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优质课件

讲授新课
小结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 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 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 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 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 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内心激荡 眼界开阔
愿望 { 终当、 终要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 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艺 术 特 色 自远至近,从朝至暮;语言精警,情感饱满。
讲授新课
逐句品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 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 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
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
山之高。
讲授新课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 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讲授新课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
国破山河在,
望中所见 { 城春草木深。 情 景 交 融
见中所感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讲授新课
家书珍贵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融 家 愁 国 恨 于 一 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yù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 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 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 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 早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yù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 越过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望
所感——触情生情
所盼
盼
所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头 念家悲己
思亲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 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朗读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tí
yè sh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春望
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诗歌分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城春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 时、思家的沉痛。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全面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里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请思考并回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 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释义 • 头发已白,搔首更见稀少;未老先衰,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 赏析 • 说明苍老的原因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所致, 更加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主旨。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时间:晚上 • 地点:老妇人家里 • 事件:官吏抓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释义 • 我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 的低矮渺小。 • “望”的角度: • 俯望 • 引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 含义 •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 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 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释义 •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 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 是乱草丛生。 • 赏析 • 虽是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的感情。
人教版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安史之乱
感时恨别
国破(悲凉)草木深
烽火 家亡(思念)家书贵
花 溅泪
鸟
沉痛 惊心
再读品味
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谈 谈理由。
试着翻译全诗。
译文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 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 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 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 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 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管针。
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
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 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
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 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 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 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为老 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起因: 差吏征兵,捉人 经过:差吏来 翁逃跑 妇致词 结果: 老妇被抓走
整个事件以诗人投宿,寄宿,道别 为线索,叙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
诗歌结构
一 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 (1) 烘托紧张气氛. 二(2,3)第 主写 战体3段老祸中前 后妇蹂间64躏自句句4的述句诉家,展诉即三庭示家小子悲一无,从剧度个壮军.日饱男,艰二受,难非子老战死
返回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 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 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 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 声载道。著名的“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 《新婚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 历写成。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汇总同学们知道八年级上册语文有多少古诗吗?为方便同学们复习理解古诗,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古诗词汇总,欢迎阅读。
第25课杜甫诗三首【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使抓走。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 痛。
答:“可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 由是什么?
答:“这是一道开放题,设题目的是使同学们进入诗中境界。只要言之成理即 可。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 体解释。
泰山的形象怎麼樣呢?從齊到魯都望不盡 它青青的山色。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靈秀都 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 割。遙望層雲在 山中迴蕩, 心胸也為 之豁然開朗。 睜目凝 視山鳥歸飛, 目光 一直隨之入山。 這 時想到總有一天 將要 登上極頂,那時 將會看到眾山卑下,盡在眼底,也就更懂得孔 子所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道理了。
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从诗句大 意进行分析。
二、把《石壕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 短剧。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 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 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 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 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山川壮丽蕴豪情

山川壮丽蕴豪情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的杜甫漫游齐鲁,终于得以眺望向往已久的五岳之尊——泰山,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
全诗从大处落笔,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开篇设问,有如石破天惊,将长久以来对泰山的仰慕以及终于见到泰山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泰山。
一个“未了”除了表达苍翠的山色绵延不尽之外,还表达了诗人心灵受到的强烈的震撼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全都聚集在它身上。
泰山的高耸挺拔,因“阴阳割昏晓”而得到了突出表现,泰山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凝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
诗人睁大眼睛,望着飞入山间的归鸟。
诗人目睹壮丽的泰山,那激荡于胸的云彩,那回归山间的飞鸟,带着诗人的遐想,伴随着诗人一颗陶醉向往的心飘荡、飞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面对壮丽的泰山,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升腾起的渴望,顿时产生攀登高山之巅,俯瞰群山,尽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到达自己的人生巅峰。
