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812爆炸的化学物质

合集下载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06日 06 版)本报北京2月5日电(记者刘志强)国务院近日批复了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其中参与救援处置的公安消防人员110人,事故企业、周边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55人)、8人失踪(其中天津港消防人员5人,周边企业员工、天津港消防人员家属3人),798人受伤(伤情重及较重的伤员58人、轻伤员740人)。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率有关负责同志亲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进行研究部署。

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具体指导天津市开展处置工作和防范发生次生灾害事故。

2015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等有关方面组成的国务院调查组,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爆炸、消防、刑侦、化工、环保等方面专家参与调查工作。

调查组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安全高质”的原则,先后调阅文字资料1200多份、600多万字,调取监控视频10万小时,对600余名相关人员逐一调查取证,通过反复的现场勘验、检测鉴定、调查取证、模拟实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分析了事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教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 危机管理

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 危机管理

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危机管理分析121241C班121241311 黄丹丹一、事故经过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跃进路交叉口的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集装箱内的易燃易爆物品。

现场火光冲天,在强烈爆炸声后,高数十米的灰白色蘑菇云瞬间腾起。

随后爆炸点上空被火光染红,现场附近火焰四溅。

第一次爆炸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23时34分6秒,近震震级ML约2.3级,相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发生在30秒钟后,近震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

截至9月11日下午3点,共发现遇难者总人数165人,8人失联。

其中公安消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民警11人,其他人员55人。

失联者人数为8人,其中天津港消防人员5人,其他人员3人。

住院治疗人数233人,其中危重症3人,重症3人,累计出院565人。

2015年8月18日,评级机构惠誉警告,震撼中国港口城市天津的爆炸的保险损失可能高达15亿美元,使其成为中国近年来代价最高的灾难事件。

据官方报道,事故发生地点(瑞海公司)曾存放至少700吨氰化钠、以及其他危险化学物品(起火位置有二三十个硝酸盐类集装箱,每个20吨)。

如此巨额的数量堆放在一起,发生事故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其次,氰化钠属于剧毒物品,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即可中毒死亡。

二、危机管理分析1. 危机种类①根据危机事件主体来分,分为政府危机和企业危机。

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是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本应该属于企业危机,但是因为政府机构对于瑞海公司的监管不到位,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天津海事局指定危险货物监装场站和天津交委港口危险货物作业许可单位。

此次事故造成了重大火灾和重大爆炸,波及范围广,危机群众多,已经超越了企业危机范畴。

②按照危机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危机和重大危机8.12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造成了约165人死亡,500多人受伤,经济财产损失高达十几亿美元,所以它属于重大危机。

天津瑞海危化品爆炸事故分析

天津瑞海危化品爆炸事故分析
目录
1.危化品案例介绍
1
2.适用于危化品仓储的法律
2
3
3.危化品的安全管理
4.他山之石——国外危化品借鉴
1.危化品案例介绍——天津瑞海危化 品爆炸事故分析
► 时间:2015年8月12日
► 地点: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 东疆保税港区
► 概况:第一次爆炸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 23时34分6秒,近震震级ML约2.3级,相 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发生在30秒钟 后,近震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 TNT。这次爆炸引起的地震波相当于一次 3.4级地震,爆炸的气浪炸毁了周围6公 里半径内将近3万套住房。
► 损失:截至2015年9月11日下午3点,天 津港“8·12”爆炸共发现遇难者总人数 升至165人,仍有8人失联。其中公安消 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民 警11人,其他人员55人。
► 影响:评级机构惠誉警告,震撼中国港 口城市天津的爆炸的保险损失可能高达 15亿美元,使其成为中国近年来代价最 高的灾难事件。
F 通风系统 ● ● G 地漏 ● ●
M紧急淋浴和洗眼设施 ●●
●储存易燃化学品所需 ●储存其他危险化学品所需的
3.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概述
储存原则——隔离储 存
为了将火灾对人和环境的 影响减到最小。有毒和易 燃化学品存储在一起。 在易燃和有毒化学品存储 中,易燃化学品造成的火 灾,可以在很大的区域运 输有毒物质。 注意事项:必须注意不要 将相互反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仓储操作人员,当然 也要包括负责消防应急的人员,甚至要专门培训消防应急人 员。仓库外围必须要有简明易懂的安全标示,这也是危害信 息交流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模式。
3.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存放安全
危险化学品的存放

