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法零售成本核算
毛利率法进行成本核算制度

毛利率法进行成本核算制度简介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按照成本性质、成本对象、计算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和分类,从而确定各项成本费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毛利率法是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之一。
本文将解析毛利率法进行成本核算制度。
毛利率法概述毛利率法是指将销售净额减去销售成本,得到毛利润,然后将毛利润除以销售净额得到毛利率。
毛利率反映了企业在商品销售过程中的盈利水平,它是计算盈利的重要指标之一。
毛利率法的核算步骤如下:1.确定销售净额:销售收入减去折扣、退货和销售税费等因素。
2.确定销售成本:将产品的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可直接归属于销售成本的费用项加以计算,再由管理会计部门按照制定好的分配方式将企业的间接费用分摊到销售成本中。
3.计算毛利润:将销售净额减去销售成本得到毛利润。
4.计算毛利率:将毛利润除以销售净额得到毛利率。
毛利率法的应用毛利率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尤其是生产加工和销售型企业。
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毛利率法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对毛利率的比较以及分析不同产品的毛利率来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对于销售型企业,毛利率法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盈利来源,比较不同产品或销售渠道的盈利水平,从而制定营销策略,提高销售额和盈利水平。
毛利率法的优缺点毛利率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面广。
它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了解经营状况,判断盈利水平,是快速分析经营成果的有效手段。
毛利率法的缺点是:1.忽略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因物价变动、资产折旧等因素的影响。
2.对于多种产品的企业来说,不同产品的利润率不同,使用毛利率来统计经营状况时容易出现误差。
3.只看到了表面的盈利水平,无法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提供足够的指导意义。
毛利率法的局限性毛利率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局限性。
因为毛利率只能反映企业在商品销售过程中的盈利水平,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和竞争力。
成本核算计算公式

成本计算公式
本期耗用原料成本=期初原材料+本期购进原料—期末结存原料
成本价=进货价/(出成品率*投料标准(数量))
毛利率=(销售价格—原料成本)/销售价格*100%
(内扣法)销售价格=原料成本/(1-毛利率)
或(外加法)销售价格=原料成本*(1+毛利率)
销售价格=原料成本+毛利额
原料价值=毛料价值-(次料数量*单价+下脚数量*单价)
净料数量=毛料数量-次料数量-下脚数量
净料单价=净料价值/净料数量
投料率=原材料耗用金额/售价*100%
毛利率=(售价-原材料耗用金额)/售价*100%-税金
净料率=净料数量/毛料数量*100%
净料数量=毛料数量*净料率
备注: * 是乘号/ 是除号。
成本核算的几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几种方法一、存货的性质及确认存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被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
存货通常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内转换成现金或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存货的分类制造企业存货种类繁多,具体包括的内容如下:(一)原材料(二)在产品(三)半成品(四)产成品(五)包装物(六)低值易耗品(七)委托代销商品三、存货取得的计价及会计处理(一)存货的计价应遵循原始成本原则。
所谓原始成本,也称历史成本、实际成本,是指取得存货的全部支出。
1.外购存货(1.)买价。
指购货发票上注明的货款金额。
(2)运杂费。
指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和仓储费等。
(3)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指运输途中的定额内损耗。
但是在运输途中所发生的非合理的损耗,能确定由过失人员负责的,应向有关人员索赔,不计入购货成本中;如果由于自然灾害而发生的意外损失,其净损失应作为营业外支出,不计入购货成本。
(4)入库前整理挑选费用。
指购入的存货在进入原料仓库前进行挑选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用、残次料成本等。
(5)税金。
如进口货物按规定支付的进口关税、不得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
(6)其他费用。
除上述项目以外的其他费用,如市内零星的运杂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等。
2.自制存货实际成本的构成包括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即生产这些存货的制造成本。
3.委托加工存货实际成本包括实际耗用的原材料、加工费用、运输费用、装卸费用、保险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等。
(二)存货取得的会计处理1.外购存货(1).存货与发票账单同时到达企业企业收到存货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同时根据供应商开来的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进行会计处理。
(2).存货已验收入库,发票账单未到企业在月末对入库的原材料按估计价格入账,下月初再用红字冲销,待收到发票账单后按正常方法处理。
(3).购货发票及账单已经收到,但存货尚未运到企业或未验收入库当所购货物的发票和账单已经收到,但货物尚未收到时,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记录存货的实际成本,待货物验收入库后,再转入“原材料”科目。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成本核算的意义: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01移动加权平均法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
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 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举例:在第一次发出时,期初是300,2万。
8日风入200,2.2万,到10日发出时,共计500,4.2万。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4.2万除以500件等于 84元。
所以10日发出的成本为400*84=33600元。
10日余额为100件,8400元。
从10日到28日第二次发出做为一个“月”来计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额100件,8400元,入库为20日购入300件,2.3万,合计为400件,3.14万。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3.14/400=78.5元。
所以,28日发出成本为200*78.5=15700元。
28日余额为200件,15700元,28日到31日为一个“月”计算,没有发出。
所以,31日余额为400件,金额为15700+25000=40700元总计,全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33600+15700=49300元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02全月平均法全月平均法(Weighted-average System)是以本月的期初数量和本月全部进货数量作为权数,取出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期初的进货成本,计算出本月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作为基础算出本月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库存实际成本。
餐厅菜品成本、售价、毛利率核算公式说明

