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三)因果、目的类
(江苏)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选择题题型专练3(三)因果、目的类(含解析)

(三)因果、目的类(建议用时:25分钟)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2.(2019·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4.(2019·镇江高三验收考试)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5.(2019·盐城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7.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训练3 因果目的类选择题

训练3因果、目的类选择题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
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
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软弱无能B.多种势力争夺C.宦官外戚专权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2.(2023山东临沂一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指出:“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
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
……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
”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A.繁荣诗歌艺术B.改革选官制度C.打击门阀政治D.发扬光大儒学3.(2023福建泉州二模)宋太宗时期,提点刑狱司设立并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
凡地方官吏审判违法,轻者,提点刑狱司可以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
这一举措旨在()A.强化司法公正B.提高行政机关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完善基层治理体系4.(2023北京丰台一模)1872年,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
他认为创办轮船招商局可以“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主张“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以此推论,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应是()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B.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C.收回列强在华全部特权D.改善普通百姓生活条件5.(2023安徽合肥一模)据统计,上海原有工厂4 050家,至1946年底,倒闭3 160家,其中民营工厂倒闭3/4;工厂开工,1947年仅为平时的20%。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不善B.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挤压C.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失败D.战争使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丧失6.(2023河北唐山一模)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要点3 因果型选择题

【南方凤凰台】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要点3 因果型选择题(三) 专项训练1. 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B.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 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推动D. 钞法滥发导致货币贬值2.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重点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调整一些基础工业品的价格。
”材料表明当时价格改革的主要背景是( )A.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C. 工农业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3. 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开始积极参与现代经济活动。
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
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B. 政府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 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4.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 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5.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下列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有(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6. 有人说:“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一个职位。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选择题题型专练(三)因果、目的类

(三)因果、目的类(建议用时:25分钟)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2.(2019·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4.(2019·镇江高三验收考试)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5.(2019·盐城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7.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
高考历史大二轮高考题型练 选择题 因果型、比较型

题型6 选择题·因果型、比较型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产生的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比较型选择题一般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和比较结果三部分构成。
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其中横向比较中,依据题目设置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向型和逆向型两种类型。
[因果型]1.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其为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
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电报在上海出现,并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而电话在中国发展缓慢,清朝统治被推翻发生在20世纪初,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故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
”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新式生产部门出现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C.农业近代化推动D.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答案 D解析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纷纷破产,为了生计,很多人开始进城务工,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
题型三因果型选择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题型三因果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即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的选择题。
此类题型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方法:(1)限定词法。
正确理解题干有关限定词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等,影响方面要分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然后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对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
(2)逻辑推理法。
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们可比较一下四选项。
若四选项为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若四选项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方面的选项;若四选项相互交叉,就选一个能包含其它选项的选项。
(3)时间推断法。
采取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即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
(4)理论引导法。
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还有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关于几种原因、目的的概念: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2023山东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二轮专题总复习--训练5 因果、目的...

1921 11年 月 19228 年 月 1922 9 年 月1922 10 年 月1922 12 年 月1923 2 年 月 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 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正太铁路工人运动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2023 山东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训练 5 因果、目的类选择题1.(2022 山东青岛二模)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两者的首要目的是( )A.取代血缘政治B.进行赋役征发C.实行社会救济D.维护社会治安2.(2022 山东菏泽二模)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
这意在说明,当时( )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3.(2022 山东济宁高三 4 月高考模拟)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
洪武十三年起,徙苏、浙等处上户4.5 万余家至京师,将其中的壮丁发充官府工匠,又命户部统计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有田七顷以上富民,皆徙京师。
明朝统治者这样做旨在( ) A.加强南北交流B.促进区域平衡C.活跃京师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4.(2022 山东青岛二模)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
定都天京后,允许诵 读删改后的儒家经典。
这一变化旨在()A.推翻清朝统治B.维护政权稳定C.调整革命策略D.应对国际形势 5.(2022 北京朝阳二模)“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中国工人运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表呈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状态,其主要是由于( )A.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执行“扶助农工”政策6.(2022 山东青岛二模)1951 年,周恩来指出,凡依靠人家而不靠自力更生的决不能自强,凡自立者才有前途。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模块集训3

