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症

合集下载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三、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 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散寒疏表; 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化湿健脾;生姜和胃止呕。
z四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
1、辨证依据 (1)急起腹痛,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 痛减。
(2)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 清长,大便尚调。
(3)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2、治法: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3、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 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 可参考本节辨治。
PPT课件10Fra bibliotek知识链接 叶天士论养胃阴、和胃络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江苏 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叶氏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 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提出根据温病的病变发展特点, 可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PPT课件 3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 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 降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 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皆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 受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PPT课件
4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 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赖阴液的 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通降。故脾阳 (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 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 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 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 可因胃气壅滞,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 于和降而上逆,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 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 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A.乌头桂枝汤B.桂枝汤C.通脉四逆汤D.济川煎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

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A.理中汤B.通脉四逆汤C.暖肝煎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

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选(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A.乌头桂枝汤B.金匮肾气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病机以下的辩证分型可以由以上的内容牢牢记住之后分析得出,这样就会逐渐把我掌握的知识串联起来,思考的过程会有点耗脑,但会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胃痛是由胃气阻滞,气机上逆所致,辩证分型按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淤、食积分为肝气犯胃证、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淤血内停证、饮食伤胃证,病程日久,由实致虚,寒邪伤阳,则有脾胃虚寒证,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有胃阴亏耗证。

痞满失由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所致,辩证分型按虚实分,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热郁湿阻、痰湿、食积分为肝胃不和证、湿热阻胃证、痰湿中阻证、饮食内停证,病程日久则转为虚证,正气耗伤,脾胃损伤,则有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伤阴,则有胃阴不足证。

呕吐是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实证按外邪、气滞、痰饮、食滞分为外邪犯胃证、食滞内停证、痰饮内阻证、肝气犯胃证,病程日久,脾胃气虚,则有脾胃气虚证,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则有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

噎膈由痰、气、淤交阻,阻于食道、胃脘所致,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按痰、气、淤分为痰气交阻证、淤血内结证,病程日久,痰淤生热,耗伤阴液,则有津亏热结证,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则有气虚阳微证。

呃逆是由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按虚实分,实证按病理因素寒凝、火郁、气滞、痰阻分为胃中寒冷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胃中寒冷损伤阳气,则有脾胃阳虚证,火盛伤阴则有胃阴不足证。

腹痛是由腹中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淤分为寒邪内阻证、火郁则为六淫化热入里,湿热交阻,气机不和则有湿热雍滞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滞证、淤血内停证、病程日久或素体阳虚,则虚寒中生,所以有中虚脏寒证。

泄泻是有脾病湿盛,肠道功能失司所致,辩证分型按暴泻和久泻区分,暴泻多属实,湿盛为主,夹寒、夹热、夹滞分为寒湿内盛证、湿热伤中证、食滞肠胃证,久泻偏虚,按病位脾胃、肝、肾分为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肝气乘脾证。

