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科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
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局部症状:可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咽部不适等,多于3-4天自愈。
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
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内因发热引起惊厥。
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
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肠道病毒感染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
好发于夏秋季。
起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高热、流延、厌食、呕吐等,病程约为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咽的粘膜表面有多个2-4mm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
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它部位。
病程约为一周左右。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7型引起。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未特征。
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小流行。
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
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合膜炎,可伴有结合膜出血;颈后及耳后淋巴结增大。
临床路径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的效果,规范社区该类患者的诊治流程。
方法:在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试验组实施相应临床路径,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护理。
比较两组的留观天数,留观费用和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的留观天数、留观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增加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临床路径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cp)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式照顾”新模式[1]。
研究组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意在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社区常见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可行性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站留观的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其中试验组进入临床路径。
把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制定临床路径包括:①成立临床路径小组:在准备实施临床路径前,成立以研究组成员为主的临床路径小组,组织、讨论开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的可行性。
培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的团队精神,营造多专业人员的合作氛围。
②人员培训:研究组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所有参与临床路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的理论培训。
③规范行为:制定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留观的全方位工作标准,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
④表格设计:参考卫生部综合医院临床路径表并根据我市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实际情况制定出临床路径表,路径以时间为横轴包括留观第1天、留观第2天、留观第3天、留观第4~6天、留观第7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流程(2019年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 –10:J18.0)。
(二)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 及ECHO 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 、腺病毒、PPLO ),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A 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 临床表现 1. 普通感冒(common cold)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观察

5 0・
山西 中 医 2 0 1 6年 1 0月第 3 2卷第 1 0期
S HA N X I J O F T C M O c t . 2 0 1 6 V o 1 . 3 2 N o . 1 0
急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中 医临床 路 径 及 疗 效观 察
余 嗣崇
治疗 效果 , 2 0 1 5年 1月至 2 0 1 6年 1 月, 笔者在我院采用 随
机对 照的方法治疗 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患 者 , 观察两 组患者
寒, 宣肺止 嗽 ; 对 风燥 伤肺 证患 者行 疏风 清肺 , 润燥 止 咳 ;
痰热郁肺证患者行清热肃 肺 , 豁痰止 咳 ; 根据患者 的病情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医临床路 径治疗急性上呼 吸道 感染的 临床 治疗效果。方法 : 选取 在我 院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患 者8 O例 , 采取随机数 字袁法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4 0例 , 对照组常规 内科治疗 , 对症处理 、 休息、 戒烟 , 多喝 水, 防止 继
发 细菌感染为主 , 观察组采 用中医临床路径 治疗 , 根 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择 口服 中药汤剂或 中成 药, 治疗周期为 3个月 , 观 察
中图分类号 : R 5 6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6 ) 1 0— 0 0 5 0— 0 2
急性 上呼 吸道感 染是 指鼻 腔、 咽喉 急性 炎症 的总 称 , 是病 毒性 咽炎 、 咽结膜热及 喉炎 的总称 J 。急性上 呼吸道 感染 临床 发病 率较 高 , 诱 因较多 , 主要是 由于病 毒引起 , 临 床上治疗 尚不存 在特 效药 物 。中医 临床 路径 治 疗在 治疗 急性 上呼吸道 感染 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 和特 色 , 治 疗效果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对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
方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0例,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中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常规内科治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方法对实验组患者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后的疾病症状表现情况、实际病症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期疾病症状表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显效和有效总人数为38,组内占比95%,对照组患者的组内显效和有效人数占比仅为8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27人,10例患者基本满意,只有3例患者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92.5%;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人数13人,基本满意患者16例,1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组内满意度仅为72.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较低(P<0.05)。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意义,可以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研究价值;满意度引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患者还有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常见的并发症有:肺内感染、中耳炎、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中医治疗路径可以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不适症状减轻,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1-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医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研究价值进行研究与讨论,选取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下为全部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入院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人数均为40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处于57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33±5.4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处于54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17±5.12)岁。
202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汇总情况分析

导言:临床路径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手段,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旨在对202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汇总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临床路径在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且为将来的临床路径优化提供参考。
一、概述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许多医疗机构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根据我所在医院的数据统计,该季度共实施了30个临床路径,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等方面。
二、临床路径分类及应用情况1.常见病类:常见病类临床路径在此季度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以呼吸道感染为例,该类临床路径的应用率最高,达到了80%以上。
通过制定明确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临床路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
2.多发病类:多发病类临床路径在此季度中应用较广。
以糖尿病为例,该类临床路径的应用率约为60%。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流程和管理措施,临床路径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3.疑难病症类:疑难病症类临床路径在此季度中应用较少。
以癌症治疗为例,该类临床路径的应用率仅为30%左右。
由于疑难病症的复杂性,目前临床路径在该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1.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以骨折治疗为例,在应用临床路径的患者中,95%以上恢复良好,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2.医疗费用:临床路径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以心血管病为例,在应用临床路径的患者中,医疗费用平均减少了20%以上,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患者满意度: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患者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以脑卒中治疗为例,在应用临床路径的患者中,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患者对医院的服务和治疗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四、临床路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缺乏标准化:目前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指导,导致不同医院的临床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最全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2年版),普通感冒一般急性起病,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伴有喷嚏、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在排除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6.903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鼻/咽拭子病原学快速检测;(3)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适当休息。
