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2019自用版)

合集下载

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医院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目录一、小儿支气管肺炎 (2)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5)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8)四、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4)六、急性肾盂肾炎 (16)七、原发性高血压 (18)八、脑出血 (22)九、肛瘘 (26)十、疱疹性咽峡炎 (29)十一、肝硬化腹水 (31)十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3)十三、过敏性紫癜 (47)十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49)十五、带状疱疹 (52)十六、病毒性心肌炎 (54)一、小儿支气管肺炎(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临床路径清单(1)

临床路径清单(1)

儿科 儿科 内科 内科 口腔科 儿科 骨科 骨科 骨科 急诊科 内科 眼科 儿科 内科 外科 外科 内科 内科 内科 儿科 骨科 骨科 眼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 外科 外科 骨科 妇产折 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 颅骨骨折(手术) 慢性鼻窦炎 慢性扁桃腺炎(手术)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 慢性结肠炎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脑出血 脑出血后遗症 脑梗塞 脑梗死后遗症 脓胸 帕金森症 疱疹性咽炎(小儿) 脾破裂 剖宫产 前列腺增生症(手术) 鞘膜积液 去除骨折内固定装置 缺血性心肌病(县医院适用版) 乳腺脓肿(手术) 乳腺纤维瘤1(手术) 乳腺纤维瘤2(手术) 上消化道出血 烧伤(一度、浅二度) 神经官能症 肾结石(含体外碎石)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输尿管结石 水痘 四肢骨折 锁骨骨折 糖尿病 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突发性耳聋 退行性脊柱炎 胃溃疡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膝关节置换术(单侧) 膝关节置换术(双侧)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先兆早产 小儿肠炎 心力衰竭(县医院适用版)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除外) 新生儿肺炎(县医院适用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县医院适用版) 新生儿吸入综合征 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牙龈炎 咽峡炎(小儿) 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 腰椎管狭窄(非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 一氧化碳中毒 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婴幼儿腹泻病 营养不良性贫血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晕厥(心源性除外) 早产儿(不含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有合并症的) 掌腱膜挛缩症 掌指骨骨折 真菌性角膜溃疡(县医院适用) 正常分娩 支气管肺炎(儿科) 支气管哮喘 脂肪瘤(体表) 直肠息肉 跖趾骨骨折 子宫肌瘤(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微创手术) 子宫内膜炎 子宫脱垂(手术) 自发性气胸(呼吸内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

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

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很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3)病毒培养分离: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是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影像学检查: 并发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 渗 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 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急性坏死性脑病 CT 或 MRI 可见对称性、多灶性脑损伤,包 括双侧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 (第 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 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 年 10 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 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 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 病或多器官功能不 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 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 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 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 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年版修订版)》 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 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 制定本诊疗方案。
负染色透射
• 流感病毒结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 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 毒 3~7 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 过 1 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 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 毒污染的物品 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 密集且密闭或通 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 传播,需引起警惕。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风寒感冒2、风热感冒3、虚证感冒4、兼证:(1)挟惊;(2 )挟滞;(3)挟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小儿感冒(TCD编码:)2.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胸部X线片、血生化检测、心、电图检查。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银翘散加减。

虚证感冒: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兼证(1)挟惊银翘散加菊花、钩藤、石决明、蝉蜕。

(2)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之神曲、麦芽、山楂、枳壳、莱菔子、或用保和丸煎服。

(3)挟痰偏于风寒者,加用三拗汤;偏于风热者,加用杏苏饮。

2.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3.外治法(1)药物穴位敷贴疗法(2)雾化吸入疗法(3)中药敷脐(4)中药灌肠(5 )拔罐疗法4.护理:辨证施护。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流程(2019年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 –10:J18.0)。

(二)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 及ECHO 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 、腺病毒、PPLO ),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A 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 临床表现 1. 普通感冒(common cold)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④镇咳:对于咳嗽症状较为明显者,可给予氢溴酸右美沙芬、可待因等镇咳药。
上呼吸道感染具体治疗方法及治疗方案
(2)病因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使用。广 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 缩短病程。
②抗菌药物治疗: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 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 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4.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 高;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 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 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 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病毒抗原 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 亚型。目前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快速多重 PCR。荧光定量 PCR 法可 检测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 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 且可区分 流感病毒亚型。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或气管抽取物) 标本更 加准确。
(三)抗病毒治疗
1.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 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 48小时内进行抗 病毒治疗可减少并 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 病毒治疗中获益。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 48 小时内, 充分 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并发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 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 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 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路径(2023版)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路径(2023版)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路径(2022版)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 fections, RRTIs)是儿童常见临床现象[l-2] O其原因有多种,除感染相关因素还可能涉及免疫系统与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口川。