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资料

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资料
5
事故基本情况
6
事故基本情况
事故现场情况 : 事故现场按受损程度,分为事故中心区、爆炸冲击波波及区。 事故中心区 为此次事故中受损最严重区域,两次爆炸分别形成
一个直径 15 米、深 1.1 米的月牙形小爆坑和一个直径 97 米、深 2.7 米的圆形大爆坑。以大爆坑为爆炸中心, 150 米范围内的建筑 被摧毁,只剩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堆场内大量普通集装箱和罐式 集装箱被掀翻、解体、炸飞,多个集装箱被抛到该建筑楼顶;现 场灭火的 30 多辆消防车、警车和附近存储的 7641辆商品汽车全 部损毁,附近企业的 4787辆汽车受损。
3
事故基本情况
瑞海公司地理方位示意图
4
事故基本情况
事故经过: 8 月 12 日 22 时 51 分 46 秒,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
区集装箱发生火灾,公安消防部门接警后组织灭火,但火势 猛烈并迅速蔓延,23 时 34 分 06 秒,危险品仓库发生第一 次爆炸,23 时 34 分 37 秒发生第二次更剧烈的爆炸。爆炸 威力巨大,河北多地均有震感,周边十多公里范围遭受不同 程度损失,爆炸中心区的房屋、车辆、集装箱等几乎全被摧 毁,现场人员几乎全部遇难或重伤。爆炸后现场形成 6 处大 火点及数十个小火点,8 月 14 日 16 时 40 分,经过全国人 民共同救援,现场明火被扑灭。
16
事故基本情况
事故抢险救援情况: 把全力搜救人员作为首要任务,以灭火、防爆、防化、防疫、防污染
为重点,统筹组 21织协调解放军、武警、公安以及安监、卫生、环保、气 象等相关部门力量,积极稳妥推进救援处臵工作。
救援工作共动员现场救援处臵的人员达 1.6 万多人,动用装备、车辆 2000 多台,其中解放军 2207人,339 台装备;武警部队 2368 人,181 台 装备;公安消防部队1728 人,195 部消防车;公安其他警种 2307 人;安 全监管部门危险化学品处臵专业人员 243 人;天津市和其他省区市防爆、 防化、防疫、灭火、医疗、环保等方面专家 938 人,以及其他方面的救援 力量和装备。公安部先后调集河北、北京、辽宁、山东、山西、江苏、湖 北、上海 8 省市公安消防部队的化工抢险、核生化侦检等专业人员和特种 设备参与救援处臵。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背景2015年8月12日晚上,天津港发生了一起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导致17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严重损坏了港口设施和周围建筑物。

该事故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并对天津港及其安全管理措施提出了质疑。

二、事故发生原因经过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非法仓库储存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津港Ruihai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非法储存了大量危险化学品。

这些化学品包括硝酸铵和氯化钾等易燃易爆物质,其储存条件和方式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2.管理不到位:天津港的安全管理存在严重的瑕疵。

由于监管不到位,容许了危险化学品的非法储存和销售行为。

此外,安全审查、培训和监测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

3.违反规定操作:事故现场的调查显示,工人们在处理危险化学品时没有按照规定操作。

他们没有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也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4.安全隐患暴露:在事故发生之前,天津港曾多次接到关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投诉举报。

然而,港口管理机构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5.监管体系问题:天津港的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多个部门和单位负责港口的安全管理,但缺乏协同合作,导致了监管措施的松懈和责任的推卸。

三、事故教训和改进措施1.加强安全管理:港口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的监管,确保他们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和管理。

同时,应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完善监管体系:建立一个整体协调的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和职责。

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合作,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3.加大惩罚力度:对于违反安全规定和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严惩,以起到警示作用。

