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五章
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颗粒的大小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表示方法:①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5—1(a)所示。
②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5—1(b)所示。
③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5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 /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①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②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p=1g/cm3)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课件及习题答案第五章

粉尘的润湿性
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够互相附着或附着的难易程 度的性质
润湿性与粉尘的种类、粒径、形状、生成条件、组分、温度、 含水率、表面粗糙度及荷电性有关,还与液体的液体的表面张 力及尘粒与液体之间的粘附力和接触方式有关。
dg exp(
ni lndpi ) N
对于频率密度分布曲线对称的分布,众径 d d 、中位径d 5 0
和算术平均直径 d L 相等 频率密度非对称的分布,dd d50 dL
单分散气溶胶,d L d g ;否则,
dL dg
粒径分布函数
用一些半经验函数描述一定种类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正态分布
➢ 沉降法
✓ 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s: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 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体直径
✓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在空气中与颗粒沉降速度相等 的单位密度(1g/m3)的球体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与颗粒的空气动力学行为密 切相关,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
颗粒的直径
粒径的测定结果与颗粒的形状有关 通常用圆球度表示颗粒形状与球形不一致的程度 圆球度: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表面积和颗粒的表
对颗粒施加外力使颗粒相对气流产生一定位移并从气流 中分离
颗粒捕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作用力:外力、流体阻力、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 外力: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静电力、磁力、热力、 泳力等
➢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颗粒浓度不高时可以忽略
流体阻力
流体阻力=形状阻力+摩擦阻力
阻力的方向和速度向量方向相反
G 1exp[(dp )n] dp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1.单一颗粒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5.1 根据以往的分析知道,由破碎过程产生的粉尘的粒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为此在对该粉尘进行粒径分布测定时只取了四组数据(见下表),试确定:1)几何平均直径和几何标准差;2)绘制频率密度分布曲线。
解: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d读出d84.1=61.0 m、d50=16.0 m、d15。
9=4.2 m。
g . 3.81 。
d50作图略。
5.2 根据下列四种污染源排放的烟尘的对数正态分布数据,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绘出它们的筛下累积频率曲线。
污染源质量中位直径集合标准差平炉0.36 2.14飞灰 6.8 4.54水泥窑16.5 2.35化铁炉60.017.65解:绘图略。
5.3 已知某粉尘粒径分布数据(见下表),1)判断该粉尘的粒径分布是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2)如果符合,求其几何标准差、质量中位直径、个数中位直径、算数平均直径及表面积-体积平均直径。
解: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读出质量中位直径d50d(MMD )=10.3 m、d84.1=19.1 m、d15。
9=5.6 m。
g 84.1 1.85。
d50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29(5-24)ln MMD ln NMD 3ln2 NMD 3.31 m;g12P129(5-26)ln d L ln NMD ln g d L4.00 m ;52P129( 5- 29) ln d sv ln NMD ln d sv 8.53 m 。
svsvsv 2 g sv5.4 对于题 5.3 中的粉尘,已知真密度为1900kg/m 3, 填充空隙率0.7, 试确定其比表面积 (分别以质量、净体积和堆积体积表示) 。
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P135( 5- 39)按质量表示 S m 6 3.7103cm 2 /gd sv P6323P135( 5- 38)按净体积表示S V 7.03 10 cm /cm d svP135( 5- 40)按堆积体积表示S b 6(1 ) 2.11 103cm 2/cm 3。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分类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1.3 大气污染的危害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与目标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1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2.2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2.3 大气污染物的衰减与扩散2.4 大气污染物的受体分布第三章: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 大气污染物采样方法3.2 分析仪器与设备3.3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3.4 大气污染物监测案例分析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4.1 静电除尘技术4.2 布袋除尘技术4.3 湿式除尘技术4.4 