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低电压治理技术最新版
农村低压配电网的低电压治理方案

农村低压配电网的低电压治理方案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运行了十几年的农网设备逐渐老化,不断出现过负荷、低电压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配电网低电压问题,考虑供电距离过长、线路线径小、供电半径大,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在线路末端加装动态低压补偿器、在配电变压器出口或线路末端三相不对称可调输出无功补偿装置,这两种解决方案可有效解决农村低压配电网低电压问题,降低低电压带来的供电系统不稳定、损坏用电设备等危害。
关键词:农村;低压;配电网;低电压;治理1、研究背景(1)农村低压配电网突出特点1)农村低压配电网结构复杂,负荷分散,供电半径过大。
2)农村低压配电网改造周期长,负荷增长快,影响区域较广,用电时段相对集中,呈现白天高电压,夜晚低电压。
3)所用导线品种繁多,新旧程度不一,部分供电设备陈旧老化。
4)超容量用电情况较为普遍。
5)“低电压”现象普遍存在,“低电压”用户基本处于低压线路末端。
6)农村配电网的管理相对较分散,台账不齐全,线路的接线图较为简单。
(2)农村低压配电网低电压的原因1)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导线线径小,不满足现有负荷需求:2)10 kV配电线路、台区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大;3)三相负载不平衡;4)无功补偿容量不足;5)管理措施不到位。
(3)农村低压配电网常见的低电压治理技术措施1)针对供电距离过长的治理技术措施:① 在供电线路中加装无功补偿器,补偿消耗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
② 在线路中装设调压器,提高线路末端电压。
③ 配电变压器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调节档位范围大,档位调节灵活,保持变压器低压侧电压在允许波动范围内。
2)线路线径过大的治理技术措施:针对线径偏小的根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措施:①更换线径大的导线,提高导线的输电能力,降低电压损耗。
②供电线路中加装无功补偿装置,补充消耗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电压损耗。
3)配变容量小对应的治理技术措施:针对配变容量小引起的变压器电压损耗大,更换大容量的变压器来解决此问题。
浅谈配网“低电压”治理原则及措施

浅谈配网“低电压”治理原则及措施关键词:配电网;低电压;治理措施;原则;问题原因分析;前言低压配电网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近年来,低压配电网继续改善,随着国家能源机构在新一轮农村电网现代化项目中取得进展,电力的可靠性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力市场全面启动。
对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多点、长线路、大规模和难以管理的低压配电网的特点,一些地区低压配电网的总体结构薄弱、过载、低压。
此外,一些私人接入等电力使用行为不正常,导致低压配电系统经常故障,影响了低压用户的正常电力使用。
因此,一线工作人员仍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进行大量修复。
为了保证低压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对低压故障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更好的对策。
一、"低电压"产生的原因及分析供电半径很大。
10kV配电线路移至线路,供电半径过大,线路阻抗增大,增加了压降,最后10kV线路末端电压较低,配电变压器出口电压较低。
低压配电站区供电半径较大,低压线电压降增大,导致低压线末端低压。
配电装置过载,配电线路设备过载和过载可能会增加电路电流,从而增加电路电压降,从而降低电路两端的电压,最终导致低压问题。
10kV线路越细,阻抗越大,线路电压降越大,导致线路端出现电压,最后配电变压器出口出现电压。
此外,由于家用线路和家用入门线路等低压线路配置不合理,线路路径相对较窄,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逐渐增多,很容易出现卡舌现象,从而进入无功补偿不足。
配电网中有大量异步电动机和配电变压器。
当负荷率不高且感应负荷设备较多时,反应负荷相对较高,需要无功补偿。
当补偿并联电容器未及时投入使用或容量达不到要求时,线路应传输大量无功,造成电压损失过大,最终电压过低。
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应尽可能平衡,不平衡不应超过15%,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要求。
对于单相负荷较低的三相变压器,中性线电流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25%。
低电压台区治理方案

低电压台区治理方案
低电压是指台区内电压低于标准值的情况,为了保障用户正常用电需求,需要针对低电压台区进行治理。
下面是一些低电压台区治理方案的建议:
1. 加装电压稳定器:在低电压台区的电源线路上安装电压稳定器,能够调节电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确保用户用电质量。
2. 更换变压器:如果低电压台区的变压器老化或容量不足,可以考虑更换新的变压器,提高台区供电能力和电压稳定性。
