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3
授课人
科目
语文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学法
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
2.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第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第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石壕吏》写作者投宿到石壕村时,有官吏夜晚来捉人,老翁被迫逃走,老妇上前申诉战争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但凶残的官吏并不同情老妇,还将她带走去服徭役。天明以后,作者只好与老翁告别。
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某某某某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某某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某某某某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某某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某某登封市),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X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望岳岱宗/ 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背诵诗三首3、探究学习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课程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感受背景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是唐代的大诗人,号称“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二、学习《望岳》1、播放视频,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组朗读交流,力求达到诵读程度。
3、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4、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精彩开篇词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诗史”。
今天,请随我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一、情境导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
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2.听老师朗读诗歌。
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3)词类活用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手法:设问 衬托 角度: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手法:虚实结合 角度:近望所见。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渐渐隐入山谷。
手法:细节描写 角度:细望所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以众山小来衬托泰山的高大雄伟。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他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透露了诗内容(这样来看,全诗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望”。像这样的字在诗歌里面被称作什么?“诗眼”)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五月潼关失守。756年六月杜甫把家从奉先搬至某某鄜(fū)州,闻肃宗在某某灵武即位,自鄜羸(léi)服(穿着破旧的衣服)奔某某凤翔行在(两京未收复时,肃宗之驻地),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757年三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757年四月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说事,758年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掌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冬晚,离官,间至东都某某。759年春,又自东都某某回某某华州。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并最终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25杜甫诗三首
课题
25杜甫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想想象法:?望岳??春望?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象形象,体验情感,品味意蕴。
4.活动式教学法:?石壕吏?采用这种教法,用活动的方式对叙事诗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设计(一)设计(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假设同学们,这两副对联中所指的人物是同一个人,他是谁呢?是的,他是杜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望岳?。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离开四川漂泊两湖,在湖南病逝。
作品有?杜工部集?。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l 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
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感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况且学习文言文难免会有点枯燥。
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去理解、感悟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望。
对,就是望。
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
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预设示例:——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高大巍峨的。
——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是很神奇秀丽的。
——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小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形态,而且赞美了泰山的神韵。
泰山是高大的,泰山是伟大的。
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
写出了一座形神兼备的泰山。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下面问题。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
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
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
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入蜀。
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因而能够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采。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杜甫诗三首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
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
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
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入蜀。
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因而能够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采。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时在风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起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哀妇怨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4.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也有杂言的。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
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有如下规定:(1)限字句。
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定韵脚。
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
(3)对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讲对仗。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和律诗完全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整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一)《望岳》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
通篇充满想象。
2.课文分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首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
泰山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诗句先写对泰山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这是对泰山的远望。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
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这两句为遥望,写泰山给诗人的感受——空阔可括尽天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六句极写泰山高远之极,末两句更进一层,发出高唱: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这是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小结。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登岳的意愿。
这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春望》。
1.了解背景。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十年后,世事变化。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的长安就写下了这首《春望》。
“春望”是作者所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课文分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片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遍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白发更见稀少。
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得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3.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成为一千二百余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名篇。
4.手法分析。
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又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作“对偶”。
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军队全力平叛并取得一些胜利。
公元758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现在,让我们随着杜甫走进那个时代,重睹那一页历史。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
2.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第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第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开端(第1~4句):“致词”的由来;发展(第5~16句):老妇苦叙不幸;高潮(第17~20句):老妇自请应役;尾声(第21~24句):作别老翁。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诗中共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体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
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
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他的作品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与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望岳》是杜甫登临东岳泰山时所作。
起首两句是对泰山的远望,写泰山的高峻雄伟。
中间两句写泰山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第五、六句为遥望,写泰山给人的感受。
最后两句写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的意愿。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
首联写春望所见:国家残破,山河仍在;春天来临,乱草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