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子路问强》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9课 子路问强..

第9课   子路问强..

说一说
听完故事,你觉得故天我们怎样 才能做个强者呢?
这必须要从鼎的性质与功能说起。 铜鼎是在商周时代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但鼎这种器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 经出现,不过那时是用陶土作成的陶鼎。器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口沿上 有对称的两耳,是日常生活炊煮食物的用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 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模仿陶器的器形来铸造青铜容器,有了形状各异的青 铜鼎。后来,奴隶制礼乐制度不断加强,它的性质与功能就起了根本变化。 在奴隶制礼乐制度下,赋予了不同等级的奴隶主贵族以不同的特权,使国家 权力得到有秩序的分配,反映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区别,从而更有 效地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铜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它和其它青铜礼器 一样,又称为青铜“彝器”,“彝器”就是“常宝之器”的意思。这时的铜 鼎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成为礼乐制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被视为统 治权力的象征和指示物,而广大奴隶和平民是绝对不能使用铜鼎的,甚至使 用陶鼎的权力也被剥夺了。铜鼎的政治价值对奴隶主来说犹如命根子一样重 要,所以,他们是极为重视的。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 庄王问鼎,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向周王朝的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 为了维护当时已风雨飘摇的奴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必 然要说些硬话,说“在德不再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 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今后不要问鼎的 大小轻重了。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 子路好勇,故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 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 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 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 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文强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子路文强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过程:子路问强一、导入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

2、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出题《子路问强》。

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3、请学生说说子路、孔子。

4、生: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子路。

5、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书下面的注释。

(师:这是学习古文的学习方法之一。

)生: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师:你是怎么了解到的?生:通过查找资料。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是好学的人)二、诵其文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

试读。

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边读边指正)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二、晓其义(1)知识抢答。

1、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读读齐读课文。

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2)齐读课文。

(3)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

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这三个问题什么意思,懂得同学说说。

『1.7』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1.7』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1.7』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1.7』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注释】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强:反义词为弱。

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而:代词,你。

与:疑问语气词。

报:报复。

居:处。

衽金革: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

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矫:坚强的样子。

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白话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续貂〗论语里记录了一段子路与孔子的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13.3』子路问道:“如卫君有意等待先生来主政,先生对卫事将何从下手呀?”孔子说:“首先必该正名吧?”子路说:“先生真个迂到这样吗!这名又何从正呀!”孔子说:“真太粗野了,由呀!君子对于自己不知的事,该阙去不谈。

若果名不正,便说来不顺。

说不顺口的,做来便不成事。

子路教案

子路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是经典的儒家文化论著,据说“半部论语,可安天下”,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

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

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

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我们需要带着崇仰的心情与学生一起感受大师风采,聆听圣人教诲。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就是来自于《论语选读》的《沂水春风》。

此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这里有一群鲜活的学生,有一场经典的对话,有一个永恒的话题。

下面就为大家展示一下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一)大纲要求《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

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

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

《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

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可以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课文分析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

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

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

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子路篇教案(五篇)

子路篇教案(五篇)

子路篇教案(五篇)第一篇:子路篇教案《论语》子路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子路好勇的性格特点二、授课内容:1、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让孩子们填)2、子路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问斯行诸?”冉有问:“问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重点分析“兼人”)多读3、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分角色朗读)三、课时:2课时四、讲授新知: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提问:孔门四科是哪四科?(一起回答)四科分别有哪些人?(首先喊4个人回答)(然后我把已经学过的填上去,留7个让学生们填)(或者填了之后,再喊人回答也可)(二)、讲子路的名字由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以政事科非常优秀的子路,有谁知道为什么这里又称季路吗?(古人的名字有名和字,子路名仲由,字子路。

古人的字一般用在正式场合,但是老师称学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从而显得更加亲切。

)为什么仲由字子路呢?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渴了,他看到仲由在路边的一口井旁打水,于是想跟仲由要点水喝,可是,仲由却想为难一下孔子。

于是,他对孔子说:“老师你要喝水可以,可是,你要先回答我的问题。

”孔子不以为然,说:“好!”于是,仲由把扁担放在井上,然后自己往旁边一站。

然后问:“老师,你猜这是什么字?”老师,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同学们你想出来了吗?原来,这是个“仲字”三、分析子路的性格(15分钟)子路是孔子非常优秀的学生,只比孔子小9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孔子办学,他就相当于现在的教务处长。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子路也有很多缺点。

我们现在来看看孔子和子路初次见面的时候是个什么场景:上演课本剧《孔子和子路初次见面》(旁白走上讲台,向大家敬礼)旁白:一天下午,子路正在家门口舞剑,孔子正好从他们家经过,看到子路舞剑舞得非常不错,而且看起来很聪明的样子,于是便走上前去,同他聊了起来。

《子路问强》课件

《子路问强》课件
多角度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探究其深层次 的意义。
比较阅读
将《子路问强》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加深理解 。
实践应用
将《子路问强》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体会和理 解其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弟子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 “强”的道理。这篇文章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道德和 仁义的重要性,而非武力和权力的价值。
《子路问强》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要点一
主要内容
要点二
主题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回答说:“不己知焉得 仁?斯可谓之强乎?”子路又问:“什么是刚?”孔子回 答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可谓刚矣。”这段对话中 ,孔子阐述了“强”和“刚”的含义,强调了人的内在品 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阅读《子路问强》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义理解
对于生僻字词、难懂典故等,需要查阅资料,弄清其含义,避免 误解。
主题把握
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 意图。
批判性思维
对于文章的观点和论述,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不盲目接受。
如何深入探究《子路问强》的主题和思想
《子路问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子路问强》作为《论语》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文学、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子路问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 、智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启迪后世的智慧
《子路问强》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对后世的文 人墨客、思想家、教育家等产生了重要启示,成为他们思 考和创作的源泉。

14.12子路问成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14.12子路问成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XX
14∙12xx问成人(1)。

子曰:“若xxx(2)之知,XX之不欲,xxx(3)之勇,XX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xxx:鲁国大夫XXX。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XXX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XX说:“如果具有XXX的智慧,XXX的克制,XXX的勇敢,XX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XX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2024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公开课教案设计

(2024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公开课教案设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标要求: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发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学会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3.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把握文章内容。

2.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本文对不同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生动传神的描写,并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思维发展与提升:围绕“四人之志”的话题展开讨论,能够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有针对性、有礼貌、有风度进行辩驳。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曾皙之志”的实质,并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追求和思想主张。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初步了解儒家思想特征,认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2.结合以往学习过的课文体会说理论事的不同技巧与风格。

学情分析:该班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在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前提下,须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到位。

此外,该班学生对孔子、儒家思想有较为粗浅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在解析“曾皙之志”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时,可适当深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文化常识。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准确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和语法现象。

一、文学常识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至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可简单归纳为“仁义礼智信”,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并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

试读。

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

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

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
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