3. 改造线路:对于线路过长或者电缆质量差的低电压台区,可以考虑进行线路改造,缩短线路长度,提高电缆质量,减少电压损耗,改善供电质量。
4. 优化配电系统:通过优化配电系统的供电方式,如增加直供台区数量、优化线路布置等方式,减少电压降低的影响。
5. 用户节电措施:用户可以采取节电措施,如减少并联用电器的使用、降低电器功率等,以降低对低电压台区的需求,缓解台区问题。
6. 加强监测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电压监测体系,定期对低电压台区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低电压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以上是一些低电压台区治理方案的建议,具体的治理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由电力部门根据台区情况进行实施。
低电压问题的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

低电压问题的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
低电压问题是指电力系统中电压低于正常工作范围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影响生产和生活。
针对低电压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
1. 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定期对电力系统进行检测,包括变压器、配电设备等,确保设备运行正常,避免设备故障引起低电压问题。
2. 提高线路输电能力,通过增加线路容量、减小线路损耗等方式提高输电能力,减少线路电压下降,从根本上解决低电压问题。
3. 安装电压稳定器,在电力系统中安装电压稳定器,可以在电压波动时及时调节电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优化电力系统结构,通过优化电力系统结构,合理规划变电站布局、线路走向等,减少线路损耗,提高电压稳定性。
5.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电压监测系统,及时监测电压变化,一旦发现低电压问题,能够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
发生。
6.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电力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低电压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确保在低电压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应对。
综上所述,针对低电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提高线路输电能力、安装电压稳定器、优化电力系统结构、加强监测和预警以及加强人员培训等多种措施来进行整改和防范,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低电压问题的发生。
低电压治理实施方案

低电压治理实施方案一、问题分析低电压是指电网中供电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情况,通常是由于负荷增加、线路电阻增大、配网规模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低电压问题可能导致用户用电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损坏等后果,严重影响用户用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二、方案目标1.提高电网供电电压,确保用户用电设备正常工作;2.解决低电压问题,降低用电设备损坏率;3.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用电故障发生频率。
三、实施方案1.配网规模扩大通过对配网进行规模扩大,增加电缆、变压器和开关设备等,以增加电网供电能力和改善供电电压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a.新增电缆线路:根据实际需要,在低电压区域增设新的电缆线路,以增加供电能力。
b.新增变压器:对低电压区域的变压器进行增容或增设新的变压器,以提高供电能力和电压稳定性。
c.新增开关设备:在低电压区域增设开关设备,以实现远程投入和抽出,降低电压降低风险。
2.负荷控制措施对于负荷过大的区域,可以通过负荷控制措施来减少负荷,以改善低电压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a.调整供电模式:对低电压区域的供电模式进行调整,如改变供电线路等,减少电网中的电压降低。
b.负荷分担:将低电压区域的部分负荷分担至相邻区域,以减少负荷集中,改善供电电压。
c.负荷控制:对低电压区域的重要负荷进行控制,如通过限电等方式,降低负荷峰值,改善供电电压。
3.配电线路优化通过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减少线路电阻,以改善供电电压。
具体措施包括:a.线路改造:对低电压区域的线路进行改造,如更换导线、减少连接点等,降低线路电阻。
b.线路增容:对低电压区域的配电线路进行增容,以提高供电能力和电压稳定性。
c.线路升级:对低电压区域的老化线路进行升级,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术,降低线路电阻。
