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共31页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在⾎治疗原则:理⽓和胃⽌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犯胃证胃阴不⾜证的病机治法和主⽅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
⼝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 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机不利,胃⽓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和胃,降逆⽌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急后重,下痢⾚⽩脓⾎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
刘和间提出:调⽓则后重⾃除,⾏⾎则便脓⾃愈
便秘病位:在⼤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统疾病2讲课文档

6克
芒硝9克 柿蒂5只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 排便三、四次,稍里急。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第二十二页,共24页。
例二 邵X X,男,63岁。初诊7月11
食物下胃不化,呃逆时作,滞而作痛, 入腹之后,其痛更剧。此乃肝脾不和,气食 两滞为患。业经月余,亟当和化,勿使成为 膈证。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第十五页,共24页。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第十六页,共24页。
3.气机郁滞证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第十八页,共24页。
5.胃阴不足证
主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 兼证: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第十九页,共24页。
预防调护
• 1. 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 不良情志刺激。
(二)治疗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 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
颇有参考价值。
脾胃系病证 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 PPT

腹痛 胃 脘 部 以 下 , 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
耻 骨 毛 际 以 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上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常用药:
加减:
谢谢聆听
疼痛病位
主要症状特点
胃 痛
真心 痛
胁痛
上腹近心窝 处胃脘部
心,痛常及 心下
胁肋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多为隐痛、 胀痛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痛引 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 情危急
胁肋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 肤黄,或胸闷太息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二、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PPT文档共43页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胃痛PPT课件

预防与调护
• 调摄精神。 • 注意饮食。 • 避免感邪。
病例分析
丁××,女,58岁 患者已经通过胃 肠X线、纤维胃镜等检查诊断为“慢性萎 缩性胃炎”5年。平素即胃脘隐隐作痛, 痛时灼热,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消 瘦乏力,大便干结。近日病情加重,脘腹 灼痛明显,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头晕耳 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写出诊断、证型、分析、治法、 方药。
治疗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 重在调达少阳, 道气机 治从肝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4.辨脏腑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4)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
白芍、川芎、陈皮、枳壳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5)加减: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索 理气止痛。 2)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代赭石,亦 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3)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4.湿热中阻证 (1) 主症:胃脘灼痛,吐酸噪杂,脘痞腹胀, 纳呆恶心。 兼症: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3)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4)方药:清中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急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9便秘PPT精品文档25页

病案分析
李×× 男,40岁,工人。
平素喜食辛辣之品。平素大便干结难解,常三、五 日一行。近有十余天未解,腹胀满,矢气盛,口臭且多 处口腔溃疡,渴而多饮,面红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燥,脉滑数。
病名:便秘 证型:胃肠积热 治法:清热润肠 方剂:脾约麻仁丸加减 方药:枳实、大黄、厚朴、芒硝、沙参、
二·治疗原则 实则通泻--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 虚则润补--益气养血,温通开结。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实 秘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 兼次症: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刺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2.气机郁滞
诊查要点
1、排便次数每周少于三次,或周期不长,但 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但频有 便意,排出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神疲乏力 ,头晕心悸等。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年老体虚等病 史。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干燥坚硬,伴有肛门灼热,苔黄厚—积热 ➢素体阳虚,排便艰难,舌胖苔白滑,无肛门灼热—阴寒 ➢粪质不甚干结,排便不畅—气滞 ➢粪质不干,便下无力,或欲便不出,舌淡少苔—气虚 ➢粪便干燥,排出艰难,舌红少津无苔--阴(血)虚
腹中冷痛,拘急拒按,腰膝酸冷 舌脉:淡,苔白、薄腻,脉沉迟或沉弦。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养血便自通。
转归预后
转归 便秘日久 腹胀呕吐;失眠烦躁;肛裂痔疮 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体虚便秘,难求速效
主症:大便干结,腹中胀满 兼次症 :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欲不振,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