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doc
2020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章节练习--第十三章_所得税

2020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章节练习第十三章所得税一、单项选择题1.甲公司2×16年当期确认应支付的职工工资及其他薪金性质支出共计5000万元,尚未支付。
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可以于当期扣除的部分为4200万元。
2×16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付职工薪酬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万元。
A.5000B.800C.0D.42002.2×16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3年期、票面金额1000万元,票面年利率5%、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一批国债,实际支付价款1022.35万元,不考虑相关费用,购买该项债券投资确认的实际年利率为4%,到期日为2×18年12月31日。
甲公司将该国债作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核算。
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税。
2×16年12月31日该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万元。
A.40.89B.63.24C.13.24D.03.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甲公司2×16年分别销售A、B产品l万件和2万件,销售单价分别为100元和50元。
甲公司向购买者承诺提供产品售后2年内免费保修服务,预计保修期内将发生的保修费在销售额的2%-8%之间,且该范围内各个概率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2×16年实际发生保修费5万元,2×16年1月1日预计负债的年初余额为3万元。
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则甲公司2×16年年末因该事项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万元。
A.2B.3.25C.5D.04.A公司2×17年发生了1200万元广告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发生时已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税法规定,该类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允许当期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允许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税前抵扣。
A公司2×17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2019年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收入

第十三章收入[基本要求](一)掌握单项履约义务的识别(二)掌握交易价格的确定及分摊(三)掌握属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的条件及其收入确认(四)掌握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的收入确认(五)掌握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及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售后回购及客户未行使的权利的会计处理(六)掌握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区分(七)熟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的识别(八)熟悉合同履约成本、合同取得成本及其相关资产的摊销和减值(九)熟悉无须退回的初始费的会计处理[考试内容]第一节收入概述一、收入的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本章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不涉及企业对外m租资产收取的租金、进行债权投资收取的利息、进行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保险合同取得的保费收入等。
企业以存货换取客户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等,按照本章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本大纲第七章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也包括有能力阻止其他方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第二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大致分为五步:第一步,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第二步,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第三步,确定交易价格;第四步,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第五步,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其中,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五步主要与收入的确认有关,第三步和第四步主要与收入的计量有关。
一、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一)合同识别本章所称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订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义务的协议。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五项条件的,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一是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二是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四是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五是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中级会计实务目录一、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实务章节目录第1章总论第2章存货第3章固定资产第4章无形资产第5章长期股权投资第6章投资性房地产第7章资产减值第8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第9章职工薪酬及借款费用第10章或有事项第11章收入第12章政府补助第13章所得税第14章外币折算第15章财务报告第16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17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18章政府会计第19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二、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实务科目特点分析《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实务》:2021年《中级会计实务目录1实务》这一科目要学习的共有19个章节,虽章节与2020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部分知识点还是有轻微的改动。
根据逐年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考试考生反馈《中级会计实务目录1实务》是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考试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科目,因此基础薄弱的考生在学习时候一定要全面掌握涉及的知识点,更要深入理解透彻,活学活用到考试当中。
这门考试中主观题所占分值较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还要注意思考和总结!三、2021年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什么时候考试?2021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师在9月的4日至6日这三天考试,每一天的各科目考试时间为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实务在8:30-11:15考,财务管理在13:30-15:45考,经济法在18:00-20:00考。
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实务目录以及备考的相关内容如上,祝已经报名的考生取得理想的成绩!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东奥会计在线提供的以上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1考试时间等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幸运,从来不是偶然,你所做的每件事,都会有惊喜等待着你,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或有事项--中级会计师辅导《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讲义1或有事项考情分析本章在历年考题中以客观题为主,但也可能结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在主观题中出现,所以还是要掌握典型项目的主观题核算。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或有事项的概念,常见或有事项的核算(尤其是债务担保、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预计负债的确认、计量及其会计处理。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考点分布考点一:或有事项的概念(一)或有事项的特征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或有事项具有以下特征:1.或有事项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比如,企业对售出的产品提供“三包”服务,是对已实现销售的商品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该售出的商品是由过去的交易形成的。
再比如,未决诉讼。
假定一企业被另一企业状告侵犯专利技术,要求其赔偿。
法院已受理,但尚未判决。
该事项也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首先,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例如,某债务人从银行取得借款,三年期,担保方为债务方提供债务担保,这个事项对于担保方来说,属于或有事项。
若是债务方在债务到期时按时还款,则担保方就不用承担连带责任;若是债务方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按时还款,则担保方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也就是说债务担保的担保方在债务到期时是否一定承担和履行连带责任,需要根据被担保方能否按时还款决定,其结果在担保协议达成时具有不确定性。
又如,有些未决诉讼,被起诉的一方是否会胜诉或败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是难以确定的,需要根据法院判决情况加以确定。
(2)其次,或有事项的结果即使预计会发生,但发生的具体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例如,某企业因生产排污治理不力并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被周围村镇居民起诉,如无特殊情况,该企业很可能败诉。
但是,在诉讼成立时,该企业因败诉将支出多少金额,或者何时将发生这些支出,可能是难以确定的。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