4.电压补偿装置安装在低电压区域安装电压补偿装置,以提高供电电压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a.静态无功补偿:通过安装静态无功补偿装置,对低电压区域进行电压补偿,提高供电电压。
b.动态无功补偿:通过安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低电压区域进行动态电压补偿,改善供电电压质量。
配网低电压综合治理技术原则(试行)

配网“低电压”治理技术原则(试行)为加强配网“低电压”治理工作,提高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实施运维管控和相关基建、技改、大修等项目立项、审查提供依据,根据国家、行业和公司有关制度标准,特制定本原则。
第一章总体原则1.1坚持多措并举、统筹治理,深入分析“低电压”产生原因,按照“先管理、后工程”、“一台区、一方案”的要求,综合管理、基建、技改、大修等多种手段,科学制定治理方案。
1.2加强与电网发展规划和地区发展规划衔接,根据电网规划落实进度、城区或村镇搬迁情况及“低电压”程度,区分轻重缓急优化项目立项,提高治理有效性,防止低效、无效投入。
1.3加强治理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面应用公司配网典型设计、标准物料、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等标准化建设成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措施的先进性和规范性。
1.4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推动低电压治理中退役设备再使用工作,探索退役配电变压器跨省调剂使用的有效途径,避免设备大拆大换。
第二章电压采集及统计2.1配网用户电压原则上应通过符合电压监测仪使用技术条件的电压采集装置自动采集,在其布点未实现低压用户全覆盖的情况下,可通过配变终端、智能电表等监测手段采集。
2.2“低电压”指用户计量装置处电压值低于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电压下限值,即20千伏及以下三相供电用户的计量装置处电压值低于标称电压的7%,220伏单相供电用户的计量装置处电压值低于标称电压的10%,其中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的“低电压”用户应纳入重点治理范围。
2.3“低电压”主要包括长期和季节性“低电压”。
长期“低电压”指用户全天候“低电压”持续三个月或日负荷高峰“低电压”持续六个月以上的“低电压”现象;季节性“低电压”是指度夏度冬、春灌秋收、逢年过节、烤茶制烟等时段出现具有周期规律的“低电压”现象。
2.4为加强配网用户电压全范围监测,应建立完善基于营配贯通的电压自动采集分析相关信息系统,扩大电压监测覆盖面,强化重点时段对中压线路首末端、配变台区首末端及重点用户的电压采集分析,为开展“低电压”运维管控及工程治理创造条件。
2024年农村低电压专项整治方案

2024年农村低电压专项整治方案一、背景农村低电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农村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低电压不仅影响了农民家庭的日常用电,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低电压问题,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制定2024年农村低电压专项整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1. 力争在2024年底前,全面消除农村低电压问题,确保农村居民的正常用电需求。
2. 提高农村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3. 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方案内容1. 提升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1) 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投入。
增加资金投入,对老旧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变电站、配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的承载能力,增加供电容量。
(2) 完善农村电网监控系统。
建立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农村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3) 加强对农村电网的维护和管理。
组建专业化运维队伍,加强农村电网的巡检和维护,及时排查和修复设备故障,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低电压问题。
2. 优化农村配电网结构(1) 进一步提高农村配电网的覆盖率。
在农村地区新建或升级配电变压器,并增加配电箱数量,确保电力供应到每个农户。
(2) 提升农村配电线路的承载能力。
加大对农村配电线路的改造和升级力度,提高线路的承载能力,减少线路阻抗,降低电压损失。
(3) 推广使用先进的配电设备。
推广使用智能配电箱、电力电子变压器等先进设备,提高配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减少用电过程中的电压波动。
3. 加强农村电力供应调度能力(1) 建立农村电力供应调度中心。
建立农村电力供应调度中心,统一调度农村电力供应,优化电网运行,提高供电质量。
(2) 加强与电力公司的合作。
