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第6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教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2小说阅读任务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2小说阅读任务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再嫁时,先写祥林嫂哭着喊着不肯到贺家坳去,为了抗婚,一头撞在桌角上。当她发
现贺老六是个和善的好人时,便与他一起过活,后来又有了孩子阿毛。本来可以安
安稳稳地生活下去,没成想,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吃掉。由悲转喜继而大悲,抑扬交
错,起伏跌宕,形成多次摇摆。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摇摆式结构。小说从
沧州遇旧时林冲的“忍”到买刀寻敌时的“怒”到草堂交接时的“安”到雪夜报仇时的
体会
三层,让儿子知道有些东西不能丢弃;第13至14句为第
四层,告诉儿子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第15至17
句为第五层,让儿子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
二、特定角度梳理概括 例2(2022·新高考Ⅰ卷)[原文《江上》(节选)见学案13“赏析小说的叙事特 色”部分]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 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 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 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 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 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 非常好客。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 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 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第1讲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课件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第1讲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课件

☞分析常见设误类型 对于4选1的综合选择题来说,考查的角度比较多,命题人对文 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从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 概全、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等方面来设题,而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鉴赏时,则大多从错置手法、分析偏离和效果不全等方面来设题。
☞熟知类题通法
速解选择题“3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 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 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 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 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 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 够?”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
意经,这一段内容也并非表
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
现了顾客的斤斤计较,而是
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
B
渲染了裁缝店温馨祥和的氛
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
围,表现裁缝店所在的喀吾
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
图的质朴人情之美。该选项
多。
曲解文意,因此不正确。
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 “以鸡换衣”的小故事,显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 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 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 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 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 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 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第3讲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新高考命题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形式是多样的,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情感来考查的。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所不同,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两个考法。

考法1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关键诗句和语言风格。

熟知类题通法“3步骤”准解诗歌语言鉴赏题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请简要分析作者使用“扣”“垂下”“咽”“飘”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

(4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定考查类型“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关键词语,属于“炼字”题型。

第二步:依类型,定答题方法题干中列出的这四个词语均为动词,要结合全诗,把握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垂下”代表了老马内心的无奈和对苦痛的默认;“飘”,飘过的是鞭影,代表了老马受到奴役的命运。

第三步:依要求,定作答要点“扣”“垂下”“咽”“飘”这几个词都形象地描写出了老马命运的悲苦和生活的艰辛与无助。

作答时,要注意对词义的理解,关注其表达效果。

[组织答案][答案] “扣”形象地写出了老马承受的压力之大;“垂下”形象地表现出老马感受到的沉重与无可奈何,也写出了它卖力前行的样子;“咽”表现出它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无奈;“飘”形象地补充了上一行的“泪”字,使诗意更丰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知道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标题、主旨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标题、主旨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 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有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 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 形告知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 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 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 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 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 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 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食粮,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食粮养活 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 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 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 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 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 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 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 钱一拿,推土机立刻就要开进来了。
[典例1] (202X·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锄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年整理)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年整理)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ⅱ 散文阅读教学案不分版本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ⅱ 散文阅读教学案不分版本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教学案不分版本散文阅读一、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一)根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根本特征。

“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1.散文取材“散〞。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散文行文“散〞。

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融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3.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不散〞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二)内容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散文一般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表达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述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目的,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比照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形式特征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记叙、议论融为一体。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第2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第2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

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 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 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 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 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 “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 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 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抓依据,辨正误]
[答案] 选文引用了碑文内容,强调“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 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结构上看,对上承接作者对“更深层 的东西”的发问,开启下文对“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的 意义的分析,承上启下;从论证上看,对论点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 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
[答案] 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子学”对诸子之学的历史的承继 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论证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 方面的统一,采用的并非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新子学’与历史 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说法也不正确。因此,该选项有误。
[温馨提示] 一是在选项中把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标注出来;二是熟悉掌 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三是看选项 中的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
梳理论证结构
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 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 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 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Ⅱ 小说阅读教学案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Ⅱ 小说阅读教学案

小说阅读一、把握小说文本的“3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

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情节、人物、环境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一)情节1.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3.在情节具体安排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二)人物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在小说中有作者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主旨描绘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又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三)环境1.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角度的选择,还有各种修辞、表达方式等。

3.环境在揭示人物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掌握小说文本的“3步读文法”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高考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和标题、主旨意蕴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

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解读文本,都属于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的深度分析。

对小说主旨意蕴的考查,往往通过把握小说的标题和主旨情感来体现。

一、“3注意”解读小说的文本基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

☞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9·全国卷Ⅰ)《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理水(节选)》](2)(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赵一曼女士》)(3)(2018·全国卷Ⅲ)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微纪元(节选)》] 题干中往往有“简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基本特征”“叙述方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鉴赏小说文本基本特征“3注意”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

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

常见小说“文本特征”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象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

“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

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4.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6.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即以小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7.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8.对话体小说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理水(节选)》(阅读文本见“[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题干明确要求考查文本基本特征,切入角度是“故事”与“新编”两个方向。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准文中依据。

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角度分析内容上在《理水》中,作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

手法上作者有意将现代生活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采用“新编”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呈现出一种穿越感。

语言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糅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使小说呈现出反讽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题目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因此,可以把小说在内容、手法、语言上的表现整合成两点:“故事”指内容上的特点,“新编”指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组织答案][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里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是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能闻闻它吗?”她问。

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屏幕中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

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我在睡意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

但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

虽然是无意识的,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

有一天,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

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同壁画叠印在一起,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我发疯似的跑上楼去找主任,“是为了小姑娘来的吧。

”主任说。

“她到底在哪儿?!”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落日工程”是潜入地球深处的一系列的探险航行,“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

但“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了地核区域,就如同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在“落日六号”上,航行组上的其他两名航员因事故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

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

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

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 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有删改) 科幻作家童恩正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中阐明科学文艺的写作目的时谈到科学幻想只是手段,“它是作为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充当背景使用的”,请指出本文与童恩正“手段”“背景”说的契合之处并作简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科幻小说的表现手法与文本基本特征的分析。

解答此题,要明白“科学幻想”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是“背景”,而小说的真正目的是塑造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人公面对绝境时从容、坚韧、顽强的品质。

[答案](示例一)“传感眼镜能发射视觉嗅觉味觉信号”是科学幻想背景,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对花、草等事物的喜爱,读者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形象,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的“沉默”和“叹息”,又为下文揭示小姑娘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示例二)“人类已经能潜入地球深处探险”“‘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地核区域”是科学幻想背景,小姑娘是“落日六号”飞船领航员的身份与“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等多处伏笔形成呼应,情节设置严谨,具有震撼力,小姑娘在飞船发生事故后、面对绝境时体现出的坚强勇敢的品质、敬业奉献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一个拥有着崇高精神世界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