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中唐诗歌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

第四篇 隋唐五代文学一一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们章节脉络r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弟—章 盛唐的诗人们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隋唐五代文学Y 第五章 大坊诗坛弟K 草 中唐诗歌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八章 唐代散文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L 第十章 唐五代词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章节脉络,第一节 王维、重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的诗人们V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颖等豪侯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一、王维1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
2 .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作品如下:《山居秋暝》3 .《桐川集》是王维晚年隐居桐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 方面描绘了桐川一带的风物。
如: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 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
学习方法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第十八首―>、孟浩然1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主要风格: 静逸明秀,平淡自然。
2 .孟浩然终于布衣而名重一时,诗多写隐逸闲适生活,清雅明净,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之代表 诗人,世称“王孟”。
如:邀我至田家。
青山郭外斜。
把酒话桑麻。
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3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屈从。
如: 池月渐东上。
开轩卧闲敞。
竹露滴清响。
恨无知音赏。
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三、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1 .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刘杳虚、张子容、常建等。
2 .裴迪(716?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辆川集二十首》就是两人的唱和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唐五代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唐五代词名词解释:花间词派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
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
如《鹊踏枝》。
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
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
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
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
古代文学资料3隋唐五代

7、 崔颢,进士第,早年好赌博饮酒,择妻以貌美为准,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8、 识记:崔颢及其《黄鹤楼》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杜审言:(识记)杜审言(公元648?- 708年),初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杜甫的祖父。他的诗以浑厚见长,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杜甫有云:“吾祖诗冠古。”史称杜审言有文集十卷,大多散佚不闻。现存最早的《杜审言集》是宋刻一卷本,收诗四十三首。
3、 杨素及其《出塞》诗。(识记)描写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平实粗犷、深沉悲凉,真挚而浓烈,具有北歌的慷慨之气。
4、 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识记)
5、 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识记)虞世南等人所编。是宫廷诗人作诗的工具书。用于摭(zhi)拾辞藻和事典,以便应制咏物时写出华美典雅的诗。
14、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简单运用)
15、 岑参的生平:(识记)岑参,江陵人。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弃官从戎。两次出塞,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岑参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性格乐观开朗,长于写感觉印象,善写边塞的奇异风光和风物人情,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一第六章中唐诗歌学习方法朝代+作品+思想+审美章节脉络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元白诗派J 第二节韩孟诗派I 第三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第一节元白诗派一、白居易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2 .作品①讽喻诗:自己最为看重,体现其诗歌理论及兼济之志。
隋唐五代文学 弟—草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盛唐的诗人们李白杜甫大历诗坛中唐诗歌李商隐与晚唐诗歌唐代散文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五代词中唐诗歌 帝城春欲暮,共道牡丹时,贵贱无常价, 灼灼百朵红, 喧喧车马度。
相随买花去。
酬直看花数。
戋戋五束素。
——《秦中吟》其十《买花》②感伤诗:成就最高,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长恨歌》③杂律诗: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④闲适诗:创作于后一时期。
诗风浅近平淡,表达知足常乐,情致温厚柔和。
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二、元稹1.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行九,世称元九。
2 .新乐府诗: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
3 .讽喻诗: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
4 .叙事长诗:《连昌宫词》,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动乱的因由。
5 .艳情诗和悼亡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其四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二6.酬唱诗:和白居易一起。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三、元和体1 .诗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两人的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隋唐五代十国文学

隋唐五代十国文学隋唐五代十国文学(1)初唐诗歌①王勃王勃,初唐诗人,字子安。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著有诗文集《王子安集》,最著名的作品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中)和《滕王阁序》(小学、初中、高中)。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②陈子昂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 首和《登幽州台歌》(初中),被后人称为“诗骨”。
陈子昂对文风的革新:(小学、高中)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论诗主张“兴寄”“风骨”。
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2)盛唐诗歌①山水田园诗人a.王维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王右丞集》,世称“诗佛”。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别业》《鹿柴》《竹里馆》《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初中)《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中)《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初中)《相思》等;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隋唐五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总结

隋唐五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总结一、绪论1.唐代诗歌的分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四杰、陈子昂●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元宗开成元年(836)大力十才子、元白诗派、韩梦诗派。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唐末(907)李商隐,杜牧2.唐代的散文(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小说(唐传奇文言短篇小说),变文和词(花间诗人温庭筠等)3.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影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漫游,积极进取)●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重视,以诗词歌赋,曲式的科举制和行卷之风盛行,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文化方面,南北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世人生活的影响,漫游、入幕、读书山林、贬谪。
二、隋及初唐文学1.齐梁文学的弊端:讲究声律、对仗、词藻、文辞冗长,多饮风弄月。
隋代诗歌基本延续齐梁文风,缺乏创新,呈现出过度状态,初步显出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2.隋初文学多见质朴刚健之气,隋炀帝希望以南方文化来统领改造统一的中国文化,所以他刚健与清丽并重;因为他一直在巡游,赋予了它的宫廷文学集团在文化地域上由塞北到江南的流动性,创作风格上,由刚健而富艳的两重性3.贯穿初唐百年诗歌发展的现索●近体诗的发展与定型,如上官仪●唐诗的革新,如王绩、陈子昂4.太宗朝宫廷文学●贞观诗坛: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
特点:多君臣尹畅应氏凤达内容多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风格宏利雅正。
●上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其诗多奉和应制之作,内容空泛,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讲求对仗和辞藻之美,风格“绮错婉媚”其地位嫌贵,使人纷纷效仿,称上官体三、盛唐诗坛1.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

仆尝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 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 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 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 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 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於指言者,辄咏歌 之,欲稍稍递进闻於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 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第五章 中唐诗歌的新变
中唐(766-836),起于唐代宗大历初年,终 于唐文宗开成元年,约七十年。
严 羽 将 中 唐 分 为 大 历 ( 766-779 ) 、 元 和 (805-820)两个时期,其实元和前的贞元(785805),元和后的长庆(821-824),可与元和一 起算作中唐后期。
大历是盛唐至中唐的一个过渡期,其间主要 诗人包括韦应物、刘长卿、大历十才子、李益等。 李益及十才子中的卢纶,颇有边塞之作,是高岑 诗风的延续,至于韦应物、刘长卿、及十才子中 的其他诗人则多山水吟咏,是王孟诗风的余韵。
仆数月来检讨囊箧中,得新旧诗,各以类
分,分为卷首。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於 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 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 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 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 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 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 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 “杂律诗”。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 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 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 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 与我高颉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隋唐五代文学-中唐诗歌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
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
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
“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
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51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元和体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
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2.诗歌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
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如《问刘十九》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
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
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
(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
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
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
以文为诗: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
如《山石》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一.以文为诗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
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
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
如讽喻诗、艳情诗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
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长吉体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
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
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
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
如《江雪》《渔翁》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
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如《叹命》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
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
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
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
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
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
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
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
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
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
如《江雪》《渔翁》二.艺术特色不同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