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1中国的土地资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教学设计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谈一谈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3)通过哪些工程措施既可以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又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呢?
拓展延伸:结合身边实例,谈一谈你对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的理解。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 (2016•德州)读漫画,炭火烧烤破坏的主要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
源
读漫画,回答2-3题
2. 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
A.土地荒漠化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污染
3.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于我国的()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东
北和西南地区
4.(2013辽宁葫芦岛)以下四位学生对
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我家住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
适宜种植业的发展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高原,这里土
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在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热量条件好,甘蔗是这里主要的糖料作
物
D.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图1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4~15题。
5.甲、乙两地耕地利用类型不同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水分 C.热量 D.海拔。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有一定认识,但实际行动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土地资源知识。
4.适时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5.强化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
(1)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特点;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土地资源保护行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地资源的现状,增强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4.开展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念,认识到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要珍惜和合理利用;
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土地资源保护,自觉承担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
3.培养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的地理和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和活动:1. 引入活动(5分钟):- 向学生解释土地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并讨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理解和观点。
2. 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15分钟):- 呈现一幅中国的土地资源地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差异;- 分组讨论中国各地土地的主要利用形式,如耕地、林地、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
3.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生态破坏;- 分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提出几种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决方案。
4. 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分享(15分钟):-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并介绍该案例的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提出改善该案例的建议。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并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 学生填写反思表,评价他们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资源:1. 地图: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图;2.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3. 案例研究材料。
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2. 学生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反思表中的填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了解中国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地资源保护政策;2. 演讲比赛: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土地资源问题,并进行演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注:以上教案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难度和教学时间。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包括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比重,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比重。
3. 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吗?”2. 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分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3. 讲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比重:介绍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类型,并给出各类型土地在总量中的比重。
4. 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如耕地面积减少、林地破坏等问题。
5. 案例分析:以具体实例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如退耕还林、还草、节约用地等案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总结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方法。
7.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土地资源。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中国的土地资源(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分配:2 课时三、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2.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为下册内容打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半是七年级一手带过来的,另一半不是,所以基于知识体系的差异,讲课时要多照顾另外一半的学生,让他们的思维紧跟课堂,能听懂。
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磨合,学生普遍认为知识点不很难,但仍需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2.了解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七、教学重点:1.土地资源的特点;2.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3.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八、教学难点:1.土地资源的分布;2.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九、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图象法、讨论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十、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十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十二、教学过程:十三、板书设计3.2 中国的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特点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原因三)珍惜每一寸土地十四、作业布置(2 分钟):课本P70 活动1;同步导练、填充图册。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类型、分布和利用状况。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土地类型、分布和利用状况。
2. 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等。
3. 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挑战:耕地减少、污染、城市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原则和政策、面临的挑战。
2. 教学难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原则和政策、面临的挑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状况,阐述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资料,加深对土地资源利用原则和政策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土地资源基本情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小组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教科书》、《中国土地资源》等专业书籍。
中国的土地教学教案设计

中国的土地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土地资源的情感;增强学生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和工矿用地等类型;各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在我国总面积中的比例。
2.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
3. 土地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耕地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森林资源过度开发、草地退化等问题;解决途径:政策调控、科技进步、法制建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土地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土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卡片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等;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土地资源类型?它们分布如何?2. 讲授新课:按照土地资源类型,介绍各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分析土地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3. 课堂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际案例;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地资源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强调土地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倡导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2. 难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结合地图、图片、实例等,进行生动讲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功能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土地资源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2. 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3. 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2. 难点: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分析。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 利用互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土地资源保护的最佳实践。
九、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前节课的内容,引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2.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如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等,让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法律法规讲解:讲解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法律框架下的保护措施。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探讨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壱、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能指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状,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
原因。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等资料和活动,对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采取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在理解图形表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
的意义,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如何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自做课件助学卡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
探究式教学法
图表、资料分析法
讨论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通过生活经验和地图、图表提取信息,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类型土地资源分布图”,来分析处理教材中大量的图表资料,直观认识、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采用资料收集分析法理解“珍惜每一寸土地”。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本课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实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探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