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析
GIS实验报告(正式版)

实验报告2016 至2017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院(系): 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班级:地理141学号:20140203050126学生姓名:王兴永2016年12 月12日兰州城市学院实验报告院系: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一、实验目的和要求ArcGIS软件的认识及简单的运用;二、实验内容对甘肃地图栅格数据进行转换,并对图层进行要素创建;三、实验数据及环境甘肃省行政区纸质扫描图、ArcMap软件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新建数据打开ArcCatalog,新建“个人地理数据库.mdb”,在该数据库下新建“要素类”,包括点要素县和市、线要素道路以及多边形要素行政区。
2、添加甘肃省行政区纸质扫描图,打开“编辑器”,点击“创建要素”对话框,对行政区进行要素创建,点击编辑器工具条中的“裁剪面工具”按钮,围绕甘肃省省界线进行裁剪,双击完成裁剪操作,如图1.3、打开行政区的属性对话框,在“显示”选项卡中将透明度调整为50%,按上一步的操作,将甘肃省的市级甚至县级行政区裁剪出来,双击完成操作。
4、打开图层县的属性表,新建字段“县”;对图层县进行创建要素,参照纸质扫描图层,每编辑一个点就在属性表的新字段中做出标记,直至编辑完所有的县。
5、仿照上一步,对市进行相同的编辑操作。
6、对图层县、图层市的样式以及系统符号进行适当的调整;打开图层行政区的属性对话框,在“符号系统”中选择“唯一值”,选择任意字段,调整色带,添加所有值,应用关闭。
五、实验成果及分析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可以灵活应用一些简单的画线、画图等工具,此外还知道一些窗口中基本的面板的位置和如何打开这些面板。
如何搜素这些面板,在这过程中我不但找到了我熟悉的面板而且更加熟悉了菜单栏中其他命令的位置,这对于以后其他命令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本次应用ARCMAP软件将地图数据矢量化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添加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将数据甘肃地图中省际矢量化、县际矢量化、国道矢量化、铁路矢量化、市、县进行矢量化。
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

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一、地表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地表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之一。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动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等。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要影响。
1.1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分类土壤有机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活的微生物生物量、死亡的微生物残体、植物残体、动物残体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
根据其分解程度和化学结构,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
1.2 土壤有机质的功能与作用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其次,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此外,它还具有保水和调节水分的能力,对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最后,土壤有机质是重要的碳汇,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二、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是指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的差异性。
这种变异性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具有显著影响,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或寒冷的气候则可能导致有机质分解加快。
地形地貌通过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分布,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则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2.2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施肥管理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农田、森林、草地等,对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和分解具有不同的影响。
耕作制度,如耕作深度、耕作频率等,也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布。
基于GIS的地理空间分析与测绘应用

基于GIS的地理空间分析与测绘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数据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工具,广泛应用于地理空间分析和测绘领域。
本文将探讨基于GIS的地理空间分析与测绘应用,并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一、GIS的基本原理与技术GIS通过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可视化,以实现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其基础技术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建模与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与建模、地图制图与可视化、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将GIS应用于地理空间分析与测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地理空间相关的问题。
二、地理空间分析的应用1. 环境资源管理:GIS可以用于环境资源的评估与监测,例如分析污染物扩散、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方案。
2. 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GIS可用于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中的地理空间分析。
例如,分析城市内交通拥堵的原因,规划交通线路和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通过GIS分析地质、气象、地形等数据,可以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4. 土地管理与农业生产:GIS可以应用于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中,提高农田规划和农作物种植的效率。
通过分析土地属性、土壤质量、水资源分布等,可以优化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
三、测绘应用案例1. 电力线路规划:在电力线路规划中,GIS可以用于评估线路走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敏感性。
通过分析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可以选择最佳的电力线路走廊,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地形测量与三维建模: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地形测量和三维建模。
通过激光雷达等设备获取地形数据,并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可以生成精确的地形模型和三维地图。
3. 地下管线管理:在城市建设和维护过程中,GIS可以用于地下管线的管理和维护。
基于GIS的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性分析

收稿 日期 :2013—04—25 基金项 目:国家“863”计 划项 目(2012AA101902);兵 团青年科 技创新 资金专项 (2012CB012);石河子 大学校 级课 题 (kjegzh2011一O2,
Abstract:【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nalyze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farm land soil,the variables of organic m atter,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data determ ined in the
topsoil(0—30 em)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as data sources in the past over 10 years.【Method】Statisti—
