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公历日期计算当日干支

合集下载

干支换算方法[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

干支换算方法[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

干支换算方法[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日干支的求算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的计算日干支的公式如下: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3)其中Y是年份,D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

把G除以60,余数就是干支的序号。

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

不过,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Y-1)*5,在Y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用推导蔡勒公式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

先来看和年份有关的部分的改进。

按公历的置闰规则,一个世纪的总天数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

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00的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36525天;否则就只有36524天。

不妨称有36524天的世纪为“平世纪”,有36525天的世纪为“闰世纪”。

对于平世纪,因为36524 mod 60 = 44,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4个序号。

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5个序号。

这就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01)3月1日的公式:G = 44C + [C/4] + 15, (4)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

而计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G = 44C + [C/4] + 5(y-1) + [y/4] + 15,即G = 44C + [C/4] + 5y + [y/4] + 10, (5)其中y是年份后两位数字。

下面再列出每月天数: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天数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减30后的剩余天数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D’ ≡ [3*(M+1) / 5] + d - 2 (mod 10) (6)及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数月i=0,偶数月i=6), (7)其中,D’是从3月1日开始算起的累积天数,M是月份,d是日数。

不用万年历,速推日干支口诀4种方法

不用万年历,速推日干支口诀4种方法

流星赶月排日柱口诀1推算日干支,可以按公历和农历两种方法推算。

⑴农历日干支推算口诀: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干一位算。

推算方法:“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固定不变。

要推农历曰干支,先要按《农历大小月卦口诀》将推算之年编上两卦,以便在推算日千支时运。

除此之外,还要记住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因为它是推算一年逐日的基础。

“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

”农历天干与地支组合,天干循环2.5次。

根据这一规律,知道某月初一日干支,如果这个月是小月则应在干同支冲的情况下,干支各减一位,则是小月后下月初一日干支。

如本月初一干支为己卯,这个月是大月,下月初一干支为己酉。

如果这个月是小月,则下月初一干支应在己酉退一位后确定,即为戊申日。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干隔一位算。

”此两句是在确定某月初一干支后,将这个月分成三个阶段,即初一至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二十五以后。

初一、十三、二十五日在干支上也是有规律的。

知道初一干支,只要将该日天干隔一位顺推,而地支不变。

同理,知道十三日干支,支同干隔一位,也知道二十五日的干支。

如初一日干支为甲子,则十三日干支为丙子,二十五日干支为戊子。

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根据所推之日属于哪一段,便可以很快知道这天的干支了。

⑵公历日干支推算口诀:元旦干支为根源,大小二月记心间。

小月干同地支冲,大月上句加一天。

申子辰年年为闰,干同支冲退一天。

余年二月二十八,干同支冲退一天。

月首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干一位算。

推算方法:“元旦干支为根源,大小二月记心间。

”推算公历日干支,首先要记住元旦曰的干支。

同时,还要知道大小月及二月的天数。

公历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其大小月是固定不变的,唯独二月有29天和28天之分。

因此,要特别注意哪年二月为29天,那年二月为28天。

“小月干同地支冲,大月上句加一天。

”公历小月为30天,按农历大月推算口诀,我们知道本月初一日干支,与下月初一干支则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

推算日干支的多种方法

推算日干支的多种方法

推算日干支,有按公历和农历两种方法推算黄远珦2018年8月2日一、农历日干支推算口诀:(方法一)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干一位算。

意解:“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固定不变。

要推农历日干支,先要按《农历大小月卦口诀》将推算之年编上两卦,以便在推算日干支时运用。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记住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因为它是推算一年逐日的基础。

“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

”大月初一的干支与后一个月初一的干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

小月初一的干支与后一个月初一的干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之日再后退一天。

如本月是大月,初一干支为己卯,下月的初一干支就是己酉。

如果这个月是小月,则下月初一干支应在己酉后退一位后确定,即为戊申日。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干隔一位算。

”此两句是在确定某月初一干支后,将这个月分成三个阶段,即初一至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二十五以后。

