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中唐诗坛.共46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06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五章 中唐诗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06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五章  中唐诗坛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 夜归人。〞
▪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769〕进士,“参军十八载,五在兵间〞,晚年以 礼部尚书致仕。李益的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常于壮怀剧 烈中略带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 他的诗歌还特别注意语言、意象的新颖。在词必己出的原那么下,李贺 以不寻常的语言组合营构意象,常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刺激。
▪ 李贺诗歌意象偏重于枯寂幽僻一类,但在荒凉中寻找斑斓的色彩,于是 浓暗与艳丽、衰残与惊悚、幽冷与华美,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的特殊美 感。
▪ 李贺诗歌还表现为奇特的艺术思维,跳跃跌宕和飘忽不定的思路使其诗 歌意绪万端。
▪ 秋风白露沾人衣,壮心凋落夺颜色。〔?出门行?〕
三、韩愈、孟郊的诗歌特点
▪ 首先,崇尚雄奇怪异之美。韩愈“少小尚奇伟〞 ,其诗歌从意境、 结构到语言技巧,都力避陈俗。
▪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 谁能穷……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 石廪腾掷堆祝融〞〔?谒岳衡庙?〕
▪ 诗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了求奇与求俗两个方向;诗歌主张上, 分别主张“为时为事〞和竭力描写主观情感;在诗歌技法上,力求 有所突破,或是通过改造乐府而加以创制,或是打破诗歌故有运思 和结构方式,通过借鉴散文等章法结构和内容来对诗歌加以改造。
▪ 元和时期的诗风变化,有韩愈、白居易、元稹、孟郊、李贺等作家 的参与,故取得重要成果。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于后世尤 其是宋代诗歌创作、诗歌思想等具有重要影响,后世诗评家将其与 东晋元嘉、北宋元祐并称为诗坛“三元〞
▪ 孟郊也曾声称自己为诗“孤韵耻春俗〞,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有力 响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韩孟诗派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中唐诗坛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中唐诗坛

刘禹锡诗歌内容:
(1)身世感慨之作。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 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 暂凭樽酒长精神。
(2)政治讽刺之作
(2)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
杜牧——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 虚荒诞幻也。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 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 陵下,风吹雨。
• 《神弦曲》:百年老鹗成木魅,笑声碧 火巢中起。 • 《感讽五首》其三:月午树立影,一山 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 《溪晚凉》: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 去留碧空。
• 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 •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 驼夜来哭(《铜驼悲》); • 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辞汉歌》); •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蜀国弦》); • 杜鹃口血老夫泪(《老夫采玉歌》); • 九山静绿泪花红(《湘妃》); • 青狸哭血寒狐死(《神弦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原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郊寒岛瘦”
• 孟郊、贾岛作诗喜苦吟,自谓“二句三 年得,一吟双泪流”(贾),人称“郊 岛两诗囚”。他们追求以古拙、奇险、 瘦硬为美,多写凄情寒景,情调幽冷凄 苦,形成寒瘦风格。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贾岛《送无
其三,感伤诗:“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之 作,《长恨歌》、《琵琶行》。 其四,杂律诗:“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 笑一吟”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晚年还写了不少表现闲适、感伤 情绪的诗,这两类题材,古体诗、律诗 中均有。

