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陆俨少的十大画理要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俨少的十大画理要论
一、论临摹
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
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为什么要这样?悉心摹仿,把他的好处,成为我的好处,方见成效。
临摹还须有好范本,好范本不常有,也不常见,如果没有临摹的条件,遇到好画必须借重看、仔仔细细地看,逐笔琢磨,看之烂熟,把通幅的气象、脉络、笔墨深印在心,眼睛一闭,如在目前,开动脑子,时刻存想心中有[画]字。
动笔的时候想,不动笔的时候也想,看到与画无关,而至理相通,一旦解发,有所悟入。
临画可以一笔一笔临,放过的地方少,看画也同样可以一笔一笔看,使心中有个印象,甚至可以用指头比划它的起笔落笔、顿挫转折之势,这样可收同等的效果,如果马虎地临,照抄一遍,反不如认真地看,得到好处。
看画也叫[读画],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上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
再来推陈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出时代的新面貌来。
我们要从传统技法中得到养分,临是必要的,看也需要,除此两者,还要加之以[想]。
如果有机会能到江南、太行以及黄土高原一带,看到真实的山水,对照古法,猜想他们怎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而创造出这种风格和皴法来,那末就不会因为临了古画而食古不化。
而且碰到另外不同的山水,借鉴他们的经验,也可以创造出新的风格和皴法来,服从对象,为我所用。
临摹切忌他画一棵树,我也画一棵树,他画一块石头,我也画一块石头,照抄一遍,无所用心,这样效果是不大的。
必须一笔一笔地揣摩他的起笔落笔处,怎样用笔用墨,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换一种方法,是不是可以,所得的效果又怎样?
高手作画,能做到着纸疏疏几笔,不见繁冗,笔虽少,而表现的东西却很多,我们临摹名画,原本三笔五笔,笔不多而能表现不少东西,及至临本,七笔八笔甚至更多笔,而所反映的东西反而少于原本。
或则同样三笔五笔,原本已够,而临本总觉不够,不够再加,笔又多了。
其原因是原本笔无虚设,各尽其用,故虽少见多。
临本笔不管用,滥竽充数,甚至互相打架,作用抵消,故虽多见少。
二、论写生
一般到大自然中去,都要做些记录。
记录山川的起伏曲折、轮廓位置,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用铅笔或钢笔勾出,也就可以了。
但必须把对象结构细细勾出,交代清楚,假如草草勾记,日子久了,记忆淡薄,这种勾稿,就没有用处。
如果这样结构清楚,交代分明,勾稿精细,习之既久,在创作时,就可运用,有所依赖,就是自己创稿,也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致勾搭不起来。
所以出去勾稿,是有好处、有必要的。
二是对景写生,要求不同,不必记录整个景物的位置结构,其着眼点在探索反映对象的技法。
即看到一丛树,甚至一棵树的节疤,一个山的面,土山或是石山,怎样去表现,才能得到它的质感、空间感,以及它的精神,怎样用有限的笔墨,去抓住无穷的形象,在实践中如果得到一些收获,也就是在技法上的创新。
对景写生,不必选择很好的景,只要在局部或细部的某一个方面有所可取之处,这个对象古人很少反映,或者不易反映,事过镜迁,要想第二回碰到,极不容易,后来记忆也一定不全,所以必须借重于对景写生。
