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如何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此后出现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科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技术。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由以下这几个条件融会在一起所形成的。
1、经济方面。
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2、政治方面。
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对的权力首先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其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思想界的封闭和科学精神的匮乏。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不仅未在中国产生,也未能在欧洲之外的任地区产生的深层原因。
每一种权力都谋求一种稳定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在权力的协约中,规范性的法律产生,而其中特别是民法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资本主义商业有了最基本的保护。
而资本义的发展是近代科学产生的真正强大动力。
3、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对外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中国式思维。
近代科学有两大基础,一是完善的形式逻辑,二是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科学=逻辑+实证。
遗憾的是,中国尽管有着领先世界的文明,但在这两个方面却是极度的匮乏。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3、经济模式的束缚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为以农为本,重农 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 放弃了对科学技术的深入探索。
造成的后果:
原本的领先地位荡然无存,科技 水平远远落后于近代西方国家,最终 造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是 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候都 不能放弃科技。否则我们只能重蹈覆 辙。如今,我国的科技实力日益强大, 但是和西方国家还有差距,让我们共 同努力,携手拼搏。
谢谢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孙一波
主要原因
1、思维方式 2、制度不同 3、经济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思维方式的不同
(1)统治阶级并不重视发展科技 学而优则仕思想普遍,多数人认为只有当 官才能有出路,很少涉及科技领域。 (2)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这两种因循守旧的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2、制度上的阻碍 古代中国专制独裁,扼杀了传统 科学技术通往现代科学技术的因 素。儒家思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并且采取科举制度,八股取仕。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只知道四书五 经,不懂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之梳理与思考)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
但从17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公元6 世纪到17 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
日本学者汤浅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所占比例超过25%,即可被认为是世界科学中心。
由此可见,那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中心。
另有学者表示,若古代就有诺贝尔奖,那90%的诺贝尔奖项都要颁发给中国人。
然后到了19 世纪,中国所占比例却骤降至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觉得上述现象不可思议,于是提出科学史上闻名的、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疑问,“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吸引了许多国家一大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参与解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难题的解答仍未求得共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
但事实上,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领域依然是鸿沟难逾。
这就是说,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一、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代表性观点自1948 年“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学术界围绕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 李约瑟本人对问题的解答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本人有许多可贵的见解。
他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从地理因素角度解答道:“欧洲像一个群岛,周围大海环绕,这一切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船队的活动。
与此相对照,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大片土地,非常适合从事耕种活动,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文明,并不会使人感到惊奇。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当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日,也正是中西科学开始接触之时。
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16世纪末开始来华,西方科学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在17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并未引发中国走上如同欧洲近代科学那样的发展道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归于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体制以及清朝统治者缺乏远见。
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对神学观念提出严重挑战的科学思想和理念,如哥白尼天文学说和牛顿力学,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于传教,而不是传播科学。
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人向我们展示了近代文明和科技之后,并没有引起中国人从皇帝到臣民的特别兴趣,更谈不上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深刻认识与传播。
清代以来,到我国传教的西方人成百上千,但同一时期到欧洲游历的国人却屈指可数。
雄才大略的康熙也不过是把科学知识作为其"崇儒重道"国策的附庸,在解决历法计算等问题之后就再也不思进取了;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更是将西方新奇物器视为其玩赏享乐之物,根本没有从中感受到西方生产技术进步的巨大意义。
当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地时候,停留在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统治者竟浑然不知。
19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之余开始对中国人进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他们当中的少数人与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合作,把一批近代科学著作译成中文,从而开启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先路。
其次,少数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
为救危局,19世纪60年代初,朝野一部分洋务派主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技术救国的试验,是中国自主地引进并发展科技的大胆尝试。
洋务派建立了近代工矿企业,兴办了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新式学校,向欧美派遣了少量的留学生,翻译出版了西方科技著作。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60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现,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近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
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
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
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
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近代科学指的是自17世纪以来在欧洲兴起并逐渐成为全球主导的科学发展模式。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
首先,价值观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西方文化对于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被视为一种方法论,一种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工具。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的准则。
中国文化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天人合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而科学进展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并不是首要关注的事项。
其次,知识传承和教育体系不同也是一个原因。
传统中国教育注重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经典研读,而科学类知识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科学类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大的比重。
这种教育体系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对于科学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的不同。
此外,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近代科学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保障。