第八讲 中唐诗坛ppt课件

第八讲 中唐诗坛ppt课件
5
(一)刘长卿:秋风夕阳的诗人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是由盛唐入中唐的诗人,创 作高峰在其中后期,尤工五言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 与钱起并称“钱刘”,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送灵澈上人》等。有《刘随州集》十一卷,存诗500多 首。
由于身逢衰乱的时代,再加上自身仕途的坎坷,刘长 卿诗中虽然也有激昂慷慨的报国之志,但更多的是对国家 命运的悲叹,对唐政权的失望,对自身命运坎坷、孤寂无 援的哀伤和无奈,充满冷落凄凉情调。其诗往往以寒水、 夕阳、孤舟、荒村等荒寒意象与冷寂、杳暗、寥落等语词 来呈现荒疏萧瑟之景与悲凉哀愁之情,风格凄婉清切。
11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2
(三)“大历十才子”
指中唐大历年间群聚京洛、诗风相近并交游酬 唱而齐名的十位才子诗人。“十才子”之名,最初见 于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 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除 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 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 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 调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擅长细腻雕 琢,以五言律为主,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 纶成就较高。
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其边塞诗常常在壮烈、
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
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14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5
中唐后期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
(一)刘禹锡(772—842)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2)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2)
短不受限制,可长可短,短可四句,长可千 言;
七言古体: 七言或以七言为主,间用杂言的古体诗。 又称为“歌行体”。
第三十三页
律诗 律诗,篇有定句,共8句; 句有定字,而且平仄、用韵、对仗等有严格
的规定,还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绝句 绝,就是断句、截句的意思, 一人作四句诗,无人续作,称“绝句”, 尚含蓄,语断而意不绝。
万余篇。
第二十页
初、盛唐:骈文占统治地位 中唐:古文运动 晚唐:古文衰落,骈文复兴
晚唐小品文极具特色
第二十一页
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散文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前代文风革新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 “古文运 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 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 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
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 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第七页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
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士人的特质 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 唐以前文学自身的发展 其他因素
第八页
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1.经济 2.政治 3.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九页
经济文化的新格局
(一)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崛起 (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开放的中外文化交流
与志怪小说——唐传奇
第十五页
唐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诗歌
散文 唐传奇

其他文体:讲经文(俗讲)、变文、律赋等
第十六页
唐 诗
唐代文学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创作古体、近体都得到长足发展,作家和作品 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杰出 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 。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21、中唐诗坛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21、中唐诗坛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柳宗元 的诗,今仅存百余首,
多为贬官永州、柳州时的作品。其 主要特色,是以幽清悲凉的笔调, 清冷峭拔的风格,抒写贬谪的抑郁 忧愤、孤傲和思乡之情。代表作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江雪》、《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 京华亲故》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 雪》) ——冷峻孤傲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韩愈] 韩愈的诗是韩孟诗派的代表。
他的第一个特点:往往表现一种光怪震 荡的美,表现光怪陆离的世界的震荡变 幻,表现一种怒突奔腾的力,从而造成 怪奇的艺术效果。例如: 皇甫补官古陆浑,时当玄冬泽乾源。 山狂谷很 (说文: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 也) 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 (高大貌) 。 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 跳地踔(chuo)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 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 光弛隳不复暾(tun,日出貌),虎熊麋猪逮 猴猿。水龙鼍龟魚与鼋,鸦鸱雕鹰雉鹄 鵾。燖炰煨爊(ao)孰飞奔,祝融告休酌 卑 尊 „„ ( 《 陆 浑 山 火 一 首 和 皇 甫 湜 用 其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 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 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 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 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四州》)——幽怨凄冷而峻洁的情调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 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 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故》)——幽怨浓烈的思乡
[ ]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诗 歌
与白居易一起写新乐府诗的, 还有著名诗人元稹。实际上,在元、 白之前,杜甫已经创作了不少通俗 写实的乐府诗,如“三吏”(新安 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兵车行》、《丽人行》、《悲陈 陶》、《哀江头》等,这些乐府诗, 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但是自拟题 目,缘事而发,叙写实事,语言通 俗浅显。引起中唐一批诗人的仿效。 较早仿效者,有张籍、王建等。成 就最大者,当属元、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唐宋文学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唐宋文学PPT课件

