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 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 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 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 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 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春望》 1、运用自对,产生强烈对比。 2、起承开合,溶于一炉。 《石壕史》 1、构思巧妙,明、暗兼顾。 2、情节生动,动人心魄。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 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城春草木深。 (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感时花溅泪,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 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 恨别鸟惊心, 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其一)
东岳泰山
dài fú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zì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 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游历,过着一种 “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结 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 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 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 泰山的名篇。
25.杜甫诗三首1

春 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远望(萧条破败) 深。
惊心。 近望(忧国思家)
感时
烽火
花
连
溅泪,
三月,
恨别
家书
鸟
抵
盼望(思念牵挂) 万金。
胜簪。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全诗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呢?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题分析
诗歌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 大抱负。
本诗为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 “望岳”。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世称“诗 圣”,其诗是“诗 史”。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 代表作品“三吏” (《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 吏》)、“三别” (《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等 。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写作背景
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岳
(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 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 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人教版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安史之乱
感时恨别
国破(悲凉)草木深
烽火 家亡(思念)家书贵
花 溅泪
鸟
沉痛 惊心
再读品味
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谈 谈理由。
试着翻译全诗。
译文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 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 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 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 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 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管针。
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
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 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
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 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 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 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为老 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起因: 差吏征兵,捉人 经过:差吏来 翁逃跑 妇致词 结果: 老妇被抓走
整个事件以诗人投宿,寄宿,道别 为线索,叙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
诗歌结构
一 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 (1) 烘托紧张气氛. 二(2,3)第 主写 战体3段老祸中前 后妇蹂间64躏自句句4的述句诉家,展诉即三庭示家小子悲一无,从剧度个壮军.日饱男,艰二受,难非子老战死
返回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 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 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 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 声载道。著名的“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 《新婚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 历写成。
25 杜甫诗三首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乐景写哀,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
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 荒马乱中如何度日……他怎能不见花而落 泪、闻鸟而惊心呢?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 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 了人们在离乱中盼望家信之情。
问题探讨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 痛。
杜甫诗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景衬情表达诗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5 杜甫诗三首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
石 壕 吏
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 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 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 的含义: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也蕴含着只要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高峰,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哲理它既 是作者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
赏析和积累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25杜甫诗三首

赏 析
1、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颔联
3、赏析颈联 4、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感都源于哪个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越过)墙走,老 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多么)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走上前)致词(对…说话):三男邺城戍(防 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最近)战死。 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完结)矣! 室中更无人,惟(只)有乳 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服)。老妪力虽衰, 请(请让我)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还能够)备晨 炊。 夜久语声绝(消失),如闻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1、本诗歌无一个望字,却又处处在望,分析 每一联望的角度。 2、赏析颔联? 4、这首诗中,哪个字统领全文所见。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破败山河尚存,京城春天草木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看见花都流泪, 憎恨离别听到鸟鸣都伤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越挠越短,简直插不住簪子了。
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世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歌反 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 程, 被称为诗史。
读通诗歌
望岳---律诗
首联
颔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颈联
尾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Z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赏
析:
1、这是一首 诗。 2、你从哪句话能看出官吏的残暴? 3、你能把老妇人的致词部分划分为三个部分 并概括其内容吗? 4、老妇人自请服役有何目的? 5、“独与老翁别”说明什么? 6、这首诗歌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圣杜甫的25首经典诗歌,每首都是千古名篇!

诗圣杜甫的25首经典诗歌,每首都是千古名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范,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平实雅谈,细腻感人。
其中很多诗句妇孺皆知,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下面是杜甫最经典的25首诗歌,不知你能背诵多少首呢?1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8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4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25《杜甫诗三首》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降临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以京城的荒凉、破败为全诗营造氛围,忧 国忧民 ) 感伤时局,见到花而落泪。怅恨离别,看 见鸟也心惊。
(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触目伤怀 )
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 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 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 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 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 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 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 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 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 ,但精神是相通的。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石壕吏
杜
甫 (译文) (译文) (译文)
一何:多么 差役叫得多么 凶狠,老妇人 啼哭得多么痛 苦!
上页
下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颔联:写近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一虚一实,突出泰 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课件2: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杜甫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 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 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 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 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 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 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 是太阳斜照之时。
诗人“望”见了什么?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 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 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 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 竣峭,形如扇面,故名。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 “仙人掌”。崖西有铁梯,攀援可登崖巅,北眺龙角 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九女寨历历在目,西望傲徕峰尽收眼底。向东俯 视,龙潭水库宛若镶嵌在西溪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 闪发光。清人孙宝僮有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 千仞;俯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确写出了扇子 崖的风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三、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3、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五、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一、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四、创新实践、能力升级: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