积极与电力公司合作,共享资源,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制定相应的电力调度政策。
根据农村用电需求,制定合理的电力调度政策,保障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四、推进措施1. 加大财政投入。
农村配电网“低电压”问题及治理

农村配电网“低电压”问题及治理摘要:农村电网虽然经历了多次农网改造工程,但是由于改造工程的不彻底,致使农村电网仍然出现重载甚至过载运行,造成线路末端用户电压过低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我国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改变农村电网的低压情况,改善供电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农村低压电网问题,提出了农村配电网低电压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电网;低电压;配电网1农村配电网中“低电压”问题1.1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台区中三相电流不平衡,也是引发低电压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低压配电系统中大多数采用的是TT或TN-C三相四线制供电,有时候接线人员为了取线的方便,通常会随机取两相(如A、C相)接到用户线进行供电,如果该区域连接到A、C相的负荷较多,尤其是接入的有大功率负荷[2],就会造成A、C相电流比B相电流大,而B相电压较A、C的相电压偏高,若配电台区的负荷依然无序的扩展,那么起初相对平衡的三相电流,会出现较大的不平衡,造成客户端电压质量下降。
1.2无功补偿能力不足农网中存在大量的感性负荷,这些感性负荷消耗大量的无功,造成无功功率在配电网线路中的流动,极大的增加了有功网损与电压降落[3]。
目前,因为对农网区域内无功缺额的统计不到位,致使无功就地补偿的能力不足,存在较大的无功缺额,间接的造成农网低电压的问题。
1.3配变布点不合理、线路选型标准偏低由于早起配电变压器布点的选址没有基于配电网整体来考虑,造成了选址不合理、容量不满足要求的问题,同时由于所在台区的供电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大型用电负荷由于场建问题距离变压器较远,致使大功率负荷位于线路的末端,而早起的配电变压器选址往往安装村头位置,这种不合理的配电布点加剧了线路末端低电压问题。
同时,之前的农网改造资金主要应用在了解决偏远地区少数用户的用电问题上,配电线路的选型相对较低,存在大量的未改造线路,经改造的线路也大都采用的是线径较细的架空线路,这显然不能满足农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在用电高峰时段部分农村线路存在长期过载运行的现象,加速了线路老化,造成导线出现断股现象,线路上的损耗非常大,电压降落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配网低电压治理技术6.1 配网低电压产生原因6.1.1 低电压特征分类依据低电压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特点,大致可分为3类:长期性、季节性和短时性。
①长期性低电压指用户低电压情况持续3个月或日负荷高峰低电压持续6个月以上的低电压现象;②季节性低电压是指度夏度冬、春灌秋收、逢年过节、烤茶制烟等时段出现的具有周期规律的低电压现象;③短时性低电压主要是指由农村居民临时性挂接负荷或建筑用电负荷引起的不具有长期性和季节性特点的阶段性不规律低电压现象。
6.1.2 低电压发生时段分布1)农村集中排灌期间。
每年1~3月份、6~9月份和11~12月份,农业排灌负荷较为集中,用电量较大,部分带有排灌负荷的公用配电变压器短时间出现满载、过载现象,造成处于低压线路末端负荷的供电电压较低。
2)日用电高峰时段。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户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用电器保有量快速增加,农村配电台区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农村日用电高峰时段相对集中,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日用电高峰时段Tab.1Daily peak load time季节月份时段备注夏季7,8 中午:11:00~15:00晚上:19:00~22:00 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加工季节,如南方春季采茶期等冬季12,1 晚上:19:00~22:006.1.3 低电压产生的管理层面原因1)供配电设施运维管理粗放。
中低压供电设备台账不健全或更新不及时,网架和设备的基础性资料不完善。
营销、配电、调度数据资源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变电站、线路、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和低压用户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调管理机制,未依照季节性负荷情况和用电峰谷状况及时调整配变分接头位置和投切无功补偿设备,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运行状态和补偿效果不清楚、不了解、不掌握,对损坏或缺陷设备发现、处理、更换不及时。
2)部分地区营销管理不精细。
个别地区农村用户报装接电管理较为松散,存在较大集中负荷接于公用配变用电或农村居民用户生产负荷报小用大的现象,造成配变过负荷低电压情况;配电台区管理人员对台区单相用户未均衡分配接入A、B、C相,大量农村用电负荷集中在农忙时节,如春耕秋收和排灌期间,用电负荷分布不均,造成配变低压侧用电负荷三相严重不平衡,导致重载相中后段用户低电压。
