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外感发热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培训稿20130224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 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 增高。 (2)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 涕、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辨证分型 2 风热犯表证
总病 4h内即刻退 平均解热时 痊愈(率) 显效(率) 例数 热>0.5℃ 间(h) 317 258(81.39%) 91 6 25 16 22 68(74.73%) 5(83.33%) 17(68.00%) 11(68.75%) 16(72.73%) 33.06 41.16 40.52 31.4 21.53 20.57 276(87.07%) 37(11.67%) 73(80.22%) 17(18.68%) 6(100.00%) 22(88.00%) 12(75.00%) 14(63.64%) 0(0.00%) 2(8.00%) 3(18.75%) 7(31.82%)
辨证分型 3 暑湿袭表证 3.1 藿香正气散加减组 3.2 新加香薷饮加减组
总病 4h内即刻退 平均解热 痊愈(率) 显效(率) 例数 热>0.5℃ 时间(h) 48 17 13 32(66.67%) 15(88.24%) 12(92.31%) 5(27.78%) 38.83 39.33 44.14 36.33 38(79.17%) 10(20.83%) 14(82.35%) 3(17.65%) 11(84.62%) 2(15.38%) 13(72.22%) 5(27.78%)
解读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44c464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9.png)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共和县中医院急诊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2013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感冒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2)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证: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鉴别诊断1.感冒与风温:感冒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侯。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外感发热-急诊科优势病种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
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疗方案”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ICD-10:J06.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2年版),普通感冒一般急性起病,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伴有喷嚏、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在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6.903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鼻/咽拭子病原学快速检测;(3)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适当休息。
2.使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等支持、对症治疗。
3.如发热、全身症状重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八)出院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原学确诊流行性感冒,转入相应路径。
3.病情较重,上呼吸道感染累及肺部,按照肺炎诊疗常规转入相应路径。
4.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急诊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胸部X线片。
发热中医治疗特色

急诊患者
外感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7.0℃-38.5℃
中医辩证分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合病史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根据风寒,风热,表寒里热,暑湿袭表及卫气同病辩证施治开处中医汤剂处方口服治疗
给予取大椎穴刮痧治疗一次
给予退热贴两贴左右曲池穴各一贴
治疗完成
退热敷贴方:大黄100g、柴胡80g、地骨皮80g、蝉退80g、栀子80g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取蜂蜜用蒸馏水稀释成60~70%蜂蜜液,取适量蜜液将上述药粉拌匀至稠膏状,密闭于容器内备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5 0・
山西 中 医 2 0 1 6年 1 0月第 3 2卷第 1 0期
S HA N X I J O F T C M O c t . 2 0 1 6 V o 1 . 3 2 N o . 1 0
急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中 医临床 路 径 及 疗 效观 察
余 嗣崇
治疗 效果 , 2 0 1 5年 1月至 2 0 1 6年 1 月, 笔者在我院采用 随
机对 照的方法治疗 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患 者 , 观察两 组患者
寒, 宣肺止 嗽 ; 对 风燥 伤肺 证患 者行 疏风 清肺 , 润燥 止 咳 ;
痰热郁肺证患者行清热肃 肺 , 豁痰止 咳 ; 根据患者 的病情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医临床路 径治疗急性上呼 吸道 感染的 临床 治疗效果。方法 : 选取 在我 院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患 者8 O例 , 采取随机数 字袁法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4 0例 , 对照组常规 内科治疗 , 对症处理 、 休息、 戒烟 , 多喝 水, 防止 继
发 细菌感染为主 , 观察组采 用中医临床路径 治疗 , 根 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择 口服 中药汤剂或 中成 药, 治疗周期为 3个月 , 观 察
中图分类号 : R 5 6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6 ) 1 0— 0 0 5 0— 0 2
急性 上呼 吸道感 染是 指鼻 腔、 咽喉 急性 炎症 的总 称 , 是病 毒性 咽炎 、 咽结膜热及 喉炎 的总称 J 。急性上 呼吸道 感染 临床 发病 率较 高 , 诱 因较多 , 主要是 由于病 毒引起 , 临 床上治疗 尚不存 在特 效药 物 。中医 临床 路径 治 疗在 治疗 急性 上呼吸道 感染 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 和特 色 , 治 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风寒束表证:解表散寒。
风热犯表证:解表清热。
暑湿袭表证:清暑祛湿。
卫气同病证:透表清气。
2.退热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必要时补液。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以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TCD编码: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月日时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