初一、十三、二十五日在干支上也是有规律的。

知道初一干支,只要将该日天干隔一位顺推,而地支不变。

同理,知道十三日干支,支同干隔一位,也知道二十五日的干支。

如初一日干支为甲子,则十三日干支为丙子,二十五日干支为戊子。

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根据所推之日属于哪一段,便可以很快知道这天的干支了。

例如:(一)推算1998年农历6月初10日午时的干支。

1、先按《农历大小月卦口诀》,将1998年农历大小月,排上两卦,并标出闰月。

同时,要记住正月初一日的干支。

2、推算1998年的干支。

我们按《推算年干支口诀》在手掌上将地支子位定为甲子,为1984年。

并将大拇指按在地支子位上,按“隔位逆推十年正”,把大拇指放在戌位上,即94年为甲戌年。

从甲戌94年开始顺推,94年为甲戌,95年为乙亥,96为丙子,97年为丁丑,98年干支则为戊寅。

3、推算农历6月份干支。

确定1998年戊寅干支以后,按《定月时干支诀》,戊干与癸干合以戊为主,戊的序数为5,将大拇指固定在戊位上。

“公历推日柱”原理解密

“公历推日柱”原理解密

“公历推日柱”原理解密天门市彭市中学柯宗华所谓“公历推日柱”就是利用公历的年月日期推算出当年当月当日的日干支的一种方法。

“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

”这几句口诀就是目前盲师中流传的“公历推日柱”的具体计算方法的真实写照。

咋一看这几句口诀给人一头雾水,这是怎么推算的。

原来这正是“公历推日柱”发明者高明之处。

这几句虽然琳琅上口,工整对仗容易记住,但是却给人披上了操作计算的神秘面纱。

也就是说口诀记住了,不告诉你操作的流程你依然是一筹莫展,望洋兴叹。

如果你理解了其中的精髓,那操作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下面我就对这几句口诀进行适当地解释。

“公历推日柱”法适合计算大于1900年(含1900年)所有年月日的日干支。

乘五除四九加日的意思就是:年数减1900记为差,差乘以五的积与差除以四的商(有余数商取正整数)的和,加上九与当日的日期数;“双月间隔三十天”其意思就是如果推算的这个月是双月,前面计算的和还要加上三十;“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这主要是记录十二个月中有大月和小月以及闰年带来一年内天数的变化而赋予的调节数的配置。

因为前面的那个和数的计算都是以每月30天计算的,而事实上每月的天数不一定相等(30天),如果本月前的一个月为31天,这个月的调节数就要在上个月调节数的基础上加1,如果本月前一个月为29天,那这个月的调节数就要在上个月的调节数上减1等等。

对于一月份,因为前一年的十二月为大月,所以这月的调节数为1,同样二月份的调节数应在一月份的基础上加1,应为2,同理依次可推得3至12月份的调节数依次为0,1,1,2,2,3,4,4,5,5;“整少一”表示差除以4为整数(这一年为闰年)时调节数少1,“一二自加整少一”意思就是一、二月份的调节数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即一、二月份的调节数依次变为0,1,其它月份调节数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1900年这一年所得的差数除以4虽然为整数,但它同时除以100亦为整数,故这一年不是闰年,所以不要搞错了;口诀中只是提到了计算几个数的和,怎样利用这个和来求日柱口诀没有提及,如果你的悟性好的话,你就知道这个和数的意义,自然就会求日柱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和数的意义,也不要急,你只要求出这个和数与60相除所得的余数即可求出日干支(这就是发明者的高明之处,正确理解了口诀的真正含义,自然会求日干支,不清楚其含义你只要机械地求出和数,告诉你如何求出余数即可求出日干支,并且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推算公历日期干支的几种方法