2019/11/20
中级会计实务
22
10.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 (1)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扣除的无形资产; (2)自创商誉; (3)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 (4)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2019/11/20
中级会计实务
23
●亏损弥补
1.基本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 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 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 得超过5年。5年内不论是盈利或亏损,都作为实际 弥补期限计算。
【注意】除经国家税务总局或其授权的税务机关批准外, 纳税人不得列支向其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
2019/11/20
中级会计实务
9
财务费用是指纳税人为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其 他非资本化支出。
3.税金
应特别关注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具体税种,包括:
①销售税费中的6税1费: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 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增 值税属于价外税,在应纳税所得额中不得扣除。
2019/11/20
中级会计实务
5
(二)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 府性基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三) 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纳税人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购买国 家重点建设债券和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中级会计实务
18
10.有关资产的费用 (1)企业转让各类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允许扣除; (2)企业按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和
中级财务会计:所得税会计答案

第十三章所得税会计一、单项选择题1.A2.D3.D4.A5.A6.C7. B A8.C9. C 10.B 11.B12. B 13. D 14. D 15. B二、多项选择题1.AB 2.ABCD 3.CD 4. BC 5.AD 6.ABD 7. ABCD 8. AC9.BD 10. ACD 11. ACD 12. ABCD三、判断改错题1.√2.√3.×4.√5.×6.√7.√8.×9.× 10.∨ 11.×12.× 13.∨ 14.∨ 15.× 16. × 17.× 18.∨ 19.× 20. √四、业务综合题1. 2008:1 2009:6 2010:5 2011:4 2012:02. 借:所得税费用3.3 (3.3)(3.3) (3.3)贷:应交税费 2.805 (3.135) (3.465) (3.795)递延所得税负债0.495 (0.165) (-0.165) (-0.495)3. 借:所得税费用 3.3 (3.255)(3) (3)递延所得税资产 0.495 (0.105) (-0.15) (-0.45)贷:应交税费 3.795 (3.15) (2.85) (2.55)4. 所得税=150×33%=49.5借:所得税费用 89.5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0递延所得税负债 30应交税费 49.55. (2000+700-1500-300)30%=297借:所得税费用 497递延所得税资产 175贷:应交税费 297递延所得税负债 3757. 850÷85%×30%×18%=545×33%=1.65850×30%=255(600+5+20-10--255)×33%=70.95借:所得税费用 171.15递延所得税资产 1.6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4应交税费——所得税 118.88.借:所得税费用 42.9递延所得税负债 3.3贷:应交税费 36.3递延所得税资产 9.99.所得税33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10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6.6借:所得税费用 36.4递延所得税负债 6.6贷:应交税费 33递延所得税资产 1010.所得税30,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5,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3借:所得税费用 28递延所得税负债 5贷:应交税费 30递延所得税资产 310.所得税(100+20+30-1)33%,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0.33借:所得税费用 49.5贷:应交税费 49.17递延所得税资产 0.33。
2024年中级会计实务目录

2024年中级会计实务目录第一章存货11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12 发出存货的计量13 存货的期末计量第二章固定资产21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22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23 固定资产的处置第三章无形资产31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32 内部研究开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33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34 无形资产的处置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4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42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43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51 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与范围52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53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54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第六章资产减值61 资产减值概述62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和减值损失的确定63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第七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7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72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73 金融资产的减值74 金融资产的转移第八章职工薪酬及借款费用81 职工薪酬82 借款费用第九章或有事项91 或有事项概述92 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93 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原则的应用第十章收入101 收入概述102 收入的确认和计量103 合同成本104 关于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第十一章政府补助111 政府补助概述112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第十二章所得税121 所得税会计概述122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123 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124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第十三章外币折算131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132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第十四章财务报告141 财务报告概述142 资产负债表143 利润表144 现金流量表145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46 附注第十五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151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152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153 前期差错更正第十六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6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162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163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第十七章政府会计171 政府会计概述172 政府单位特定业务的会计核算第十八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181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182 民间非营利组织特定业务的会计核算183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级会计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上目录涵盖了中级会计考试中实务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中级会计实务之所得税

