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2、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的史实。

3、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情况。

4、认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表现:皇帝多是,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________越发严重,深重,朝廷不断,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____________异常尖锐。

广大农民纷纷,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起义过程(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结果: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2.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的军队,将其打败。

【合作探究】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标导航】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夯实基础】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满洲兴起: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___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 ___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后转战各地,最终失败。

【中考预测】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

”从材料中你得出的信息是()。

A.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B.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C.皇室内部勾心斗角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位2.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元昊——契丹 B.成吉思汗——满洲C.完颜阿骨打——党项 D.努尔哈赤——女真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将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那么黄雀应该是( )A.唐B.宋C.元D.清4.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僖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云南木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推翻明朝的农民军领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概况,理解李自成起义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导入新课】在北京景山公园里,有一棵为人熟知的老槐树,1644年的农历甲申三月十九日,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此自缢而亡。

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其统治二百多年后也迅速走向了灭亡。

【自主学习】一、明末农民起义1.根本原因:政治腐败,社会动荡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④疯狂的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明宣宗:好斗蟋蟀,史称“蟋蟀皇帝”。

明武宗:喜好豹房,并自封将军。

明世宗:好炼丹(丹药中毒身亡)。

明神宗:懒政,史无前例(20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

明熹宗:擅长木工,自比鲁班第二。

荒唐、奇葩的皇帝们明武宗明熹宗2.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2、概况:(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________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年,__________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发展:1635年,________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________。

知识拓展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经济发展。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明朝的死亡》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

2. 掌握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

3. 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1. 明朝的建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建立者是朱元璋。

2. 明朝的繁荣:明朝的初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国力壮大,对外交往频繁,国际地位崇高。

二、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1. 内忧: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太监专权,官员贪污腐化,社会动荡不安。

2. 外患:明朝后期,农民起义频发,蒙古、女真等民族入侵,国力衰弱,无力抵御外敌。

三、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社会动荡:明朝死亡后,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社会秩序丧失。

2. 文化传承:明朝的文化传统在死亡后得到延续,影响深遥。

3. 历史反思:明朝的死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引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的思考和探索。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总结明朝的成就和特点。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

3.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就明朝死亡的影响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导学作业:1.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明朝的兴衰和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钻研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明朝死亡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

这样,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深入掌握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升历史进修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认识。

愿本次导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年月
5.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B】
A.朝政混乱B.土地兼并严重C.宦官专权 D.地方势力混战
6.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D】
①政治腐败严重②国家财政危机③陕西连年大旱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宋政府也鼓励海商招徕蕃(指外国)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宋代海外贸易更具现代气质》
材料三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

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非国家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

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朝,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礼物,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延续,这样的对外交往难以持久,中国开始闭关锁国。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材料一图片所示为唐朝中外交通路线图,当时到天竺求取佛经的历史人物是玄奘,这一朝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其极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题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现代气质”,并分析其影响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难以持久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收集材料,说出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通过材料合作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讲述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史实,理解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3、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学法提示】
1、论从史出,充分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充分运用教材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
3、自主合作交流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解决基础问题。

【学习材料】史料解读
(一)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

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二)材料一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明朝末期的社会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什么后果?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把要点用彩笔标注在教材上)
目标导学一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4页内容,说出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2分钟)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5页内容,讲述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影响?(2分钟)目标导学二
3、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5-86页内容,讲述有关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史实(爆发的原因、代表、口号、受欢迎的原因、建立政权、推翻明朝)。

(4分钟)
目标导学三
4、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说出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2分钟)
【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轻松尝试)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社会动荡C、土地兼并严重D、陕西北部大旱
2、明末农民战争中,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是()
A、李自成B、张献忠C、黄巢D、张角
3、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
A、崇祯B、天启C、万历D、隆庆
4、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其原族名为()
A、鞑靼B、畏兀儿C、藏族D、女真族
5、清兵入关的“关”是指()
A、嘉峪关B、玉门关C、函谷关D、山海关
6、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其表现不包括()
A、皇帝疏于朝政,宦官专权B、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C、财政匮乏,政府因而不断加派赋税D、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灾荒7、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是()
A、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D、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8、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是在()
A、进入西安时B、进入中原后C、进入成都时D、进入北京时
二、综合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明季北略》材料二吃他娘,穿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绥寇纪略》材料三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绢。

----《明史》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哪一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
3.上述材料中“闯王”指的是谁?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闯王”为什么受到民众的拥护?
【拓展延伸】预习第18课,请回答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