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021江苏南京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 1 -/7
5. 以下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标准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当代意义。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 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 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 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二十四节气的
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 惊蛰〞,两个汉字组
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
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明。
6. 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
登:到达
B.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
窘:穷困
C.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
方:正直
D.吾终鲜.姊妹
鲜:缺少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2021届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论语》记载: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江苏省南京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龙文教育内部资料南京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搅拌/矫枉过正讹传/峨冠博带讴歌/呕心沥血......B.落款/络绎不绝菜肴/遥相呼应挟制/汗流浃背......C.眉批/没齿不忘租赁/不吝赐教创伤/疮痍满目......D.地壳/一窍不通昵称/销声匿迹曝晒/飞湍瀑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教育部决定开展高中教科书使用的问卷调查,我市须自主确定分别位于市区和县城的四星级和三星级高中各一所参加调查。

B.青奥会日益临近,南京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青奥会已成为展现南京国际化形象和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C.近期全省有雨雪飘落,气温明显下降,但今冬气温是否较去年同期还有所降低,有关专家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D.美国重返亚太,并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

3.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一段话的深刻含意。

(4分)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

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 ▲ 4.以《红高粱》《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等作品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某中学文学社准备举办“莫言作品读书报告会”,请你拟一句活动海报的宣传语。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5分)龙文教育徐州响山校- 1 -▲ ▲ ▲ ▲ 30 龙文教育内部资料二、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21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2021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张宗琪
毕飞宇
外人,或者说,初来乍到的人,时常会有这样的一个错觉,沙复明是推拿中心唯一的老板。实情却不是这样。推拿中心的老板一直是两个。如果一定要说只有一个的话,这个“一”只能是张宗琪,而不是沙复明。
和性格外露、处事张扬的沙复明比较起来,张宗琪更像一个盲人。他的盲态很重,内心也极度的内敛。沙复明做事的风格是大张旗鼓。他喜欢老板的“风格”,热衷于老板的“样子”,他就当老板了。张宗琪把这一切都给了他。张宗琪没有沙复明那样的好大喜功,他是实际的。他只看重具体的利益。这一来张宗琪的低调反而格外的有力了,大事上头他从不含糊,大权也并没有旁落。
张宗琪从金大姐的手里接过饭盒,打开来,认认真真地闻了一遍。好东西就得这样,不能一上来就吃,得闻。等闻得熬不住了,才能够慢慢地送到嘴里去。
没有任何预兆,高唯站起来了。她把饭盒放在了桌面上,啪的就是一声。这一声重了。高唯说:“等一等。大家都不要吃。我有话要说。”她的口吻来者不善了。
张宗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夹着羊肉,歪过了脑袋,在那里等。高唯说:“我饭盒里的羊肉是三块。杜莉,你数一数,你是几块?”
却惨遭暗杀。揭开笑料百出的故事表层,我们发现这是一场具有古希腊悲剧意味的英雄之殇。而这正是原作中深刻人文主题的体现。
1.在第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声望 素养 墨守成规 截然不同
B.威望 学养 墨守成规 泾渭分明
C.声望 学养 抱残守缺 泾渭分明
D.威望 素养 抱残守缺 截然不同
这件事来得过于突然,杜莉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她的饭盒已经被高唯一把抢过去了。她把杜莉的饭盒打开了,放在了桌面上。
“杜莉,大夫们都看不见,你能看见。你数,你数给大伙儿听。”
杜莉的确看得见,她看到自己饭盒里的羊肉多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杜莉哪里还敢再说什么。

2021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1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21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在某网站经常预订的酒店房间价格在380 -400元之间,而用朋友的账号查看时,同一房间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

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居然高于新客户!该同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

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

"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

而大数据"杀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

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

当我们使用APP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别、地区、是否使用苹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等等。

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

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即期望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

新高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一文指出,外卖行业已成为年轻人的就业首选,因为外卖骑手的收入比制造业工人高,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

而且,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与制造业的年龄结构相当。

相比之下,制造业已经失去了年轻人,这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

材料二: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越来越少,而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

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

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研究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

以上两篇文章都在探讨制造业和外卖行业的就业现状。

外卖行业已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因为外卖骑手的收入比制造业工人高,而且年龄结构相当。

制造业的用工需求越来越少,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

这导致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虽然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但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因为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研究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

2021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

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

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体察踩踏 B.捉摸不透体谅踩踏 C.捉摸不透体察作践 D.不可理喻体谅作践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当前,我国己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应该把握政策定力,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过快运行。

B.《易传》所言的“修辞立其诚”是千百年来中国立言者信守的古训,它要求立言者说真话,矢志穷究天地间的真理,批评家当然也不例外。

C.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研究中心为重建中国民间记忆,致力于家书搜集和整理工作,自2021年4月至今,近五万多份家书从海内外汇集而来。

