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3-人教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展示微观世界的图像和视频,以及实际问题的引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结合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如分子的运动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3.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的构成、分子的分裂与原子的分裂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学生通过讨论,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消化、药物的作用等。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本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分子的基本性质”为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子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分子的运动等。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美丽的花园图片,提问:“为什么花园中的花朵色彩斑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花园中的花朵色彩是由于花瓣中的分子不同,分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学习,能够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科学思维:通过原子和原子的学习,能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与实践: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重点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难点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分子原子有哪些共同性质?1.分子、原子质量小体积小2.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思考回答温故知新讲授新课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1、分子: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水、氢气、氧气等。
讨论思考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学习,能够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原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
(1)金属,如:铁、铜、银…(2)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3)固态非金属,如:碳、硫…透过微观看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不同种物质,不同种分子构成。
二、分子的定义透过微观看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物质种类不变,分子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1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后,从宏观的物质进入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也为“原子的构成”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能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用微观的知识解释物质及物质的变化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能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
(2)难点: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课时安排: 2 课时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物理课中都提及过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内部是怎样的,学生还无法想象。
由于分子、原子肉眼看不到,所以,学生要真正了解分子、原子是非常难的。
针对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情景激学:用一些有趣宏观现象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隔墙会闻到花香、物质的热胀冷缩等。
二、联想推理:尽量将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特征与学生熟悉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原子的内部。
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图形模拟分子、原子的结构和变化,让分子、原子概念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头脑里。
三、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石头沙子医用注射器2个酚酞溶液液浓氨水烧杯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墙内开花,墙外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引发学生思考并能大胆地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到我们的鼻孔里,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总
结
拓
展
本节课内容较少,主要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与物质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它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围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获得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表述能力的提升.
二、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
【获得结论】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一、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的性质包括哪些?
解释: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重点: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1、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
法
指
导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归纳小结。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验演示动画。
新
课
引
入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
预
习
导
学
见练习册自主学习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于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关。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而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1、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检测反馈
见练习册36页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
课后小记
课
堂
研
讨
2.讲授新课:
[教师]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P51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教师参与)
[教师]投影演示: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
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电解
水的电解:水氢气+氧气……化学变化
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
时间
第周
地点
九年级办公室
课题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主备人
李玉果
案别
初案
记录人
参加人员
缺席人员及原因
行政领导签名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