自己不熟悉的也依靠对景写生来锻炼、提高、创新。
画山水,必须历览名山大川,乘少壮之时,腰肺健壮,登山涉水,看其山峦起伏、龙脉走向、飞瀑流泉、云霞树木,不致有悖物理;而更重要者,必须看山之神气,主峰如坐,近崖揖让,列嶂回护,各得其位,岩者不可犯,旁出屏嶂,奔走驱使,神情相属写进去。
把胸怀放开,然后下笔之时,好象山山水水都被我心扉包住。
在对景写生时,不能把看到东西全部画进去,一定要经过剪裁,决定取舍。
主要是舍,简略不必要的东西,以突出重点,同样要中心有数,有一个全局的安排。
三、论用笔
所谓笔墨,即是用笔用墨。
而两者之中,墨主要记录笔的运动,留下痕迹,是服务于笔的,所以用笔尤为重要。
谢赫《六论法》第二是〈骨法用笔〉,说明用笔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中国画,第一步就是练笔,要熟悉笔性、把握它的脾气,纯熟而娴练使用它,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必须要避免信笔,要做到使笔而不为笔使。
执笔方法,主要有六字诀,曰〈指尖、掌虚、腕灵>。
这是总的方法。
但指实不是执死不动,尤其中指必须微微拨动,因为五个指头,大指、食指、中指紧紧执住笔杆,其余无名指和小指只不过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上面三个指头,中指最靠近笔尖,稍动一下,点画之间,便起微妙的变化。
笔既要提得起,还要揿得下。
执笔大中所说起倒提按,就是这两下方面。
提得起,用笔尖,揿得下,就要用笔腹、笔根。
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
要一揿到底,揿得重,揿得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湿或干,要有决断,无所疑忌。
切不要欲揿又止,不重不透,观望不前,犹豫不决。
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
尤其提揿两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产生节奏感。
画面就不平,有韵味。
作画有关笔性,有的人笔性不好,有细弱、尖薄、僵硬、粗烂、甜俗等弊病。
笔性关系到一个人的气质个性。
但也有可移改处,如果执笔得法,也可使笔性从不好到好。
我的体会:如果在运笔时用中指拨动笔杆,运送笔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使线条拉得长,中间有变化。
而这样笔锋永远在墨痕中间,取得中锋的作用。
而在运笔之间,中指微微拨动,线条便有顿挫转折,波磔相生,可以避免尖薄、细弱、僵硬之病。
笔性之所以尖薄、细弱、僵硬,问题在于笔画线条之间没有东西。
所以线条之间有了东西,多少可以减轻这些弊病。
线条好了,一则可以加强物体的质感,再则有了变化,也经得起看,不是一览无余,让观者玩味无穷。
用笔不是笔杆直竖起,就是中锋。
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
所以不论写字作画,都贵中锋。
写字可以用一个执笔姿势,只要中间能换笔,就可以达到中锋的效果。
作画要求不同,它横拖竖抹,作用多端,因之不能永远竖起笔杆,有时把笔卧倒,也可取得中锋的效果。
我们所谓中锋,要求笔尖永远在这一笔的墨痕中间,而不是偏出墨痕边缘,做到万毫齐力,这样不论竖笔卧笔,拖笔逆笔,都是中锋。
运用笔尖时,要提得起,留得住。
画一根线条,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
送的时候中指向下按,同时臂腕向里拖,中指微微拨动,摇曳生姿,不是平画过去。
这样线内就有东西,有了东西,就留得住。
