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栈道 阅读答案
比喻、对比、举例、引用等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身份的确定

比喻、对比、举例、引用等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身份的确定比喻、对比、举例、引用等是历年中考试题常见的考点,但是这几种手法在不同文体中出现时,它们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易混淆。
下面我将一一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文体中的身份。
一、“比喻“身份的确定1、一个含有比喻的语句在记叙文中出现时,它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应该用赏析比喻句的方法解释其作用。
如:【2011年浙江省舟山市语文试题】《杂志风波》的阅读题: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逼真地描写出“我”突然被刘爷爷的话揭到短处时的神情,表现出“我”的伤心、痛苦、无奈。
2、一个含有比喻的语句在说明文中出现,它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用分析说明方法的形式解释其作用。
如:【2011年南昌市语文试题】《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的阅读题: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
3、如果议论文中讲道理时出现比喻句,我们一般称其为“比喻论证”,有时将其归入道理论证中去,我们应该用分析论证方法术语解释其作用。
如:【2011年河南省语文试卷】《坚持“一件事原则”》的阅读题: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的观点。
二、“对比”身份的确定1、当对比出现在记叙文中时,我们称之为对比的修辞手法,我们应该用分析修辞手法的形式解释其作用。
如:【2011年义乌语文试题】《父亲进城送梨》的阅读题: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精选8篇)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精选8篇)篇1:古蜀栈道阅读答案古蜀栈道阅读答案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
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
《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然四塞。
”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
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
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
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 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
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下列名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若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
③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还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同时,传统的纸质书很难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而有声阅读弥补了这方面缺憾。一方面,有声阅读种类繁多,它不局限于有声小说、评书,还包含了历史学习、经管人文、少儿教育等细化分类产品;另一方面,有声阅读使获取知识更加便捷。不同次的读书人群都能寻找到符合各自需求的产品,增强了文化获得感。
C.有声阅读的规则与标准还不够完善。
D.______
11. 诗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选编过程中不小心被删除,若进行还原,你觉得放在甲处还是乙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应该放到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再读全文内容,简析“阅读”在时代变化中 “变与不变”。
2021-2022学年下学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簇新cù狡黠xiá妇孺皆知rú
B.诘难jié盘桓huán两肋插刀lèi
C.熏陶táo侍候shì怒不可遏è
D.顷刻qīng飞窜cuàn吹毛求疵cī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从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可知,甲段将“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思想进行对比,并不是“将迁客骚人览物的悲与喜对比”。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2011陕西中考语文阅读题)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2011 陕西中考语文阅读题)古蜀栈道刘小方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
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然四塞。
”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
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
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 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 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 5 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 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
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 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
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
《古蜀栈道》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古蜀栈道古蜀栈道刘小方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
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然四塞。
”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
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
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
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
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说明文阅读练习题(有答案)

2020—2021学年下期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练习题1. 阅读《〈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回答下列小题《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可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300多万千米的行星。
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
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
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
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
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要塞.(sài)翘.首(qiáo)锐不可当.(dāng)B.屏.息(bǐng)悄.然(qiǎo)殚.精竭虑(dān)C.镌.刻(juàn)锃.亮(zèng)深恶.痛疾(wù)D.禁锢.(gù)佃.农(diàn)杳.无音信(yǎo)2. 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慰勉任劳任怨为富不仁抑扬顿挫B.匿名正人君子一丝不苟如梦初醒C.由衷眼花瞭乱摧枯拉朽锐不可当D.崎岖正襟危坐藏污纳垢诚惶诚恐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几年时间,他不但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且还发表了几篇很有影响的文章,令人()。
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培养其合作与创新能力,真是()。
③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不但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让我们将学科知识()起来。
A.侧目而视一举两得举一反三B.刮目相看一举两得融会贯通C.刮目相看两全其美融会贯通D.侧目而视两全其美举一反三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让我们拥书入怀吧!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D.各地政府减免农业税是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的原因。
5. 按原文默写(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3)《使至塞上》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独绝千古”。
(王维《使至塞上》)(4)王绩的《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精选 古蜀栈道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古蜀栈道古蜀栈道刘小方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
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然四塞。
”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
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
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
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
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蜀栈道
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
分)
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
分)
3.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
分)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答案:
1.(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作用。
2.说明了关中和四川的沟通势在必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修建用时长;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