓方式平面图,图3—1—1。

开采顺序安排为:煤组之间,先开采上组煤,后开采下组煤。

分区接替,本着先近后远、先简单后复杂原则进行安排;分区内的回采单元由近及远前进式接替。

露头附近大倾角块段由于开采条件较差、受小窑等影响,安排在后期开采。

分区内各煤层工作面的区段之间,从防突角度考虑均采用“U”型通风方式,连续前进回采,不考虑跳采。

工作面为倾斜长壁后退式回采。

分区特征参表见3-2-1。

表3-2-1 分区特征表分区接续:分区开采顺序本着由近到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并考虑接替工程量少,运输、通风费用省,薄、厚煤层搭配,采掘工作面数量及矿井产量长期稳定等因素,分区接替见表3—2—2。

表3—2—2 分区接替计划表第三节井筒一、井筒的用途、布置及装备五轮山煤矿已施工3条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和一分区回风斜井。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240万t/a,经分析计算一分区利用已施工的主斜井、副斜井、一分区回风斜井可以满足矿井原煤、人员、矸石、材料及设备的运输和通风的需要。

二、三、四分区考虑到通风要求,需在各分区布置进风井和分区回风井。

主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半圆拱,井筒净宽4600mm,墙高1500mm,净断面15.2m2,掘进断面16.2 m2,明槽开挖段采用钢筋砼碹支护,岩性正常段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内铺设架空人车和宽1200mm、DTⅡ(A)型钢绳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煤炭的运输、人员进出及进风、管线(瓦斯抽放管、洒水灭尘管)铺设任务。

副斜井井口标高+1601.0m,半圆拱,井筒净宽4800mm,墙高1800mm,净断面17.6m2,掘进断面18.8 m2,明槽开挖段采用钢筋砼碹支护,岩性正常性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内铺设双轨,钢轨型号30kg/m,轨距900mm,采用双钩提升1.5t的固定式矿车担负矿井材料、设备、掘进矸石的运输和矿井部分进风及管线(排水管、压风管及消防洒水管)铺设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