推算公历日期干支的几种方法

推算公历日期干支的几种方法A、掌法的先决条件1必须知道每年的元旦干支是什么;2.以掌握地支定好元旦位(叫本位);3.从本位起元月,对宫为2月,再回本位起3月,反复起到所求的月份,那么这个位置就是该月的1号干支;4、逢一个大月,要向前移动1位,二个大月要向前移动2位……,有多少个大月就要向前移动多少位。

逢小月不用移动,唯有2月份特殊,28日要向后移动2位,是29日要向后移动1位。

5.求得所求月份的1号干支后,就可以很快推出该月的每一日干支了。

例如:查1999年5月4 日的于支:(1)先查出1999年的元旦是癸丑日(这日要牢记在心,以后就不用查了)。

(2)把左手掌中指根下“丑”位定为元旦的癸丑起1月,无名指端为癸未起2月,3月又轮回中指根癸丑,4月又到无名指端为癸未,5月又轮回中指根癸丑。

那么癸丑暂定为5月1号干支,但中间经1、3两个大月,1个特殊2月,互相拉平抵消后为平衡,无需向前或向后移位,故癸丑为5月1日的实际干支。

再从1日向前顺数到4日即是丙辰日。

(3)如再要推5月Z1日的干支,只须从癸丑向后隔一位为11日癸亥日,再向后隔一位为21日即癸酉日。

例如:推2000年3月12日的干支,(1)先求出2000年的元旦干支。

从地支掌丑位起99年元旦为癸丑,然后从下一位顺数5位到中指端为戊午,这戊午就是2000年的元旦干支(如经过闰年就顺数6位)。

(2)按上法元月戊午、2月戊子、3月戊午中间经1个大月和一个特殊2月(29)天,互相扯平无需移位,那么戊午就是3月1号的干支,退后隔一位是戊辰为3月11日的干支,再向前顺数一位是己巳日,这己巳就是3月12日的干支。

按照这个方法只要记住一年的元旦干支(只要背熟“干支节气金钳诀”就行了^-^),很快就能推算出前后几年的任何一日的干支。

B、心算纪日干支法要按公历心算任意一天的纪日干支,只需将公历年号乘以5,加公历年号除以4、加上9、加上日期,再加已经过去了几个大月,得数便是干支序号。

阳历转干支历计算公式

阳历转干支历计算公式

将公历转换为干支历需要用到天文学知识和数学计算。

公历的日期可以转换为儒略日,然后根据干支历的起算年代(一般采用公元元年)来计算干支历的日期。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将公历日期转换为儒略日:儒略日= 公历日期+ 公元前元年儒略日(一般取公元前45年1月1日为儒略日0点)
2. 根据干支历的起算年代计算干支历的起始儒略日:干支历起始儒略日= 公元元年儒略日+ 干支历起算日期
3. 计算干支历的日期:干支历日期= (儒略日- 干支历起始儒略日) / 365.25 + 干支历起始日期
其中,干支历的起始一般采用春节的日期,即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

需要注意的是,公历和干支历之间的转换涉及到闰年的处理和干支历的起算年代,因此计算时需要仔细核对。

此外,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严格的圆形,因此日历年与儒略年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阳历转换成日干支的口诀

阳历转换成日干支的口诀

阳历转换成日干支的口诀
和大家分享一个阳历转换成干支的口诀:
一五都减一(阳历一月和五月天干地支都减一)
二六加零六(二月和六月天干加零,地支加六)
三减二加十(三月份天干减二地支加十)
四减一加五(四月天干减一,地支加五)
七零九加二(七月干支都不加,九月干支都加二)
八加一七走(八月天干加一,地支加七)
十上加二八(十月天干加二,地支加八)
冬三腊三九(冬月干支都加三,腊月天干加三地支加九)
闰从三月起(逢每年阳历二月有29号的,最后天干地支都要
余数均加一再加一)
用法:首先知道每年的元旦干支,以甲为1,乙为2 丙为3依次类推,地支子为1 ,丑为2依次类推,如2008年1月1号的元旦干支是“庚子”,庚为7,子为1。

