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辞典式的创作意识与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 12046/j. issn. 1000-5285. 2019. 06. 015

百科辞典式的创作意识与

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

余你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019年第6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2019(总第 219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19

摘要:现代小说的创作变革,其内在动力来自于表达越来越复杂的现实存在。同时,越来越多的现 代小说家拥有多种专业学者的知识贮备、感受方式和提问能力。这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小说创作的广度和深 度。现代小说不再只是故事内容的提供者,小说文本成为多学科交切融合的场域。现代小说家百科辞典式 的创作意识,推动着小说文体的变革,形成更复杂多变的艺术表达,让小说的叙事内容具备了更多样的见 解与更独特的感受。关键词:现代小说;创作意识;百科辞典中图分类号:丨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9)06-0138-04

_、多重编码的“文之悦”

“百科辞典”式创作意识以及多种学科话语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让现代小说的文体呈现出多

角度多方位地吸纳各种学科知识的态势。现代小说文体不再以单一的叙事路径贯彻文本始终,而是不 断延伸出种种话题,让小说创作的“故事”成为吸纳多学科话语的载体,而不是让多学科话语成为

“故事”的附庸。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学识渊博,尽取古今艺术创作之精华,将其萃取,吸收,参与自己的创作。

绘画、音乐、建筑、历史、考古,乃至最新的科学发明,都可能成为这位博物学家式的小说家之议 题。普鲁斯特说古道今,其议题独立成章,却与情节故事以及人物活动浑然一体,醒目却不突兀,独

立却能关联。《追忆似水年华》这样复杂的小说,若去翻寻其作品的“底部”潜在之互文,可窥见普

鲁斯特小说极其丰富的多样性。比如,普鲁斯特把波德莱尔的作品吸收得淋漓尽致,成了自己的一部

分,波德莱尔的残酷、冷漠、神秘都深刻地影响普鲁斯特的创作,但又内化得不现行踪。再如,普鲁

斯特花了九年的时间钻研并翻译了英国作家拉斯金的作品。无论是架构鸿篇巨制的基本原则,还是对

细部的精细描绘,普鲁斯特都从拉斯金那儿获益良多。然而,普鲁斯特消化了拉斯金之后,又与其分

道扬镳,因为只有通过对大师的扬弃,才可能赋予自我作品的新生。借鉴与自主的巧妙混合,让普鲁

斯特的巨著既具备了极新颖的文体创造,又不断地闪烁出融会贯通的智慧光芒。

拉辛的悲剧与巴尔扎克的小说,普鲁斯特亦精到熟透,因此,他们笔下的人物或措辞,有时候会

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普鲁斯特的字里行间。然而,普鲁斯特的借鉴是由创造引领的,只有眼尖的读者才

收稿日期:2019-06-10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现代小说的感知叙事研究’’(批准号:FJ2019B0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岱宗,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第6期余岱宗:百科辞典式的创作意识与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139

会识别出普鲁斯特笔下极复杂的人物夏吕斯的身上有着巴尔扎克小说主人公伏脱冷的影子。①

总之,诸多大家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或细部刻绘,普鲁斯特皆能信手拈来,或把玩赏析,或移花接

木,既娱乐自我,又考验读者。这非常类似罗兰.巴特所欣赏的“文之悦”。②所谓“文之悦”,在 于文学创作者既能“人乎其内”,耕耘创造其艺术领地,又能“出乎其外”,清醒认识到其文本的独

创性内容与经典文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追忆似水年华》作为现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创作者的博学,也不仅

仅是创作者具有自我审视意识,更在于小说对诸多存在的叙述总是在呈现某种面貌的同时,便有意识

地从另一侧面对其再次描述。多种学科知识,围绕同一对象的多维描绘,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突

出特点。因此,德勒兹认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把我们所有的社会的、社交的、战略的、性爱

的、美学的语言进行解码和再编码的密码书”。®这种小说,某种符号总是不断被其他符号“再编

码”,所有的符号又最终都被审美化编码。对某种性质符号施加种种性质相异的学科符号的再编码,

让《追忆似水年华》的诸多话语,都要接受另一性质话语的再次表述,再次“编码”。如此,多重话

语的刻绘与阐释让一种现象或情感的话语性质不断更迭,其结果便是不同性质的意义脉络纵横交错地

交织在一起,形成意义的立体网络。

二、博学的广度与反思的深度

那么,小说家拥有多种学科的批评意识,小说家具备了研究者的专业能力,这对于小说艺术创作

来说,是干扰,还是启迪?小说家的理论反思思维过于发达,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是利,还是弊?