笔头的大小,不是线条粗了就笔头大,线条细了就笔头小,要知道笔头大的人,即使画了一根线条细如发丝,它还是大的。
笔头的大小,要看它笔毛铺得开,线条也有东西,笔头就能留得住,也就大了。
线要拉得长,圈子要圈得圆,在山水画技法上,是基本功训练的两个重要方面。
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但要用到创作中,必须经常训练。
其法把注意点时刻放到指上,使中指觉到有重量,而且好像有长一节的感觉。
无事时,空手拨动中指,让它本能地自会拨动,积久之后,对用笔大有帮助。
此外还须训练运腕,要求腕的运使圈得转。
就靠平时不断地训练画圈圈、打圈子。
把指腕运活,配搭紧密,以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
训练打圈子之外,还须训练长线条。
长线条有直线和波浪纹曲线多种,都要中锋一笔到底,那就不止运腕,同时还要运臂,拉时腕不能靠在桌面上,正中端坐,利用腹部呼吸,沉住气,目光盯住笔尖,执笔要较高,笔杆垂直竖起,中指微微拨动,徐徐划过去,这样不论横线直线,都能出于中锋,而且能拉得长,虽到末杪而气不竭。
大胆落笔,不能笔笔好,不好的笔,要随画随改,以达到笔笔能看。
粗笔细笔,按笔提笔,浓墨淡墨,枯墨湿露,大体已定,回过头来,细心收拾,不到之处,随手勾搭,修补填空,这样墨稿画好,必须设色的,就可以设色。
笔毫是柔物,但下笔要如刀切,笔的边缘要有〈口子〉。
所谓〈口子〉,就是墨痕不是边渐淡,而是到边反浓,积墨凝聚在边缘好像刀切,所以也叫〈杀〉。
用笔能〈杀〉,才能沉着痛快,才能免去甜、赖、疲、瘟诸病。
能〈杀〉之法,首先用笔要重,重要有内劲,不是用蛮力。
要做到用笔能〈杀〉:写字是最好的训练办法,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凭空圈圈划划,总有个依附,否则
日久必致生厌,而且也不能全面,所以学画宜兼学书,练习写字。
字好了,不仅题款可以增加画面的美观,而在画时,对于点线用笔,帮助实多。
为什么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画的人,初学时画还可观,到后来进步不快,甚至停步不前。
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我看缺少写字功夫,或多写而训练不得其法,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整幅画是许多笔画积聚而成,所以气息关乎笔性,反映在笔性上,有人浑厚、有人尖薄、有人华滋、有人干枯、有人净糯、有人板结、有人圆转、有人生硬、有人豪放、有人犷悍,如此等等,各如其面,互不雷同。
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各自的禀赋,所以笔性的形成,一半是先天的,一半是后天的。
初学作画,必须训练用笔方法,要全身运气把力量用到笔尖上,基本功夫打扎实,用笔既好,用墨自来。
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用墨上。
用笔首先要讲求执笔法,执笔无定法,尤以在山水画中不同于写字,起倒提按,横拖竖抹,变化较多。
所可言者,主要臂使腕,腕使指,要腕灵活,指实掌虚,把全身力量运到笔尖上。
要使笔毫既能辅得开(不得散开),又能收得拢。
不论竖笔卧笔,让笔锋常在墨痕中间。
墨从笔出,下笔之际,笔锋转动,发生起倒、顿挫、粗细、徐疾等变化,其变化是利用墨来记录下来,如果无墨,空笔转动,不留痕迹,何以见用笔之妙,所以墨为笔服务的。
至于墨的浓淡、干湿,也是在笔头上出效果。
湿墨(水分较多的墨)行笔要较快,用湿的墨笔多提起,用干笔笔多揿下,因势利用,功夫还在笔头上。
用笔用墨,好像两者是并行的。
实则以用笔为主,用墨为辅,有主次轻重之别。