ca l analysis was done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soil nutr ients,function of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geo— graphic infor m ation system were used for wend analysis and model f itting,and t he optimal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soil nutrients was obtained through spatial interpolation-【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GIS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土壤质量评价

GIS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土壤质量评价近年来,土壤质量评价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限制了其在大范围应用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变得更加高效、准确和可行。
GIS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土壤质量信息,并提供地理空间分布的可视化结果。
借助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反射率、辐射率、辐射能量等土壤光谱信息,进而获取土壤类型、质地、湿度、有机质含量等质量评价指标。
此外,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可以获得土壤含水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帮助精确施肥和调整农业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时,GIS遥感技术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库,将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盖、降雨量等其他环境因子纳入考虑范围。
通过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关系,快速获取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这种综合评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评价的准确性,还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适当的遥感数据和分析方法是关键。
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航空遥感影像以及激光雷达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地面观测和实地调查进行验证和校正,提高土壤质量评价的可靠性。
为了获取准确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还需要进行地统计分析和空间插值处理。
地统计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样点采集和分析,进而得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的参数,以实现对未知地点土壤质量的预测。
空间插值方法可以将不连续的样本点数据插值为光滑的地表面,提供全局土壤质量评价结果的更好展示。
此外,GIS遥感技术还可以利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目标识别等方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
监督分类方法可以根据光谱、形状和纹理等遥感特征,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土壤质量等级划分。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分析技术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分析技术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分析技术则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围绕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分析方面的应用展开论述,深入探讨如何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分析,以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1. 数据收集与处理GIS技术可通过空间数据采集装置,如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摄影等,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获得土地地理位置、土地使用现状、土地类型等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形成一份全面准确的土地资源数据库。
2. 土地资源评估与评价借助GIS技术,可以进行土地资源的评估与评价,从而确定土地资源的价值与潜力。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包括土地的适宜程度、产能潜力、生态环境影响等。
这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土地利用规划GIS技术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和评估,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
通过GIS的时空分析功能,可以评估不同土地用途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各类土地的优化配置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分析。
这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二、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 决策支持GIS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数据和分析功能,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GIS的分析与模拟功能,土地管理者可以对不同决策方案进行评估,并选择最佳方案。
同时,GIS还可以可视化呈现土地资源数据,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空间数据管理通过GI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者可以对大量的土地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
这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精确。
通过GIS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标注和查询,便于管理者根据需要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河北省元氏县为例

题目: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河北省元氏县为例初步提纲:一、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的意义、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历史、发展态势(国内外)二、研究区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等)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四、区域耕地质量等别评价1、分等指标区划分2、分等单元划分3、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4、光温潜力、产量比系数5、耕地自然质量因素评价6、单元自然质量分分值计算7、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土地分等指数计算8、等别分布分析五、GIS技术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六、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分析所需数据:一、遥感影像图1.覆盖研究区的遥感影像图件(主要反映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壤有机质含量)2.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系数所需的“利用系数等值区矢量数据图层”图件3.确定研究区土地经济系数所需的“经济系数等值区矢量数据图层”图件二、基础或专题图件1.研究区地形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3.行政区划图4.土壤类型图(剖面、质地、水文、交通图等)三、野外调查数据1.外业采样土壤有机质调查数据2.标准粮调查数据(用于计算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比系数)3.土地整治数据4.详细各项数据表(研究区表层土壤质地、排水状况、盐渍化情况情况、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排水条件、土体构型、灌排设施、道路通达度、土地平整度、地貌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地表岩石露头度、土壤酸碱度、障碍层深度等)或相关土壤检测报告四、研究区统计年鉴、发展规划五、国家自然质量等指数(省级自然等指数)1.河北省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转换规则2.河北省省级经济等指数与国家级经济等指数的转换规则六、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等成果)1.研究区自然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2.研究区利用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3.研究区经济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七、土地利用水平、经济属性调查情况表八、研究区的新增耕地质量因素评定说明(如若有)4.1分等的技术程序与框架结构4e2.1分等的技术程序耕地质量等别划分的技术程序是逐级订正法,其主要步骤是:(l)在标准耕作制度的控制下,从作物光温(气候)潜力出发,经作物产量比系数折算成全国可比的标准粮,建立全国可比序列;(2)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将光温(气候)理论生产力订正到现实生产力:(3)通过测算土地利用系数,对现实生产力进行土地利用水平的订正;(4)通过测算土地经济系数,再经过经济水平订正,得出最终分等序列。