2016年国内多学科专家制订了RRTIs临床诊治路径⑸,对临床医生及时发现RRTIs并针对各种病因给予有效的临床诊疗有很大帮助。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近5年来,对RRTIs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

因此,有必要对2016年制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路径》进行更新。

本次更新是国内多学科专家根据RRTIs临床诊治相关进展,在2016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RRTIS状况;并根据常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对RRTlS进行甄别,及时发现其潜在基础疾病;针对各种原因所致的RRITs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和随访。

1RRTIs的定义国内RRTIS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

根据年龄及部位不同,将RRTlS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感染部位的具体化有利于分析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而强调反复上、下呼吸道感染是要将感染性炎症与过敏性炎症区分开来⑴O表1 RRTIs的定义国家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成染(次/年)下呼吸道感染(次/年)反豆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中耳炎域染性鼻咽炎或扁发病间隔炎桃体炎时间中国匹2岁:7次>2~5岁:6次>5~14 岁:5 次0~2 岁:3 次>2~5 0~2 岁:2 次岁:2 次>5~14 岁:2 >2-5 岁:2次次>574岁:2次>7d芬兰、瑞士、斯洛伐克、比利时鼻6次/年9~次年4月,鼻1次/月是3次/年3次/半年或4次/年>5次/年›3次/年=sl4d2RRTlS的临床诊治原则不同国家和不同作者采用的RRTIs定义有所不同,但方法一致,即都是根据感染发生的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自用2019版)一、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编码1. 国家卫计委原编码∶疾病名称及编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5.901)2.修改编码∶疾病名称及编码∶急性鼻咽炎(ICD-10∶JO0)急性咽炎(ICD-10∶JO02)【除溃疡性(ICD-10∶J02.903)】急性扁桃体炎(ICD-10∶J03)急性喉炎(ICD-10∶J04.0)(3度以下)急性咽喉炎(ICD-10∶J06.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流行性感冒伴有呼吸道表现,流感病毒被标明(ICD-10∶J101)流行性感冒伴有呼吸道表现,病毒未标明(ICD-10∶JI1.1)疱疹性咽峡炎(ICD-10∶BO8.501)二、临床路径检索方法J0/J02/J03/J04.0(3度以下)/J06.90/J10.1/J11.1/B08.501且年龄≤14 三、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5.901)。

释义■本路径适用对象为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的患者,或者口鼻咽部局部炎症的患者,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咽结合膜热、疤疹性咽峡炎。

■如出现以下情况需退出本路径,进入其他相应路径∶1. 合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2.感染扩数,导致颈部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化脓性中耳炎、上倾骨骨髓炎、喉炎(3度及以上)、急性会厌炎。

3.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如细菌感染并发败血症,细菌感染导致化脓性病灶;如皮下脓肿、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脑脓肿、泌尿系感染等。

4.病初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最后确诊为风湿热、川崎病、肾炎、心肌炎、紫瘤、类风湿病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

(二)诊断依据根据《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病情轻重程度相差大,一般年长儿轻,婴幼儿重。

鼻部症状如鼻塞、鼻涕、发热、咽痛,婴幼儿可有呕吐、腹泻。

重症为高热、头痛、乏力、咳嗽,可引起高热惊厥、急性腹痛。

2.查体咽喉壁淋巴组织充血、淋巴结肿大,疱疹性咽炎,咽部可有疱疹、溃疡。

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表面可见斑点状白色渗出物。

3.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数偏低或正常。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多增高,严重者可减低,但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仍增高。

释义■本路径的制订主要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

■病史和临床症状是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步依据。

多数患者病程短,<5天,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咽痛、轻微咳嗽,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疤疹性咽炎咽部可有疤疹、溃疡,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表面可见斑点状白色渗出物,肺部听诊正常。

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升高,个别可以下降。

因病程短,下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胸部X 线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少部分婴幼儿在起病后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抽描控制后精神状态良好,没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仍可进入路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充分休息、合理饮食、良好通风、预防并发症。

2.病毒感染多采用对症,细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支持疗法、局部治疗。

释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左右由病毒引起,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3~7天痊愈。