用墨之际,对纸凝神,解衣盘礴,虚心实腹,气沉丹田,把气运到指上,再由指运到笔尖上,同时要提高腕使笔有宽广的回旋余地,提按起倒,进退顺逆,横拖竖抹,四面出峰,经过平时的训练,使线条拉得长,圈得圆。
笔头上水分的干湿浓淡调配适当,然后心有定力,任情行止,不论浓墨淡墨、枯笔湿笔,不为所动,惟所命之。
用笔中锋。
其间关键在于换笔。
即一画过去,笔毫在墨痕中间,但转了弯,笔锋就偏散,必须换笔,让笔锋仍旧到墨痕中来。
中锋为主,但也不排斥偏锋的运用,顺笔逆笔,笔尖笔腹笔根,都要用上,以达到变化多端的境地。
笔在纸上运动,靠墨来记录它的痕迹,墨是为笔服务的。
所以用笔为主,用墨为副。
谢赫《六法论》中第二就是骨法用笔,可见用笔在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的重要地位。
作画用笔要毛,忌光。
笔松乃见毛,然后又苍茫的感觉。
但不是笔头干了才见毛,湿笔也可见毛。
要做到笔松而不散,笔与笔之间,顾盼生姿,错错落落,时起时倒,似接非接,似断非断,虽湿也毛。
毛之对面是紧,光与平相关联,紧与结相互生,不光不平,不紧不结乃见笔法。
松忌散,不散宜紧,但紧了又病结,笔与笔之间相犯乃结。
如果各顺其势,情感相通,互不打架,则虽紧不结。
笔与笔之间既无情感,又无关联,各自管自,这样虽松而病散,如果相生相发,顺势而下,气脉相连,虽松不散。
笔下时把精神的注意点,直灌注到笔尖上,全身之力随着也到笔尖之上,如是笔好像刀刻下去那样能入纸内,而不是漂在纸面。
同时笔尖所蘸之墨徐徐从笔尖渗入纸内,这样既劲键有力,墨也饱满厚重有光。
积点成面,面就有精神。
常见的执笔法有:一、拖笔法:执笔法是大指、食指两个指头在上面从相对的方法执住笔杆,近于执钢笔和铅笔的执笔法,所不同者,只是指头须直一些,又不要执得太紧,拖时笔锋同样要藏在墨痕中间,叫做卧笔中锋。
二、逆笔法:其执法大致和拖笔相同,笔头在前,逆势向上,笔尖须在墨痕中间,虽逆而仍不失其为中锋,可以生拙的效果。
三、斧劈法:执法也和拖笔法大指相同,只是执笔要松,不宜太紧。
用大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执住笔杆,笔杆平卧,对准自己,指头不动,用腕向右劈斫,如斧头劈木之势,要明快利落,切不可拖泥带水,不见口子。
在劈斫之前,可在部分先画上[ㄐ]形,七八个一组,俟墨未干,顺势笔去,可多变化,得到山石的质感。
四、平括法:平括法的执笔和斧劈大致相同,所不同者笔杆更卧向纸面,使笔锋侧面平均着纸,执笔稍紧,落笔稍慢,均匀地卧划过去,斧劈法笔能短,平括法笔能长。
笔头蘸墨稍干些,好像括在铁的平面上,故又称括铁皴。
五、干擦法:执笔法和拖笔法相同,只是笔
杆向右倾斜,运用中指,运转笔杆,向下干擦,笔痕不长,以见其毛。
六、连点法:执笔同竖笔法,腕动而指不动,笔尖从空堕下,连续不断,如鸡啄米,回还往复,以成一片,又或笔杆向右欹斜,运用笔腹,连续下去,点子靠拢,如断不断,连成一根粗线,但和平画过去的线效果不同,更为圆浑厚重。
以上各种笔法,举起大要,不妨生发出去,加减变化为之。
不论竖笔卧笔,顺笔逆笔,用笔中锋,笔毫常在墨痕中间,关键在于提笔,一画过去,笔毫在墨痕在墨痕中间,但转了弯,笔锋偏出,必须提笔。
换笔时转动腕,让笔锋仍回到墨痕中来。
中锋为主,但也不排斥偏锋。
中偏锋互用,线条就有变化。
用笔好,墨色自能光润娟洁,浓淡枯湿,层层穿插,既见笔又见墨,达到用笔用墨的极致。
不论何种执笔法,点画之间,要交待清楚,生动利落,而又含蓄不露。
切忌浮烟涨墨,狼藉纸面,笔画不清肮脏板结。
于诸法中,以竖笔法最为常用。
主要运转笔端,为我所用,经过平日的写字锻炼,方能达到此境地,所以贵难。
有些人往往多用拖笔,甚至处处拖,少变化,易平薄。
所以各种方法必须穿插互用,方见变化丰富。
如果竖笔法有了功夫,做到中锋而圆,那么即使拖笔逆笔,也同样能达到中锋而圆,否则拖来拖去每笔皆扁,失去中锋,笔墨单薄,索然无味。
用笔重是一个基本要求,好的画迹,用笔无有不重者。
粗壮的笔画用笔腹笔根,一揿到底,固然重要;即是一根发丝似的细笔同样要运用全身力量运到笔尖上,虽细亦重。