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土壤污染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土壤污染分析方法研究一、绪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农业土壤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会导致土壤中残留有害物质的增多,从而引起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土壤污染监测与管理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高度集成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涵盖地理、地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
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多元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土壤污染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推广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土壤污染分析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农业土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化验分析获得,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受监测点数量和位置的限制,导致数据参考性较差。
而利用GIS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获取和处理,并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常见的几种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如下。
(一)遥感数据采集和处理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航空或卫星等无人机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类信息,并将其转换成数字形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高程等特征。
其中,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 VI)被广泛用于反演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和重金属等指标。
通过利用GIS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土壤污染的快速评价和精准定位。
(二)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和处理地球化学数据是指通过化学分析手段获得的土壤中元素和离子浓度数据。
这类数据有别于遥感数据,更能够反映土壤中有害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GIS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析摘要: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统计插值方法对土壤有机质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利用gis技术的叠置功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从量的角度深入探讨各种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情况,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计算和分析。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有机质;空间分析;因素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征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它被许多学者用于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肥力变化。
同时,由于土壤有机质与未知碳汇的关系密切,也常被作为反映土壤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而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被认为是环境变化的驱动变量之一。
因此,土壤有机质常被公认为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精华部分;其含量高低,可作为反映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作为传统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空间数据的现代化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能满足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及空间查询,而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分析和模拟能力,并能解决地理数据、地理信息有关的其他一些理论问题。
本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地统计插值方法对土壤有机质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利用gis技术的叠置功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增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接从化、龙门,地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发达区间,紧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
研究区域朱村镇位于增城市中部,东距增城市中心14公里,西距广州市45公里,南距深圳100公里;广汕公路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本研究区域界于东经113°36′7.1″~113°48′23.3″,北纬23°13′34.0″~23°21′17.4″之间。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本研究土壤样品的采集是根据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充分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类型,遵循均匀分布的原则下进行的。
本研究于2006年4月在增城市朱村镇进行土壤采样,共采集102个样点(其中菜地10个、旱地12个、林地20个、水田30个,园地30个),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油浴法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图件资料包括:1:1万地形图、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图。
首先将土壤图和地形图扫描后与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配准、叠加,将得到的底图进行数字化,得到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母质图。
运用arcgis9.0中的统计学模块得出所选插值模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插值图;并将数字化好的地形图,运用arcgis9.0空间分析模块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出坡向图和坡度图。
将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母质图、坡度图和坡向图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析(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插值分析运用arcgis9.0的地统计模块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插值分析,以圆形异向插值模型(c异)的拟合效果最好,根据该插值模型得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插值结果,详见图1。
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按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来分级,整个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都处于三级20-30g·kg-1和四级10-20g·kg-1水平。
