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8.固体也热胀冷缩吗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8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热胀冷缩现象概述定义: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即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
适用范围:热胀冷缩现象不仅适用于液体和气体,同样适用于固体。
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固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
例如,加热金属球后,金属球无法穿过原本能穿过的金属环;冷却后,又能穿过金属环。
微观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固体是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紧密排列而成的,当温度升高时,原子或分子的振动幅度加大,导致固体体积膨胀;当温度降低时,原子或分子的振动幅度减小,导致固体体积缩小。
三、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铁轨缝隙:铁轨之间通常会留有缝隙,这是为了防止铁轨在受热膨胀时相互挤压而损坏。
这些缝隙为铁轨的热胀冷缩提供了空间。
水泥路面:水泥路面在铺设时也会留有空隙,同样是为了防止路面在受热膨胀时破裂。
这些空隙能够容纳路面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
温度计:除了液体温度计外,还有固体温度计(如双金属片温度计),它们也是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当温度变化时,固体温度计中的双金属片会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弯曲,从而指示温度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与拓展知识实验安全:在进行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安全。
例如,加热金属球时要使用酒精灯等安全加热设备,并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体以防止烫伤。
反常现象:虽然大多数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也有一些固体在特定条件下会表现出反常现象。
例如,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冷胀热缩的现象。
因此,在理解热胀冷缩现象时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8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的必备知识点包括热胀冷缩现象的定义与适用范围、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以及注意事项与拓展知识等方面。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霸速记地三单元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霸速记地三单元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1. 水的循环过程:水通过太阳的蒸发,从地面或海洋中升到天空,形成水蒸气。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会不断聚集,直到它们变得太重而降落到地面,形成雨、雪、雾等。
降落到地面的水会流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最终返回海洋或蒸发到空气中,完成水的循环。
2. 水的不同状态: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在温度为0摄氏度以下时,水结成冰,呈现固态;在常温下,水呈液态;在100摄氏度
以上时,水会蒸发为水蒸气,呈现气态。
3. 水的利用和保护:人类在生活中大量利用水资源,如饮用、洗涤、灌溉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水资源,避免污染和浪费。
节约用水的方法包括修筑水库、修筑梯田、打井等。
4. 水的净化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净化水质,如用明矾沉降、用漂白粉消毒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微生物,使水质更加清洁卫生。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建议多做习题、阅读相关资料,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分析: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知道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并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单元总体目标: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中要以积累的证据为基础。
2、能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1、根据一个制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知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知道物体的运动大体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制定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很多,拉力是只要的一个因素。
5、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越慢。
单元课时划分1、《一切都在运动中》 1课时2、《运动的快慢》 1课时3、<运动的方式> 1课时4、《小车的运动》 1课时5、《摆》 1课时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一、引言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植物的生长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1. 种子发芽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开始,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湿润和温暖,会发芽生长。
种子中的胚芽在发芽时会向外生长,同时根部也会向下生长,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2. 根的生长植物的根是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它会从种子底部延伸并向下生长。
根会分布在土壤中,并通过细小的毛状结构吸收水分和养分,供植物全身各部分生长所需。
3. 茎的生长植物的茎负责将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茎会向上生长,并在顶端不断分裂增长,形成新的枝条和叶子。
4. 叶的生长植物的叶子是负责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生成自身所需的养分。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长出新的叶子来进行光合作用。
三、植物的繁殖除了生长,植物还通过繁殖来延续种群。
1. 花的结构和繁殖植物通过花朵进行有性繁殖。
花朵通常包括花瓣、花萼、花蕊和花柱等部分。
花瓣和花萼呈现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
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通过昆虫飞行或风的传播,落到花柱上,与雌性生殖器官结合,最终形成种子。
2. 种子的繁殖种子是植物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
当花朵受精后,会形成果实,果实内部则包裹着种子。
种子外部的果皮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同时,当有合适的条件时,种子可以萌发出新的植物。
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通过风、动物、水等将种子传播到新的地方。
这样,每个种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发芽生长。
四、小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和叶的生长都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而植物通过花朵和种子的繁殖来延续种群。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认识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理解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3.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温度的含义及其常用单位;2.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如:温度高物体膨胀,温度越低物体收缩等;3.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步骤1.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
我们要教授孩子们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的单位。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强弱程度的量度。
目前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度(℃),另一种是华氏度(℉)。
我们在中国通常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而在一些国家会使用华氏度计量。
2.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例如,当温度变高时,很多物质都会膨胀,反之亦然。
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测量温度变化对水的状态变化的影响,或是使用靠它的铝棒来让孩子们观察金属展开时的变化等。
3.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我们要教授孩子们如何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正确测量温度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非常重要。
我们要教孩子们如何将温度计放入样品中并进行读数,如何正确地清洁温度计,以及如何校准温度计等。
四、教学方法在本堂课中,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来呈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很重要,它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指导教学改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本课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小测验、实验记录、小组讨论等,来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对孩子们进行实时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六、总结本堂课教授了孩子们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温度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单位:分贝(dB)★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单位:赫兹(HZ)。
他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运用: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2、拨动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粗与细比较,哪个音高?细的。
例如: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4、振动的物体有厂有短,长与短比较,哪个音高?短的。
例如: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5、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6、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地球的主要特点?- A. 地球是一个星球- B. 地球是一个不适宜居住的星球- C. 地球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 D. 地球是一个没有空气的星球2. 地球上的大气层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A. 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的热量- B. 使地球的温度保持稳定- C. 提供氧气供人类呼吸- D. 所有选项都正确3. 地球的自转是指什么?- A.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B. 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 C. 地球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D. 地球的磁场产生变化4. 以下哪个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资源?- A. 电脑- B. 书本- C. 石油- D. 铅笔5. 以下哪个是地球上的一种行星?- A. 木星- B. 太阳- C. 月亮- D. 水星第二部分:填空题1. 地球上最广阔的海洋是________。
2. 地球的外层是由________构成的。
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需要大约________天。
5.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________和________。
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为什么地球是适宜居住的星球?3. 请举例说明地球上的一种自然资源的用途。
第四部分:解答题1. 请描述地球上的四个季节是如何交替出现的。
2. 请解释地球的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的。
第五部分:实验题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注意:请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不要简述内容。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重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2重力的例子: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我们在以垫圈的重力作为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实验中发现:①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②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③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垫圈的重力。
反冲力4.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5.反冲力的例子:火箭、喷气式飞机、水火箭、水上飞行器6.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结论:①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②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③气球的喷嘴越粗小车行驶的越远。
弹力7.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8.利用弹力的例子:跳跳球、跳高的撑杆、跳水的跳板、蹦床、健身球等。
9.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实验结论:①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行驶的距离越长。
②橡皮筋在车轴上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10.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鞋底的花纹、瓶盖上的花纹、轮胎上的花纹、手指上指纹、运动员手上镁粉等。
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轴承中的滚珠、链条上涂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12模拟搬运重物过程的实验结论:①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②“滚木”在移动盒子时受到的摩擦力比直接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小。
③搬运货物时使用轮子既方便又省力。
认识弹簧测力计13.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14.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1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16.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7.使用弹簧测力计注意事项: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集中话题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
鸣声欢呼声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
[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
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
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
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
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
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
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