2008年3月15日,首先15+(天干庚是7)=22,再套上口诀是三减二加十(即3月份天干减二,地支加十)=20,天干20是最后一位为“癸”所以是癸,但是2008年2月是闰月(即平常每年都是阳历2月是28天,三年一次是29天)所以闰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所以加一就是“甲”了。

地支15+(元旦日支庚子,子是1)=16,再套上口诀“三减二加十”地支是加十=26,26要扣掉两个12(即从子数到亥两次)=2,再加上闰月1就是3,子1,丑2,3是寅,2008年3月15号的日干支就是甲寅了。

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繁琐,其实用熟了几秒钟就能迅速算出当日的干支。

还可以用来验证传统万年历的准确性,我曾经买过一本错的,后来用这个方法验证出来了。

当然如果你记得住几十年的元旦干支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推算出来当日。

根据公历日期计算当日干支

根据公历日期计算当日干支

一、口诀: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二、举例说明:例一:年月日(×+÷++)÷=余,即为六十甲子序数.对应天干壬,除余对应地支子,对应干支为“壬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二:年月日(×+÷++++)÷=余,即为六十甲子序数.对应天干己,除余对应地支丑,对应干支为“己丑”.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三:年月日(×+÷++)÷=余,对应干支为“壬戌”.例四:年月日(×+÷++++)÷=余,对应干支为“戊戌”.例五:年月日(×+÷+++)÷=余,对应干支为“乙亥”.例六:年月日(×+÷++++)÷=余,对应干支为“壬子”.三、注解:第三句中地“整少一”,为能被整除之年一二月份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第四句反映地是大月规律,即月加、月加,依此类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地公式前,先把干支地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地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地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地最小公倍数.而正是和地最小公倍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号,“乙丑”编为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地对照表,如下:.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甲午.乙未.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地,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天干地序数(如果余数是,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地支地序数(如果余数是,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比如号干支,因为(表示取余数),对应地天干是庚,,对应地地支是子,所以号干支就是庚子.显然,一个整数除以地余数就是它地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而由干支推它地序号,也不困难.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地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地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比如要算戊午地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地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中是待求地干支序号.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 * * ( ) ,即戊午地序号是.这和上面地对照表地是一致地.一般地,若天干地序号为,地支地序号为,则干支地序号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简单点说,如果地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地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就是干支地序号.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地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地求算.需要说明地是,干支纪年纪地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但因为农历年地岁首和公历年地岁首相隔较近,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地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地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重合地农历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地干支序号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中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号,就可以求出相应地干支来.比如年地干支序号:() ,,天干为甲,,地支为申,因此,年是甲申年.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直接除以,就可以得到天干,用直接除以,就可以得到地支.这是因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等价于* ,其中是除以地商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余数也必然相等.而右边第一项是地倍数,自然也是地倍数,能够被整数,于是除以地余数就必然等于除以地余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地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而对于年份地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末尾为地年份地天干总是甲,末尾为地年份地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再来看日干支地求算.我们可以仿照星期地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地计算日干支地公式如下:()*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中是年份,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地整数部分.把除以,余数就是干支地序号.或者把除以或,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过,和形式相似地求星期地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在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地结果是一个较大地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地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先来看和年份有关地部分地改进.我们知道,按公历地置闰规则,一个世纪地总天数可能是天,或天.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地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天;否则就只有天.我们不妨称有天地世纪为“平世纪”,有天地世纪为“闰世纪”.对于平世纪,因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地干支就向后推进个序号.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地干支就向后推进个序号.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月日地公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中是世纪数减一.而计算任一年月日地干支地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 [] ,即[] [] ,()其中是年份后两位数字.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月份: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天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减后地剩余天数:()如果把月和月看成是上一年地月和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地式子:’ ≡ [*() ] ( ) ()及’ ≡ [*() ] ( ) (奇数月,偶数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中,’是从月日开始算起地累积天数,是月份,是日数.把()()两式和()式合起来,再进行适当地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地天干和地支地公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奇数月,偶数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先求得了,那么(奇数月,偶数月).()地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地支序号.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月和月是当做上一年地月和月来算地,因此和也要按上一年地年份来取值.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可以把()()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可以看出它们地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地不同.尽管现在中国已经不用干支纪日了,但有时还是需要计算日干支地.比如,历法有所谓“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关.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天最热地一段时间,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带梅雨季节地开始和结束,本来是和气候有关地用语.但因为古代没有准确地天气预报,无法准确预测三伏和入出梅地时间,所以就在历书上硬性规定几个日子作为三伏开始和入出梅地日子,这样确定一个大致地日期以备参考.现在虽然有了比较准确地天气预报,但三伏和入出梅作为一种传统历法,仍然流传下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历法规定夏至之后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十天或二十天;立秋之后地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共十天.中伏地长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为夏至、立秋地日期和庚日地日期是逐年浮动地,立秋之后地第一个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地第五个庚日,也可能是第六个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就长达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当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不是夏至当天,这时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样,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末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当天.入梅则是指芒种之后地第一个丙日,出梅是指小暑之后地第一个未日,也有同样地规定.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算一下年地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这需要先知道夏至和立秋地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月日,立秋是月日,那么运用公式(),夏至这天地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位数是,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天,也就是月日,这天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则是月日.同样可算出立秋这天地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是个戊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天,也即月日,这天就是末伏第一天.由此也可知,年地中伏只有十天.同样可以由芒种和小暑两节气地日期,算出年地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别是月日和月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过来,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应地年份和日期就相对麻烦一点了.因为干支是循环使用地,所以必须先知道欲求对应年份和日期地干支是属于哪一次循环.比如我们预先用公式()算出来、、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变法是哪一年,首先要确定它是十九世纪末地事情,也即是属于年开始地这一个循环里.那么,我们用公式()可以算出来戊戌地序号是,于是戊戌年就是()年.之所以要先减一,是因为甲子地序号为,需要把这个序号先减去.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至于日干支,因为古书里地日干支总是和年、月配合使用地,所以不难确定它属于哪个循环.比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地日子是崇祯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祯十六年就是公元年.三月虽然是农历地三月,但我们知道农历地日期在公历里虽然是浮动地,但也不出一定地范围,比如农历三月初一,总是在公历月日到月日之间浮动.因此,先来算年月日地干支.我们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位数是,,除以余,所以这一天地干支是癸酉,其序号为**.而丁未地序号是**,在癸未之后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月日之后天,即月日.这就是说,崇祯自缢地日子是年月日,这和查万年历地结果是一致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公历日期计算当日干支一、口诀: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