处于三级20-30g·kg-1水平的范围较大,其中以处于20-25g·kg-1范围内的面积最大,占研究区域农用地面积的59.7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的中部和南部;处于四级10-20g·kg-1水平的土壤以15-20g·kg-1范围的面积为主,占研究区域农用地面积的37.55%,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的东部、西北和西南部;而处于10-15 g·kg-1和25-30g·kg-1范围所占面积很小,呈零星的斑块状分布。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利用arcgis的图层叠加功能,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母质类型、坡度和坡向等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1.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分布的影响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情况(见表1,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在有机质含量20-30g·kg-1范围内,菜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之后依次为水田、林地、园地和旱地;按各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
人为的耕作施肥是导致菜地和水田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1范围内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人们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关注菜地的施肥管理,据调查研究区农户对菜地的施肥习惯,其施有机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利用方式。
近年来该研究区推广稻-菜轮作也是导致水田有机质含量20-30g·kg-1所占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
林地凋落物是林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由于林地受人为扰动少,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分解少,这是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1范围内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
园地和旱地土壤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丘陵坡地,施肥结构以化学肥料为主,水源较缺乏,通气透水性较强,有机质分解快,肥水易于流失,保水保肥性能较差。
2.母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分布的影响将研究区域土壤母质图与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不同母质类型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情况(见表3,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除坡积物发育的土壤以分布在有机质含量15-20g·kg-1范围内所占面积最大,其他母质类型发育的土壤都以分布在20-25g·kg-1范围内所占面积最大。
在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1范围内,由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所占比例最高,之后依次为洪积物、宽谷冲积物、花岗岩风化物和坡积物发育的土壤;按各母质类型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由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余相差不大。
这主要是由于由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以水田和菜地为主。
3.坡度对有机质含量分布的影响利用1:10000dem数据生成坡度等级图,将其与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不同坡度级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情况(见表5,表6)。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按比例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坡度大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而从各坡度级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看,坡度较大区域的有机质含量要高于坡度较小区域的有机质含量。
这主要是由于坡度较大的地方主要分布着林地。
据研究,在华南热带雨林中,枯枝落叶凋落物干物质达到1050kg·hm-2左右,凋落物中含灰分17%,氮元素1.5%,这种生物归还的结果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a层。
增城市朱村镇的植物凋落物虽较之为低,但对土壤的影响是相似的。
4.坡向对有机质含量分布的影响利用1:10000dem数据生成坡向图,将其与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情况(见表7,表8)。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1范围内,按各自面积比例,表现为平地>北坡>南坡;按平均值大小,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但是其南北坡差异并不明显。
可知在研究区域内,坡向对有机质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结论本研究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地统计插值方法对其土壤特性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利用gis技术的叠置功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从量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影响最为显著。
利用方式不同引起了施肥和管理水平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第二,母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影响较显著。
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显示出由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最高,这与由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的利用方式以菜地和水田为主有很大关系。
第三,坡度与坡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影响较小。
第四,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增城朱村镇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各种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情况,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计算和分析,以期为土壤养分管理和精确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李克让.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碳循环[m].气象出版社,2002.2.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等.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j].生态学报,2003.3.ding g, novak j m, amarasiriw d. soil organic matter characteristics as affected by tillage management[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 2002.4.pulleman m m, bouma j, essen e a. soil organic matter characteristics as affected by tillage management[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0.5.morrison i k, foster n w. fifteen-year change in forest floor organic and element content and cycling at the turkey lakes watershed[j]. ecosystems, 2001.6.spaccini r, piccolo a, haberhauer g.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from maize residues into labile and humic frac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oils as revealed by 13c distribution and cpm as-nm spectral[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0.7.高建新.gis空间数据研究[j].测绘科技情报,2006.8.赵其国,石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发生、分类及特点[m].科学出版社,1985.(作者单位:梁伟峰、赖雪梅,广东国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甘海华,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