D.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一则“点翠头面”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就猎杀翠鸟获取翠羽做京剧演员的头饰是否过于残忍,网友的回答是肯定的。

3.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莆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A.⑤④①③⑥② B.④①⑥②⑤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⑥②④①⑤③ 4.文章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形成的语文体式,下列句子不合语体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村子里很静,杜鹃鸟在果林的深处不住气地啼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江苏南京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翻译古文正如同翻译外文,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

如果说翻译外文是缩短一国人与他国人的空间距离址不同国度的人不出国门便可见面晤谈,那么翻译古文则是填平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时间沟堑,让现代读者通过译文与相隔千百年的古代作者进行对话。

当年苏曼殊曾为他的汉译英诗集取了个名字叫"文学因缘",不禁让人想到一句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翻译充当的角色就仿佛文学因缘的月下老人罢?古文今译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

据说,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把殷周时代古奥的档案文册改写成明白流畅的汉代语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开始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

时光流逝j吾言变易,阅读中的语言障碍造成理解的困难, 这在中外都一样。

《尚书》到了唐代,人们已觉得"佶屈聲牙";就是十六七世纪的莎翁剧作在三四百年之后的观众看来,也有些古怪拗口。

所以,如果不加注释或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逬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看粮食却饿肚皮。

毫无疑问翻译是必要的,可是,翻译并不容易。

译文很难达到逼肖原作的水平,虽然翻译者都很根使译文成为原文的镜子,"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除了左右相反之外纤毫不差,但翻译者打造的这面镜子总不可能没有一点走形,更不消说在拙劣的匠人手里还有成为"哈哈镜”的危险。

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1 寺里曾好心地替翻译者抱不平,他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

”不过翻译毕竟不是自由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总是一重束缚又是一把验尺,所以即使是最好的翻译者面对原文,也不敢拍胸口打包票,保证译文完全传达了原文的精神,恢复了原文的旧貌;更不消说面对的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译者就更不能保证译文如同原文一样有神韵妙味了。

这里原因很多,撇开翻译者水平的差异不说,大概首先是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

古人生活在业已消逝的历史之中月寸间已经带走了他们的精神、情感、习俗。

虽然翻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去体验这种历史氛围,通过译文来重现这种历史风貌,但毕竟逝者如斯夫,再好的译者也不能重构历史的真实,而只能部分地还原与逼近真实的历史。

即使加上说明,加上注释,也难以完全凸现原文中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情趣。

其次是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

古人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文学范本,而我们却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去追踪和复述它的用意与内容。

仅仅是语言构成的差异就使我们为难,因为精密严整的白话和自由灵动的文言毕竟不大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些原文中典章、器物、习俗、礼仪的术语早已消失,翻译者不得不花很多话语去解释;还有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在白话中无法复现,翻译者不得不另辟蹊径去模仿。

所以,在原文和译文的"转运"过程中,难免颠簸磕碰得失真或走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看翻译者在原文面前总是一事无成,好的翻译有可能使原作"投胎转世"到译文中来,尽管同样有些失真”或"走样",但臻于化境的译文可以"补偿"这些损失。

不过,这需要翻译者对古文有透辟的理解,对白话有娴熟的技巧。

(选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翻译如同月下老人,它帮助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B.面对前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翻译的牵线搭桥,后代读者必然会感到难以理解。

C.对译者而言,原文一方面制约并限定翻译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翻译优劣的标准。

D.只有对文言有精深的理解且能熟练地运用白话文Z才有可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

2.下列有关古文今译的表述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3分)A.翻译者掌握运用古文与今文的水平有差异Z个人能力有局限Z这会影响到翻译的水平。

B.古今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翻译者可以间接地体验历史,却没法完全重构历史的真实。

C.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使我们不易去追踪和复述古人创造的文学范本的用意与内容。

D.文言文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这在白话文中只能通过模仿的手段加以复现。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童第一段将古文翻译与外文翻译相联系Z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其不同的特点,强调古文翻译可以穿越时间Z拉近古人今人距离。

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司马迁改写殷周档案和20世纪前期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等例,说明古文今译的现象早已有之。

C.文章第三段使用比喻论证,将翻译者的译文喻为镜子,说明翻译没法达到和原文严丝合缝的效果,拙劣的翻译甚至可能发生变形。

D.文章第三段引用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 两句,为翻译工作者辩护Z译经之僧也可兼为文章高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 ~ 6题。

材料一身体为抵抗病原体Z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阶段防御系统。

病原体侵入体内的最初数小时,非特异性免疫最先迅速作用,各种免疫细胞展开对病原体的攻击。

随后,特异性免疫开始作用。

"T细胞"作为特异性免疫中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能获取病原体的信息并激活同为免疫细胞的"B细胞",下达使其合成"抗体"的指令。

接收到指令的B细胞大量产生抗体,借助抗体破坏病原体。

另外,部分T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够通过破坏感染病原体的细胞,阻止感染的扩大。