2.使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等支持、对症治疗。
3.如发热、全身症状重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八)出院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原学确诊流行性感冒,转入相应路径。
3.病情较重,上呼吸道感染累及肺部,按照肺炎诊疗常规转入相应路径。
4.常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5天。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作者:李冬梅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为分析研究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4月-2019年5月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84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中的随机数字法将其合理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实验组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常规性治疗+综合性的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对照组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内科治疗,研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疾病及症状表现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在经过专业化的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后,其实际治疗效果显著,咳嗽、发热等疾病症状改善情况良好。
两组患者之间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性的护理方法相比,中医临床路径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意义,值得在临床医疗服务探究中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053-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为上感,其主要是指一组临床疾病,包括:喉炎、普通型感冒、扁桃体炎等。
临床中具有较高程度上的发病率,在此类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患者极易伴有心肌炎、中耳炎、肺内感染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糖尿病、肿瘤、肺炎、支气管炎等重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实际生活质量安全,为帮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效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医疗服务机构积极进行科学化治疗手段的创新及改进,现以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84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对象,进行如下实践研究。
1.1一般资料实验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男患者22名,女患者20名,患者的实际年龄为16~66岁,平均年龄为(48.7±4.3)岁。
病程为6~40小时,平均病程为(35.9±2.6)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路径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的效果,规范社区该类患者的诊治流程。
方法:在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试验组实施相应临床路径,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护理。
比较两组的留观天数,留观费用和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的留观天数、留观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增加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临床路径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路径(cp)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式照顾”新模式[1]。
研究组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意在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社区常见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可行性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站留观的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其中试验组进入临床路径。
把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
断标准。
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制定临床路径包括:①成立临床路径小组:在准备实施临床路径前,成立以研究组成员为主的临床路径小组,组织、讨论开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的可行性。
培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的团队精神,营造多专业人员的合作氛围。
②人员培训:研究组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所有参与临床路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的理论培训。
③规范行为:制定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留观的全方位工作标准,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
④表格设计:参考卫生部综合医院临床路径表并根据我市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实际情况制定出临床路径表,路径以时间为横轴包括留观第1天、留观第2天、留观第3天、留观第4~6天、留观第7天。
具体内容包括医师的工作、护士的工作、病情变异记录等项目。
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此表提供按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见表2。
实施方法:试验组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留观时采用制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对照组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采用按常规医嘱进行治疗,做好基础护理,观察病情等。
观察运用临床路径后患者留观天数、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
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所得数据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指标:观察记录患者的平均留观天数、留观费用、满意率。
满意度的评判标准: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采用t
x2检验。
结果
留观天数及留观费用:试验组的平均留观天数、留观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满意度:试验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且试验组很满意人数高于对照组,见表4。
讨论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
临床路径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介入,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而cp是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医疗工具[2]。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建健全,特别是随着国家医疗扶植重点向社区倾斜,医疗模式的国际化,将来会有更多的患者首先选择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那么将各种疾病的临床路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无疑将给患者在降低医疗费用,增加看病的便利性方面带来实惠。
因而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临床路径将带来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床路径必将成为促进社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4]。
本研究显示,与常规临床模式相比,试验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后缩短了留观日,降低了留观费用,因而降低了医疗成本。
并且通过在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路径的实施,
患者对医疗护理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预知留观天数以及所要接受的护理和服务项目,对治疗和护理、检查等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医护工作,使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配合了留观日程的缩短,在降低医疗成本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因为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规范了医疗护理服务流程,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在本研究中显示试验组满意率较对照组高16%,而且试验组很满意率较对照组高14%。
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患者了解留观期间的治疗计划,对自己的疾病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增加了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减少就诊看病的不安感,增加患者的自身管理意识;也增加了医患沟通,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可使患者确定预计留观时间,推测社区留观费用,在时间和经济方面均有利于患者。
与在二三级医院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比较而言,尽管这类患者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但其住院费用远远高于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除去床位、垃圾处理等杂费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医院规定的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尿粪常规等增加了患者所应需费用。
但由于信任度、安全感及医保政策等因素,因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选择住二三级医院者仍不在少数,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而通过临床路径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实施,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医(护)患合作,既提高了医护质量,又缩短患者平均留观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疗费用控制,也可以增加患者对社区卫
生服务站的信任度。
如再有当地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将社会医保政策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使患者在社区就诊所花医疗费用也能得到报销,从而使更多的患者首先选择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那么必定会在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降低医疗费用,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hern jj,macias cg,jea a,et al.effectiveness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shunt
malfunction,2010,6(4):318-324.
2 d’entremont b.clinical pathways:the ottawa hospital
experience.can nurse,2009,105(5):8-9.
3 张新华.实施临床路径提高服务质量.护理管理杂
志,2004,4(2):31-32.
4 黄四海,雍艳艳.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在临床应用体会.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3):1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