活性炭吸附技术第五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与应用5.1 常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介绍5.2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5.3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5.4 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应用实例第六章:大气污染化学与反应工程6.1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6.2 气溶胶化学6.3 光化学烟雾与臭氧6.4 酸雨成因与控制第七章: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模型7.1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7.2 空气质量模型7.3 大气污染控制模型7.4 数值模拟软件与应用第八章: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策略8.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8.2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8.4 案例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实践第九章:大气污染法律法规与标准9.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2 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协议9.3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与规范9.4 企业大气污染排放管理与合规第十章: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控制10.2 案例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控制10.3 案例三:交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10.4 案例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补充和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大气污染过程控制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
这包括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排放方式,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以及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教案-第五章

32
• 2、除尘器的比例尺寸
在相同的切向速度下,筒体直径愈小,离心力 愈大,除尘效率愈高。筒体直径过小,粒子容 易逃逸,效率下降。 锥体适当加长,对提高除尘效率有利 排出管直径愈小则分割直径愈小,即除尘效率 愈高
16
• 惯性除尘器应用特点(优缺点)
• 一般净化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 • 净化效率不高,一般只用于多级除尘中的初级除尘
,捕集10~20µ m以上的粗颗粒
• 压力损失100~1000Pa
• 尤其不适合净化粘结性和纤维性粉尘,容易造成堵
塞。
• 适合安装在烟道上使用
17
3、旋风除尘器
18
19
• • • • •
沉降室内气流为柱塞流(气流速度均匀); 气流水平流速为v0,并且保持在层流范围内; 颗粒均匀分布于烟气中,并且以终端速度vs独立沉降; 在烟气流动方向,粒子和气流具有相同速度。 忽略气体浮力,粒子仅受重力和阻力的作用,则其终端沉 降速度为:
vs
dp pg
2
18
6
重力沉降室的除尘效率
26
旋风除尘器压力损失
1 P Vin 2 2
:局部阻力系数
A 16 2 de
A:旋风除尘器进口面积
旋 风 除 尘 器型 式
ξ
XLT 5.3
27
XLT⁄A 6.5
XLP⁄A 8.0
XLP⁄B 5.8
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
• 计算分割直径是确定除尘效率的基础 • 在交界面上,离心力FC,向心运动气流作用于尘粒
Vr 2 r0 h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教学计划旨在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方法,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种类: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危害:影响健康、破坏环境、引发气候变化等。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其方法
•控制工程:烟囱高度、烟气的净化、氮氧化物还原、脱硝、脱硫、废气回收等;
•控制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行业管理等。
3. 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管理法、清洁空气法等;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十条、VOCs技术指南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教学PPT、视频等材料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方法;
•手动实验: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学生亲手体验并掌握污染物减排的技术;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分享实践心得,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出题方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掌握情况;
•学生报告:由学生围绕控制案例进行课堂报告,考察其研究掌握案例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调研报告或现场观察报告,考察其孔亟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参考资料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VOCs技术指南》;
3.《空气质量管理法》;
4.《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
