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定稿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
作者介绍 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 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 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望岳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 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 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 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画泰山 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期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 是从“望”字着笔的。
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请找出本诗的名句,并进行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 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 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 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显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 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烽
火
望 草木 深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还有
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激情,请举出思
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 十万大军包围安禄山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唐王朝被 史思明援军打败。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 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 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 “三吏”中的佳作,因构思奇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相关课外阅读(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
相关课外阅读
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
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
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
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
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1。
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
石 壕 吏
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来
时是老翁夫妇一起接待的,走时只能
与老翁一人道别。“独”字分别表现
了老翁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 又失去一个亲人,非常痛苦; 老翁: 为百姓的疾苦而痛心不已。
整体把握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 么? 2.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3.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中的划线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你从诗中领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 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积极进取。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 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拓展延伸
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石壕史
一(1-2段):“致词”的由来 二( 3段): 老妇苦叙 三( 3段):老妇应役
①三男全被征 致词
内容
②家中情况
③老妇自请应役
四( 4段): 作别老翁——“致词”的结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理解并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二、读读讲讲问问。
望岳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三、总结。
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25杜甫诗三首-的课件.ppt

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
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反映了 诗人热爱祖国、眷恋亲人 的美好情操。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用对偶,移情于 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 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用对偶, 表现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
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 健拔的风格。 •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 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石 壕 吏
杜甫
杜甫 诗 三 首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 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 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 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 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 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 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 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 力。
这首诗写了个什么故事?请你把这个 故事告诉大家。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 数的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 人的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 裙;翁逾墙,妇夜往。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 开 端(1): 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 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 发展、高潮 (2-3): 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 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 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 结 局(4): 被捉。
•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 够看出: 差役是( 凶恶、蛮横 )的
老妇是( 战争是(
可怜 残酷
)的 )的
25.《杜甫诗三首》精品资料包-1.ppt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 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 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 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 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 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 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 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 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 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 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 一层悲哀。 全诗情感: 面对山河破碎、国都沦陷、思念亲人而 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忧国思家。
音频欣赏
诗文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 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 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 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 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 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 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 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 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 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 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唐代的大诗人,号称 “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 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 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 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 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 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 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从中可以看出作 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学习时要用心把握 诗作风格的变化。
教学设计4: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望岳》和《春望》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诗歌。
二、简介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诗体介绍(参考)1.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介绍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5杜甫诗三首

首联写景——春城败象 颔联抒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颈联叙事——思念家人 尾联描写——忧国思家
借景抒情 忧国伤时 思念家人 自叹苍老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抒 发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忧国忧民
念家悲己
知识延伸: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 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 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 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 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 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 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 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 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 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 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 •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 含感叹。 •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 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 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 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 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 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 “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 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而句句向岳而望,且角度各异,分析: • 远望:整体形象——参天耸立 • 近望:泰山美景——秀美高大 描绘泰山美 • 细望:山之景物——幽深神秘 • 愿望:凌云之志——攀登顶峰 表现诗感 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 “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 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 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 感受。
望岳
?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 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 这两句的理由。作者当 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 解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乱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时
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杜甫的诗歌分类:
成 《蜀相 》 《春夜喜雨》 都 《江畔独步寻花 》 时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 年
《登高》《 登岳阳楼》
时 《江南逢李龟年》
期
背景简介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
表现作者忧愁、悲伤的内心世界 (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怀)
整体把握: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
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 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 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 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春 望 五言侓诗
首联:
杜甫
颔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对 偶
颈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尾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 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 草长得特别茂盛。
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一读 春望春望
杜甫 杜甫 国破山国河破在山,河城在春,草城木春深草。木深。
感时花感溅时泪花,溅恨泪别,鸟恨惊别心鸟。惊心。
烽火连烽三火月连,三家月书,抵家万书金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 别离妻儿孤身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 为,半途被俘,押解长安,叛军铁蹄下的诗 人,幸运的未遭囚禁。这时的京城长安已被 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 卜。诗人在满目疮痍,欲哭无泪之际,将满 腔悲愤凝聚为一首绝唱。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诗圣 ——杜甫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 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 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 地面积24公顷。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 而感到惊心 。花感时而流泪;鸟 恨别而惊心。
移情于物,表现诗人的感时伤世 之情。(悲伤和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 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 么宝贵。
表现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 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 插不上了。
岱宗夫如聚何集? 齐鲁青未了。
不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尽
睁大眼睛
自然界
阳:荡山的胸南生面层,水云的,北面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以
登
一定要
上
为 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 面为“阴”。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 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 拔的岱宗分割。
《望岳》中心: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 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 远大抱负。
? 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 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 名句的句子是: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 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 的远大抱负。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 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 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 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 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 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远祖杜预为 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 人,故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分类 :
青年时期 《望岳》 (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安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史 之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历来被 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岱宗 (dài)
决眦 (zì )
凌 (líng )
烽火 (fēng )
搔 (sāo )
簪 ( zān )
石壕吏 (háo ) 逾 ( yú )
邺 (yè )
戍 ( shù )
老妪 (yù ) 泣幽咽 (yè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 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 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理清文意 岱宗夫如何?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极望中所感抒怀言志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 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 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写作者远望所见。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眦:眼眶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这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 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 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 眶有似决裂。
《望岳》
泰山风景
栏目导航
泰山风景
泰山风景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
fú )舒缓 语气
望岳
杜甫
泰山的别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