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设计这堂课。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们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难点则是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演示和生僻字的书写动画,以及诗文的复印件,供学生们朗读和书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情景, ask students: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tall building and looked down at the city?" Then I will show them a picture of鹳雀楼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2. 读诗:我会指导学生们正确地朗读诗文,强调停顿和语调的把握,同时也会纠正一些发音错误。
3. 解释诗文:我会逐句解释诗文,帮助学生们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并解释一些生僻字。
4. 讲解意境: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5. 朗读与背诵: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以加强他们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6. 书写练习:我会指导学生们书写一些生僻字,并提供书写动画,帮助他们正确书写。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上《登鹳雀楼》的,并逐句板书诗文,同时在旁边标注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默写《登鹳雀楼》的全诗,并画出他们心中的鹳雀楼景色。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上】8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8《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
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
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
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包括两首古诗《村居》和《咏柳》。
《村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诗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咏柳》则以柳树为主题,通过柳树的柔美形象寓意了人生的坚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重点: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古诗文本、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春天的图片和实物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
2. 讲解《村居》: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意象,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 讲解《咏柳》: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柳树的形象,寓意人生的坚韧;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背诵:让学生集体背诵两首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5.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两首古诗的和关键诗句,突出意象和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3.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时,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拓展延伸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古诗的关键。
在讲解《村居》和《咏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同时,我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古诗的审美特点。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
2. 能够阅读和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展示图片,引出“古诗”一词,让学生口述自己对于古诗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10分钟)1. 明确古诗的定义和特点。
2. 辨析古诗、现代诗和民间诗歌。
3. 分析古诗的构成,介绍古诗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三、学唱《小绵羊》(15分钟)1. 教师演示唱歌,在学生根据曲谱学唱时进行指导。
2. 学生跟着教师学唱《小绵羊》。
四、朗读《登鹳雀楼》(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和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登鹳雀楼》。
五、理解和欣赏《小绵羊》和《登鹳雀楼》(30分钟)1. 教师讲解《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写作背景和文化价值,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打开投影仪,播放相关影片,辅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3. 学生个体上台表演《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已学内容的总结,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评,评价自己的表演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短文学课,传统的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发现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下一次教学我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进一步巩固对于古诗的学习,同时也体现课程的可持续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8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依、尽”等11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等9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4.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引入课题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你知道上面的建筑物叫什么吗?(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鹳雀楼的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 揭示课题:(1)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呢?(登/ 鹳雀楼)(2)“登”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登上)3. 课件出示鹳雀楼和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Ⅱ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Ⅲ品读释疑,随文识字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2)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日”“尽”“入海流”的意思。
(3)学习“依”字:请学生认读,说说如何识记它。
预设: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衣”表示读音,“亻”表示字义。
“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依傍)(4)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歌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之间练习说说。
指名说。
预设: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实景)黄河入海(想象)](5)课件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案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演示第4-7张幻灯
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楼”的偏旁是“木”
“依”的偏旁是“亻”
“尽”的偏旁是“尸”
“层”的偏旁是“尸”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依”、“层”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层(上层)(楼层)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张幻灯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相关链接(演示第9张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
(演示第10张幻灯片)1、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让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下
识记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
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演示第11-1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8)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登。
鹳雀楼。
太阳离山很近。
远景。
太阳落山的时候。
傍晚。
傍晚太阳慢慢落
下山时的景象。
解读题目。
了解鹳雀楼。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
语。
精读诗句。
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24张幻灯片)
《登鹳雀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现了诗人进取向上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理解全诗意思。
归纳总结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和深刻哲理。
新课导入第2课时
前边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鹳雀楼》,领略了滚滚黄河水的壮观,感受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哲理人生。
现在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复习《登鹳雀楼》导入新诗。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演示第26-31张幻
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zhào lú yān ɡuà chuān 照炉烟挂川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烟”、“挂”为例指导。
1、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让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下
认读生字词。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远景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
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喻
教学反思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黄河归海的
壮观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其
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
查,并有针对性地讲解,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落日下黄河水滚滚东流的景象。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
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
终。
让学生感受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
起紫色的云雾的壮美。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
山壁间倾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
的瀑布飞快地直泻而下,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
重天外落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