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需防止继发细菌等感染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除病毒感染外,其他病原也可引起本病。

提示细菌感染的证据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RP增高,PCT增高,需用抗菌药物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多为G+球菌感染,可经验性选用覆盖球菌的抗生素。

对于反复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加用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减少反复发作次数。

■对症治疗∶高热可给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或物理降温。

出现热性惊厥者可给予镇静剂治疗。

黏稠痰液或脓性分泌物,可选用糜蛋白酶晦等黏液溶解药,使其黏稠性降低,便于咳出。

疤疹性咽峡炎可酌情采用局部治疗。

■我国中医中药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部分中药制剂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内毒素、抗炎、解热作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释义■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入院后,入院第1天完善相关血液检查,根据病史、查体以及化验结果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住院期间观察体温变化、有无波及下呼吸道症状及体征、有无其他系统并发症出现。

■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然病程多为3~7天,去除院外发病时间,住院时间不超过5天符合本路径要求。

■连续2~3天腋温<37.5℃,无其他系统并发症即可出院。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人路径。

释义■进入本路径患者的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现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需退出本路径。

■入院后常规检查发现有基础疾病,如营养性贫血、佝偻病、轻度腹泻病、肝功能受累等,经系统评估后对第一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特殊影响者,亦可进入路径。

但可能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病毒抗体。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心肌酶谱。

2.根据患儿的病情,怀疑脓毒症时做降钙素原(PCT)、血培养;怀疑EBV 感染时做外周血细胞形态;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

3.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CRP,(2)肝肾功能、电解质(必要时)。

释义■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是最基本的入院常规检查,进入路径的患者均需完成。

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评估有无脏器损伤及并发症出现,为必查项目,一旦异常可能影响住院时间和费用。

■病情评估需依据患儿的一般状态、热峰、发热间隔、有无寒战以及血常规、CRP的化验结果。

如怀疑细菌感染,除查血常规、CRP外,应行降钙素原及血细菌培养检查;如怀疑EBV 感染时,需做外周血白细胞形态、EBV抗体及(或)EBV-DNA检测;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应进一步微免疫球蛋白测定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等检测,以排除有无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出院标准1.一般状况良好。

2.连续3天腋温<37.5℃。

释义■患者出院前体温平稳,连续2~3天腋温<37.5℃,一般状态较好,无并发症出现,所有必需检查项目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即可出院。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 合并以下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1)感染自鼻咽部蔓延至附近器官,如鼻窦炎、喉炎、中耳炎、颈部淋巴结炎、上颌骨骨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2)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细菌感染并发败血症时可导致化脓性病灶,如皮下脓肿、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脑脓肿、泌尿系感染等。

(3)由于感染和变态反应,可发生风湿热、肾炎、肝炎、心肌炎、紫癜、类风湿病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

2.诊断时须与其他疾病鉴别,如流感、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发疹性疾病等,还要与重症感染早期鉴别。

释义■治疗过程中,如持续发热、咳嗽加重、甚至出现肺部啰音,或胸部影像检查提示肺部炎症,需退出本路径而转入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路径。

■如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现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只是该病最初的一个临床症状),则需调整治疗方案,及时中止本路径。

■认可的变异原因主要是指患者入选路径后,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合并存在事前未预知的、对本路径治疗可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如增加治疗费用或延长治疗时间,仍可以完成路径,但医师需在表单中明确说明。

■因患者方面的主观原因导致执行路径出现变异,如提前结束治疗、中途退出路径,需医师在表单中予以说明。

四、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药方案【用药选择】1.针对发热治疗∶低热主张物理降温,散热为主;如出现高热,每次口服布洛芬5~10mg/ kg,间隔4~6小时以上,或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10mg/kg 口服治疗,也可以采用冰敷及温水浴。

2.如出现高热惊厥,可以给5%水合氯醛每次1-2ml/kg 肛注或苯巴比妥镇静。

3.脓性或非脓性痰液黏稠积存于上呼吸道不易咳出,可选用糜蛋白酶等黏液溶解药,降低痰液黏稠度,便于咳出。

4.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可酌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伴有实热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由病毒引起,因病毒感染多具有自限性,故以观察、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10~15mg/(kg·d)口服或静脉;若为流感病毒感染可用磷酸奥司他韦口服。

也可用具有抗病毒、清热功效的热毒宁注射液。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由细菌引起,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细菌,或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应用抗生素,前者可以选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于反复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加用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减少反复发作次数。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5.9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详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