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诸葛亮最后一计 为防司马氏掘墓 遗言秘葬自己
诸葛亮死后最后一计用在自己身上,几千年竟无人破解

诸葛亮死后最后一计用在自己身上,几千年竟无人破解《三国演义》一直是世人茶余饭后品读三国的对象。
三国里的人物,每一个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而说到足智多谋,那就不得不得提起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作为蜀国最得力的谋士,一生都在为蜀国鞠躬尽瘁。
在战事策略上,诸葛亮用兵如神,善于利用敌方的劣势转变成自己的优势,其中火烧赤壁、草船借箭都是诸葛亮的代表作,更是发明出流传于今的孔明灯。
不过,诸葛亮作为三国中最足智多谋的人,生前料事如神,死后却留下了一个大遗憾。
那就是诸葛亮的墓葬在哪,至今没人解开谜团,给后人留了一个千古难题。
按理说,诸葛亮是蜀国最德高望重的人,即便不能同皇家陵墓级别埋葬,至少应该办一场盛大的葬礼,但是,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并没有这样的操办,这是为何呢?诸葛亮据说,这是诸葛亮在一生中,唯一给自己使用的一个计谋,也是一生中用的最后一个计谋,而且是花费了非常多的心血才想出来的。
诸葛亮曾特意嘱托刘禅,自己死后,不必大操大办,只需要把自己的尸体放入棺材中,找四个壮劳力,一直向南走,直到杠断绳烂,那里便是他的葬身之处。
这又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绞尽脑汁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呢?在三国时期,我国政治比较动荡,社会不安分,盗墓事件屡屡发生,诸葛亮为了自己死后能有个保全尸首的地方,则不能让人知道他的葬身之地,如果大操大办必会引来盗墓贼的惦记,所以诸葛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诸葛亮注意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知道自己死后,蜀国也将大势已去,魏国不久便会统一,那时,自己作为蜀国的丞相,一定会被魏国人报复,破坏墓葬是最直接的办法。
而诸葛亮也确实使自己的墓葬至今无人知晓。
因为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照所托将诸葛亮的身后事低调处理,四个壮汉抬着诸葛亮走了一天一夜,体力早已不知,但此时,杠未断,绳未烂,于是便商议找个地方随意埋了吧,等到四人回去禀报时,刘禅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断了,绝对不可能,便把四人杀了,这四人一死,这世上便无人知晓诸葛亮的葬身之处。
诸葛亮生平的最后一计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肩负的是匡扶汉室,助蜀汉统一天下的重任,在刘备死后,他计划北伐,灭掉曹魏,然而数次出征都在最后时刻败北而归。
由于诸葛亮长期亲力亲为的操劳着,最终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担心司马懿得知自己死讯,会立即攻打蜀军,于是下令秘不发丧,就这样司马懿错过了追击蜀军的好机会。
刘禅听闻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十分悲痛,追封他为忠武侯,并且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在定军山为他修建了墓,可是在这个墓中埋葬的并不是诸葛亮的尸体,而是他的衣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冢。
后人们都想知道诸葛亮尸体埋在了哪里,可是翻遍历史记载,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由于三国是战乱年间,人们根本没什么好日子过,更别提有钱了,因此很多人都是以盗墓维生。
古人们都注重入土为安,自然不希望死后墓地也被他人打扰,诸葛亮也有同样的担心,于是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在信中交代了棺材的埋葬之地。
诸葛亮让刘禅用结实的麻绳绑住棺材,然后找四个人抬着棺材南行,什么时候绳子断了,就把他就地掩埋即可,也不需要立碑。
刘禅很尊敬诸葛亮,对他的遗言也是言听计从,于是就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去办。
这四个人抬着棺材走了两天的时间,感觉很累,于是就想把绳子给割断,将去掩埋算了。
他们回去复命后,刘禅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回来了,于是就询问他们原因,结果这四人开始不承认,后来经过酷刑折磨才招供。
刘禅知道真相,十分生气,将他们处死了。
这下可坏了,刘禅忘记问他们将诸葛亮埋在哪里,就这样,千百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墓依旧没能找到。
诸葛亮之所以会这样要求刘禅安葬自己,主要是因为他早就算到了士兵会偷懒,而刘禅也会处决他们。
诸葛亮的这一计设的巧妙,到如今都没人打扰他。
虽然诸葛亮真正的墓会很小,也没什么陪葬品,但是却换来了永久的安宁,这是很多古人都做不到的。
其实诸葛亮也知道,结实的绳子想要磨断,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他仍这样要求只不过是障眼法罢了,这样一来,棺材的埋葬之地就只有这四人知道,而他们不听从指挥,刘禅肯定是要处决他们的,那么这四人一死,诸葛亮墓也就成了一个迷,天大地大,找到这小小的墓几率就很低了。
历史趣谈:郭嘉遗计定辽东 诸葛亮的遗计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郭嘉遗计定辽东诸葛亮的遗计是什么?导语: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谥曰贞侯。
郭嘉遗计定辽东被广为流传,也是三国鬼才郭嘉盛名的一大美事。
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
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曰:“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
”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
因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故留于此。
”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而。
不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
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
愿保汝家。
汝勿忧虑。
”道按剑坐于堂上。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
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操至绍府门下,问曰:“谁曾入此门来?”守将对曰:“世子在内。
”操唤出责之。
刘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就甄氏为世子执箕帚。