品读《望岳》,我们在领略泰山神奇壮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5 杜甫诗三首(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一、学习《望岳》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每联都是从哪个角度“望” 的(如高、低、远、近等角度)?作 者都“望”到了泰山什么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青未了
钟神秀
割昏晓
生曾云
众山小
写作背景:读书壮游时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
◊◊痛会饮当狂凌歌绝空顶度,日一_,_览飞___众_扬___山_跋___小_扈____为。__谁__雄_。_豪_情_壮_志
◊朱门酒肉臭,_路__有__冻__死__骨_。 ◊烽火连三月,家__书__抵__万__金__。
忧__国_思_亲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炼字(换字法) ①解释该字含义;②展开联想放入句中 描述景象;③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 达怎样的感情。 示例:“割”——“隔” ①“割”为切割之意; ②写出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割断,形成早 晚景观,极具动态感;
③烘托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同时也体 现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sāo
shēn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二、学习《春望》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这首诗前两联写了什么? 后两联写了什么?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春望》
(三)赏诗以入心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你能说说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吗? (提示: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写 作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
西南漂泊时期 :
长安收复,战乱的痛苦 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 裸的现实。杜甫满怀悲愤的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等作品。放弃职务, 永离长安。开始了他晚年漂 泊西南的客旅生涯,饱受战 乱之苦,忍受国破乱离的生 活,洞见社会的黑暗。纵然 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 感伤,他大济苍生、为国尽 忠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杜甫诗三首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做副词,最近。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神奇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透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在连绵的战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突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体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线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同。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之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建望秀丽)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胸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时间: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件: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 (2)决眦.入归鸟( )(3)白头搔.更短( ) (4)浑欲不胜簪.( )(5)老翁逾.墙走( ) (6)三男邺.( )城戍.( ) (7)如闻泣幽咽.( ) (8)老妪.力虽衰(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4)浑.欲不胜簪(5)吏呼一何..怒(6)老翁逾.墙走.(7)急应.河阳役(8)独与老翁别.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4.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内。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下列对《杜甫诗三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春望》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C.《石壕吏》开头四句中,抓住“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字眼可以把情节开端时的紧张气氛想象出来。
D.本课的三首诗均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
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
看了右边的图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8.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
(2)如果要你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3)(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
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
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
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
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
《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
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
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赏读诗歌并完成题目。
(1)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之情。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10.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1)造化钟.神秀。
(2)阴阳割.昏晓。
11.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 赏读诗歌并完成题目。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字,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2)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1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收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6.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17.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文言文对照翻译望岳岱宗夫(fú) 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山北阴阳分界,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 入归鸟。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眼眶要睁裂了)极目远看鸟儿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很小。
[实词]岱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和秀丽。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割:分开、划分。
昏:泰山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晓: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
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决:裂开,这里指张大眼睛。
眦:眼角。
入:收入。
凌:登上。
绝顶:最高峰。
这里指泰山顶峰。
览:看。
众:所有的。
小:意动用法,“以……小”。
[虚词]夫:语气助词。
如何:什么。
会当:终当、终要。
[句式]荡胸生曾云:倒装句,应为“曾云生荡胸”。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长安这座古城,春天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纷飞连绵,三个月不停,这时候一封家信实在抵得上万两黄金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抓越短,稀疏的白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实词]国:指京城。
破:沦陷。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春:名词用做动词,指到了春天。
深:茂盛。
感:感叹、感伤。
溅:落。
恨别:怅恨离别。
惊心:心惊。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连:接连。
家书:家信。
抵:相当于“值”。
白头:白发。
搔:抓。
胜:经受住。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虚词]更:更加。
浑:简直。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头越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妇人哭泣得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听老妇上前对差役说: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服役。
一个儿子捎信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着的苟且活着,死者长已矣!了的永远完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只因为)有孙子在,(她)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来进去无完裙。
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老婆子力气虽小,请让我今夜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替你们)准备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夜很深了,(屋里)谈话的声音没有了,但好像听到(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哭泣。
天亮(我)登程赶路时,只能同老头儿一别。
个人告别了。
[实词]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逾:越过。
走:跑。
看: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