4.改进安全审查:加强对企业的安全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对于储存危险化学品这类高风险企业,应加强常态化监管,并开展定期的安全演练和培训。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发生类似天津爆炸事故时,该如何自救
建议处理方案:
即使收听当地频道和注意接收短信,一般会有人、机构提供临时住所。一般过几个小时之后, 会有持续的报道出现,事件会得以有效控制,这时候可以决定是否回去。(吉化爆炸后不久电台几乎 切换为救援模式,一直在重复播放情况以及提供紧急住所)
请不要传谣!所有非官方渠道的报道,哪怕是新闻媒体发出的,都不要相信,因为一般都是猜测, 不靠谱的很。在这之后一般会有诸如还会发生二次爆炸啊,xxx毒品泄露啊等等,不要信,相信官 方渠道,这时候政府比很多不良媒体靠谱一万倍。(事实证明当年吉化爆炸之后的各种传言满天 飞……然后一个都没发生)
撤离时原则上是上风口方向,但是,不要正对着爆炸区域走过去!!!这时候要绕过爆炸区域的。 走时关闭煤气、电、水、门窗。这个不是地震需要马上逃,关闭门窗的事情还是可以有的。撤离时 带好钱、身份证、手机以及充电器、水、避寒衣物。穿上平底鞋,走吧。爆炸中心较远的地方不会 有什么踩踏的,但是这时候交通一般是瘫痪的。结伴而行。避免遇到其他危险(比如不怀好意的人)。 尽可能避免建筑物下方,避免冲击波导致的玻璃掉落。
在规模庞大的货物堆放场 ,由于货品流动性大,一般化 工品与危险化工品往往会有码 放在一起的可能性,加上边上 还有汽车等同样易爆的机电产 品,如果在管理上不勤加注意 ,易燃易爆的隐患非常严重。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情景再现:
而根据现场消防指挥部消 息,已经能确定堆放场存放着 硝酸钾、硝酸钠等硝酸盐物质 ,这都是常温环境下的良好氧 化剂,加上现场还有遇水后会 产生反应释放氢气并释放大量 热的钠,所以爆炸后产生效果 犹如火箭燃料爆炸一般。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情景再现:
对于这次爆炸起因的最终 定性,还要等待情况稳定下来 之后获取更多的细节,才能下 准确的结论。

天津爆炸事故涉及化学方程式(2016高考化学必考篇)

天津爆炸事故涉及化学方程式(2016高考化学必考篇)

天津爆炸事故中的危险化学物质,如下图天然气:CH4+2O2==CO2+2H20甲乙酮(CH3COCH2CH3)、乙酸乙酯(CH3COOC2H5)燃烧生成CO2、H2O,配平即可电石遇水CaC2 +2H2O == C2H2↑+ Ca(OH) 2 .注意:实验室制乙炔用饱和食盐水和电石反应:CaC2 + 2H2O = Ca(OH)2 + C2H2↑用饱和食盐水是因为如果用蒸馏水,则反应过快,生成的乙炔容易爆炸。

饱和食盐水中的水少,所以比较安全。

(天津爆炸事故中有毒物质含氰化钠和氰化钾,性质类似,以下用氰化钠为例)氰化钠遇水:NaCN+H2O=HCN↑+NaOH(现场温度高)4HCN+5O2==2H2O+4CO2+2N2(HCN燃烧)氰化钠冶金一般的,氰化钠炼金的原理是这样的:Au与氰化钠(NaCN)在氧化气氛中生成氰化金[Au(CN)2]-配离子,将金从难溶的矿石中溶解,与其不溶物分离;再用Zn粉置换得到单质金: 4Au+8NaCN+2H2O+O2==4Na[Au(CN)2]+4NaOHZn+2[Au(CN)2]-==[Zn(CN)4]2-+2Au而把氧气和水换成过氧化氢当然是可以的消除地面散落氰化钠双氧水与氰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N-+H2O2+H2O==HCO3+NH3↑关于第五类(KNO3、NaNO3)在加热时,硝酸钠易分解成亚硝酸钠和氧气。

黑火药:2KNO3+S+3C K2S+N2↑+3CO2↑硝酸铵爆炸在110°C时:NH4NO3─→NH3+HNO3+173kJ在185~200°C时:NH4NO3─→N2O+2H2O+127kJ在230°C以上时,同时有弱光:2NH4NO3─→2N2+O2+4H2O+129kJ,在400°C以上时,发生爆炸:4NH4NO3─→3N2+2NO2+8H2O+123kJ纯硝酸铵在常温下是稳定的,对打击、碰撞或摩擦均不敏感。

媒体称天津港爆炸原因基本确认:金属钠遇水爆炸

媒体称天津港爆炸原因基本确认:金属钠遇水爆炸

媒体称天津港爆炸原因基本确认:金属钠遇水爆炸8月17日下午记者到达爆炸现场,一位中国核生化救援部队的士兵向记者透露,8月12日晚爆炸原因基本确认是因仓库内金属钠遇到水后引发爆炸,但截至目前,爆炸前着火原因仍不明。

河北一家大型化工厂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按照相应国家标准,工业金属钠产品应采用双层包装,外包装为铁桶,内包装为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时应该将袋内空气排净避免氧化,每桶净含量为40KG 或150KG。

在运输时,工业金属钠必须用密闭的运输工具,严防水进入包装桶内。

在运输途中,需要注意防水、防热、防撞击,以及远离易燃物。

此外,根据国标GB 22379-2008,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可使用干沙、干粉、石棉布灭火,不得使用含水的灭火器进行灭火。