”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
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不纳之。
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顾谓众官曰:“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众皆叹息。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风水谜团 诸葛亮下葬怪事重重 “选穴”极具传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风水谜团诸葛亮下葬怪事重重“选穴”极具传奇
导语: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营帐,一不小心踹灭了灯盏,延寿之法被破坏,自此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营帐,一不小心踹灭了灯盏,延寿之法被破坏,自此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诸葛亮生前给他人看风水,死后给自己“选穴”的故事更是极具传奇。
据说诸葛亮在他死前,曾立下遗嘱说要葬在定军山,这一点在《三国志》也有所记载。
那为何诸葛亮偏爱此处呢?理由有两个。
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在生前希望可以在百年之后安葬在定军山,而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在这里,首先是因为他希望自己在死后也可以守卫着蜀国这片疆土,让这片领土免受敌人骚扰。
其次他也不希望让仇人找到自己的坟墓地点,所以将自己安葬在定军山是最佳的选择。
定军山的风水也非常好,古代人在下葬的时候非常注重风水,因此这也是诸葛亮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在临终之前还对周围人再三交代,称自己虽然选择在定军山一带安葬,但是下葬的地点现在还不能确定,在下葬期间,需要先将他的遗体放入棺木中,然后再由众人抬着上定军山,诸葛亮称自己会亲自选择墓穴位置。
诸葛亮临终前除了说要葬在定军山,还说了这么一番话:将我的尸体殓装入棺,让士兵抬着棺材,从褒斜道随蜀军一起南撤,绳索哪里断,棺材就埋在哪儿。
话听上去有点诡异,好好的绳子怎么会断呢?
几日之后,士兵依嘱如期抬着诸葛亮的棺材来到了定军山,走着走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诸葛亮选墓之谜 历史上诸葛亮墓在哪里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诸葛亮选墓之谜历史上诸葛亮墓在哪里呢?
导语: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称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
但他死后究竟葬身何处无人知晓,这与他的神机妙算有关。
他的墓地,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称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
但他死后究竟葬身何处无人知晓,这与他的神机妙算有关。
他的墓地,据《三国演义》和历代的一般说法,均认为是陕西勉县的定军山。
其实,定军山并不是他的真墓。
其实,定军山并不是他的真墓。
原来诸葛亮自五丈原一病不起后,自知寿数已尽,便对后事作了精心安排。
他早已料定,蜀汉不久将被魏所亡,自己与司马喜懿交兵多年结有深仇,如果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肯定不会得到安宁。
诸葛亮选墓之谜
诸葛亮选墓之谜历史上诸葛亮墓在哪里呢?
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在他弥留之际遗书后主刘禅,嘱托刘禅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一直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刘禅遵照丞相的遗言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
这四个汉子走了一天一夜后,由于体力不支就不想再往前走,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
四个人商量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
他们回去向刘禅报告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
刘禅听了后深感诧异,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供出实情。
后主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
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
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亮的遗令之谜 诸葛亮临终前是否真有遗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的遗令之谜诸葛亮临终前是否真有遗令导语:众所周知魏延的”谋反“的起因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留下的一条遗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条遗令就留下的很多问题,众所周知魏延的”谋反“的起因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留下的一条遗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条遗令就留下的很多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会下这种命令呢?要抛弃魏延?以至于著名学者吕思勉猜测说,三国志魏延转的这条遗令完全是捏造出来的,是杨仪、姜维、费祎这些人”假传丞相遗命“这样就麻烦了,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非有4种解释:一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
二吕思勉先生猜测的假传遗命说。
三张作耀先生的阴谋论就是诸葛亮就是要除掉魏延。
四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个命令。
以上第一种说法完全可以pass,三国演义小说家言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第二种说法虽然是猜测,和三国志的记载相冲突。
但是三国志,还是有一些记载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猜测符合逻辑还是可以考虑的。
第三种说法:阴谋论。
但是阴谋论要有实际性的目的,诸葛亮一个要死了的人,为什么要除掉魏延?如果他想除掉魏延,完全可以在他大权在握的任何时候来捏造罪名来除掉魏延。