3)中低压配电网电压监测不全面。
按照电压监测点一般配置要求,农村电网每百台配变设置1个电压监测点配置,城市电网每百台配变设置2个电压监测点进行配置。
农村居民用户点多面广,客户端电压监测不全面;个别电压监测点代表性不强,依据监测数据难以准确掌握农村电压质量真实情况;配电台区监测、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的运行和状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可用率低,通过系统性关联分析定位低电压问题原因难度大。
4)低压需求侧管理工作不到位。
对用户用电性质掌握不全面,对台区负荷发展的预见性不够,高峰负荷时造成台区配变过负荷运行,未得到有效监测和及时处理;对用户用电知识宣传不够,部分用户的户内线未根据实际用电负荷增长情况同步进行增容改造,超年限超负荷使用,线路老化严重,电压过低致使家用电器无法正常使用;对类似农产品加工的季节性负荷缺乏有效的调峰措施;对大负荷用户错峰用电宣传和引导不力,负荷过于集中,未能及时转移负荷,造成用户低电压问题。
6.1.4 低电压产生的技术层面原因1)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不足。
农村用电负荷相对城市负荷密度小,部分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等地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变电站布点不足,缺乏合理规划,配变布点和线径配置凭经验,缺少必要的电压降落校验;个别新上或改造的配电台区设计时超合理负荷距供电,配变容量配置不足,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大。
2)中低压配电网电压调控能力弱。
农村未改造的部分变电站中的无载调压主变压器还占据一定比例,高峰负荷期间无法保证10kV馈线出口电压质量;对长期存在低电压问题的中低压配电线路未加装自动调压装置。
配变主要为无载调压型,调压范围基本为±2.5%或±5%,无载调压型配变因需要停电进行调压操作,一般只做季节性调整或不做调整,对于日负荷波动较大的配电台区无法满足电压调节频度技术需求。
3)无功补偿配置不足或不合理。
农村用电负荷具有季节性和时段性波动特性,高峰负荷时几近满载或过载,低谷负荷时接近空载,对农村配电网各层级的无功补偿配置、调控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农村电网无功电源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无功补偿容量不足或不合理等问题。
部分地区对变电站无功补偿配置较为重视,10kV线路与配变无功补偿配置不科学,一般按照标准容量配置,装置的投运率和可用率较低,电网末端无功缺乏,所需无功功率由发电厂或上级变电站远距离输送到电力终端用户,造成较高的电网损耗和较大幅度的电压降落。
4)农村配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农村电网电压无功在线监测与可控、能控和在控设备相对较少,通信网络建设也相对滞后,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薄弱,已有的监测和可控设备多为分散型和就地型,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低电压问题情况、发生原因,无法实现电压无功多级联调和全局性优化控制,依靠运维人员的巡视、抽测等方式查找与解决处理问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差,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建设、改造方案的形成往往缺乏电网各层级的运行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6.2 现有的治理措施介绍6.2.1 综合治理管理措施1)提升低压用户负荷需求管理。
通过加强低压用户报装接电管理和强化营销数据分析,合理确定用户负荷装接容量,在营销业务系统中标注单相用户所接相别,统计分析分相用电量,辅之以现场测量,及时调整单相用户所接相别,控制低压配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结合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或集抄系统建设,全面收集配变和低压用户用电负荷数据,并进行负荷特性分析,为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对无法及时改造的低电压配电台区,实施用户错峰用电管理,引导和鼓励小型加工等较大负荷用户错峰用电。
2)加强中低压供配电设施运维管理。
建立健全中低压供配电设备台账信息,严格遵照电压无功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时处理电压无功设备存在缺陷,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可用率;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段负荷曲线和电压曲线,制定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策略,确定配变分接位置,及时投退电压无功设备。
3)建立健全配电网低电压监测网络。
构建城乡配电网电压质量监测网络和管理平台,在还未普及智能配电台区和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区域,增加电压监测点数量,加强电压监测仪日常维护和检查,发现运行异常的监测仪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依据低压用户典型日电压波动规律,不定期开展“低电压”情况普查和抽查,跟踪低电压事件处理过程,及时有效解决低电压问题。
