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北京版

合集下载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和感情。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句子结构和语法的分析。

(3)作者寓意和思想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自主查找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4.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培养。

5.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种树郭橐驼传》。

2.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

4. 相关环保和生态的图片或素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种树的重要性。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和理解《种树郭橐驼传》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种树郭橐驼传》这个寓言故事的基本内容;2. 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能够通过故事内容思考人生道理;2. 能够对比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和选择。

四、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一个关于种树者郭橐驼和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郭橐驼每年都会在黄昏时分出现在村庄边上,并种下一棵树,而这颗树却是不见根的,犹如风一吹就会倒下。

然而,当村民问及郭橐驼为何要种一颗不见根的树时,郭橐驼却告诉他们,这颗树将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于是,村民们都开始在这颗“不见根”的树下许下自己的愿望。

2. 故事内涵分析:通过《种树郭橐驼传》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郭橐驼的善良和智慧,以及村民们对他的信任和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善良和美好,要拥有信念和勇气去面对困难。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待别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信仰。

3. 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发表对于故事的看法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郭橐驼种下一颗“不见根”的树?这个树对于村民有什么特殊意义?以及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等问题。

4. 互动游戏: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

比如,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表演和讨论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也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一起探讨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寓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讲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加深对故事的理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4. 互动游戏:设计各种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思考。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

(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种树郭橐驼传》;(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技巧;(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涉及到的农业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3)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勤劳务实、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原文及翻译;2. 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技巧的分析与欣赏;3. 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农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的理解;2. 文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3. 课文中所体现的哲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原文、翻译及文言文词汇的解释;2. 讨论法:用于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技巧;3. 实践法:用于农业知识的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背景及作者;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原文,解释文言文词汇,分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技巧;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农业知识,分享学习心得;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的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技巧的分析与欣赏能力;3. 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原文及其翻译;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农业知识资料;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八、教学资源1. 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原文;2. 农业知识资料;3. 教学课件;4. 教学道具。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代种植业的基本知识;(3)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认识其品质和种植技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橐驼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2)懂得劳动的价值,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种树郭橐驼传》;(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和种植技艺。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郭橐驼种植技艺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分析郭橐驼的种植技艺,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和种植技艺;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分析郭橐驼的种植技艺,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种树郭橐驼传》;2. 整理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查字典加深理解;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和种植技艺;4. 写一篇关于郭橐驼的种植技艺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3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3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种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植树造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种树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基本内容。

(2)种树的方法和技巧。

(3)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种树技术的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种树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初步体会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揭示课文的主旨。

四、课堂小结:2. 强调保护环境、尊重劳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人对种树、保护环境的认识和做法,整理成调查报告。

3. 结合课文内容,为自己家乡的植树造林活动提出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依据,让学生了解种树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中的应用。

3.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一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顾雪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寓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中阐述的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的深刻道理,在阅读中自觉地学会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2.难点: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分析作者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

2.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善于用寓言说明道理,我们以前就学过韩非子的《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柳宗元的《黔之驴》等。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与这些文章一样,也是以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理的,那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种树,阐述了什么道理。

二、检测预习,了解情况1.完成预设练习(多媒体显示)2.学生质疑(学生可互相回答,回答错误或答不上再由教师作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相关,则灵活处理,可顺势进入下一环节。

)3.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柳宗元(可互相补充,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关键,切入课文1.朗读课文(可散读、齐读、抽读)2.提问:(1)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那么郭橐驼是怎么种树的?(散读课文,找出相关语段及语段中最关键的语句进行概括。

)3.“他植者”又是怎样种树的?将“他植者” 的种树方法与郭橐驼的种树方法对比起来阅读。

(指导学生比较“郭橐驼的种树方法”和“他植者的种树方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4.柳宗元在当时写这则寓言时,他的意图是什么?找出相关段落,并找出关键词。

(学生朗读后找出关键词:养人术)5.官吏为政的表现与“他植者”有何相似之处?(联系当时背景分析)四、课外拓展,理性升华郭橐驼和“他植者”都想把树种好,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唐朝的柳宗元由种树联想到养人术,那千年后的我们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后交流,只要能谈到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来办事即可)五、布置作业1.本文从写作方法上看,也很有特色,结合课文,试作简要分析。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郭橐驼种树的故事。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手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勤奋、坚持和智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深入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和道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图片或插图。

(3)生僻字词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搜集有关环境保护和植树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植树的重要性。

2. 学习课文(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故事情节。

(2)逐句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郭橐驼的品质。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讨论:郭橐驼为什么能够种出好树?(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勤奋、坚持和智慧的重要性。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植树的意义。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写一篇关于植树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写的关于植树的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估结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重复讲解重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作者郭橐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2)懂得勤劳务实、谦虚低调的为人之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自然环保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郭橐驼及课文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勤劳务实、谦虚低调的为人之道。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课文中所传达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课文中郭橐驼种树的成功要素,探讨其对现代环保事业的启示。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回顾:(1)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北京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

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

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

贞元九年(793)中进土。

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

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三、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2、因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3、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A故乡人号之“驼”B既然已C不抑耗其实而已D驼业种树E若不过焉则不及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7)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刚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第二课时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

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

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

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其本欲舒……欲密。

其莳也若子)?种后如何管理(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置也若弃)?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能反是者,则有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皮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如何(木之性日以离矣)?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

”“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

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六、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

全文以记言为主,在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

课后小记:学习此文对比的写法。

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

陈国勇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