.
23
明代文学呈现特点:
1、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 拜英雄”的思潮,作品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之感;涌现 了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忧患 意识)。代表作家:宋濂、刘基
2、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 为社会统治思想。“文道合一”的观念,表现了封建 纲常思想。
文学创作的作用:为社会服务,达成一定的现
实公用和社会效果;文道合一,揭露时弊,反
应社会矛盾,政治色彩浓。
1、政论文:(直陈己见,短小精悍“瘦硬通神”)《兴贤》、《知人》、 《周秦本末论》、《答司马谏议书》(驳论)
2、山水游记:(记述与议论相结合)、散文:因事见理,夹叙夹议。《游 褒禅山记》、《伤仲永》(散文)
2、身处中唐时代中兴时期,作为中 小地主阶级代表,他深切同情人民疾 苦,关心人民生活。
3、局限:浓厚封建正统观念等
.
9
政治主张对整个中晚唐的影响: 1、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与
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2、这是有目的、有理论的主
张,得到众多作家响应,广泛参与 文学革新。
.
10
柳宗元散文: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1、抒情文和传记文(讽喻性极强寓言故事):《捕蛇者 说》和《种树郭橐驼传》 2、杂文:用“正话反说”的形式,以“问答体”抒发自 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对浑浊世事的强烈不满。《愚 溪诗序》 3、山水游记:作者悲剧人生与审美情趣的结晶。《始得 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石潭记》 4、论辩文:辩《晏子春秋》:找寻《晏子春秋》成书的 原因,用论据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 5、短文:《敌戒》:阐明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 6、寓言文《罴说》

古代文学第五章节中唐诗坛

古代文学第五章节中唐诗坛

中唐诗坛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
中唐诗歌作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价值。
审美教育
中唐诗歌优美的语言和 深邃的意境,能够启迪 人们的心灵,提高审美
素养。
社会反思
中唐诗歌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矛盾和问题,对当 代社会具有反思和启示
作用。
国际交流
中唐诗歌作为世界文学 的瑰宝,能够促进国际 文化交流和理解,增强
韩愈的诗歌风格与思想
诗歌风格
韩愈的诗歌以雄奇奔放、气势磅礴为 主要特点,语言新颖、意境深远。他 的诗歌常常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和创新精神。
思想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主 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义道德,提倡孝道和忠诚。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思想
诗歌风格
刘禹锡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语言简练 明快,富有节奏感。他的诗歌多涉及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思想
刘禹锡的思想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天人合一、自 然与人的和谐。他主张独立思考,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开放 包容的文化心态。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与思想
诗歌风格
跨学科研究
运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地解读中唐诗 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比较研究
将中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进行比 较,探究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唐诗人的情感世 界和创作心理,揭示其诗歌中的深层 情感和心理动机。
中唐诗坛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实证研究
跨文化研究
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古文运动兴起 ,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反映社会现 实。这些思潮对中唐诗坛产生了深远 影响。

古代文学第五章节中唐诗坛

古代文学第五章节中唐诗坛
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思 想深邃,受到后世广泛赞 誉。
中唐诗坛的特点和风格
关注社会现实
中唐诗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 会现实和民生问题,诗歌内容 涉及广泛,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风格多样
中唐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韩愈 的豪放不羁,又有白居易的平 易近人,还有刘禹锡的清新自 然。
思想深邃
中唐诗人们思想深邃,关注人 性和自然,表现出对生命和宇 宙的深刻思考。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唐诗人们认为继承传统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 所创新。
诗歌的本质与形式
中唐诗人们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和意境,而非单纯追求语 言和形式的华丽。
中唐诗坛的自我批评和反思
对浮华文风的反省
中唐诗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认为过于追求华丽的形式可能会 削弱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中唐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试图通过诗歌反映时代的变迁 和人民的生活。
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中唐诗人们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基础。
05 中唐诗坛的地位和评价
中唐诗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唐诗坛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标志着唐诗的成熟和高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并立,对 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人们开 始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中唐诗坛的代表人物
01
调 文学的社会功能,其诗歌 风格独特,气势磅礴。
白居易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 诗歌的现实意义,其诗歌 通俗易懂,情感真挚。
刘禹锡
02
中唐诗坛的作品在国外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世界文学
史上的瑰宝,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