6.2.2 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低电压产生原因可归结为3方面问题,即电网运维管控问题、设备配置问题和电网结构问题。
可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优化控制、建设模式和评估决策等,具体分析见图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信息成为电力图1 低电压产生原因分类及综合治理技术手段Fig.1 Classification of causes of low voltage problem and its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行业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构成元素,数据将成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管理相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依据颁布的《关于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开展用户电压数据采集的指导意见》,正加快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配变、典型低压用户的电压数据采集,推进营配贯通和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中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运维控制提供了基础条件[8-10]。
6.2.1 优化控制技术1)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控制。
结合变电站、中压线路、配电台区中可控设备的运行状态,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短期负荷或超短期负荷预测技术,实现同层的多项和不同层的多级电压无功协调控制。
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控制对降低网络综合损耗、提高电压合格率、提升经济运行水平以及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的意义重大。
2)自适应负荷有载调压。
配电网有载调压包括变电站层级的有载调压主变压器、中压馈线层级的线路自动调压器、配电台区层级的有载调压配变以及低电压补偿装置等,可通过智能控制部分判断输出电压值与基准电压值的偏差,如大于允许范围并延续一定时间后,控制有载分接开关调节输出电压;低电压补偿装置可直接串联在低压线路中,通过自动跟踪电网电压调节升压幅度,保障低压用户电压质量。
3)低压负荷在线换相。
在配电台区合理配置适量的低压负荷在线自动换相装置,通过综合控制终端实时监测配变低压侧三相电流不平衡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优化计算,发出最优换相控制指令,按照设定的换相流程执行换相操作,实现带载情况下用电负荷的相序调整,A、B、C 三相负荷平衡分配,解决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造成的重载相低电压问题。
6.2.2 建设模式应用技术1)单三相混合供电模式。
针对不同用电性质、负荷大小、用户/区块分布情况,在一个供电区域内采用单相配变与三相变压器混合进行供电的配电方式,使中压线路深入负荷中心减少低压线路的综合损耗。
2)3 5 k V 配电模式。
包括 3 5 k V 线路轻型化和35~0.4kV 变配电集成化设计2部分。
按照10kV电压等级线路的标准优化设计35kV线路,降低线路造价,提高远距离供电能力;按照10/0.4kV配电台区模式集成化设计35/10/0.4kV配电变电站、35/0.4kV直配台区,大幅度降低变配电环节造价,保障用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3)智能配电台区建设模式。
从配变到用户的供电区域,应用智能配变终端、智能电能表等设备,以及通信、信息等技术手段,实现供用电的综合监控、管理与双向互动功能,并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化特征。
6.2.3 评估决策技术1)配电网优化规划技术。
在配电网网架参数和运行数据分析及负荷增长预测的基础上,以满足未来用户容量和电能质量要求为目标,寻求一个最优或次优的设备选型、容量配置、接线模式、馈线回路数量方案作为规划、建设与改造方案,使建设投资、运行维护、综合损耗及可靠性损失费用之和最小。
2)供电能力在线评估技术。
针对中低压配电网设备拓扑关系和运行数据进行潮流分析,分析当前电网供电的健康程度和供电能力水平,修改相应设备属性、调节相应负荷,仿真分析在不同负荷特性下的供电能力变化情况,仿真评估电网运行指标情况。
3)低电压在线治理仿真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
依据各监测点的电能质量指标进行判断与决策,其顺序为:用户层监测点电压—配电台区低压侧监测点电压—中压线路监测点电压—变电站母线监测点电压,针对低电压改变电网设备参数实施仿真治理并给出效果分析对比,为实际低电压治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6.3 含储能装置的低电压治理方法(1)电池模型电池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和变流器两部分组成,首先介绍电池模型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