特异性免疫就是借助这样的机制,发挥强大作用,消灭病原体的。

由于部分T细胞和B细胞能够存储病原体的特征信息,因此,当曾经感染过的病原体再次侵入时,人体能够迅速杀灭该病原体,这被称为"免疫记忆"O疫苗, 就是利用了这一免疫机制,将病原体的特征信息提前储存到T细胞和B细胞这些免疫细胞中,成为人类用来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面对疫苗,我们在犹豫什么》,《科学世界》2020年第1期)材料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多个国家不同研究团队有不同的技术方案,有的传统f有的新锐。

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种减毒活疫苗,采用的是活性病毒,经改造使其毒性减弱失去致病性。

该疫苗免疫效果好,生产成本不高,但研发时间长,还有低概率致病风险。

第二种是灭活疫苗,又叫死疫苗,同样是最传统的疫苗。

该疫苗采用的病原体已失去活性, 但表层蛋白仍可触发免疫反应。

这两种疫苗的研发及生产涉及病毒培养,生物安全要求较高。

重组蛋白疫苗安全性好,不需要分离获得病毒毒株,只要根据病毒的序列,表达出大量的病毒抗原蛋白,制成疫苗即可。

简单点讲就是"给人打病毒表面S蛋白"。

而核酸疫苗(DNA疫≡∕mRNA疫苗)则是给人体注射病毒抗原蛋白的编码核酸,利用人体细胞自己去合成病毒的抗原蛋白而产生免疫应答。

这种开发技术新颖,目前全球尚无一款获批上市。

陈薇院士团队正在做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属病毒载体疫苗,他们将改造后的无害腺病毒作为载体,装入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制成疫苗。

无害的腺病毒戴上S蛋白的"帽子",假装自己很"凶",让人体产生免疫记忆。

所以Z打个比方,如果减毒活疫苗是"将野兽驯化为坐骑",那么灭活疫苗就是T ;重组蛋白疫苗是T ,核酸疫苗就是T ,病毒载体疫苗则是(摘编自果壳网《新冠疫苗到底多久才能面世?》2020年4月21日)材料三DeePTeCh :目前各国都在加速疫苗研发,据说最快只要12或18个月,但大部分已有疫苗研发都是几十年才获得成功,请问新冠病毒疫苗能这么快成功吗?张林琦:确实可以这么快。

因为传统技术的平台很成熟了,新技术应用如mRNA 技术可以加速开发。

再加上在社会需求急切的情况下,各方面都会加倍努力来缩短这个开发时间,所以一定会冲破一些过去的慢节奏。

DeePTeCh :也有权威专家说,不排除疫苗开发会失败。

您觉得会有这种可能吗?张林琦:会有这种可能。

新生事物,没有谁能保证百分百会成功。

但我们一直在全力以赴。

我国为增加胜算几率,同时展开了五条研发路线。

针对这五条路线, 还设疫苗开发专班负责协调研发单位,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早期介入,全程参与,研审联动,全力推动疫苗研发工作。

DeePTeCh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上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吗?张林琦:首先要安全,其次要诱导出可以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抗体,第三要避免出现不利的免疫反应或者副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疫苗成本和可及性。

(摘编自《专访清华大学张林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文网2020年5月7日)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在第一时间提交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信息。

早在1月22 H ,科技部第一批启动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应急攻关"项目里,快速研发疫苗就是其 -O虽说疫苗从研发到生产是个长链条,但我国有整合全链条资源的优势,可同步推进研发、审批、生产各个环节。

所以,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预估会比SARS 疫苗进展顺利。

(摘编自《科学看待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人民日报》2020年4月20日)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疫苗成为人类对抗病原体的有力武器,利用的是人体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及细胞的"免疫记忆"功能。

B ∙ T细胞作用不可小觑,它能获取病原体的信息,激活B细胞并对其下达合成抗体的指令,有些甚至能阻止感染扩大。

C.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是采用传统研发技术方案的疫苗,它们都需要培养并获取病毒毒株,有一定生物安全风险。

D •安全、有效、无害、低成本、可及性等都是疫苗研发必须考虑的因素,—般 来说,疫苗的研发耗时较长。

5・材料二~空缺处依次填入短语I 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着羊皮的狼〃着羊皮的狼〃着狼皮的羊〃着狼皮的羊〃6. 结合材料三和四,请概括我国有可能较短时间内研发成功新冠疫苗的依据。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Z 完成7 ~ 9题。

进管咼密数完第五百个数,我的眼皮再也不受控制地睁开,脑瓜里冒出一句诗:上浮,留给海面一叶刀疤。

A ・〃将野兽制成标本〃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披 B ・〃让野兽进入昏睡〃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披 C. 〃让野兽进入昏睡〃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D. 〃将野兽制成标本〃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披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我读过你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