餐厅菜品成本、售价、毛利率核算公式说明1、成本的计算成本就是菜品的各种原料的价格,加上燃料的价格的总和。
这里面包含:菜品的主料、配料以及调料等。
在主配料上,还要计算出原料的净料率、熟制品的出品率等,这样才能准确的计算出菜品的成本。
净料率:是指食材原料的出料率。
如:1斤冰冻虾仁的出料率是在80%整条三文鱼的出料率在46%水发海参的出料率在80%茄子的出料率是在80%西兰花的出料率在70%青椒的出料率在80%青笋的出料率40%等。
那么这些出料率是如何计算的呢?这些都是要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计算出来的。
比如1斤虾仁来的时候是冰冻的,那么在解冻后是多少?是0.8斤(看上表)。
通过这一结果,我们就了解了虾仁的出料率。
出料率:出料率,就是为了计算出净料成本。
计算公式:(净料数量÷原来的原料数量)×100%=出料率还有一些原料是干货类的,比如:木耳、干鹿筋、干海参等干货原料,它们的出料率实际上就是涨发率。
如:木耳的涨发率500%干鹿筋400%干海参650%等等。
净料成本:就是计算出净料的成本价格是多少。
计算公式:原料价格÷净料率=净料价格(成本)说完生的原料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说说熟料的计算方法。
熟制品的出品率:是指把生的原料制熟后,得出的净料率。
计算公式:(净料数量÷原来的原料数量)×100%=出品率如:我们采购回来8斤生牛肉(肋条)为制作蒙古小牛肉,经过熟加工后,出品为4.8斤,那么我们就可以用4.8斤÷8斤=0.6,再×100%=60%。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生牛肉(肋条)加工成熟后的出品率为60%。
那么熟牛肉(肋条)的净料成本是多少呢?比如生牛肉的进货价格是11元斤,那么计算方法就是:净料成本:生牛肉(肋条)11元斤÷60%=18.33元我们就知道了熟牛肉(肋条)的净料成本是每斤18.33元。
另外,通过我们的计算,还了解到其它一些肉类的出品率。
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有两种方法

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售价核算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商品繁杂的零售商业,但前提是售价统一(个别变价也要履行相关手续),销售成本每期按售价结转,月末时计算出进销差价率,求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然后据以调整成本,这种核算方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不适用了;其二是进价核算法日常销售要有商品销售记录,每日(或定期)汇总,月末根据已销商品的实际进价结转成本。
这种方法适合于销售单位价值大的大宗商品。
缺点是比较麻烦。
商业主要的就是进价,工资劳务,房租水电,商业相对工业简单很多,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工序第一账户设置1. 物资采购2. 库存商品3. 商品进销差价:属资产类账户,是库存商品的抵减账户,用来核算商业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其贷方登记售价大于进价的差额,以及其他因素增加的差额,借方登记售价小于进价的差额,以及已销售商品实现的差价,余额表示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4. 营业费用:核算商业企业在购进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不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的商业企业,其核算内容也包含在营业费用中.5. 主营业务收入6. 主营业务成本7.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第二批发商品核算核算方法:数量进价金额核法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第一种方法为例,第二种方在零售商品核算内容中详细介绍.A.购进商品[例1] 某商业企业向本市新海内衣厂购进42支男棉毛衫1 000包(一包10件),每包单价86元,计86 000元;进项税率17%,计14 620元。
价税合计100 620元,商品全部到达,并验收入库。
货款以转账支票支付。
财会部门根据仓库交来的“收货单”和供货单位的“专用发票”以及转账支票存根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物资采购——42支男棉毛衫86 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4 620贷:银行存款 100 620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库存商品——42支男棉毛衫86 000贷:物资采购——42支男棉毛衫86 000如果商品验收入库和支付货款不是同时进行的,有两种情况:1.支付货款,商品未到,其会计分录如下:借:物资采购——42支男棉毛衫86 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4 620贷:银行存款 100 620商品到达后,验收入库,再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库存商品——42支男棉毛衫86 000贷:物资采购——42支男棉毛衫86 0002.商品验收入库,货款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则其会计分录如下:借:物资采购——42支男棉毛衫86 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4 620贷:应付票据——商业汇票 100 620同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库存商品——42支男棉毛衫86 000贷:物资采购——42支男棉毛衫86 000商业汇票到期付款,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付票据 100 620贷:银行存款 100 620B.销售商品[例2] 某商业企业批发商品销售收入45 000元,销项增值税率17%,计7 650元,共计52 650元,销货款送存银行。
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是,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 /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2. 全月平均加权平均法:全月平均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3. 毛利率法:毛利率法的计算公式为,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毛利率)。
毛利率法的优点
是各月末可以及时结账,各月毛利指标可连续相接,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操作也相对简单。
4. 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化日常核算工作量,但它是以库存的售价记账为前提的,因此在核算时,有“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总账账户,并分别按商品类别设置明细账。
5. 成本法:在采用该法时,一般只在季度的头两个月使用,季末则必须用“加权平均法”等其他成本计算方法来计算和调整,以便在一个季度范围内使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金额符合实际。
以上是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8种方法成本核算的意义在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以下介绍8种成本核算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
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 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举例:在第一次发出时,期初是300件,2万元;8日购入200件,2.2万元;10日发出存货400件。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4.2万/500=84元。
所以10日发出存货成本为400*84=33600元。
10日余额为100件,8400元。
从10日到28日第二次发出做为一个“月”来计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额100件,8400元,入库为20日购入300件,2.3万,合计为400件,3.14万。
28日发出存货200件。
则加权平均单价为:3.14/400=78.5元。
所以,28日发出成本为200*78.5=15700元。
28日余额为200件,1.57元;30日购进200件,2.5万。
28日到31日为一个“月”计算,没有发出。
所以,31日余额为400件,金额为15700+25000=40700元。
总计,全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33600+15700=49300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数量和本月全部进货数量作为权数,取出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期初的进货成本,计算出本月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作为基础算出本月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库存实际成本。