二、举例说明:例一:1996年1月16日(96×5+96÷4+9+16)÷60=8余49,49即为六十甲子序数。

9对应天干壬,49除12余1对应地支子,对应干支为“壬子”。

例二:1997年2月16日(97×5+97÷4+9+16+30+2)÷60=9余26,26即为六十甲子序数。

6对应天干己,26除12余2对应地支丑,对应干支为“己丑”。

例三:1998年3月16日(98×5+98÷4+9+16)÷60=8余59,对应干支为“壬戌”。

例四:1999年4月16日(99×5+99÷4+9+16+30+1)÷60=9余35,对应干支为“戊戌”。

例五:2000年7月16日(100×5+100÷4+9+16+2)÷60=9余12,对应干支为“乙亥”。

例六:20001年10月16日(101×5+101÷4+9+16+4+30)÷60=9余49,对应干支为“壬子”。

三、注解:第三句中的“整少一”,为能被4整除之年一二月份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第四句反映的是大月规律,即8月加3、11月加5,依此类推)。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组合。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

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

根据干支的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

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1号,“乙丑”编为2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的对照表,如下: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的,序号除以10的余数就是天干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

比如37号干支,因为37 mod 10=7(mod表示取余数),对应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对应的地支是子,所以37号干支就是庚子。

显然,一个整数除以10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号,也不困难。

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的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

比如要算戊午的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x mod 10 = 5{ x mod 12 = 7.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号。