5.《清洁空气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08-0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任课教师:任爱玲赵文霞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课程学分: 4课程总学时:60课程周学时: 42008年9月1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进程第 1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2日(星期二)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 2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4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9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4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第(1-2)节 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5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6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6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7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23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30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1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7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3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14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4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0月21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6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7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8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8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9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4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1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11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2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3 次课 2 学时第24 次课 2 学时第25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25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2月2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8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9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9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3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1.单一颗粒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按颗粒的几何性质来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显微镜法和筛分法;另一类则是按照颗粒的某种物理性质间接测定和定义的。
如斯托克斯直径、等体积直径等。
粒径的测定方法不同,其定义方法也不同.得到的粒径数值往往差别很大.很难进行比较,因而实际中多是根据应用目的来选择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
此外,粒径的测定结果还与颗粒的形状密切相关。
通常用球形度来表示赖粒形状与球形颗粒不一致程度的尺度。
球形度是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表面积和颗粒表面积之比。
以ФS表示,它的值总是小于1。
2.粒径分布粉尘的粒径分布是指某种粉尘中,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也称粉尘的分散度。
以颗粒的个数表示所占的比例时,称为个数分布;以颗粒的质量表示所占比例时,称为质量分布。
除尘技术中多采用质量分布。
下面以粒径分布测定数据的整理过程来说明粒径分布的表示方法及相应定义。
(1)个数分布i.个数频率ii.个数筛下累积频率iii.个数频率密度(2)质量分布3.平均粒径i.算术平均粒径ii.表面积平均粒径iii.体积平均粒径iv.体积-表面积平均粒径v.几何平均粒径4.粒径分布函数(1)正态分布(2)对数正态分布(3)罗辛-拉姆勒分布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一、粉尘的密度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粉尘的密度,单位kg/m3。
根据粉尘测定条件及应用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真密度和堆积密度。
(1)真密度将粉尘颗粒表面及其内部的空气排出后测得的粉尘自身的密度,称为真密度。
以ρp表示。
(2)堆积密度固体磨碎形成的粉尘,在表面末氧化时,其真密度与母料密度相同。
呈堆积状的舶粉尘(即粉体),每个颗粒及颗粒之间的空隙中皆含有空气。
一般将包括物体颗粒间气体空间在内的粉体密度称为堆积密度.用ρb表示。
二、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粉尘的安息角。
也称动安息角或堆积角。
滑动角: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时的平板倾斜角,也成静安息角。
影响粉尘安息角和滑动角的因素主要有:粉尘粒径、含水率、颗粒形状、颗粒表面光滑程度及粉尘粘性等。
对于一种粉尘,粒径越小,安息角越大;粉尘含水率增加,安息角增大;表面越光滑和越接近球形的颗粒,安息角越小。
三、粉尘的比表面积粉状物料的许多理化性质,往往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细颗粒往往表现出显著的物理、化学活动性。
粉尘的比表面积定义为单位体积(或质量)粉尘所具有的表面积。
以粉尘自身体积(即净体积)表示的比表面积。
四、粉尘的含水率粉尘中的水分包括附着在颗粒表面上的和包含在凹坑处与细孔中的自由水分,以及紧密结合在颗粒内部的结合水分。
粉尘中的水分含量,用含水率w表示,指粉尘中所含水分质量与粉尘总质量(包括干粉尘与水分)之比。
五、粉尘的润湿性粉尘颗粒能否与液体相互附着或附着难易的性质称为粉尘的润湿性。
当尘粒与液体接触时,接触面能扩大而相互附着,就是能润湿;反之,接触面趋于缩小而不能附着,则是不能润湿。
一般根据粉尘能被液体润湿的程度将粉尘大致分为两类:容易被水润湿的亲水性粉尘,难以被水润湿的疏水性粉尘。