这样的提问,席勒在其论文《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已有思考。席勒认为“朴素的诗人除了

朴素的自然和感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范本,只限于模仿现实,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对象只能有单一的

关系,因而在处理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感伤的诗人,情况就不同了。这种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

上所产生的印象;他的心灵中所引起的和他在我们心灵所引起的感情,都是以他的这种沉思为基础。

对象是联系着观念而考察的,它的诗的印象就是以同观念的这种关系为基础。因此,感伤的诗人打交

道的是两个互相冲突的感觉和印象,是当作有限看的现实,和当作无限看的他的观念。他所引起的混

合情感总是证明这种源泉的双重性。”®所谓“朴素的诗人”相信其文学创作是自然造化的结果,而

非处心积虑的思考的产物,似乎作家的创作越率真,其作品价值越大。“感伤的诗人”则瞻前顾后,

关注所使用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反思型的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甚至质疑自己的感觉本身。土

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受到席勒这篇文章的启发,认为小说亦可分为朴素的天真型小说和感伤的反思型

小说。⑤朴素的天真型小说家自信其笔墨既可描绘对象,又能倾吐自我,感伤的反思型小说家不仅仅 认识其所动用的艺术手段受到的客观限制,还可能检讨自我的文学创作所处的历史位置,对于其创作

内容的来龙去脉具备更清醒的自我反思意识,不会天真地以为凡其笔力驱遣之处便是原创发生之地。

反思型小说家所谓反思性,其突出的特质,首先是对自我创作的艺术手段与表达内容的前提性具

有清晰的认识。反思型的作家会充分考虑某种思想情感的适用范围,而不会误将偏执性等同于深刻

性,亦不会天真地完全沉溺于自我的情感世界而无视周遭世界对于叙事焦点内容的不同理解与判断。

① [法]安卡■穆斯坦:《普鲁斯特的个人书屋 >,郑伯宸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第142页。② [法]罗兰•巴特:《文之悦》,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③ [法]吉尔.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姜宇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④ [德]席勒:《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曹葆华译,见伍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5年,第478页。⑤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彭发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丨8

页。14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

事实上,现代小说家的审美特质之一便是其多学科专业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开阔性,现代小说文本

中叙述者或主人公对于其遭遇的现象与观点往往都能提供他者维度的感受与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以为

自我情感的极化宣泄便能形成思想情感之奇观。

反思型的作家的艺术能力,除了通过专业知识的丰富性、复杂性来彰显,其小说的叙事内容能够

深刻地叩问不同性质的伦理力量的正当性、适用性和局限性,其多种多样的专业知识只有“融化”

到小说文本的思想、情感和伦理多回合的交织性冲突之中,现代小说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性质。

从这一角度看,亨利•詹姆斯作为反思型现代小说作家的艺术表达就与普鲁斯特不同。普鲁斯特

在小说文本中处处以博物学家的面目出现,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文本缺乏普鲁斯特那种汪洋恣肆的博

学广识,然而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不断出现多种情感、伦理力量的对峙、转化乃至由此形成的悖论

性。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某种伦理原则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之后,之前拥有正当性的伦理力量可能

由于片面强化其自身的合理性,导致如黑格尔所言由于片面地维护自我的“伦理理想”而“陷人罪

过”之中。®在《一位女士的画像》《金钵记》《鸽翼》这一系列小说中,亨利•詹姆斯小说具有卓

越的艺术发现:某种伦理力量的“正当性”走向绝对强势之时,其“正当性”有可能走向反面。由

“绝对合理”的伦理诉求导致的“罪过性”之叙事,在亨利•詹姆斯的诸多小说中不断出现高潮迭出

的精彩演绎。亨利•詹姆斯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感受展开其含蓄却深刻的多维度之伦理、情感和

价值的迫切追问。

可见,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的现代小说家,其创造的叙述者或主人公不见得都以博学家的代言人

身份活跃于文本之中。现代小说所提交的情感、思想以及伦理的冲突如果具备足够挑战性和探索性,

小说创作者经由审美领域形成的叩问具备了一定的深度性与复杂性,那么,这样的文本,同样是内在

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探究意识。亨利•詹姆斯不是博物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很难称得上是博物学

家,但亨利•詹姆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作品,其价值则不见得从博学性上加以体现,而是从灵

魂拷问的深刻性以及对人性以及人类命运思考的深邃性确定其艺术价值。

博学的广度只有化为反思的深度,才可能让小说作品不断攀登思想与情感的高地。

三、“学问”是用来点燃人物的激情

虽然博学型和问题型的现代小说同样具备了探究现代社会诸存在的审美活力,然而,又不能不正

视一种现象,即现代小说创作追求百科辞典式的艺术表达是一种更具艺术前卫性的探索。卡尔维诺对

小说的“百科辞典”式的艺术表达情有独钟,并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百科辞典,一个图书馆,

一份物品清单,一本包括了各种风格的集锦。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都在不停地相互混合,再按各种可

能的方式重新组合。”②事实上,诸多“百科辞典”式的小说,如福楼拜的《布瓦尔和佩库歇》、托

马斯•曼的《魔山》、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乔治•佩雷克的《人生拼图版》都弥漫着书卷 气,都具备了前卫性质的学者小说之特点。此类百科辞典式的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其叙述者或主人

公都具有极强的专业阐释或论辩能力。对于琐细的日常生活,叙述者或主人公有可能加以趣味化的即

时解译,对于形而上的思想难题,小说中的人物亦可能掀起风起云涌的理论争锋。

现代小说中的“百科辞典”式的阐释性话语的风格不同,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主人公以

凝视与沉思的状态解译日常生活中种种看似自然而然的生存方式,主人公同时拥有哲学家、社会学

家、心理学家和工程师式的多种目光,一件琐屑而平庸的事件或人物都可能在这些目光交织中呈现出

多学科编织成的交叉“透视”,《没有个性的人》处处动用科学话语,又时时追问科学话语的有限性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6页。② [意大利]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19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