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育人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规定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规定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规定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加强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现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12月3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和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示范中心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基地,是教育部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建设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

第三条示范中心主要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探索引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以高水平实验教学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

第四条示范中心实行“教学为主、开放共享、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引领,科教一体,产教融合。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教育部是示范中心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制定示范中心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编制发展规划,发布立项指南。

(二)制定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指导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三)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开展示范中心遴选、立项建设,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结果,提出调整或撤销名单。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18.09.17•【文号】教高〔2018〕8号•【施行日期】2018.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财政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科协,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学校研究成果介绍发言稿(3篇)

学校研究成果介绍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校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近年来,我校坚持“育人为本、科研为魂”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以下是我校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供大家参考。

一、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1. 国家级项目近年来,我校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逐年增多。

例如,张教授领衔的“高效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李教授负责的“新型生物催化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省部级项目我校教师在省部级科研项目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王教授主持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教授参与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 企业合作项目我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例如,陈教授带领的团队与某知名企业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二、科研成果转化取得实效1.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我校教师在国际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

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等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收录。

2. 获得授权专利我校教师申请并授权的专利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已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

3. 成果转化应用我校科研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如,我校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产量和效益;自主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科研团队建设取得突破1. 学术团队建设我校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优秀团队。

例如,张教授领衔的“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团队”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

2. 人才引进与培养我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

同时,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2.04.19•【文号】教高函〔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4.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精神,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教育部2022年4月19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精神,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部署,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原则——全面规划、通专结合。

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_培养求是创新型人才_俞前

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_培养求是创新型人才_俞前

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求是创新型人才俞 前(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浙江杭州 310058)摘 要:介绍了浙江大学强化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战略计划和“985工程”二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并以浙江大学能源学科为例,总结了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服务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强化培养的成功经验:一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正确选题;二是构建教授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三是创新实验方法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平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科研成果学以致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这将为研究型大学培养优秀本科人才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985工程”;科研资源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09)07-0022-02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Yu Qian(Division of P lanning and Deve lopment ,Zhejiang U niver sity ,Ha ng zhou 310058,China )A bstract :T he pape r introduces the stra teg ic planning o f str eng thening scientific re search ability of unde rg radu -ates and co nstr uctio n of innova tive talent cultivatio n fo r the seco nd phase of 985Pr oject of Z hejiang U niver sity .Furthermo re ,taking the ener gy discipline of Zhejiang U nive rsity as an ex ample ,it concluded four successful e xperience of taking full advantage o f scientific research r eso urce fo r pro moting underg raduates 'scientific re -search ability ,which w ould provide v aluable ex perience fo r o ther inno vativ e research univ ersitie s .Key words :innov ative talent ;cultivatio n sy stem ;985P ro ject ;scientific resea rch reso urce收稿日期:2009-02-23作者简介:俞前(1976—),女,浙江省杭州市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与时俱进培养求是创新型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赋予重点高校的历史重任。

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2024年修订)

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2024年修订)

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2.09•【字号】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5届〕第14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十四号《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于2024年10月25日经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24年11月28日经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2月9日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2008年10月10日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11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6月28日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19年7月25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的《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2024年10月25日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2024年11月28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第三章企业和科研机构第四章科学技术人员第五章科技合作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军队生物医学工程“急先锋”——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育人纪实

军队生物医学工程“急先锋”——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育人纪实

[团队风采]颅脑战伤电阻抗图像监护仪、非接触生命探测雷达、军用高原增氧器、野战伤员信息搜救系统……走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就好像走进了我军医学装备的一个小小展览馆,多种为保障打赢研制的卫生装备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这还算不了什么的话,下面一组数据足以让人震撼———全军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军队重点实验室、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全军后勤重点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0项,科研经费逾亿元,获10余项国家和军队科技奖;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EI 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

我军最早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院系,培养了全军军队科研人员是部队战斗力生成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保证。

在军队科研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这个核心,强化人人都是打胜仗“第一责任人”的强军担当。

多年来,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始终把科技强军的使命扛于肩,把教为战、学为战、研为战的职责根植于心,他们聚焦未来战场需要和部队官兵需求,在解决军事医学急难问题的漫漫征途上,敢啃“硬骨头”,敢攀“险高峰”,他们始终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历经艰辛攻克战创伤救援中的重大问题,成功研发生物电磁图像检测与监测、非接触生命雷达探测、制氧增氧装备、医学图形图像处理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从而形成4架“科研马车”齐驱发力的强劲态势,促进了军队卫生装备事业的发展,对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生成和保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建系近30年来,先后荣获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代表的多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奖,培养一大批军事医学工程优秀人才。

他们的事迹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军队生物医学工程“急先锋”———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育人纪实■本刊特约记者张强通讯员张静檀琳王立2/3的医学工程与装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医院2/3的医工科与信息科领导、全军部队2/3的卫生装备管理与技术骨干。

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是我坚守一生的事业

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是我坚守一生的事业

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是我坚守一生的事业◊潘春旭书山有路勤为径,求知向学我出生在二里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第一个王朝——夏朝都城的河南偃师,古老 的中原文化基因使我在后来的教学科研生 涯中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结缘。

虽然不是 地道的武汉人,但是由于父亲在武汉大学读 书和留校工作的缘故,我从1972年随父迁 至武汉大学襄阳分校,随着襄阳分校的撤 销,我于1977年回到武汉大学,在武汉生 活至今。

算起来离开家乡在湖北和武汉生活 已经有40多年了,能够说流利的“双语”:武汉话和河南话。

我们60后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了改革 开放和恢复高考。

武汉大学附中毕业后,我于1979年考人了武汉大学物理系学习。

然 后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原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在的武汉理 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在职完成了硕士和博士 学业,一路学来也算顺利和平淡。

让我感到 自豪和骄傲的是在导师孙国正教授的指导 和培养下,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复合零部件 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显微结构特征及其转变 机理研究”获得了 “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也就是俗称的“全国百篇”。

全国髙校都把能否获得“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作为衡量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 量的一项重要标杆,竞争非常激烈。

像武汉 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也经 常出现年零篇的情况,而我的获奖更成为了武汉文史资料2018年第5期|25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潘春旭现在武汉理工大学唯一的一篇“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学术人生的标志, 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不仅是求学生涯的完 美检阅,更是今后发展的崭新起点。

我经常 对学生讲:“一个人的职称和职务都是别人 给的,只有学位是自己努力‘读’出来的, 可以跟随自己一生!”据说在国外有些学术 会议上,照合影坐中间的不是官职最高的 人,而是获得博士学位最早的人,如果没有 博士学位甚至可能都没有资格参加照相。

提起我的博士论文,那几年确实比较 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育人创新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它承担着科学探索、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等重要使命。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研、育人、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三大核心职能。

本文将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育人和创新工作展开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点和作用。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工作是其最基本的职责和任务。

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申报、建设和管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工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开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探索自然规律,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

2.前沿技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前沿技术研究,开展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致力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3.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国家重大需求研究任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4.国际合作交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知名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国际科研合作渠道,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以上科研工作,不断拓展科学领域的边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育人工作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育人工作中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质的科研团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促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技能上的提高和成长。

2.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访交流,促进学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科研团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优化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1.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技术转让、
科技成果孵化、创新创业等途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
出贡献。

2.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机构、高校
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
创新体系。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科
技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育人和创新工作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推动
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秉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
果转化”的宗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
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