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理想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描述词用做副词,比来。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誉了泰山宏伟的气势,奇异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流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经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本人在连绵的烽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音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经过叙说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蒙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打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标题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表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工夫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野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反。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以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宏伟、建望娟秀)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襟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工夫: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情: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4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4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4一、积存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讲明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不不:3.填空〔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不〞是指他写的、、;〝三吏〞〝三不〞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4〕夜久语声绝,。

5.判定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不〞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以下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

〔2〕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

译:。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讲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咨询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形。

二、阅读阅读以下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入归鸟()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姓名班级学号成绩第一部分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不是和。

3.讲明以下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钟:〕⑶荡胸生曾云〔荡胸:〕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⑸家书抵万金〔抵:〕⑹浑欲不胜簪〔浑:〕⑺老翁逾墙走〔逾:〕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⑼有孙母未去〔去:〕⑽犹得备晨炊〔犹得:〕4.填写: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决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想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一辈子哲理?6.对«春望»的明白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生活,期盼外出游玩的夫君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显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楚感到悲伤。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慨。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为哪一项〔〕A、〝齐鲁青未了〞是讲泰山宽敞,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集合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讲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不,判假设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高中语文同步作业及答案:2.5杜甫诗三首(人教新课标必修3).doc

高中语文同步作业及答案:2.5杜甫诗三首(人教新课标必修3).doc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作业及答案:2.5杜甫诗三首(人教新课标必修3)5 杜甫诗三首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凋.零/尾大不掉.萧.瑟/哀猿长啸.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潦.草/穷困潦.倒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江渚./锱铢.必较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和.诗/群山万壑.霜鬓./文质彬.彬答案:C解析:A项,分别读diāo/diào,xiāo/xiào,cóng/cóng;B项,分别读zhēn/zhèn,liáo/liáo,shuò/shuò;C项,分别读zǎi/zài,zhǔ/zhū,fēi/qǐ;D项,分别读qǔ/qū,hè/hè,bìn/bī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 B.万里C.人事..曲中论..音书漫寂寥 D.分明怨恨答案:D解析:A项中的“百年”借指晚年,B项中的“万里”指远离故乡,C项中的“人事”指交游,均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而D项中的“怨恨”指不满与仇恨的情绪,古今相同。

3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C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答案:B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15-16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同步检测题:杜甫诗三首

15-16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同步检测题:杜甫诗三首

15-16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同步检
测题:杜甫诗三首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 ) 老妪( )
不胜簪( )
泣幽咽( ) 邺( )城戍( ) 青未了(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 ) (2)浑欲不胜簪( )
(3)老翁逾墙走( ) (4)犹得备晨炊( )
(5)吏呼一何怒( ) (6)死者长已矣( )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练习哦!希望这篇15-16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同步检测题:杜甫诗三首能够帮助你巩固学过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新44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新441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附答案)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讲明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造化钟神秀〔集合〕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以下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样指首都的沦落,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宽敞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画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临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朝气蓬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能够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繁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觉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那个地点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如何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讲明〝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讲讲你的明白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基础知识应用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

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

“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

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5、根据这首诗的描写,加上你自己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泰山,力求生动、细腻。

(50字左右)————————————————————————————————————————————————————————————————————————————————————————————————(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

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三男邺城戍.——-——⑵二男新.战死————⑶请.从吏夜归———⑷犹得.备晨炊——-——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拓展阅读:(一)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的开头两句,点明看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独看”写妻子独自观月思亲的情景,“未解”写儿女幼稚不知思念长安的父亲。

(B)“云鬓湿”“玉臂寒”写诗人想象中月下的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C)“倚虚幌”是说夫妻双双倚着帷幔看月,“何时”表示出妻子对这一刻的盼望之情。

(D)“双照泪痕干”是诗人想象中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B)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C)诗人从妻子儿女着笔,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和惆怅。

(D)全诗均是想象之词,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

4、这首诗属于唐诗中的———(体裁)。

5、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月思亲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1)——————,————————。

(2)——————————,————————。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却看妻子..愁何在 B青春..须纵酒 D却.看妻子愁何在..作伴好还乡 C白日放歌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作者寓居梓州,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而作。

你能具体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的“狂喜”吗————————————————————————————————————————————————————————————————————————————————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剑外忽传收.蓟北——————⑵漫.卷诗书喜欲狂————————4、说说下列诗句的大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B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不够真实的感受。

C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回故乡的准备,突现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D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结构全诗,使全诗转折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三)江南逢李龟年①杜甫岐王宅②里寻常见,崔九堂③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李龟年:唐开元、天宝间著名歌唱家。

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逢节日,为人唱歌,听者都感动流泪。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出蜀至湖南潭州(今长沙市)遇到旧识李龟年,诗即作于此时。

②岐王:睿宗第四个儿子李范。

③崔九:与玄宗关系极密切,用为秘书监。

1、诗的前二句写过去,表现李龟年——————————2、诗的后二句写————————,点明了相遇的时间:——————————,相遇的地点:——————。

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表明——————————————。

4、末句的“落花时节”仅仅是写景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什么深刻含义——————————————————————————————————————5、诗的末二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知道是那几句诗吗请写下来。

写作训练文题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应用1、dài zì líng fēng zān yú shù yù2、⑴不尽;⑵聚集;⑶简直;⑷前面的路。

3、唐,诗圣,诗史,杜工部。

4、D(A“层”应为“曾”;B“河山”应为“山河”;C“骚”应为“搔”,“剩”应为“胜”,所以应选D)5、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⑷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6、A (A项错在:《望岳》不是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而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即“开元盛世”时期)7、⑴岱宗夫如何⑵家书抵万金;⑶如闻泣幽咽。

8、⑴三男邺城戍——兵役苛苦;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生活贫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