根据媒体此前对幸存消防员的采访,事发当晚,距离起火源点100多米的消防队发现火情,随后驱动消防车前往灭火,一车水用完之后返回取水,也就在这时,爆炸发生。

上述技术人员分析称,事发当晚,可能是仓库起火后铁桶遇热受损,金属钠遇到灭火使用的水之后,迅速反应,引起这场巨大的爆炸。

上述核生化人士同时透露,目前数百吨的氰化钠大体位置已经找到,但仍未处置,到达这一位置的道路仍未打通。

他告诉记者,这些氰化钠外泄的量相对较小。

对于这些氰化钠的处理方案将是转移处理,已泄露的则使用双氧水中和。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进入爆炸核心现场的让仍以防化部队为主,消防部队在外援地带。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媒体称天津港爆炸原因基本确认:仓库内金属钠遇水爆炸8月17日下午记者到达爆炸现场,一位中国核生化救援部队的士兵向记者透露,8月12日晚爆炸原因基本确认是因仓库内金属钠遇到水后引发爆炸,但截至目前,爆炸前着火原因仍不明。

河北一家大型化工厂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按照相应国家标准,工业金属钠产品应采用双层包装,外包装为铁桶,内包装为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时应该将袋内空气排净避免氧化,每桶净含量为40KG 或150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8.12爆炸的化学物质
“发生这样大的爆炸事故,令人痛心,向遇难者哀悼”
高三化学组搜集整理
8月12日晚11时2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事发地点为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

8月15日上午10时,滨海爆炸事故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安监局副局长高怀友首次披露了目前调查到的事发核心现场危化品种类。

据媒体记述现场口读信息,装箱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钾、钠、氯酸钠、硝酸钾、烧碱,硫化碱、硅化钙、三氯乙烯、氯碘酸等。

运抵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环己胺、二甲基二硫、甲酸、硝酸铵、氰化钠、四六二硝基邻仲丁基苯酚等。

另外瑞海公司最近一个月出口量比较大的危险品有硫化钠、硫氰化钠、氯酸钠、钙、镁、钠,硝化纤维素、硝酸钙、硝酸钾、硝酸铵、氰化钠等。

(1)钾、钠以及钙、镁等活泼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大家都有一定了解了,遇水生成氢气,有一定的燃烧性。

灭火剂:干粉、干砂、干石粉。

(2)氯酸钠NaClO3,为强氧化剂,有毒;高温分解,遇有机物、还原剂及硫、磷等易燃物可燃;燃烧产生有毒氯化物烟雾。

灭火剂:水。

(3)烧碱即氢氧化钠NaOH,强碱,能够腐蚀一些金属(如铝)生成易燃的氢气。

溶于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可能点燃易燃物(如有机溶剂)。

灭火剂:水、砂土。

(4)经仔细聆听现场录像,硫化碱实为媒体误记,不是硫化碱即硫化钠Na2S,而是硫化钾(不过两者化学性质类似)。

硫化钾K2S,强碱,无水物为自燃物品,粉尘易在空气中自燃。

一般用五水硫化钾化合物,但迅速加热仍可能发生爆炸。

灭火剂:水、砂土。

(5)硅化钙CaSi2,遇水自燃,具腐蚀性、刺激性,灭火剂:二氧化碳,干粉,泡沫。

(6)三氯乙烯C2HCl3,是工业常用溶剂,有毒性,遇到明火、高热能燃烧爆炸,加热或高温时可与氧反应生成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闪点90℃。

灭火剂: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7)这里媒体漏了一个“漆料”,一般具有可燃性。

最后提到的的氯碘酸则没有独立存在,一般为氯碘酸铵。

(8)环己胺C6H13N,易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可爆,具强腐蚀性,有毒。

灭火剂: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1211灭火剂
(9)经仔细聆听现场录像,这里媒体漏了一个三乙基铝C6H15Al,液体,遇空气即自燃,容器需充有惰性气体包装。

灭火剂:干砂、干粉、石粉覆盖
(10)二甲基二硫C2H6S2,可燃液体,遇明火、高温易燃或分解,有恶臭。

蒸气与空气混合可爆,闪点24℃。

灭火剂: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1211灭火剂
(11)甲酸HCOOH,强腐蚀性酸。

