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解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解读发布于 2022-03-21 13:59搜图网我一直认为作为每一个自然人,我们在健康的同时一定要了解影响健康的一些因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在和我的客户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会问到很多问题,也是这个原因。
这个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可以很好的让我们了解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到权衡利弊,健康生活。
01《报告》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单位组织开展的多项营养和慢性病相关全国性监测或调查的最新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基础,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人口学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完成。
主要数据来源包括2015-2017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8 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2019 年全国死因监测、 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9 年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以及 2014—2015 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2016-2017 年中国居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8 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2018 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2019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等。
02中国居民评价每标准人日食物摄入量为:粮谷类食物305.8g,其中大米及其制品168.5g,面及其制品121.0g,其他谷类16.3g;薯类41.9g;杂豆类4.0g;大豆及其制品10.3g;新鲜蔬菜265.9g;新鲜水果38.1g;坚果3.6g;畜肉类72g;禽肉类13.0g;动物内脏2.9g;鱼虾类24.3g;蛋类23.4g乳类及其制品25.9g;糕点类6.5g;烹调油43.2g;烹调盐9.3g;酒精2.3g;糖及糖果2.5g。
与2015年年发布结果调整后值相比,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总量略有减少,其中成市变化不大,农村下降54.2g。
蔬菜摄入量总体变化不大。
水果、禽畜肉类、大豆及其值摄入量变化不大。
乳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有所增加。
烹调盐摄入有所下降。
科学运动与健康饮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A:8.9%B:25.2%C:2.2%D:45.15%答案:B2.虽然2012年我国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状况比2002年有所改善。
A:错B:对答案:B3.EAR是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A:对B:错答案:A4.长期摄入某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A:错B:对答案:B5.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人量。
A:对B:错答案:A6.UL是一个建议的摄入水平。
A:错B:对答案:A7.SPL是A: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B:推荐摄入量C: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D:特定建议值答案:D8.近十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轻微的下降趋势。
A:错B:对答案:A9.近几十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A:对B:错答案:A10.适量运动能降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重力性休克的患者,发病原理是因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血液大量积累在A:头部B:上肢C:下肢D:肝脏答案:C2.精神紧张性晕厥的发病原理是A: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B:体内血液重新分配的反应能力下降C:腔静脉血液回流受到妨碍D:广泛周围小血管扩张答案:D3.某运动员夏天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汗流浃背,为了预防肌肉痉挛,可以适当的补充A:蛋白质B:维生素AC:运动饮料D:生理盐水E:矿泉水答案:CDE4.晕厥前患者出现全身软弱无力,头昏,眼前发黑,耳鸣、恶心,出虚汗和面色发白,应立刻让患者采取A:半卧位B:头低脚高位C:平卧位D:侧卧位答案:B5.肌肉痉挛多发生于A:太极拳B:足球C:游泳答案:BCD6.运动性腹痛是指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或诱发的腹部疼痛。
A:对B:错答案:A7.肌肉痉挛好发于大腿股四头肌。
A:错B:对答案:A8.运动性血尿指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详细检查,未发现其它原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饮食结构的改变不仅影响我们的营养摄入,也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以及与慢性病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根据202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总体营养状况呈现出两个突出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在农村地区,营养不良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农村居民的营养摄入往往不足。
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居民普遍缺乏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这种营养不良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营养过剩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
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品摄入过多,导致了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急剧增加。
数据显示,城市地区有超过30%的居民超重或肥胖,而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攀升。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变化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主食正在逐渐被精加工食品、动物性脂肪、糖果零食和碳酸饮料等高热量食品所取代。
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相对较低,导致了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病也在中国居民中迅速增加。
肥胖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摄入高脂肪、高糖食品过多,人们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了肥胖问题的普遍存在。
同时,高盐饮食也成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居民对于盐的摄入量普遍超标,致使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此外,高血脂和糖尿病也在中国居民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需要了解良好的饮食结构和均衡营养的重要性,以及慢性病与饮食结构的密切关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欧阳学文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首先,就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粗粮、杂粮逐渐被大米、面粉所取代,肉类、油脂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却相对减少。
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民的营养状况出现了新的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普遍存在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过多、脂肪摄入过多等营养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状况。
其次,中国居民的慢性病状况也备受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年龄趋于年轻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这些慢性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改善。
首先,应该加强营养教育,提倡健康饮食,推广传统的粗粮、杂粮,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肉类、油脂的摄入,保持膳食平衡。
其次,应该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营养和健康服务。
总之,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发布,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促进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国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科学的参考,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营养状况。
1.1 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一直以来都以主食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人的主要能量来源。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油脂和糖类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则相对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营养结构的失衡,很多人的营养摄入不达标,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1.2 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不良和肥胖是当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两大突出问题。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贫血、佝偻病、低体重等,而肥胖则成为了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营养不良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中。
二、慢性病状况。
2.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慢性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呈现年龄趋势低龄化的特点。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2.3 肥胖症。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在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肥胖不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3.1 健康教育。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是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居民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不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
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将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治融入各项公共政策。
多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
201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在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265个国家级示范区。
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提供健康性支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
国家层面相继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协同指导全国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地方层面强化了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合作,建立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双向转诊等协作机制,积极地探索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制
度,整体提升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夯实慢性病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有效地诊疗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
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近80%的县区,积极实施贫困地区儿童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口腔疾病筛查干预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四是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治决策的科学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完善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网络,扩展监测内容和覆盖范围,相继开展居民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等工作,为掌握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