粉尘的润湿性与粉尘的性质,如粒径,生成条件、温度、含水率、表面粗糙度、荷电性等有关,还与液体的表面张力、尘粒和液体间的粘附力及相对运动速度等有关。
此外,粉尘的润湿性还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液体表面张力减小而增强。
各种湿式除尘装置.主要是依靠粉尘与水的润湿作用来捕集粉尘的。
六、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l粉尘的荷电性粉尘在其产生及运动过程中,由于相互碰撞、摩擦、放射线照射、电晕放电及接触带电体等原因,几乎总是带存一定量的电荷。
粉尘荷电后将改变其某些物理性质,如凝聚性、附着性及在气体中的稳定性等。
粉尘的荷电量随温度增高、表面积加大和含水率减小而增大、还与其化学成分等有关。
2.粉尘的导电性粉尘的导电性与金属导线类似,用比电阻ρd表示,粉尘的导电机制有两种,取决于粉尘、气体的温度和组成成分。
在表面导电占优势的低温范围内,粉尘比电阻称为表面比电阻,其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在容积导电占优势的高温范围内、粉尘比电阻称为容积比电阻,其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两种导电机制皆重要的中间温度范围内,粉尘比电阻是表面比电阻和容积比电阻的合成。
其值最高。
七、粉尘的粘附性粉尘颗粒附着在固体表面上、或者颗粒彼此相互附着的现象称为粘附。
后者也称自粘。
附着强度,即克服附着现象所需要的人力(垂直作用在粒粒重心上)称为粘附力。
粉尘的粘附是一种常见的实际现象,既有共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向。
八、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1.粉尘的自燃性自燃指粉尘在常温下存放过程中自然发热,此热量经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该粉尘的燃点而引起的燃烧现象。
2.粉尘的爆炸性这里所说的爆炸是指可燃物的剧烈氧化作用、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燃烧产物,在空间造成很高的温度和压力,故称为化学爆炸。
可燃物包括可燃粉尘、可燃气体和蒸气等。
引起可燃物爆炸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由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构成的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二是存在能量足够的火源。
可燃混合物中可燃物的浓度,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引起爆炸。
能够引起可燃混合物爆炸的最低可燃物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下限;最高可燃物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上限。
在可燃物浓度低于爆炸浓度下限或高于爆炸浓度上限时,均无爆炸危险。
由于上限浓度值过大(如糖粉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上限为13.5kg/m3),在多数场合下都达不到,故实际意义不大。
’此外。
有些粉尘与水接触后会引起自燃或爆炸,如镁粉、碳化钙粉等;有些粉尘互相接触或混合后也会引起爆炸.磷、锌粉与镁粉等。
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方面。
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经济指标主要有设备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
此外,还应考虑装置的安装。
操作、检修的难易等因素。
本节以净化效率为主来介绍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1.处理气体流量处理气体流量是代表装置处理气体能力大小的指标,一般以体积流量表示。
实际运行的净化装置.由于本体漏气等原因.往往装置进口和出口的气体流量不同,因此.用两者的平均值作为处理气体流量的代表2.净化效率净化效率是表示装置净化污染物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
对于除尘装置称为除尘效率,对于吸收装置称为吸收效率,对于吸附装置则称为吸附效率。
3压力损失压力损失是代表装置能耗大小的技术经济指标.系指装置的进口和出口气流全压之差。
净化装置压力损失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装置的种类和结构型式,还与处理气体流量大小有关。
通常压力损失与装置进口气流的动压成正比。
二、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1.总效率总效率系指在向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的污染物数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数量之比。
2.通过率当净化效率很高时,或为了说明污染物的排放率,用通过率来表示装置性能。
3分级除尘效率除尘装置的总效率的高低,往往与粉尘粒径大小有很大关系。
为了表示除尘效率与粉尘粒径的关系,提出分级除尘效率的概念。
分级除土效率系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内粉尘的除尘效率,简称分级效率。
分级效率可以用表格、曲线图或显函数ηi=f(d pi)的形式表现。
d pi代表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
对于分级效率,一个非常重要的值是ηi=50%,与此值相对应的粒径称为除尘器的分割粒径,一般用d e表示。
分割粒径d e在讨论除尘器性能时经常用到。
4.分级效率与总除尘效率之间的关系(1)由总效率求分级效率在除尘器实验中,可以测出除尘器进口和出口的粉尘浓度,并计算出总除尘效率η,为了求出分级效率,还需同时测出除尘器进口、出口和捕集的粉尘的粒径频率分布中任意两组数据。
(2)由分级效率求总除尘效率这类计算属于设计计算,即根据某种除尘器净化某类粉土的分级效率数据和策粉尘的粒径分布数据,计算该种除坐器净化该粉尘时能达到的总除尘效率。
由分级效率计算式计算总效率。
5.多级串联运行时的总净化效率在实际工程中,有时需要把两种或多种不同型式的除尘器串联起来使用,形成两级或多级除尘系统。
若多级除尘器中每一级的运行性能是独立的,净化第i级粉尘的分组通过率分别为别为ηi1,ηi2…ηin,则此多级除尘器净化第i级粉尘的总分级效率为ηiT=1-P iT=1-(1-ηi1)(1-ηi2)…(1-ηin)第四节颗粒捕集理论基础(自学)除尘过程的机理就是,将含尘气体引入具有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除尘器,使颗粒相对其过载气流产生一定的位移,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最后沉降到捕集表面上。
颗粒的粒径大小和种类不同,所受作用力不同.所要考虑的作用力有外力.流体阻力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外力一般包括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静电力、磁力、热力、泳力等;作用在运动颗粒上的流体阻力,对所有捕集过程来说都是最基本的作用力;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在颗粒浓度不很高时皆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