通史模块集训(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
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
这说明古希腊()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B [根据材料“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得出古希腊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故选B项;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民主进程,排除A项;古希腊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促进了城邦和公民走向繁荣,排除C项;根据材料“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可知古希腊未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排除D项。
]2.在古罗马曾流行一句谚语“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帝国初期,奥古斯丁专门指定一些法学家从事法律解答,明令他们的解答意见具有法律效力,要求最高裁判官和所有承审官的审判活动都必须受法律解答的约束.这说明()A.罗马法缺乏理性精神B.罗马并不是法治社会C.罗马法有待不断完善D.罗马重视法学家的作用D [材料“专门指定一些法学家从事法律解答,明令他们的解答意见具有法律效力"体现了理性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法学家从事法律解答”和“具有法律效力"可知罗马是一个法治国家,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最高裁判官和所有承审官的审判活动都必须受法律解答的约束"说明罗马重视法学家解释而不是展现罗马法的缺陷,故C项错误;材料“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说明罗马重视法学家的作用,故D项正确。
]3.(2019·南宁一模)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至65万,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B [材料显示地中海航线运输商品数量多于好望角,说明地中海航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因果、目的类(建议用时:40分钟)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2.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4.(2019·滨州模拟)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影响图中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政策B.赋税政策C.政治形势D.自然灾害5.(2019·淄博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7.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
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
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8.(2019·泰安一模)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
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
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读书人价值观的改变B.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除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D.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9.(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清政府此举意在()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B.维护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瓦解革命阵营10.(2019·济南二模)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 人左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11.(2019·湛江模拟)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断向苏方强调日本对苏联也具有重大的也许是更大的威胁。
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
”这种做法旨在()A.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B.提防日本对苏联的侵略C.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准备D.赢取苏联的同情和帮助12.(2019·滨州三模)下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13.(2019·泰安二模)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14.(2019·徐州重点中学联考)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提出,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包括调整现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作为地方企业。
上述文件的通过是为了()A.改变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B.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C.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15.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B.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D.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16.(2019·淄博三模)就家庭规模来说,早期罗马人不管社会阶层高低,都喜欢一大家族人生活在一起。
但公元前2世纪以后,家庭结构简化,人口规模缩小。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扩张助推经济发展B.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17.(2019·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考试)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
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
英王意在()A.加强专制王权B.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C.打击教会神权D.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18.(2019·潍坊模拟)英国经济学家布伦纳以1500年英国的食品价格为参照(指数为100),制作了1501年—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指数趋势表。
造成表中价格走势的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造成粮食短缺B.工业化使经济比例失调C.黑人奴隶大量流入英国D.美洲白银大量输入欧洲19.在独立之初,虽然美国组建了邦联政府,但并未赋予它作为一个国家政府所应有的权力;1787年联邦宪法也通过分权制衡、列举政府权力等方式,对联邦政府作了全方位约束。
导致这一历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B.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C.南北各州存在严重的分歧D.广大民众的利益无从体现20.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农民除了要交给国家的粮食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
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A.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21.(2019·连云港三模)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
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 508万人增加到5 105 万人。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升级B.中产阶级出现C.大众教育普及D.科学技术进步22.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执政,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该举动的主要原因是()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23.(2019·苏州高三质检)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能源出现危机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C.凯恩斯主义的缺陷D.全球“冷战”的影响24.(2019·临沂调研)《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而设的体制”。
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A.两极格局B.国际恐怖主义C.国际政治旧秩序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因果、目的类1.解析:选A。
迁都频繁、“经常狩猎”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只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从“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经常狩猎”不能得出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
2.解析:选C。
由材料“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可知,分封制使得南方汉水流域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推动了族群的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周文化对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影响而非礼乐制度,排除D项。
3.解析:选C。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4.解析:选C。
根据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数据可知184—589年处于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导致经济指数下降,960—1279年处于两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政治形势影响经济指数变化,故选C项。
5.解析:选D。
根据材料“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可知,唐诗特点的形成与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注重艺术的规矩法度有关,宋诗特点的形成与以文治国,理学兴起相关,故选D项;君主的喜好不能整体上影响文学的走向,排除A项;中枢权力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文学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
6.解析:选D。
据材料“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南宋商品经济活跃可知,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选D项;南宋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旧低下,排除A项;材料“有一等晚年后生”说明是部分变更,没有形成社会潮流,排除B项;理学强调三纲五常,限制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
7.解析:选D。
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可知,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园林建设,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文化活动重要载体的园林无直接关联,排除A 项;明清之际思想专制也进一步强化,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