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之我看剩余价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对于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并不多,初次接触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

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好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上,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是看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见之劳动价值论
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代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拙,而且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不仅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且成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
识。

一、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而物化劳动则是指包含在过去劳动中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认为,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作为生产要素的物化劳动只能依靠活的具体劳动转移价值,其本身并不增加价值量。

而且,这些物化劳动在转移自身价值时,也需要通过具体劳动来实现。

尽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促使不变资本在产品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但是,科学技术并不创造价值,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是人类活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因此,它自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越发展,人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就越大,因为具有更高创造性的科技劳动必然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

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均日益加大了对各种高素质人才引进的力度,其原因就在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由此也印证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理论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代的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劳动价值论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个方面显示着其当代意义:
在商品生产中,新技术和新知识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人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

也就是说,不是新技术、新知识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了新技术、新知识的劳动者把人类的简单劳动变成了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之,劳动创造价值的形态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发生变化,因为劳动价值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劳动创造性的提高,而不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开始创造价值。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
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严格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尽管是以简单劳动作为其研究商品价值的基本劳动形态,但马克思对含有科学技术因素的复杂劳动也作出了深人研究和充分肯定。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与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

同时,他在阐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可以说,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相关。

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必须在生产中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如果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努力提高科技意识,就会带动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并促进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深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亲身体会到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在实际分配中理顺劳动收人与非劳动收人的关系,既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又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来参与分配,适当调整高薪阶层的收人,积极扩大中等阶层的收人,大幅度提高低保阶层的收入。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就是在充分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

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社会及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得很深的“价值”从与其相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剥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显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

这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所努力践行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而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某些收入分配不公、拖欠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指导。

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视人力资本发展,则有益于解决这些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我见之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可以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他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在他的空中楼阁资本论中用了第三巻一整巻的篇幅来讨论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且说剩余价值理论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他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对此,我进行了下研究,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商品的价值属性是指其本身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而他提出的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也就是说,如果工厂生产商品时消耗的劳动多于消费者自己少量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按照“价格等于价值”的定价原则,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消费者自己制作的成本,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制作,而不是向工厂购买。

而要以较少的劳动生产出某种商品,就必须进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

而大批量生产必然伴随着商品卖不出去的风险。

这个风险的承担者是整个商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加者,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付出,也是商品中凝聚的劳动——价值——的组成部分。

工厂生产商品时消耗的劳动少于消费者自己少量制作所消耗的劳动,是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如果消费者和工厂“等价交换”、而非自己生产制作的话,就可以节约大量劳动。

如果工厂和消费者进行“不等价交换”,即商品的价格始终略高于商品的价值,消费者仍然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因而不会拒绝这一交换。

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不是“互通有无”,而是“节约劳动”。

由于商品在出售时,价格可以高于商品的价值,因此,即使严格遵循劳动价值论,工厂(严格地说是它的主人)不剥削工人也可以获得利润。

这种非剥削利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因为后者节约了前者大量的劳动。

归纳起来就是: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资本存在非剥削的利润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利润完全(100%)来自对工人的剥削;不剥削工人,资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经济学观点可以归纳为资本是资产阶级剝剥无产阶级的工具,剩余劳动是资产阶级剝削无产阶级的手段,利润是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

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实际就是私有财产通过交换产生的增值价值,人们交换的目的正是为了剩余价值,如果没有了剩余价值,人们则不会来交换了,那么市场也不会有了,所以剩余价值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是人类永无休止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