在西方,科学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学术界和科研机构。
相比之下,中国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面临政治动乱和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科学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顺利开展。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错误和失败被看作是成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面子和尊严十分重要,失败往往被视为丢脸和羞辱,这可能会减少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找到一些解释。
价值观差异、教育体制差异、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及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差异都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近年来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希望中国在未来能够在科学领域发出更多的声音。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近代科学却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一、政治、体制、经济角度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2 、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3 、缺乏专利与股份作为古代民众技术的强大动力和有效的保护传承4 、缺乏交流与交通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二、思想,文化,哲学角度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我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3 、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4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希腊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
中国自然哲学的主要动力是在系统内寻找有机联系,而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难设想的,从而导致中国对自然和谐与自然变化有深邃的哲学理解。
5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注意术的研究、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
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
(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
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宋朝更是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
而宋元时期更是中国古代发明不断涌现的时期。
但是在这之后,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是固步自封,没有任何建树。
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却迅速转化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巨大生产力,改变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
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古代科学如此璀璨的中国,却敌不过欧洲短短几百年的发展呢?甚至近代科学中没有一样是属于中国人的。
这个结局是可悲的,但在我看来,却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这种必然与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在经济上,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其他欧洲国家有明显的差异。
十六世纪后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
此时西方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
西方世界从此崛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而同时代的中国,专制主义统治不但没有受到挑战,反而在空前的强化。
明朝的专制统治不仅使“家天下”的专制主义观念扩大到整个明代宗室,从而形成了一个皇族地主集团,而且整个官僚集团与专制主义皇权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共同蚕食、鲸吞着社会的经济财富,使科学技术始终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以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使资本主义始终萌而不发。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男耕女织”就是这种经济的基本形式。
男人“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 多聚升粟,”妇人“夙兴夜寐, 强乎纺绩织枉, 多治麻统葛绪捆布缪”。
他们很象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情形“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不交换不往来的状态, 对于技术的发展有较大的阻碍, 它不利于技术交流和传播。
广大农民因受地主的残酷压榨和剥削, 只能维持在最起码的生活水平下, 不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 都无力对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和改良。
生产操作过程单调往复, 生产技术因循守旧, 数千年中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而中国人在这种周而复始为吃饱穿暖而劳作的时候,根本不会有多余的心思和精力去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
因此,中国人的科学技术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超过欧洲。
其次,在政治上,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让中国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海禁使中国丧失了崛起于世界之巅的最佳时机。
十六世纪是航海事业最为发达的时期,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从大陆转向了海洋。
中国人的浩大船队出现在世界的最前端,比西方早将近一个世纪。
明朝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先后7次出航,航程15000余海里,总行程10万余里,每次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少则十几个,多则三十个,最远到达南非东岸。
其规模之大,船舶之多,人员之众,航行范围之广,都是其后欧洲人的远航无法比拟的。
中国人创造了一个航海史上的旷古盛举。
然而,就在郑和的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归来的第三天,大明帝国的皇帝就宣布实行“海禁”,对沿海实行紧锁。
这种海禁导致中国与世界的严重脱节,最终丧失了先机。
而反观欧洲各国,他们的航海规模远远小于郑和船队的规模,但是他们的船队产权归属明确,是皇家与私人共同投资的。
各方的经济目的也很明确,皇帝要的是海外领地,要的是金银财宝;领军人物航海成功,就可以成为新领地的总督,并可世袭,还能从新领地的经济利益中获得丰厚的回报;随行人员只要能活着回来,就可以将他们从海外采购来的货物以数十倍的高价卖出,摇身一变成为富翁。
正是这种丰厚的经济利益,激起了欧洲人出海探路的无比狂热,并且经久不息,
从而带来了地理大发现,新大陆开发。
最终欧洲人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重农抑商虽然让中国成为农业大国,但却一定程度上失去成为科技大国的机会。
在中国以农立国的国家里,农业经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历代帝王都是重农轻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
古代所谓“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
首位是士,其次是农,工和商则被放在末位。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和王公贵族到了春天还要到专门为帝王准备的“籍田”上扶犁躬耕,施行所谓的“籍礼”,做做样子给人家看,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可是对于手工业和商业的态度则完全不同,它们都要受到种种禁止和抑制。
如“上农除末”“凡为国之急者, 必先禁宋作文巧”“理国之道, 举本业而抑末利”。
由于重农轻商政策的影响,许多商人看到进行商业活动不如进行封建性的剥削那么有利和可靠, 因此往往在积累到一定的财富时, 就转向农村购买土地, 从事地租剥削或高利贷剥削。
因此,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人总是结合起来而成三位一体的。
商人转化为地主, 或者商人变高利贷者和地主, 使商业资本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这种结合也削弱了商业资本对自然经济的解体作用, 甚至还会反转过来维护这种经济,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商业资本发展的速度。
既然工商业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从社会物质生产方面也不可能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也相应地被延缓了。
最后,在文化思想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中庸思想,总是安于现状,不思创新。
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儒家思想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产物。
封建专制的统治让中国人已经趋向麻木,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抹杀,最终成为依附封建制而活的人。
自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科学在中国就受到极大的抑制。
儒家认为只有修身治国平天下才是绝对真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应成为所有人的努力方向和主业,其它的都是不务正业。
儒生认为皇帝受命于天,因此在皇帝德行好时,“天降祥瑞”,否则“天降祸端”。
因此他们从根本上反对技术发明,技术发明被称为“奇技淫巧”,认为其从根本上是反自然的,不可重用的,否则必然“天怒人怨”。
认为凭借利器而成功是可耻的,“在人心而不在气力”。
即使是一些科学家如沈括等也是首先作为一个官员而被记载的,在科学上的成就被认为是个人娱乐爱好。
如果张衡没有当过河间相,那么也不会有地动仪的存在。
而且后人对其原理不感兴趣,只是觉得新奇好玩而已。
明朝的八股文,使人民更加愚昧。
清朝的文字狱,更是压制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最终,中国人只能与近代科学遗憾的擦身而过了。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近代科学与中国无缘是必然的。
但是,在现代的中国,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要牢记教训,努力前进,与现代科学有着更为紧密的碰撞,让现代的中国重新以科技闪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