要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关键在于执笔。
执笔无定法,尤其山水画中,要求多样的执笔方法,主要有六字诀,曰:“指实、掌虚、腕灵”。
执笔不能执死不动,尤其中指,在运笔的同时,必须微微拨动,因为五个指头,大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牢固地紧紧执住笔杆,其余无名指和小指,只起辅助的作用。
而上面三个指头,中指最靠近笔端,稍动一下,在点画之间,便起微妙的变化。
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为我几十年学画,深悟所得,但要用到创作中去,必须经常训练。
其法把注意点经常放在中指上,使中指觉得有重量,而且好像有长一节的感觉,无事时,空手运转中指,让它本能地自会拨动,积而久之,对用笔大有帮助。
此外还须训练运腕,要有腕的运练兜得转,就靠平时不断训练画圆圈,把指腕运活,以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
训练打圈子之外,还须训练拉长线条,长线条有直线、波浪曲线等多种,都要中锋一笔到底,那就不止运腕,同时要运臂。
拉时正中端坐,利用腹部呼吸,沉住气,目光盯住笔尖,腕不能靠在桌面上,执笔较高,笔杆垂直竖起,中指微微抬动,有韵律地徐徐画过去,这样不论直线、曲线,都能处于中锋,且能拉得长,虽到末杪而气不竭。
要知道,线拉得长,圈子圈得圆,在山水画的用笔上,是基本功训练的两个主要方面。
粗笔利用按,细笔利用提,提按时用笔的两个主要方面。
不过,仅仅是重,还未尽到用笔的妙用,重之外还须动,既重实,又飞动,要做到沉着痛快,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用笔有分墨,沉着了就难飞动,不飞动就难以到痛快的效果,两者兼善,必须统一得好。
用笔之际,提腕、运腕、运指,务使笔有较大幅度的回旋余地。
提按起倒,进退顺逆,横拖竖抹,四面出锋,经过平时的不断训练做到使笔而不为笔使。
笔头上水分的干湿浓淡,掌握适当,以达到湿笔不烂,干笔不枯,心有定力,不管笔头有墨无墨,我还是我行我素,而不为所动。
但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
在用笔作点时,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快点法,好像鸡啄米,下笔速度快,一气点成一组点子,而点点都要入纸,虽然用的是笔尖,而要每点圆浑,务求做到笔尖而点子不觉其尖。
下笔要果断,切勿迟疑,丘壑内藏,成竹在胸,要从丹田之气喷落而出,如是干湿浓淡,无不如志,而用笔用墨,思过半矣。
用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收获,必须不断练习书法,体会到书法点画之美,同时进行肌肉训练,也可以做些气功,虚心实腹,气运指掌,做到不用力而有力,经常以指画圆,达到圆通自如,使画无碍,行之既久,执笔作画,点画经得起推敲,密也,疏也,水到渠成,无往不利了。
在运笔的时候,一般多用中锋,但不是笔杆直立才是中锋,卧笔也可达到中锋的效果,主要是把笔锋按在墨痕中间,一笔画过去,初时笔锋在墨痕中间,是为中锋,但当打了一个弯时便必须换笔,不换就成偏锋(侧锋),形成一面光、一面毛,笔就扁薄飘浮。
作画不一定笔笔都要中锋,有时也许拖用偏锋,舆
中锋穿插互用,以求变化,当用偏锋时也要下笔沉着,切忌撩、忌飘、忌削、忌扫,偏也要求重实。
拖笔是笔尖、笔肚与笔根成一直线卧到纸上,笔毛不能铺开,虽然有时也可以得到意外效果,但只可偶一用之,用多则感平薄少变化,若拖惯了,笔就竖不起来,要想不拖,也不可能了。