...../所得税一、单项选择题1. 甲公司于2009年初以200万元取得一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2009年末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300万元。
假定税法规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处置时一并计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则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09年末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0B.300C.200D.202. 甲企业于2009年1月购入一项无形资产A,入账价值为150万元,会计上采用直线法分10年进行摊销,税法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按5年进行摊销。
假设该无形资产当期未计提减值准备,预计净残值均为0。
2009年末无形资产A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135B.150C.100D.1203. 下列项目中不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是()。
A.计提产品保修费用确认的预计负债B.会计上计提的坏账准备C.对于某固定资产,税法规定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而会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D.成本计量模式下,计提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4. 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以1 200万元购入一栋写字楼,并于当日对外出租,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税法对该写字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
2009年末,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
S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税法规定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期末该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所得税影响为()万元。
A.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460B.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C.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15D.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155. 甲公司2004年1月1日购入一项固定资产。
该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为1 000万元,折旧年限为10年(与税法相同),采用直线法摊销(与税法相同)。
2008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60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后,该固定资产原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所得税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一、所得税会计概述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核算。
发生特殊交易或事项时,如企业合并,在确认因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负债时即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本期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5万。
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80万,本期应该在借方冲回55万;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0万,本期应该贷方补做15万。
二、资产的计税基础【口诀】资产的计税基础:目前时点上,税法认为该资产值多少钱。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在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假定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核算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
一般情况下,税法认定的资产取得成本为购入时实际支付的金额。
在资产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可在未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
(一)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上的基本计量模式是“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税收上的基本计量模式是“成本-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累计折旧”。
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例13-1】甲公司于2×16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3 000 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
税法规定类似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
2×17年12月31日(第二年末),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200 000元。
2×17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准备前)的账面价值=3 000 000-300 000×2 =2 400 000(元),可收回金额为2 200 000元,应当计提200 000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该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 200 000元。
计税基础=3 000 000-3 000 000×20%-2 400 000×20%=1 920 000(元)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13-2】甲公司于2×14年12月20日(下月计提折旧)取得某设备,成本为16 000 000元,预计使用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17年12月31日(第三年末),根据该设备生产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甲公司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为9 200 000元。
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与会计准则相同,企业的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可予税前扣除。
2×17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设备的账面价值(计提准备前的)=16 000 000-1 600 000×3=11 200 000(元),可收回金额为9 200 000元,应当计提2 000 000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该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 200 000元。
该设备的计税基础=16 000 000-1 600 000×3=11 200 000(元)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题·单选题】2×17年12月7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600万元购入一台生产设备并立刻投入使用,该设备取得时的成本与计税基础一致,2×18年度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200万元,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额为120万元,2×18年12月31日,甲公司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为46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相关税费及其他因素,2×18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项固定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
A.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万元B.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万元C.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40万元D.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万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2×18年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00-200=400(万元),计税基础=600-120=480(万元),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万元。
(二)无形资产除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外,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税法规定的成本之间一般不存在差异。
1.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应当计入所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税法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税法规定可以加计扣除,即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75%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税前摊销。
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则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上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75%,因而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特殊规定】,不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口诀】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要求摊销,在会计期末应进行减值测试。
税法规定,企业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在一定期限内摊销,有关摊销额允许税前扣除。
【例13-3】甲公司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10 000 000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2 000 000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2 000 000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6 000 000元。
假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末已达到预定用途,但尚未进行摊销。
即期末所形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 000 000元。
即该项无形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计税基础为10 500 000元(6 000 000×175%)。
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6 000 000元与其计税基础10 500 000元之间的差额4 500 000元为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产生于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并非产生于企业合并,在初始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确认其所得税影响。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特殊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例13-4】甲公司于2×17年1月1日(如能摊销,当日开始摊销)取得某项无形资产,成本为6 000 000元。
企业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无法合理预计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17年12月31日(第一年末),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表明未发生减值。
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10年的期间摊销,有关摊销额允许税前扣除。
其账面价值为取得成本6 000 000元。
该项无形资产在2×17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为5 400 000元(6 000 000-600 000)。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如果税法规定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计税时不予考虑,即有关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
【例13-5】甲公司2×16年7月以520 000元取得乙公司股票50 000股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核算。
2×16年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出售所持有乙公司股票,乙公司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12.4元。
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
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乙公司股票在2×16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为620 000元(12.4×50 000),其计税基础为原取得成本不变,即520 000元。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四)其他资产①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资产。
因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计提发生变化。
②投资性房地产。
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税法不承认公允价值模式)【例13-6】甲公司的C建筑物于2×15年12月30日投入使用并直接出租,成本为6 800 000元。
甲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2×17年12月31日(第二年末),已出租C 建筑物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 200 000元,其中本年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00 000元。
根据税法规定,已出租C建筑物以历史成本扣除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作为其计税基础,折旧年限为20年,净残值为零,自投入使用的次月起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17年12月31日,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为8 000 000(6 800 000+1 200 000)元,计税基础为6 120 000元(6 800 000-6 800 000/20×2)。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题·单选题】2015年12月20日,甲公司以每股4元的价格从股票市场购入100万股乙公司普通股股票,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乙公司普通股股票的公允价值为每股6元,不考虑其他因素,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项业务应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