遇高热、明火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可爆,闪点56℃。

灭火剂:砂土、雾状水、二氧化碳
(12)所谓媒体记录的“四六二硝基、邻仲丁基”实为4,6-二硝基邻仲丁基苯酚,C10H12N2O5,易燃,高毒。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14)最后还有一个被媒体遗漏的2,4-二甲基苯胺,C8H11N,液体,明火可燃,高热分解有毒氮氧化物烟雾,与空气混合可爆,闪点:62.8℃,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15)硝酸铵不用多说了。

氰化钠,笔者这里反复听了录像,确认是氰qíng化钠,而不是另一种化合物氢qīng化钠。

但从以上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大部分都是易燃危化品。

但最具爆炸威力的还是具备炸药属性的硝酸铵。

在对爆炸核心区的空气进行监测时,除了氰化钠,还发现了一种物质就是神经性毒气。

一、氰化物
氰化钠(NaCN)是白色固体,可溶于水,属于剧毒化学品,致死量50~250mg。

氰化钠遇水或酸生成剧毒易燃的氰化氢(HCN)气体。

在我国氰化钠主要用于提取矿石中的金、钼等贵金属(形成络合物)。

1、毒药之王:
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之类的盐和氢氰酸(HCN)。

而其他一些物质,如铁氰化钾等,虽然也含有氰基(CN),但因为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CN —),所以毒性较小。

从原理上说,氰化物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和腔道粘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然后解离出氰基离子。

这种离子能与人体中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Fe 3+)牢牢地结合,从而使得它不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Fe 2+),从而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不能继续进行,使细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迅速窒息。

同时,因为缺乏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ATP),中枢神经系统会迅速丧失功能,继而使人体出现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症状而迅速死亡。

氰化钾的致死剂量在50-250毫克之间,这与砒霜(As2O3)的致死量差不多。

形象地说,如果口服氰化钾固体,若吃下相当于1/3颗普通胶囊或半个新版1毛钱硬币大小的一小撮粉末,就几乎能置人于死地。

而如果考虑的是最小剂量的话,米粒大小的氰化钾粉末就可能致死。

如果口服大量氰化物,或通过静脉注射、吸入高浓度氢氰酸气体的形式中毒,1-2分钟后就会出现意识丧失、心跳骤停并导致死亡,算得上是“闪电式死亡”了。

①过氧化氢氧化氰化物生成氰酸盐(CNO-):H2O2+CN-=CNO-+H2O
②氰酸盐(CNO-)水解生成HCO3-和NH3:CNO-+2H2O=HCO3-+NH3↑
(3)络合法
络合法主要是用铁盐(Fe3+)或亚铁盐(Fe2+)与氰根离子(CN-)形成络合物。

如:
Fe3++6CN-=[Fe(CN)6]3- Fe2++6CN-=[Fe(CN)6]4-
处理事故现场的污水和雨水中的氰化钠采用的是碱性氯化法,处理周围环境和作业服采用的
是过氧化氢氧化法。

二、二甲基二硫(CH3)2S2
二甲基二硫,常用作炼油加氢装置开工时催化剂的硫化机。

误服或吸入本品可引起中毒。

接触后可引起头痛、恶心和呕吐。

遇高热或接触库酸或酸雾能分解产生有毒气体。

合成二甲基二硫方法:
(1)Na2S + S == Na2S2
(2)二硫化钠与硫酸二甲酯反应Na2S2 + (CH3)2SO4 == (CH3)2S2 + Na2SO4三、电石
关于爆炸起因的一种说法是消防员用水灭火时,电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易燃气体乙炔(C2H2),乙炔遇明火发生爆炸。

CaC2+2H2O→Ca(OH)2+C2H2↑
乙炔在爆炸中剧烈燃烧生成CO2和H2O,本身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电石中的杂质硫化钙(CaS)和磷化钙(Ca3P2)也会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有臭味的硫化氢(H2S)和磷化氢(PH3)。

硫化氢和磷化氢会对事故空气造成污染。

四、碱金属
针对爆炸的反应物进行讨论。

首先,第二次爆炸的视频中显示,火场上方的很大一部分空间内的气体被瞬间引燃,同时溅射出燃烧的固体或液体。

其次,在清理街道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地面上有大块的“溅射物”。

最后,据视频显示,有当地群众向“溅射物”上倾倒矿泉水,之后引起溅射物二次燃烧。

因此,如果以上视频属实,那么将不能排除以下假设:碱金属与水反应而产生大量氢气,而由于其与空气混合至爆炸极限后被引燃而导致危害较大的第二次爆炸。

同时,这种假设也可以解释"溅射物"可能为没有反应完全的碱金属,第二次爆炸之后的黑烟可能为保存碱金属所用的有机物燃烧所致。

201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