逆笔,即是由下而上,自右向左写,古人说四面出锋,甚至说八面出锋,不管四面八面,就是要求笔向多方面出去,前后左右,无可不拖,臂不靠纸,腕指灵活,起倒转折,变化多端,中、偏、拖、逆同时运用,若能利用笔尖、笔肚、笔根各个部位的功能,轻重徐徐,偃捺顿挫,做到变化多方,不可端倪,才属高手。
四、论用墨
用墨之法,要想到泼、惜两字。
泼墨法是用极湿墨,即笔头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要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
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破。
即在较淡墨之上,加上较浓之笔,使这一块淡墨之中,增加层次。
也有乘淡墨未干之时,即用浓墨破,如是浓墨随水渗开,可见韵致。
或则笔头蘸了淡墨之后,再在笔尖稍蘸一点浓墨,错落点去,一气呵成,即见浓淡墨痕,不必再破。
在适当的地方,一处或几处用上泼墨法,在干笔淡墨之中,镶上几块墨气淋漓的泼墨,可以使通副神气更加饱满。
或者觉到在这一部分全用干笔淡墨,精神不够,可用浓湿墨顺着干笔的势道,略略加上几笔点或短画,以提神贯气。
这也叫[破],破者破其平,所以淡墨用浓墨破,干墨用湿墨破,一个目的就是让画面不平有层次。
因之泼墨惜墨可以穿插互用。
用笔得当,辅以多种用墨法,泯合无间,则相得益彩。
常用墨用法主要有四:一、泼墨法;二、惜墨法;三、积墨法;四、破墨法。
泼墨法饱蘸水墨,利用湿笔淋漓,直泼纸上,其势疾风骤雨,倾倒而至。
未泼之前,何处浓,何处淡,虚在哪里,重点在哪里,心要有个底。
不能盲目无主,是成是败,且碰运气,泼下再说,这样每致失败,泼过之后,趁其未干,于淡墨处用浓墨破其平。
或等干后再加,点簇房屋水口、人物竹树。
或少加皴笔,分出石面,要前后关联,有血有肉,打成一片,粗中有细,湿中有干,于模糊中有分明,来去龙脉,交待清楚。
切忌满纸狼藉,臃肿糜烂,一团黑墨,有乘物象,不见笔迹。
惜墨法,就是干墨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
惜墨法笔头要干,于紧要处,甚至可以从口中吮出。
所谓惜墨,实是惜水。
轻烟淡墨,明净无滓,由淡入浓,层层加染,虽实亦虚。
泼墨放,惜墨收;泼墨动而惜墨静。
两者之间,泼墨易病犷,惜墨易病弱,互相穿插,互辅相成,然后得臻佳境。
积墨法多用绢或熟纸,利用其不吸收,用琐细簇的茸头,饱蘸墨水,聚集在绢或纸上,等其自干,四面起墨痕,得到浑厚苍润的效果。
一遍已足,不再加染。
如或不足,可用墨或色,加上第二遍,但要似离不离,不要重复。
在生纸上,因其吸收易渗,可用多次层层加染,同样可以达到苍厚的效果。
破墨法先上淡墨,等其未干,点上浓墨,以破其平。
浓墨不宜多,疏疏几笔,少许便足。
或在山脚堤下,用淡墨画沙或水纹,趁未干画浓墨竹,让它渗开,以见墨韵,或则笔头蘸了淡墨之后,再稍蘸一点浓墨错落点去,一气呵成,即见浓淡相间,不必再破。
用墨要光润,润非湿之谓,干笔也要润,要于枯淡中见丰腴,墨由笔生,笔头蘸墨,如果笔毛平均着力,则墨渗纸上,倍见丰实腴润。
下笔平均着力,笔毛铺开而不散,笔与笔之间,浓浓疏密,剥剥落落,似断而续,顾盼生姿,互相贯气,这样就不平,不平而自见毛。
无论干笔湿笔,能毛就有苍茫感,笔墨不多,而自丰厚。
润与燥,关键在于水,水多则润,水竭则燥,能者善于掌握水分,宜润则润,宜燥则燥,下笔之前,首先心中有数,笔中水分多少,含墨浓淡,功夫既到,不假思索,随笔点染,看似不经意,而无不干湿得当,浓淡适中。
五、论画法
大自然中,所有的树皆四面出枝,四面生叶,从来没有平扁的。
此即古代画谱所称[树有岐]是也。
枯树再好也好不过大自然中的枯树。
其结构线条,疏密穿插,变化多样。
画枯树不一定要到名山大川去,在自己住房的附近,或道路旁边,都能看到。
到了冬天,树叶脱落,露出枝条,可以细细观察。
画树先画枯树。
树的主干屈伸向背,以定树的整个形态。
主干有曲直偃仰,要有变化,近树可以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