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春望 (1)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荒凉,人事全非
的春望之景,表达了自己在连绵战火中家书隔断,期待得到亲 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 感情,感人至深。 (2)文脉结构
国破 草木深 春城败相 感时 忧国伤时 花溅泪 鸟惊心 春望 念家悲己 家书抵万金 想念家人 恨别 白头不胜簪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n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ú 老妪( 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ng)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急应( yì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点。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矛盾。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 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 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烽火连三月,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 家书抵万金。 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思念家人 )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上课)

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上课)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读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书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壮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游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时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期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 胸襟:豁达、坦荡、开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
一、介绍作者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 居巩县。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 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 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 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 壮阔,哀感深沉。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 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诗三首》课件

山居秋暝 首 联
王维
{ { {
对颔 仗联 对颈 仗联
尾 联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杜 甫 诗 三 首
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 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 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 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 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咏怀古迹 (其三)》题为 “咏怀”,可里 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 个人的情怀,这 是不是与标题 “咏怀”二字不 符?
背景资料: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
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 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 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 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组诗“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杜甫诗三首》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分别是杜甫在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借助这三首诗,以点带面,有助于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诗“诗史”的特点。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如何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杜甫其人之伟大、其诗之雄浑,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在为期不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一文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大有讲究。

这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

《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

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三首诗可以帮助中学生体会杜诗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作的风格变化。

《望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

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希望(愿望)。

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少。

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译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捉人。 (这家的)老头儿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 看情况。 差役的呼叫是多么蛮横恼怒,老妇人的啼 哭是多么凄凉悲苦! 只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我 的三个儿子去戍守邺城了。有一个儿子捎信回 来,两个儿子新近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活着, 死去的就永远完结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 (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 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 出入没有完整的衣服。(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 不可,)老婆子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就让 我今晚跟你们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 够(给部队) 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似乎听到 有人在低声地哭。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老头儿告别。
春望
参考译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 中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 壕 吏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
望岳
原文: 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 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层次: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 1层: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 2层:后两联,也写泰山景物,更着力 点点归鸟。 表现诗人的感受。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 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匐在山 脚下是那么渺小。 ★末联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 小天下”,含义深刻,既是诗人要 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中间两联对仗,但全诗不讲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 究平仄,不是律诗是古体诗。 远大抱负。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

《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

《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运用了对比、夸张等 修辞手法,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
名句欣赏与解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01
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出征时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
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02
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令人触目
生动传神的描写
诗中对秋风、茅屋、雨夜等景象的描 写生动传神,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 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名句欣赏与解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美好愿望,他希望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句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是杜
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精神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 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 思,这种精神内核被后世诗人广
泛传承和发扬。
பைடு நூலகம்6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杜甫生平简介
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把 握其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并掌握鉴赏杜甫诗歌 的方法,包括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等。
《春望》
此诗风格沉郁顿挫,借春天生机盎然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苦 闷,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深沉与厚重。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原因探讨
时代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这 些时代特征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
创作。
个人经历
杜甫一生坎坷,仕途不顺,长期漂 泊流浪,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 和人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 验。
名句欣赏与解读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知识链接
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练 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 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 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 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3.叙事诗 •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 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春望
杜甫
国破
感时 烽火 白头
山河
花 连 搔
在,
溅泪, 三月, 更短,
城春
恨别 家书 浑欲
草木
鸟 抵 不
深。
惊心。 万金。 胜簪。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牵挂之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 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 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 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 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 是“三吏”中佳作。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公元712-7 70),字子美,诗中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 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 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 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 史”,他本人也被看做 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 “诗圣”。

《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

《杜甫诗三首》课件精品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 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了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 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 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 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 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 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所作的。
思考:“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
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 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 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 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 此是以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 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中,生长 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 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 伟岸,这样是较为和谐的。(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 独、忧伤之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 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 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 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 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 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 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 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 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 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 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课题25 杜甫诗五首 (第 课时)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的作品,当时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痛情。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作者高瞻远瞩的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3.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沉重苦难 重 点 1、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难 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朗读资料、播放器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师辅助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学目标 2

1. 常握本课实词、虚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准确翻译课文。 3、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4、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板书课题:望岳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3

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会写出“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不仅是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自己将登上人生顶峰的誓言。而另一首诗《春望》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集中表达了其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三、 朗读课文或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或集体朗读。)

学生听(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表达的感情。用朗读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味,感悟诗境。 四、品读词句,内化诗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揣摩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4

明确: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3、 概括诗的情感。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伟,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五、想像诗的意境,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 5

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5、写景层次分明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最后都落笔于作者的主观心理活动。一、二句作者自问自答,从远望角度描绘了初见泰山时的惊异情状;三至六句,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仰望泰山所见的雄伟、壮美和磅礴的气象,侧面烘托其高大和生意盎然的特点;最后将群山与泰山相对照,进一步刻画出它的高大雄伟,并抒发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六、赛读,背诵全诗。 七、课堂小结。 学习本诗后得到的启迪,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

第二课时 春望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作者的所见、所感、所盼、所思,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引入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朗读课文,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