现在,要死了的人,没有意义了。
还有一个就是必须研究的第四种说法。
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个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君便自发,那么我们就要想想原因了。
也就是说,比较可信的是三国志的正文记载和吕思勉先生的猜测。
一个意思是:诸葛亮下了,这道命令。
一个是诸葛亮没有下达这个名令。
那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如果诸葛亮下达了这个命令我们就要问2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 竟要求他的棺材往南抬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竟要求他的棺材往南抬本文导读:诸葛亮人生最后一个计谋,并没有用在鞠躬尽瘁的蜀国身上,而是用在了自己的身后事上,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妙”。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何要在自己的后事上煞费心机?这还要从另一位三国枭雄曹操说起。
网络配图现在许多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受欢迎,并且从中讲述能够知道,盗墓的鼻祖那便是曹操。
当年,曹操的大军中,有一支很特别的部队,人数巨大,全由曹操设置的摸金校尉来办理。
这些人不必上战场,而专门搞钱,所谓摸金,那就是盗墓。
为此,曹操生前曾设有七十二疑冢,其目的就是为了防盗。
据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都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可谓是声势浩大啊,事实不就是为了迷惑世人的眼睛嘛。
网络配图既然曹操都能想到,那么比曹操还要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会想不到呢?跟曹操一样,诸葛亮身前也被很多人恨之入骨,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
有的人在自己将死之前是能感觉得到一些预兆的,像诸葛亮这种神机妙算的人又怎会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呢?公元234年,他行军至五丈原,多年的伐魏已经让他心力憔悴,他深知自己已将不久于人世,他便对属下交待说自己死后要葬于定军山,但是位置却不说明,只说要士兵们扛着棺材一路往南,绳断便葬。
下属也并不知道其真实用意。
到了真正下葬的那一天,由四名士兵抬着棺材就往定军山去了,这只要绳子不断就得继续走,棺材又重,士兵们走了一天一夜也没见这绳子有要断的迹象,士兵们实在是扛不住了,几个人就想着干脆自己把绳子剪断,随便找个地方下葬就好了,一不做二不休,说干就干,于是就这样草草下葬后就回去了。
士兵回到成都,见了刘禅复命。
说已经按照要求,埋葬了诸葛亮。
刘禅一听,这不太可能吧,才一天呢,绳子就断了?严加逼问下,士兵说了实情。
刘禅听到真相,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士兵给斩了,斩了之后才发现,坏了,忘了问丞相埋在哪儿了。
至此,世上便无人知晓诸葛亮葬于何处。
历史趣谈诸葛亮死后 为什么没和张居正那样被小皇帝清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没和张居正那样被小皇帝清算
导语: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时,蜀汉皇帝刘禅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有个在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员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时,蜀汉皇帝刘禅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有个在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员李邈,却上书称:「诸葛亮倚仗强军,狼顾虎视,独揽大权,是对国家和社稷的重大威胁。
如今幸好他死了,边疆战事可以停止,皇室宗族可以保全,全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欢庆。
」
刘禅接到此奏后,并没有如后世明朝万历皇帝对付张居正那样,发起一场清算诸葛亮的运动,反而勃然大怒,当即将李邈下狱处死。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
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后主怒,下狱诛之。
】——《华阳国志·卷十》
这奇怪么?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三国志》裴注中引孙盛点评白帝城托孤之事,是:
【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
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
评价刘禅“暗弱”,未必十分公道,但称赞他“无猜险之性”,完全没有历史上很多皇帝那种雄猜本能,因此才能让蜀汉举国一心,不生异同和间隙,确实恰如其分的称道。
蜀汉皇帝刘禅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最后一计为防司马氏掘墓遗言秘葬自己
导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历时最久的时期。
由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点:墓葬形式多种多样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历时最久的时期。
由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点:墓葬形式多种多样,盗墓活动异常猖獗,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疑冢和秘葬,就是这一时期出现最多的丧葬形式。
不少名人采取了这种形式。
东晋十六国时的后赵皇帝石勒、石虎死后设置了疑冢,后来有人曾盗掘石氏二陵,结果里面空空如也。
关于其设疑冢之事,《邺中记》中记道:
石勒陵在襄国城西南三十里,名高陵,不筑墙,不种树,立堂皇五间,安攒图勒大臣像。
又于堂皇东立重陵,虎陵在邺西北角,既葬邺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
或云寻被掘,凡此二陵皆为伪葬。
石勒、虎自别葬于深山。
而石勒母亲王氏死后,因惧怕政敌来盗毁坟冢,也采取了秘葬的方法。
南燕皇帝慕容德死后,其出葬方式为“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使后人“竟不知其尸之所在”。
揭秘诸葛亮墓葬真实位置之谜
关于秘葬,最神秘的故事莫过于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诸葛孔明了。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