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x ≡ 6 * 5 - 5 * 7 (mod 60) = 55,即戊午的序号是55.这和上面的对照表的是一致的。

一般地,若天干的序号为m,地支的序号为n,则干支的序号为:x ≡ 6m - 5n (mod 60) (1)简单点说,如果6m-5n的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的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60就是干支的序号。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的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的求算。

需要说明的是,干支纪年纪的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

但因为农历年的岁首和公历年的岁首相隔较近,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的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的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重合的农历年。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的干支序号为:x = (Y-3) mod 60,(2)其中Y是年份。

得到了干支序号x,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干支来。

比如2004年的干支序号:x = (2004-3) mod 60 = 2001 mod 60 = 21,21 mod 10=1,天干为甲,21 mod 12=9,地支为申,因此,2004年是甲申年。

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Y-3直接除以10,就可以得到天干,用Y-3直接除以12,就可以得到地支。

这是因为x = (Y-3) mod 60等价于Y-3 = 60 * n + x,其中n是Y-3除以60的商数。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0,余数也必然相等。

而右边第一项是60的倍数,自然也是10的倍数,能够被10整数,于是Y-3除以10的余数就必然等于x除以10的余数。

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的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

而对于年份的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

末尾为4的年份的天干总是甲,末尾为5的年份的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

再来看日干支的求算。

我们可以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的计算日干支的公式如下: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3)其中Y是年份,D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

把G除以60,余数就是干支的序号。

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

不过,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Y-1)*5,在Y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

先来看和年份有关的部分的改进。

我们知道,按公历的置闰规则,一个世纪的总天数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

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00的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36525天;否则就只有36524天。

我们不妨称有36524天的世纪为“平世纪”,有36525天的世纪为“闰世纪”。

对于平世纪,因为36524 mod 60 = 44,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4个序号。

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5个序号。

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01)3月1日的公式:G = 44C + [C/4] + 15,(4)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

而计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G = 44C + [C/4] + 5(y-1) + [y/4] + 15,即G = 44C + [C/4] + 5y + [y/4] + 10,(5)其中y是年份后两位数字。

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月 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天 数: 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减30后的剩余天数: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D’≡ [3*(M+1) / 5] + d - 2 (mod 10) (6)及D’≡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数月i=0,偶数月i=6),(7)其中,D’是从3月1日开始算起的累积天数,M是月份,d是日数。

把(6)(7)两式和(5)式合起来,再进行适当的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的天干和地支的公式: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8)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9)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z = g + 4C + 10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10)g的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z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序号。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1月和2月是当做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的,因此C和y 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来取值。

我们可以把(8)(9)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W = -2C + [C/4] + y + [y/4] + [13*(M+1) / 5] + d - 1,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的不同。

尽管现在中国已经不用干支纪日了,但有时还是需要计算日干支的。

比如,历法有所谓“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关。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带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本来是和气候有关的用语。

但因为古代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无法准确预测三伏和入出梅的时间,所以就在历书上硬性规定几个日子作为三伏开始和入出梅的日子,这样确定一个大致的日期以备参考。

现在虽然有了比较准确的天气预报,但三伏和入出梅作为一种传统历法,仍然流传下来。

历法规定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十天或二十天;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共十天。

中伏的长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为夏至、立秋的日期和庚日的日期是逐年浮动的,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的第五个庚日,也可能是第六个庚日。

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就长达二十天。

注意如果夏至当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不是夏至当天,这时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

同样,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末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当天。

入梅则是指芒种之后的第一个丙日,出梅是指小暑之后的第一个未日,也有同样的规定。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算一下2004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

这需要先知道夏至和立秋的日子。

如果知道夏至是6月21日,立秋是8月7日,那么运用公式(8),夏至这天的g为:g = 4 * 20 + [20/4] + 5*4 + [4/4] + [3*(6+1) / 5] + 21 - 3= 80 + 5 + 20 + 1 + 4 + 21 - 3= 128,个位数是8,天干是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