中医内科学便秘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便秘ppt课件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 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秘结。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亏,气 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则致阴阳俱虚。阴虚则肠 道失荣而更行干枯,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阳亏则肠道失于温煦, 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11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直肠及肛门 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引起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 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2
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及感受 外邪。病机主要是大肠传导失司。
13
(一)病因
1.饮食不节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大便干结 。或恣食生冷,致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造成便秘。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与脾胃受 寒、肠中有热等有关。如《素问·厥论》日:“太阴之厥,则 腹满腹胀,后不利。”《素问·举痛论》日:“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汉代张仲景则称便秘为“脾约”、“闭”、“阴结”、“阳 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在治疗方面,张仲景 提出了便秘有寒、热、虚、实不同病机,创制了苦寒泻下的 承气汤、温里泻下的大黄附子汤、养阴润下的麻子仁丸、理 气通下的厚朴三物汤内服以及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治通便 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脾病 历代 中医文献 对 其论 述颇 多 ,记载 了名称 统计共 1 5种 : 劳 、 泄 、 脾 脾 脾积 、 脾瘅 、 风疝 、 胀 、 脾 脾 脾 痹 、 消 、 风 、 伤 、 约 、 肾泄 、 遗 、 脾 脾 脾 脾 脾 脾 脾绝 、 脾 损 。 然 以上疾 病均 冠 以“ ” , 虽 脾 名 但绝 大 多数病 同 现代 医学 的脾 病相 差甚 远 。 中医 内科学 教材 则将 多 数 消化 系 统疾 病 归人 中 医脾 系疾 病 , 主要 有 : 胃痛 、
意义及 实用 价值 。
1 现 代 医学对 中 医脾 的认 识
从 古 代 文 献 记 载 看 , 中医 涵 盖 了西 医不 同脏 腑组织 的部分 功能病 变 ,不 能与 学 所论 述 的脾 在 形 态 、 置 、 位 颜 西 医脾病 概念 直接 换用 。 色 等 方 面 , 接 近 于 现代 解 剖 学 上 脾 、 两 脏 的结 更 胰 《 问 ・ 节 藏 象论 》 : 脾 胃… …仓 廪 之 本 , 素 六 云 “
后 天 之 本 的 重要 地 位 在 这 里 成 为 了有 名 无 实 的 番 脾 、 、 小 肠 在 病 理 上 最 易受 外 邪 及 饮 食 因 素 影 胃 大
号 而 已 。这 说 明 , 管 解 剖 上 的 相 似 , 在 功 能方 响 。因此 , 、 、 尽 但 脾 胃 大小 肠在 生 理功 能上 相互 联 系 , 病 面, 中医 的脾 与西 医 的脾 还 存在 比较 大 的差 别 。 张 理 上 相互 影 响 , 定 了临 床 中此 类 病 证 之 间 的相互 决 9 】 。考虑 脾 胃( ) 肠 的生理 功能 和病 理 特点 , 床 临 启 明等 _ 现与 中医脾 相关 的西 医学 组 织器 官 主要 兼 见_ 6 1 发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预防调护] [结 语 ]
疼痛病位
主要症状特点ຫໍສະໝຸດ 胃 痛真心 痛胁痛
上腹近心窝 处胃脘部
心,痛常及 心下
胁肋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多为隐痛、 胀痛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痛引 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 情危急
胁肋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 肤黄,或胸闷太息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
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2.饮食伤胃 3.情志不畅 4.脾胃素虚
宋朝钱仲阳以四君子汤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 用以健脾进食,为病后调补之剂。本例之治, 加黄芪温养脾胃、益气升阳;生姜温中止呕, 散寒止痛;石菖蒲开胃和中、芳香化浊;台 乌药辛开温通、顺气止痛。服后小有痛缓、 食增之效,但出现口干津少之症,是以辛温 不能再投,故去生姜、菖蒲、乌药,加麦芽 和中消食,服十剂胃痛缓解,饭量增进,收 到温养脾胃,和中消食之效。
气虚: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 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 色少华,舌淡脉弱等。
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三、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 渴,或喜热饮。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三、 病机小结
1、 病位: 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 系极为密切。
2、 病理因素: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 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3、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
病性及转归: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 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 往往虚实夹杂。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
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证属脾胃虚寒之胃痛,宜温养脾胃
党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菖蒲 台乌 黄芪 炙草
生姜
连服六剂后,胃脘逐渐舒适,余无它感,原 方又服六剂,疼痛稍缓,食欲略增,时有口 干津少之感,原方去菖蒲、台乌、生姜、加 麦芽,连服十剂,疼痛缓解,食欲渐趋正常。 嘱节饮食。
方义: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 草甘温养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 德,故为君子;若合之二陈,则补中 稍有消导之意。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 本,胃气旺则五脏受益,胃气伤则百 病丛生,故久病不愈,诸药不效者, 唯有益胃补肾两途,故四君子随症加 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 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 微敷布,何患其药之效哉。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 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腹痛 胃 脘 部 以 下 , 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
耻 骨 毛 际 以 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拒按,脉盛; 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
脉虚。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初病在气
气滞: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 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主讲:陈红银
[概 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自觉症状:疼痛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 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 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 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 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 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常用药:
加减:
男、22岁、9月就诊
数年来,因上班路途太远,早去晚归, 不能按时吃饭,常一日两餐,早起饱餐整天 不思饮食,晚餐半饱,早起不知饥饿,此症 已年余,胃脘渐有疼痛,时呕清水,初起时 痛无定时,发作频繁,经 治几月症状有所 改善,疼痛多在饥饿时发生,或天阴时发病 明显,饭后痛减。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溃疡。 其人略瘦,面不华泽,语气低微,诊脉沉缓, 舌淡苔白。自述早年长吃瓜果、冰糕,近因 胃痛,不敢多吃。
三、 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 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 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 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二、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